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我國現行的教育制度中,考試仍然是教學評價、學業檢查的一個有效手段,然而作弊的興起使其失去了應有的意義和價值。為此,要通過正確看待作弊、推行彈性學制、深化考試改革、加強學風建設、突出誠信教育、強化思想教育、嚴格考試紀律、加強考試立法等途徑,切實防范大學生考試作弊行為。
關鍵詞:大學生;考試;作弊;危害
中圖分類號:G642.4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0)26-0237-02
在我國現行的教育制度中,考試仍然是教學評價、學業檢查的一個有效手段,然而作弊的興起使其失去了應有的意義和價值。杜絕考試作弊行為歷來是考試工作中的一項重要內容,它不僅關系到考試成績的真實性,而且也是推行公平競爭,端正學生學習目的,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重要手段。為此筆者提出以下防范對策。
一、正確看待作弊
考試同考試作弊行為具有共生性,但考試本身對作弊行為具有排斥性。由于人群知識信息等的不均衡分布,社會的發展急切需要大量具備特定知識和能力的人去推動。要選拔、評價出符合特定要求的人才,因而產生了考試這種方法。但它并不是實現這一目的的唯一方法。由于它具有相對確定的形式,能較為集中直觀地顯示出對象是否具備所需要的某些特質,能在較短的時間、較有限的空間條件下實現測量和評估,而被保留和沿用至今,成為社會機構、企事業單位等聘用職員,確認特殊行業職業資格的通行方式,深刻全面地影響人們的社會生活[1]。
但是,考試所涉及的讓應試者作出反應的內容是有限的、特殊的、靜態的,而人的發展是動態的,發展的方向是多方位的,是無限的。使用這一方法的雙方都應該清楚地認識到,考試的效用是有限的,通過考試得到的只是特定個體階段性的、暫時的特質狀態,它不應該也不可能得出關于特定個體的肯定或否定的結論。考試行為是一類受控制的被抽象化、理想化的行為。它具備個體行為總體的一般特征,具備對個體潛質的評價價值,但它本身不是社會行為的全部。考試作弊行為作為考試行為的一種,是考試條件下的違背考試常規、導致考試失效的行為,是在特殊情境中的個體的某些人格缺陷及社會不良風氣的集中體現,也是考試本身的目的要求同個體特性及需求的矛盾體現。它反映了社會傳承活動深層次的危機和矛盾,并不足以說明個體本質的好壞。
二、推行彈性學制
現行的學年制教學管理模式,沒有考慮學生基礎的差異及個性、愛好的不同,不能很好地體現“以人為本”的原則;“填鴨式”的課堂教學,使學生感到枯澀無味,缺乏學習興趣和動力。而彈性學制是在實行學分制基礎上,允許學生在修滿必備學分的前提下提前畢業,也可中途休學或延期畢業的一種靈活的教學管理制度。它以學生自主選課為基礎,以學分及績點計算學生學習的量和質,并以此作為考核學生的學習、畢業和是否取得學位的依據。
三、深化考試改革
當前,高等教育機制中的弊端、學校教育環境中的消極因素,可以說是作弊行為發生的外部原因,它在某種程度上促使了學生不良心理動機的形成。因此,必須改革現行教育環境中不適應學生發展的要素和環節,為學生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
首先,要更新教育觀念,注重素質教育。在教學內容的取舍和課程體系的設置上,要以有利于大學生拓展知識結構、增強創新能力為出發點,貫徹整體化原則,淡化應試觀念,將傳統的應試教育轉化為素質教育,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克服死記硬背的學習方式。其次,改革考試制度與考試方法。應試教育環境下作弊現象發生的可能性要遠遠大于素質教育環境,而舊的考試模式、考試制度與考試方法正是造成這種局面的癥結所在。因此,必須對原有的考試方法和考試制度進行改革和整合,閉卷與開卷相結合,考試內容由注重書本知識轉向以能力測試為主,由偏重理論性轉向偏重靈活性,采取活潑多樣的題型等。再次,改革教學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一些學生對基礎性、傳統性的課程,特別是一些公共課程,缺乏興趣,必須通過改進教學方式將學生的注意力吸引過來。比如通過制作教學課件,運用多媒體教學,擺脫傳統課堂教學的束縛,追求師生互動,激發學生興趣,從而減少考試作弊的發生。
