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發展經濟學課程的特點及教學目的決定了該課程的教學需要輔以案例教學法。因此,結合案例教學法所具有的優點,探討發展經濟學課程實施案例教學的必要性、實施的步驟和教師應該注意的問題,為發展經濟學案例教學的實施提供參考和建議。
關鍵詞:發展經濟學;案例教學法;應用型人才;案例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0)26-0253-02
所謂案例教學法,就是教師遵循教學目的與要求,運用典型案例,將學生帶入特定事件的現場進行案例分析,通過師生對特定案例的學習分析與研討,培養學生認識、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的一種開放式、互動式教學方法。案例教學能夠將理論與實際相結合,具有高度的擬真性、鮮明的針對性、靈活的啟發性等特征,有利于增強教學效果和創新型、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筆者主要借助于案例教學法所具有的優勢與特點,結合教學的實踐, 探討發展經濟學案例教學的實施過程及應注意的問題。
一、在發展經濟學課程教學中開展案例教學的必要性
第一,適合發展經濟學課程的學科特點和要求。發展經濟學是一門綜合性的理論經濟學,它與發展中國家的現實狀況密切相關,該課程的教學目標要求學生在理解并掌握相關理論的基礎上,能夠將理論與實際很好地結合,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所以在案例教學中,一方面,要特別重視案例的作用,在相關知識點的教學上發揮其解釋和驗證作用,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對理論知識的理解應用能力;另一方面,也要強化理論教學,理論教學是基礎,發展經濟學也是一門理論性較強的經濟學課程。在理論上,同一個問題可能存在不同的學術觀點,例如,關于經濟增長的理論,有哈羅德-多馬模型、索洛模型、內生增長模型等,這些對同一個問題的不同學術觀點和分析方法,對于學生而言非常地晦澀難懂,要求學生必須具有一定的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若能輔以相關的現實案例,則會增強學生學習興趣,并且更易于對理論進行理解與把握。所以,將理論教學與案例教學有機地結合起來才能取得良好的課堂教學效果。此外,發展經濟學要求學生首先具備一定的西方經濟學基礎,一般在大學的高年級開設,相對而言更適合開展案例教學,符合案例教學只適合在高年級班的綜合性課程使用的條件。
第二,是提高教學質量和效果,培養應用型人才的需要。目前,我國多所高等院校的經濟類和管理類專業開設了發展經濟學課程作為本科生的基礎理論課。高校經濟管理類專業的培養目標是培養學生的綜合職業能力,為社會提供能勝任經濟管理工作的應用型人才。而發展經濟學作為經管類專業所開設的基礎理論課之一,必須秉承經管類專業學科的培養目標。采用案例教學法更能將高深的經濟學理論與社會實踐結合起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性,使學生融會貫通,從而培養學生的學習思考能力、創新思維能力和應用實踐能力,提高教學的質量和效果。而且,案例教學既是師生互動的過程,也是學生之間合作的過程,可以提高學生的參與意識和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符合培養應用型人才目標的要求。
第三,是提高教師的專業素質和科研能力的需要。探索適當的教學方法與高效的教學模式,是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重要舉措。在發展經濟學教學中改變傳統單一的課堂講授方式而采用案例教學法,要求教師改變傳統講授教學中一言堂的主體地位,成為設計、組織和指導課堂的“編劇”和“導演”角色。而對案例的選取和編寫,以及對課堂上案例討論過程中所能出現的問題與狀況,教師都必須要提前預設,這些都相對增加了教師對課堂和教學的駕馭難度,更需要教師有相當高的教學水平與教學技藝。而要做好這一切不僅需要教師有扎實的理論功底,而且還要對理論知識的實際應用有深刻的認識。這些無疑都促使教師必須成長為研究型、學者型和智慧型的教師,而不是單純的“教書匠”。
二、案例教學法在發展經濟學教學中的實施過程
案例教學法具有多種組織方式,如穿插式案例教學、討論式案例教學、專題辯論式案例教學、專題講座式案例教學等。下面主要介紹課堂“討論式案例教學”方式在發展經濟學教學中大致的實施過程,它通常包括以下三個階段。
(一)案例的設計及準備
在發展經濟學課程的案例教學中,教師選擇與設計恰當的案例至關重要。首先,教師在設計案例之前,必須要準確全面地把握教材,明確需要進行討論式案例教學的章節,對相關的概念和理論知識要吃透,并且弄懂各個知識點之間的內在聯系,明確教學目的。這是案例設計的大前提。其次,在案例的設計上,教師可以從國內外現有的案例庫中精選組織,也可以摘錄相關的新聞、報紙、雜志和網絡上的實例親自編寫。最后,在案例呈現給學生之前,還要求教師將與某案例相關的理論知識講授給學生,然后可根據需要將學生分組,把案例材料發給學生,并且對學生提出具體要求,包括熟讀案例內容、需要重點明確的基本理論觀點、明確思考題的要求、寫出分析報告等,并給學生個人充分的準備時間。
(二)案例的討論與分析
