摘要: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金融活動越來越活躍,然而,受現有法律法規的限制,一些金融領域出現了“真空地帶”,金融犯罪日益嚴重。從某種程度上講,貸款詐騙等金融犯罪已成為誘發區域性金融風險和金融危機,阻礙我國經濟市場化進程的重要因素。由于司法實踐部門對貸款詐騙等金融犯罪的認定存在不同認識,為準確打擊犯罪,通過對貸款詐騙罪立法演變的分析,對貸款詐騙罪在司法實踐認定處理時應注意的問題等方面作些粗淺探討,以拋磚引玉。
關鍵詞:貸款詐騙;立法演變;司法認定
中圖分類號:DF438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0)26-0191-02
貸款詐騙罪,是指以非法占有為目的,采用虛假理由或手段等騙取金融貸款的行為。隨著我國金融體制改革的深化,金融業務也日趨國際化、市場化,現有的法律法規在規范金融活動中體現出滯后的一面。一些犯罪分子為了牟取暴利,便紛紛將犯罪目標對準銀行或其他金融機構,貸款詐騙等金融犯罪活動日益猖厥。由于立法上的原因,司法實踐部門對貸款詐騙罪的認定處理存有一定難度。為了提高司法適用水平,亟須加強深入研究。
一、貸款詐騙罪的立法演變
新中國成立后,對騙取銀行等金融機構貸款并予非法占有的行為,司法適用時均以普通詐騙罪追究行為人的刑事責任。我國第一部刑法典即1979年《刑法》雖僅對詐騙罪作了原則性規定,但在我國計劃經濟時代,這部刑法典仍在打擊詐騙犯罪活動中起到了應有的作用。然而,自我國改革開放以來,尤其在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體制轉型期,金融領域的犯罪猶如其他經濟領域的犯罪一樣,出現了許多新的特點。就信貸業而言,有的行為人以非法占有為目的騙取銀行等金融機構的貸款;有的不具非法占有目的但在取得貸款的過程中使用了欺騙手段;有的持續取得貸款,用“后貸”還“前貸”,“拆東墻補西墻”,不斷循環;有的取得貸款后拒不還貸;還有的明知資不抵債而買通貸款經辦人員獲取貸款等。對這些行為,司法實踐部門有的以詐騙罪定罪處罰,有的以違反合同糾紛處理等,造成執法上的不確定性,給一些不法分子規避法律、鉆法律漏洞或空子以可乘之機,從某種意義上講,也助長了這類犯罪的嚴重化。為維護我國正常的金融秩序,促使刑事執法的統一規范,及時、有效地遏制這類犯罪的滋生蔓延,全國人大常委會于1995年6月30 日頒布實施《關于懲治破壞金融秩序犯罪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對普通詐騙罪的罪狀、罪種及其量刑原則等作了較大的修改、補充,并在第十條中專門規定了貸款詐騙罪。1997年《刑法》吸收了《決定》的立法精神,在《刑法》第一百九十三條明確規定了貸款詐騙罪的罪狀和法定刑。
從立法演變的過程看,貸款詐騙罪是詐騙罪的提煉物,也是市場經濟的產物,其實質是“騙”,以欺騙手段侵吞金融機構的貸款,立法機關也充分注意到此罪的這一本質特征,在界定此罪罪狀時以列舉的方式規定了此罪的五種客觀表現形式,并考慮到此類犯罪的復雜性,采用概括形式規定第五種詐騙情形,即“以其他方法詐騙貸款”,來拓寬《刑法》適用的涵蓋面,有利于解決司法適用時遇到的“法無明文規定”等問題,加強對此類犯罪的懲罰。
二、貸款詐騙罪的司法認定處理
當前,司法實踐部門在具體認定貸款詐騙罪時,必須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一)非法占有為目的之認定
對貸款詐騙罪,既要求客觀上具備騙取貸款的行為,又要求主觀上具備非法占有詐騙貸款之目的,兩者不可或缺。如何認定以非法占有為目的,是當前司法實踐部門辦理這類罪案的一個難點,也是貸款詐騙罪區別于借貸糾紛等罪與非罪界限的關鍵所在。在辦理普通詐騙罪案過程中,如何認定以非法占有為目的,同樣是一個“老大難”。一般地說,從民法理論上講,所有權具有占有、使用、收益和處分四項權能。非法占有是一種沒有法律依據的對貸款的管領、控制和支配,這種占有是對金融機構貸款所有權的實質性侵犯。因此,被認為從以下三個方面去把握:一是在發生到期不還的結果時,要看行為人在申請貸款時履行能力不足的事實是否已經存在,行為人對此是否清楚。二是要看行為人獲得貸款后,是否積極將貸款用于借貸合同所規定的用途。三是要看行為人在貸款到期后是否積極償還??傊?,要將上述因素綜合起來考察,通過多方位客觀行為全面考慮行為人主觀心態,從而得出是否有非法占有貸款之目的。就司法實踐而言,對上述觀點很難把握:一是無法確認是否積極還貸的情況下,資能抵債或者資不抵債,可否定罪?二是客觀上采取騙貸行為,主觀故意不明確,資不抵債或資能抵債的情況下,可否定罪?三是未按借款用途使用貸款,是否還要考慮資能抵債或資不抵債的情形?四是是否具有履行能力,能否直接影響定罪?五是如何界定“拒不償還”和“無法償還”?事實上,對上述問題,司法適用時有難度。