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社會經濟發展,城市規模急劇擴大,城市生態失衡日趨嚴重,引發了諸多“城市病”。人們逐漸意識到,只有在自然生態的基礎上建設和發展城市, 尋求生態與人文的和諧共生,城市和人類才能更和諧健康地發展。而城市濕地公園是城市生態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可持續發展理念下對城市濕地公園進行開發與建設,開展濕地生態體驗型旅游活動有利于濕地保護與生態協調可持續發展,也可全面提升濕地公園的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關鍵詞:生態旅游;體驗型活動設計;張掖市;國家濕地公園
中圖分類號:F20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0)26-0079-04
濕地是地球上重要的生態系統,具有涵養水源、凈化水質、調蓄洪水、美化環境、調節氣候等生態功能。根據目前國內外濕地保護和管理的趨勢,兼有物種及其棲息地保護、生態旅游和生態環境教育功能的濕地景觀區域都可以稱為“濕地公園”。1971年,國際濕地公約中將濕地公園定義為:“以具有顯著或特殊生態、文化、美學和生物多樣性價值的濕地景觀為主體,具有一定規模和范圍,以保護濕地生態系統完整性、維護濕地生態過程和生態服務功能并在此基礎上以充分發揮濕地的多種功能效益、開展濕地合理利用為宗旨,可供公眾瀏覽、休閑或進行科學、文化和教育活動的特定濕地區域。”城市濕地公園具有一定的自然特性、美學和科學研究價值,能夠發揮一定的科普與教育功能,并兼有游憩休閑作用,它在改善生態狀況,為人們提供游憩的場所、涵養城市水源、保護生物多樣性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提高人們對濕地的認識水平,合理規劃利用濕地, 在濕地生態系統可持續發展的前提下開展濕地生態旅游,可在保護和提高環境生態質量的同時, 讓豐富多彩的物種資源和優美的自然風光創造社會價值、環境教育價值、休閑旅游價值和經濟價值。
一、張掖市國家城市濕地公園概況
(一)公園地理位置及面積
張掖國家城市濕地公園是甘肅省第一個國家濕地公園,地處中國第二大內陸河黑河流域中游,與青藏高原和蒙新高原相連,地理位置介于100°06′~100°54′E, 38°32′~39°24′N,具體范圍為東至張火公路,北至蘭新鐵路,西至黑河東岸,南至城區北一環路。占地6.16萬畝,其中濕地25 995畝,水澆耕地17 761畝(水田10 722畝,開荒地6 834畝,新開荒地205畝),林地3 518畝,建筑可用地12 580畝,道路用地1 356畝,未利用地256畝,其他用地156畝。
(二)公園內主要濕地類型
公園是由河流、草本沼澤、濕草甸等天然濕地以及人工湖、池塘、溝渠等人工濕地為主體構成的復合濕地生態系統,空間格局豐富、季相變化顯著,是沙漠戈壁環繞之下具有獨特景觀的綠洲濕地。
(三)公園內主要動植物資源
公園內生物資源豐富,原生態特征突出,植被種類是河西走廊平原最豐富的地帶,也是目前全國與城市相連的規模最大、鳥類和動植物最豐富、最具特色的城市濕地。濕地植物以蘆葦和沼澤草甸為主,有芯草科、蘭科等45科124屬195種植物。有動物116種,隸屬于3綱23目39科74屬。其中,兩棲類1目1科1屬1種;鳥類17目31科62屬100種,占全國鳥類1 258種的7.95%,占全省鳥類441種的22.68%,占張掖市鳥類268種的48.54%;獸類5目7科11屬15種。
二、張掖市國家濕地公園開發及利用現狀
張掖市國家城市濕地公園是中國黑河流域濕地保護區的試驗區,目前對公園的開發和利用在不斷進行探索,但存在將濕地公園等同于傳統的公園水景、水上樂園而種植水生植物、營造濕地景觀的開發和利用模式。目前,開發活動內容單一,缺乏系統性;活動主題不明顯,缺乏特色;活動針對性不強, 體驗活動少且不夠深入;活動商業色彩較濃,公益教育性不夠突出,既不利于濕地公園的開發,也不利于濕地的保護。因此,以體驗型生態旅游為重點,結合區域濕地生態系統特點,進行創新性的體驗型旅游活動設計, 使更多的游客在活動中自覺“認識濕地,了解濕地,保護濕地”,對全面提升濕地價值功能尤其是教育功能,減少城市發展及人為生產活動對濕地原有環境破壞,提高濕地及其周邊環境的自然生產力,實現城市生態環境及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三、體驗型生態旅游及其設計理念
