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采用C-D生產函數的擴展模型測算了資本、勞動、技術進步對泛長三角地區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并進行了省際之間的比較,得出了技術進步和資本要素的投入是推動經濟增長重要因素的結論。
關鍵詞:泛長三角;貢獻率;生產函數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26-0039-02
一、文獻回顧
泛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已是理論研究的焦點和實踐中的熱點。近年來,相關研究成果較多,國內有許多學者采用不同方法從不同角度研究影響區域經濟發展的因素及各要素對其增長的貢獻,由于泛長三角概念的提出較晚,成果主要集中在對全國、長三角區域和部分省份的研究上。
張小蒂和李曉鐘(2005)測算了我國及長三角地區的全要素生產率與索洛剩余。實證分析表明,長三角地區的年均全要素生產率及其年均索洛剩余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其技術進步的動力主要源于市場化、國際化取向的制度變遷。于明超(2006)指出,長三角地區過去的經濟增長主要依靠投資驅動,長三角地區正處在從粗放型增長型往集約型轉變的過程之中。韓瑩(2008)在經濟增長因素研究理論的基礎上,運用索洛余值法對我國改革開放以來技術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進行測算。
這些學者的研究顯示,技術進步對區域經濟的發展具有巨大的促進作用。他們對影響各區域TFP的因素也進行了詳盡的分析,而通過實證檢驗系統地研究泛長三角區域的要素貢獻率較少,筆者就此進行實證研究。
二、模型選擇及變量描述
(一) 模型選擇
我國學者對技術進步、勞動投入以及資本投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度測算主要通過建立在Cobb-Douglas生產函數模型基礎上的索洛殘值法。本文實證研究中使用的是希克斯中性技術進步的假定,并且采用柯布-道格拉斯動態生產函數,其形式為:
Y=A(t)LαKβ
其中:A(t)=A0e
則:=α()+β()+μ (1)
該式的左邊表示產出的增長率,右邊第一項是勞動力的增長使產出增長的部分(α為產出的勞動力彈性),第二項為資本的增長使產出增長的部分(β為產出的資本彈性),μ表示由于技術進步而使產出增長的部分,稱為技術進步率。
估計技術進步率的方法一般有兩種:
第一種,將(1)式兩邊取對數得:
logY=logA0+μ+αlogL+βlogK(2)
然后用時間序列數據來估計其中的參數。
第二種,將(1)式的各項用年增長率代替(Δt=1年)得:
=α+β+μ(3)
然后,用各變量的年增長率數據來估計上述各參數。
由于:++=1,;令:
ηT=,ηL=,ηK=(4)
分別稱之為技術進步、勞動力增長、資本增長對產出增長的貢獻度。
(二) 變量描述及數據來源
本文選用1978—2007年的數據作為樣本,以1978年為基年,數據主要來源于《中國統計年鑒》、《新中國五十五年統計資料匯編》等。本文運用的被解釋變量和主要解釋變量如下。
(1)產出(Y)
本文以國內生產總值作為衡量指標,并且以1978年為基年,按不變價格換算,具體為
GDPt=(GDPt-index/GDP1978-index )×GDP1978
GDPt代表第t年的產出值,是由當年的指數GDPt-index與1978年的GDP指數之比乘以1978年的GDP產出值得到的。
(2)勞動投入(L)
勞動投入指標是指生產過程中實際投入的勞動量。本文采用歷年的從業人員數作為歷年的勞動投入量。
(3)資本投入(K)
從現有的研究來看,要測算中國的資本存量K,須確定四個關鍵指標:基年資本存量的確定、固定資產投資價格指數Pk的確定、當年投資I的取舍和折舊額或折舊率的確定。
1.基年資本存量K的確定
對于基年,現有的研究一般設為1952年或者1978年。本文涉及到的數據為泛長三角4省1市歷年的資本存量,參考張軍(2005)測算的數據,如表1。
2.固定資產投資價格指數的確定