1996年12月16日,最高人民法院討論通過的《關于審理詐騙案件具體應用法律的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二條第三款吸收了以往的司法經驗,列舉了六個方面的行為表現用來認定利用合同進行詐騙的非法占有為目的,只要具備其中一種行為即可構成。從國外的立法看,有的國家也規定只要具備法定的客觀表現情形即可構罪。如德國現行刑法典第265b條規定,行為人只要提供了不正確的證明材料或者報告就構成此罪的既遂,不必具有造成他人錯覺或者已經獲得信貸的結果。同時,該刑法典第263條規定,上述未遂行為可以詐騙罪予以處罰。我國1997年《刑法》第一百九十三條列舉的五種情形,我們認為,實際上吸收了最高人民法院上述司法解釋的經驗,可以理解為只要具備《刑法》第一百九十三條列舉的五種情形之一即構成貸款詐騙罪,而不應再去考慮其中的非法占有為目的,只有這樣才能解決司法適用問題,不致于因認定上的分歧影響對此類犯罪的處罰。
(二)有真實擔保的貸款行為能否構成貸款詐騙罪
司法實踐中,常遇到一些有真實擔保的借貸活動,因借款人無法償還或者資不抵債,從而發生糾紛。如曹某向某銀行貸款200萬元,而提供了某公司的250萬元的貸款擔保合同。事實上,曹某當時已資不抵債,虧損達600余萬元。 司法機關認為,此案因有真實擔保而在處理上有難度。我國1997年《刑法》第一百九十三條第一款第(四)項規定了使用虛假的產權證明作擔?;蛘叱龅盅何飪r值重復擔保而騙取銀行或者其他金融機構貸款的情形作為貸款詐騙罪的客觀表現之一,而對有真實有效的擔保的貸款行為,法律沒有規定可以構成犯罪。對此,可以理解為不屬于《刑法》調整的范疇,即使發生糾紛,也屬借貸糾紛,由民法來調整。但是,這里的問題在于:一是擔保人基于自身真實意思表示所作的擔保行為,是否不受借款人即債務人要求擔保人提供擔保時有否隱瞞事實真象或者虛構事實的影響?二是擔保法第三十條規定的擔保人免責條款沒有包括借款人單方采取欺詐等方式騙取擔保的情形,如果此種情形發生,擔保人的擔保責任如何確定?三是擔保人受騙而提供擔保,致使貸款行為得逞,借款人之行為侵害了哪種客體?能否定罪?定何罪?司法實踐中所反映出的當前貸款擔保,其法定擔保方式包括保證、抵押和質押三種。其中,虛假保證的主要形式有互相保證或連環保證、空頭保證、名義擔保及重復擔保等。虛設抵押權或質權的形式主要有:一物多抵或一物多押;用債務人或第三人無處分權的財產抵押或設質,使抵押權或質權形同虛設;以范圍不明的財產設定抵押或質押等。這是就虛假擔?;蛑貜蛽6缘摹N覀冋J為,在善意取得擔保且擔保真實有效的情況下,行為人取得貸款不存在貸款詐騙問題。如果借款人與擔保人惡意串通,在擔保人資不抵債或一物多抵或一物多押的情況下仍提供擔保,使借款人騙取貸款的目的得逞的,則構成貸款詐騙共犯。如果擔保人被騙而為借款人提供擔保,最終導致金融機構的貸款被騙,假如金融機構放貸時沒有瑕疵,擔保人則要按照民事法律承擔連帶責任,借款人即行為人不能因侵害結果的轉嫁而逃脫貸款詐騙罪的罪責。因為行為人上述行為侵害的客體仍是金融機構對貸款的所有權以及金融機構的信貸信用。
(三)如何認定“以其他方法詐騙貸款”
對于認定“以其他方法詐騙貸款”,司法人員有著相當大的自由裁量權,當然,具體認定時應當謹慎從事。我們認為,總的原則是,其他詐騙貸款的方法應當在性質和程度上與前四種詐騙方式類似、相當,并足以表明行為人“以非法占有為目的”。以下幾種行為方式應當屬于“以其他方法詐騙貸款”的范圍:
1.獲得信用貸款之后,惡意地處分(如大肆揮霍)貸款,導致貸款到期不能償還的。
2.獲得擔保貸款后,未經銀行等金融機構同意,擅自處分業已質押、抵押、擔保的財產、有價證券等,導致到期貸款不能償還的。
3.合法取得貸款后,因投資經營嚴重虧損等原因不能償還貸款,攜帶部分貸款潛逃的。
4.與銀行等金融機構就貸款用途有特別約定,卻將貸款用于其他高風險投資領域,導致貸款不能償還的。
5.與銀行等金融機構就貸款用途沒有特別約定,但沒將貸款用于合法經營,卻將貸款使用于走私、非法經營等犯罪活動的。
參考文獻:
[1] 王作富.經濟活動中罪與非罪的界限(增訂本)[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6.
[2] 陳興良.金融欺詐的法理分析[J].中外法學,1996,(3).
[3] 樊鳳林,等.中國新刑法理論研究[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1997.
[4] 陳興良.金融犯罪研究.我國當前經濟犯罪研究[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
[5] 張玉勇,等.定罪量刑實用手冊:上卷[M].北京:中國方正出版社,1998.
[6] 王世洲.德國經濟犯罪與經濟刑法研究[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
[7] 王新.金融刑法導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