討論可以采取全班同學自由發言的形式,也可以按小組選取發言人形式進行。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應該充當“主持人”與“導演”的角色,引導學生進行熱烈有序地討論,激發學生踴躍參與,使學生成為課堂討論的“主角”。教師通過適時拋出一個又一個問題,導引學生的思路,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不限制學生的發言觀點但又要確保發言圍繞主題進行。同時,也要注意控制討論的進度,合理分配課堂時間。在討論過程中,教師應適時地加以小結、歸納、提煉,逐步揭示出案例中包含的理論,強化以前所討論的內容。
(三)案例的總結與評價
討論結束后,教師要對每一種意見進行中肯的點評,為學生理清思路,有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案例中所反映出來的問題及相關的理論與知識點,深刻領會發展經濟學的相關內容。此外,教師還應針對學生在討論中的論證方法和表達技巧等進行總結和點評,分析討論的思路是否正確,解決問題的途徑、手段是否得當,并指出本次討論的成功之處與存在的缺陷和不足,激勵同學們下次更好地參與討論與分析。
三、教師在發展經濟學案例教學中須注意的問題
(一)做好案例教學計劃,合理分配案例教學的時間
教學計劃是保證案例教學有效實施的基礎。為保證教學任務的完成與教學效果的提高,任課教師在開課前,應根據教學目標,制定詳細、周密的案例教學計劃。主要包括教學對象的選取、教學內容的選擇、案例教學與理論教學的協調、案例教學的實施方式等內容。在教學時間的分配上,筆者建議仍以理論講授為主,而案例教學為輔助手段,用以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加深對理論的理解。而討論式的案例教學方式比較占用課時,一個案例大概需占用1至2學時討論,所以,不是主張每一章的教學內容都要使用,可以采用綜合性的案例。例如,可以用“二戰后日本的經濟奇跡”為案例來闡釋影響經濟增長的多種因素,資本積累對經濟增長的影響,以教育為主的人力資本形成對經濟增長的影響,以及技術進步因素對經濟增長的影響等,將經濟增長理論、資本形成理論、人力資源理論、技術進步與創新理論以及經濟增長核算理論在一個案例中綜合串聯起來,這樣可節約一定的教學時間,同時,又能增強學生綜合運用相關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總體而言,建議對本科生進行案例教學的時間占總學時的30%左右為宜。
(二)選取和設計恰當的案例,注意案例的更新,確保教學案例的高質量
在案例的設計上,教師要考慮在案例中設計有價值的問題來層層剝離出原理,使案例的選擇具有問題性、針對性和啟發性。因為發展經濟學是一門現世的致用之學,所以又要注重案例的真實性、典型性和時效性。這里尤其要注意多選取本土化新穎的案例,使學生充分地了解當前中國的經濟環境與國情,這樣既有利于提高教學效果,也有利于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當然,我們也不排除使用與外國、國際的經濟情況相關的案例,正所謂“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三)提高案例教學技巧,注重對學生的引導與啟發
在案例教學中,教師傳授給學生正確的理論知識是前提,而能綜合運用理論知識并且與實際相結合編寫恰當的案例是關鍵,教師能夠嫻熟地運用理論來引導學生分析解決問題是重點。這要求教師掌握案例選取和編寫的技巧,提高對課堂的組織和駕馭能力,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學習和參與案例討論的積極性。首先,要求教師能適時地變換角色,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其次,教師還要善于營造一個平等的、民主的、寬容的、人性化的課堂氛圍,能自動將學生帶入討論的氛圍,使學生從心理上消除緊張感,從容地參與討論。此外,教師還應該多采用一些激勵措施,如對發言的學生進行打分并記入本課程最終的成績,在討論過程中多采用一些贊揚和肯定的話語增強學生的自信心,鼓勵引導學生積極參與,等等。
當然,對于初始嘗試案例教學的教師來講,可能很多的技巧都不能很好地掌握,這要求教師能夠積極學習,如參加學校舉辦的案例教學培訓班,通過對有經驗的實施案例教學的教師進行觀摩學習,來提高案例教學的技能。
(四)采用多種案例教學方法,提高教學的質量和效果
前面提到過案例教學有多種實施方式,討論式案例教學法只是其中之一。在發展經濟學的教學中,應該注重適當采用多種方式。如可采用穿插式案例教學,即在講授過程中,教師適當舉例來闡明某一理論問題,并通過對學生進行提問增強互動性,提高教學效果;也可采用案例辯論的形式,對爭議性較大的問題和觀點,指導學生分組辯論;此外也可邀請專家舉辦專題講座等。無論如何,需要教師多方下工夫,靈活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方能達到教書育人的目的。
參考文獻:
[1] 何宏慶.保險學案例教學模式初探[J].延安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9,(6).
[2] 崇曦農.對在高校經管類專業教學中應用案例教學法的思考[J].網絡財富,2009,(3).
[3] 馬愛玲.論《發展經濟學》案例教學的幾個方面[J].內蒙古財經學院學報:綜合版,2009,(5).
[4] 王立剛.案例教學法在教學中的應用[J].中等職業教育,2009,(11).
[5] 馬春文,張東輝.發展經濟學[M].北京:高等教學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