由于統計年鑒從1992年才開始公布,所以此前的數據無法得到,現有的研究要么采用其他指數來替代,要么采用自己的方法來測算。本文中的數據采用張軍(2005)的方法,直接采用上海市的固定資產投資價格指數來代替全國以及各省市固定資產投資價格指數。
3.對當年投資I的取舍
本文對當年投資的選取根據張軍(2005)的方法,使用固定資產形成總額這一指標,不對它進行扣除。
4.經濟折舊率б的確定
胡永泰(1998)、王小魯(2000)、Wang和Yao(2001),均假定折舊率為5%;龔六堂和謝丹陽(2004),對全國各省都假定了10%的折舊率;宋海巖等(2003)則假定各省每年的折舊率為全國折舊率加上各省該年的經濟增長率;張軍(2005)測算時假定折舊率為9.6%。考慮到各省初始資本存量數據采用的是張軍測算的數據,為了保持數據的連續性和科學性,本文假定折舊率為9.6%。
三、實證分析
(一)回歸結果
根據模型(2),對我國泛長三角地區4省1市1978—2007年間的產出、資本、勞動的面板數據,采用Eviews軟件進行回歸分析,結果如表2。
對(2)式進行回歸(回歸結果見表1),檢驗結果中各系數檢驗的t值比較顯著,擬合優度R2在0.97以上,顯示模型擬合良好。回歸的F統計量比較滿意,該模型的F統計量在1%的水平下顯著,這說明回歸變量整體顯著。
(二)區域比較
先計算出1978—2007年間,泛長三角地區4省1市產出、勞動、資本的年增長率。由3.1回歸結果計算出正則化處理后的α和β ,把它們代入(3)、(4)式得到各省市的資本貢獻率、勞動貢獻率以及技術進步貢獻率,將計算結果算術平均后得到,如表3所示。
通過對泛長三角上海、安徽、江蘇、浙江和江西各生產要素對經濟增長貢獻率的比較可以發現,安徽省技術進步對經濟增長貢獻率是最低的,同時,資本投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是最高的;上海市技術進步對經濟增長貢獻率是最高的,江西省資本投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是最低的,結論與現實相符。
四、結論和政策含義
從以上分析中,可以得到以下幾點啟示。
(一)泛長三角地區經濟的增長,主要是由資本要素投入和廣義的技術進步共同推動的
廣義的技術進步在經濟增長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目前泛長三角地區自主研發能力還較弱,技術進步主要是靠引進先進技術推動的,因此,應該充分重視及發展自主研發能力,加強與發達國家跨國公司的合作與交流,獲得先發優勢和規模經濟。
(二)不僅是泛長三角地區,我國各地普遍存在勞動的貢獻率偏低
這是由我國總體勞動力素質低和勞動生產率不高造成的。所以,勞動力數量上的投入對各產業增長的影響并不顯著。因此,應該著力提高我國勞動力素質,培養高技術人才,提高勞動生產率,在一定程度上也能促進科技進步。雖然科學技術對資金和勞動力具有替代作用,但是在一定的發展水平下,資金、技術、勞動力有一個相對穩定的比例關系,要達到使經濟穩定快速的增長,必須有合理的要素規模和結構配置。
(三)注重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將經濟增長方式由粗放型模式向集約型模式轉變
泛長三角地區經濟發展雖然在很大程度上仍依賴于資本投入,但是科技進步要素在三個要素的貢獻率中已經占到很重要的一部分。這說明,我們已認識到, 要實現經濟持續、穩定、高效的發展, 就必須依靠科技進步的力量, 進一步努力提高科技進步在經濟增長中的貢獻率,把經濟發展引向一條消耗低、效率高的科技型道路。
參考文獻:
[1] 張軍.資本形成、投資效率與中國的經濟增長——實證研究[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5.
[2] 張小蒂,李曉鐘.對我國長三角地區全要素生產率的估算及分析[J].管理世界,2005,(11).
[3] 孔令丞.長三角地區技術進步對經濟增長貢獻的路徑分析[J].當代經濟管理,2007,(12).
[4] 江蘇省社會科學院.全要素生產率對江蘇經濟增長的貢獻研究[J].南京財經大學學報,2008,(1).
[5] 韓瑩.技術進步對我國經濟增長貢獻率的測定及實證分析[J].經濟問題探索,2008,(4).
[6] 劉志迎,梁麗麗.中國高技術制造業對經濟增長貢獻實證研究[J].工業技術經濟,20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