四、加強學風建設
沒有好的學風,就沒有好的考風,二者是相互影響、相互制約、不可分割的整體。加強學風教育既要由學校正確引導,也要依靠全體學生自覺遵守,共同營造。首先,要引導學生自覺遵守《高等學校學風行為準則》及《高等學校學生管理規定》等有關規章制度,引導學生正視作弊行為。對于作弊行為的性質、產生原因以及不良后果要有統一的、正確的認識。所有關于作弊行為和現象的不正確或扭曲的看法應該在新生入學時就加以防范、糾正,并進行積極的引導。其次,積極引導學生樹立優良的學風。尤其要培養他們認真求實的學習態度、虛心踏實的學習風格、勤奮刻苦的學習意志,以便盡早消除不正確的學習心理。要引導學生嚴格要求自己,不隨波逐流,敢于同不良風氣作斗爭。再次,以端正教風帶動學風建設。高校考風的根本好轉,教師是關鍵。要支持和鼓勵教師嚴謹治學,從嚴治教,教書育人,要為學生作出表率,以自己優良的品德和高尚的人格感染學生。
五、突出誠信教育
誠實和信用是做人的基本要求,是社會的通行證。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誠信仍然是人們進行活動的基本行為準則。從上面對作弊的心理因素分析可以看出,不管何種心態的考試作弊行為,都違背了做人的最起碼的原則,集中反映了考生不誠實的一面。作弊是一種違背誠信的不正當競爭行為。因此,在平時的教書育人過程中,教育工作者要緊密結合當代大學生的所想、所思、所行,給予積極的引導,樹立講誠實、重信用的良好品質,增強考生的誠信觀念;要求大學生從自身做起,從小事做起,特別是從考試不作弊等具體的事情做起,形成科學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注重培養學生樂觀向上、積極進取的生活態度,形成健全的意志,使其能主動自覺地迎接挑戰;培養大學生誠實的人格,克服好虛榮、僥幸和自制力弱的心理毛病等,要教育引導學生相信自己通過努力可以獲得好成績,這樣取得的真實成績不僅可以增強自信心和自豪感,而且可以培養自強不息的意志和光明磊落的胸懷,對未來做一個誠實的人、正直的人是很有幫助的。在誠信建設的嘗試方面,有的學校設立無人監考考場,因為被允許進入無人監考考場的,本身就是一種榮譽。另外,可以逐步建立考生違紀舞弊的檔案記錄,作為個人信用系統的組成部分,在求職、晉升等領域使用這些資料,這也必將加大作弊成本,使一些考生在作弊時望而卻步。另外,防治考試作弊,需要社會道德的力量,如果輿論環境形成了一個反作弊的強大氛圍,人們就會自覺抵制作弊行為。
六、強化思想教育
當前,各高校都制定了相應的考試管理制度,具體實施也不能說不到位,但作弊現象仍然屢禁不止,這說明并非全是制度的原因。究其根本,仍要從學生的思想教育著手。高校是培養德才兼備的現代化人才的搖籃,要重視對學生的非智力性因素的培養,思想政治教育不可忽視。首先,可以通過活潑生動的教學方式,加強對大學生的理想、道德、人生觀教育,尤其要重視對大學生道德品質的教育,將勤奮學習與遵紀守法有機地結合起來,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道德觀;其次,要及時做好作弊者的思想轉化工作。對于因作弊而被處分的同學,不能一棍子打死。不少大學生可能因此一蹶不振,自暴自棄。因此,對他們進行耐心細致的思想教育工作尤為必要,現實證明,嚴懲厲罰已不再是制止作弊的最有效手段,更重要的是將思想工作做到位,既要懲前毖后,更要治病救人。通過細致深入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幫助學生糾正認識上的錯誤,緩解心理上的負擔,樹立信心。只有將行政管理和思想政治工作兩種手段有效地結合起來,才能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
