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我國金融業對外開放不斷擴大,我國高校在貨幣銀行學課程改革方面應作相應的調整,以適應金融市場全球化的發展趨勢。而要搞好貨幣銀行學課程改革,就必須正確認識貨幣銀行學在金融學科中的地位,把握金融學科發展的特點,推動貨幣銀行學課程的案例教學。
關鍵詞:貨幣銀行學;金融學;課程改革;案例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0)26-00255-02
貨幣銀行學課程既是金融學專業的基礎課程,又是經濟管理類各專業的核心課程。就其課程名稱而言,有多種叫法:一般稱“貨幣銀行學”,也有稱“貨幣金融學”或“金融學”的,如黃達主編的“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就稱“金融學”。美國也有金融學教材,如博迪(Bodie)和默頓(Merton)編寫的金融學教材影響深遠。但就其內容而言,與黃達主編的教材差別較大:前者主要講微觀金融,而后者則主要講宏觀金融。隨著我國金融業對外開放不斷擴大,我國高校在貨幣銀行學課程改革方面應作相應的調整,以適應金融市場全球化的發展趨勢。而要搞好貨幣銀行學課程改革,就必須解決好以下三個方面問題。
一、正確認識貨幣銀行學在金融學科中的地位
人類的經濟活動大體上分為實體經濟活動與金融活動(又稱虛擬經濟活動)兩大類:實體經濟活動主要進行商品勞務的生產、流通、消費和分配;金融活動主要進行貨幣資金的創造、組合、流通和分配。在實體經濟活動中,要解決的核心問題是如何提高資源配置效率;而在金融活動中,要解決的核心問題則是在不確定的環境下,如何對資源進行跨期優化配置。在計劃經濟條件下,只需要財政不需要金融;而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金融成為現代經濟的核心。這一轉變與資源配置方式的變化密切相關:在市場經濟體制下,經濟決策由個人和企業作出,通過價格漲跌來調節供求,企業通過發行股票債券(即直接融資),或向銀行借款(即間接融資)而取得資金,經過生產、銷售環節而取得收入,然后分配給個人;個人取得收入后,分割為消費與儲蓄(或投資),儲蓄成為間接融資的資金來源,投資成為直接融資的資金來源,這一過程循環往復,周而復始,其中媒介跨期資源配置的樞紐(或核心)就是金融市場。
20世紀30年代,經濟學家們開始研究如何通過金融市場對資源進行跨期優化配置,于是就有了金融學科。金融學科經過80年的發展,已形成較為完整的框架結構:擁有兩門理論層次的主干課程,即貨幣銀行學和金融經濟學;擁有兩門研究方法的課程,即數理金融學和計量金融學。在此基礎之上,按兩大分支(即微觀金融學和宏觀金融學)發散出若干門應用層次的課程。其中:微觀金融學包括投資學、公司理財、商業銀行經營管理、投資銀行學、保險學、金融市場學和金融工程等;宏觀金融學包括國際貨幣制度、中央銀行學、公共經濟學和國際金融等。貨幣銀行學作為金融學科的理論基礎,居于核心地位。只有正確認識貨幣銀行學在金融學科中的地位,才能把握貨幣銀行學課程改革的方向及教學內容取舍的原則。
二、把握金融學科發展的特點
大家知道,經濟學濫觴于18世紀的亞當·斯密(Adam Smith),他的《國富論》被譽為經濟學的開山之作,為經濟學成為一門獨立的科學奠定了基礎。在此后的經濟學發展過程中,從19世紀的杰文斯(Jevons)、瓦爾拉斯(Walras)、帕累托(Pareto)(即洛桑學派)以及門格爾(Menger)、龐巴維克(Bohm-Bawerk)(即奧地利學派)一直到20世紀的馬歇爾(Marshall),他們研究的實際上都是資源配置問題,其學說被稱為新古典經濟學(有別于亞當·斯密的古典經濟學),他們設想著,在一個制度不變的環境中,市場機制能夠巧妙地發揮作用。這種樂觀情緒一直持續到20世紀30年代的世界經濟大危機爆發,面對危機新古典經濟學家們感到縮手無策,凱恩斯(Keynes)運用宏觀經濟分析和國家干預經濟的方法化解了這一場危機,最終形成了宏觀經濟學,而新古典經濟學也被更名為微觀經濟學,從此,經濟學的主流被稱為新古典綜合派。
與經濟學先有微觀后有宏觀的發展歷程正好相反,金融學的發展歷程大體上可以概括為先有宏觀金融學后有微觀金融學。在凱恩斯創立宏觀經濟學之時,帶來了一個“副產品”就是宏觀金融學,包括費雪(Fisher)、庇古(Pigou)和凱恩斯在內的經濟學家們從宏觀角度來考察金融運行,著重研究貨幣數量以及利率如何決定等問題,從而構建了宏觀金融學的框架體系。20世紀50年代,馬科維茨(Markowitz)發展了資產組合選擇理論,莫迪利亞尼(Modigliani)提出了儲蓄生命周期假說,在他們的共同努力下最終建立了微觀金融學。在金融學科發展過程中,形成了三個較為顯著的特點:
1.金融是成本與收益在一定時間里的流動。往往先涉及成本,后涉及收益,由于風險的存在,所以收益很難確定。馬科維茨研究了預期收益與市場風險之間的關系,提出用均值-方差分析來估計證券風險。他對證券市場分析的結論是,在證券市場上存在著有效的投資組合,即收益固定時方差(風險)最小的證券組合,或方差(風險)固定時收益最大的證券組合。在這一理論的基礎之上,夏普(Sharpe)構建了“資本資產定價模型”,這一模型既適合于組合證券,也適合于單只股票;既包含了金融投資,也包含了實體投資;對于計算投資收益和控制投資成本具有重要意義。
2.利率始終是貨幣數量如何影響實體經濟的中心議題。凱恩斯在《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一書中指出:“將經濟體系中任何一個因素單獨抽取出來,都與利率有一定關系。”從理論角度看,利率是溝通宏觀金融學與微觀金融學的一把鑰匙;從實踐角度看,利率既是任何金融產品定價模型的最基本因素,又是各國政府試圖控制和掌握的最有效的政策工具。具有良好市場機制的發達國家無不經歷過長期的利率管制過程,缺乏市場機制的大多數發展中國家出于對稀缺資源的控制,也大都對利率實行嚴格管制,甚至將利率管制視為金融管制中的重中之重,所以,利率管制已成為各國經濟發展過程中一個十分重要的特征和難以逾越的階段。
3.絕對定價法和相對定價法是金融產品定價的兩種基本方法。絕對定價法是采用恰當的貼現率將某一金融工具的未來現金流貼現成現值,該現值就是這一金融工具的價格。絕對定價法的難點有二:一是未來現金流;二是恰當的貼現率。尤其是恰當的貼現率問題,經濟學家們曾作過多方面的艱苦努力,包括夏普的資本資產定價模型和羅斯(Ross)的套利定價模型等,至今尚未最終解決。由于基礎產品價格與衍生品價格之間存在著一定關系,故可根據基礎產品價格,運用無套利定價法或風險中性定價法求出衍生品價格,這就是相對定價法。1973年,布萊克(Black)和斯科爾斯(Scholes)采用無套利分析方法,構造了一種包含衍生品頭寸和標的股票頭寸的無風險證券組合,在無套利機會的條件下,該證券組合的收益必定為無風險利率,這樣,就得到了期權價格必須滿足的微分方程,由此推導出“布萊克—斯科爾斯期權定價公式”,在此基礎上,默頓克服了這一模型中無風險利率和資產價格波動率為恒定的假設,將這一模型擴展到無風險利率滿足隨機條件的情況,從而為衍生品交易提供了客觀的定價依據。現在,金融工程不僅具有價值轉移的功能,還可以通過增加市場完全性和提高市場效率而創造實際的價值,它所代表的金融活動的工程化趨勢不僅為金融業本身帶來益處,而且也為整個社會創造效益。
三、推動貨幣銀行學課程的案例教學
隨著貨幣銀行學課程改革的深入,案例教學成為一種備受師生喜愛的教學方式。案例教學最早用于醫學教學中,為啟發學生掌握對病癥的診斷及治療,醫學院老師將不同病癥的診斷及治療過程作成醫學案例,以培養學生的診斷推理能力;后來,法學院老師將不同的判案記錄作成法學案例,以培養學生的判案推理能力;20世紀初,哈佛商學院將不同的商業管理及其決策過程記錄下來,作成工商管理案例,以培養學生的管理推理能力。金融案例屬于工商管理案例的一類,通過案例教學培養學生在金融方面的管理推理能力。如何推動貨幣銀行學課程的案例教學?筆者認為須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明確案例教學的目的。貨幣銀行學案例教學的目的不是為了傳授知識,而是試圖動員學生的參與熱情,喚起潛藏于學生身上的經驗和能力;通過討論,進行不同觀點的相互交鋒,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提高學生的判斷能力、分析能力和決策能力。
2.選擇適合的案例。所有的金融案例都是根據一定的教學目的而編寫的,有的案例著眼于投資方案的選擇,有的案例著眼于交易行為的推理,不同案例的著眼點服務于不同的教學要求,有的旨在闡述某些理論的應用價值,有的旨在質疑某些理論并引導學生發散性的思維,所以,必須根據一定的教學目的和要求確定適合的案例。
3.事先進行周密的策劃。案例教學必須結合一定的理論,通過各種信息、知識、經驗和觀點的碰撞來達到啟迪思維的目的,進而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案例確定以后,須指導學生提前進行案例預習,通常應在案例正文的后面列出若干思考題,要求學生帶著問題去閱讀和理解案例,進行充分的準備。
4.案例教學以學生為中心。案例教學的中心不是老師,而是學生;老師不是知識的傳授者和主講人,而是案例教學的設計師和主持人。實際上,案例教學是一種以學生為中心的自主學習手段,要讓學生掌握案例,通過對案例的討論啟發思想,提升能力。案例教學不是要達成共識,而是要引起辯論,鼓勵學生堅持自己的觀點,懷疑別人的觀點甚至權威的觀點。案例教學的目的并不是要告知學生誰對誰錯,而是在不同的答案之間搭建一個讓學生自由選擇的平臺,即根據每個學生自身的信息、知識、經驗和價值觀作出自主的抉擇。在案例討論中,老師不代表權威,學生只對自己的觀點辯解;老師也不掌握話語權,學生將通過激烈的爭論形成公共話語,在有限的時間、空間和信息之中形成一種“可控情境”,以便于學生充分地去觀察、表達、學習和分析。
參考文獻:
[1] 張亦春,蔣峰.中外金融學高等教育的比較及啟示[J].高等教育研究,2000,(5):69-73.
[2] 張文穎.國外金融學教育的特點與國內金融學教育的改革[J].當代經濟,2006,(6):113-114.
[3] 陳修謙.拓展理財素質的金融學課程改革初探[J].金融教學與研究,2008,(6):6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