七、嚴格考試紀律
有一位哲人說過:“人性不容易改變,公德造成非一朝一夕所能奏效,救治之道不在于妄想人心大變、道德自高,而在于制定種種防弊制度,因為制度的遵守可以養成無弊的好習慣。”教育部負責同志曾對考試問題提出:“要采取堅決有力的措施,特別是要采取一些預防性教育措施,防患于未然。”雖然上至教育部,下至各個院校均制定了學籍管理規定,違紀處罰條例及考場規則。如能嚴格按紀律對作弊行為予以嚴處,對作弊現象定會起到抑制和打擊作用。因此,要研究考試中的規律性,建立規范化的管理制度。同時,學校有了相應的考試政策也并不意味著考試管理上的到位,具體實施時是否能夠嚴格執行還是個問題。因此,要針對當今大學生考試作弊的心理和行為,精心組織考試,嚴格考試要求,嚴肅考場紀律,加強作弊處理,認真做好考試管理,以有效的管理減少作弊現象的發生。同時,對缺乏職業道德、弄虛作假的教職工,應制定并執行具體的處分措施,與考核、晉升、分配等掛鉤,杜絕幫助和縱容學生作弊的行為。
八、加強考試立法
由于道德手段的非強制性,法律手段仍然是解決考試作弊問題的最終手段。違法行為按照程度可以分為一般違法行為和犯罪,作弊也是這樣。對情節較輕的作弊,只是一種違反考場紀律的行為,不能認定為違法或犯罪;而情節較重一點的,可以構成行政違法行為。決定某一種行為是不是構成犯罪,最主要的就要看它的社會危害性。通過作弊的手段盜竊分數,勢必導致原本可能通過考試的人失去機會,作弊的危害有時是非常嚴重的。在教育領域,目前主要是以通知、意見、規定等非法律規范的方式對考試作弊進行規定,缺少法律的權威性。由于沒有統一的法律規定,各學校自行其事,對同樣的作弊,各家處罰不同。如北廣規定只要學生作弊,校方就會妥勒令退學或開除學籍。而根據教育部的《普通高等學校學生管理規定》,凡作弊者,該課程成績以零分計,除確實有悔改表現的不準正常補考,并沒有規定退學、開除一類的處分。而有的高校則有禁考、零分、取消學位、不準畢業等不同的規定。當一種社會現象的危害性足夠大的時候,就需要司法介入,如果國家不以立法的形式作出規定,處理作弊問題上的無序狀態終難避免。如此看來,制定一部專門的《考試法》,無疑是將考試制度納入法制化的必然選擇。在《考試法》中,應當明確專門的考試管理機構。還要規定哪些行為屬于作弊,對作弊行為的認定程序、以及對作弊的處理、違反《考試法》的法律責任等,改變以往作弊都是監考人員單方面說了算的情況,并且對認定作弊的,應當允許考生進行申辯,這些內容都應嚴格加以界定。
參考文獻:
[1] 蘇艷紅.高校考試作弊原因分析與對策思考[J].教書育人,2010,(12).
[2] 鮑玉香.高校學生考試作弊行為的成因分析及應對策略[J].理論導報,2010,(4).
[3] 蔣軍偉.從學生考試作弊現象看合作式教學改革建設[J].才智,2010,(9).
[4] 李麗.考試作弊的防治對策[J].內蒙古民族大學學報,2010,(1).
[5] 黃蓓.考試作弊行為的博弈分析及對策[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9,(12).
[6] 王勤儉.中專學生考試作弊原因調查和分析[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0,(9).
[7] 楊艷利.應對考試作弊,加強高校考風建設[J].法制與社會,2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