(一)體驗型生態旅游的含義
體驗旅游是20世紀70年代隨著美國體驗經濟的發展而出現的,它是生態文化旅游的一種新形式。體驗旅游一般具有個性化、求知性、審美性、參與性、注重過程與可感知性等特點。生態旅游是為了解旅游地環境文化與自然歷史知識,有目的地到自然區域所做的旅游,是在利用自然資源供人們觀賞的同時,又對自然環境進行保護的一種活動。綜合現階段人們對體驗旅游與生態旅游的認識,可以認為,生態體驗旅游是以自然與人文生態為欣賞、體驗和認知對象,通過預先設計讓旅游者主動投入時間和精力參與,追求人與自然和諧統一,從而獲得深層生態體驗和全新生態感知的旅游形式。在體驗型生態旅游中,旅游與體驗有著直接的聯系,旅游本身就是一種體驗,它以自然與人文生態為對象,以主動參與為主要方式,對環境負責,以人與自然和諧一體為目標,以深層體驗和感知為結果;與傳統生態觀光休閑的旅游形式相比,生態體驗旅游更加注重旅游者在旅游活動中的參與性以及對生態環境的融入性。
(二)體驗型生態旅游活動設計理念
城市濕地公園體驗型旅游活動應結合生態城市建設,首先,以城市自然地形地貌為基底,根據區域自然結構,考察自然環境對當地人行為的影響,采取相應的措施以適應地理和氣候,通過合理利用區域內的水體、植物等自然資源來體現地域自然特色,確保景觀總體風格與地域特色的契合;其次,要準確把握本土文化的特質,傳承地方傳統文化, 探求地域文化的新特色,用景觀語言將傳統文化與時代特性緊密結合;另外,在景觀構建上,充分利用地方傳統材料與技術,并兼顧材料與技術的時代特征,營建出既能充分體現地域傳統特色,又可滿足現代人們生活休閑需要的景觀濕地。對濕地公園體驗型旅游活動進行設計時應遵循如下理念。
1.濕地可持續發展理念
城市濕地公園是現代人類為了實現人與自然共生的理想而修建的,已經成為城市景觀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而濕地生態系統極其脆弱,容易遭到破壞,而且一旦破壞很難恢復。所以,在滿足游人休閑娛樂需要的同時,保護濕地生態環境是城市濕地公園建設中首先需要考慮的問題。所以,在濕地生態旅游開發和利用時要始終貫穿可持續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理念,以濕地保護為前提,在體驗型活動進行時注意對濕地生態環境的保護,盡量減少人為因素對自然生態環境的干擾和破壞,堅持生態優先的原則,營造適宜生物多樣性發展的環境,為濕地生物盡可能提供最大的生存空間,找出更好的動植物保護方式,保護生物多樣性,提高城市濕地生物物種的多樣性。
2.突出地域特色的理念
地域特色是指特定區域土地上自然和文化的特色,它包括在這塊土地上天然的、由自然成因構成的景觀,也包括由于人類生產、生活對自然改造形成的大地景觀。地域特色主要由自然特色、文化特色和經濟與技術特色三個部分組成。在進行濕地公園體驗型活動時,應充分利用濕地的獨有的地域特征。在張掖市國家濕地公園生態旅游活動設計時應結合區域文化特色,挖掘濕地人文內涵,尤其要利用區域內農耕文化特色并體現 “塞上江南、戈壁水鄉”的內陸干旱區獨特綠洲濕地景觀和歷史文化價值。總體定位要以地域歷史、文化及民俗風情為依托,融自然濕地、秀美景色、歷史景觀和田園風光為一體,集生態保護與展示、凈化環境、旅游休閑等功能于一體,盡可能采用自然生態化的設計方式,使設計既符合審美要求又具有地方特色。
3.獨特、新穎的理念
獨特、新穎的理念首先體現在要以發展觀點來認識和利用濕地,認識到濕地本身的生態系統的動態變化及其文化、資源價值對人類影響的階段性,全面認識濕地在社會、經濟、生態發展中的重要地位;其次,濕地公園建設是我國保護濕地的一種創新,在濕地公園開發和利用中必須有創新意識,所以,在濕地公園建設中,不僅要在保護形式上創新,而且要在技術和觀念上創新。比如,可采用政府-企業-個人聯合保護的形式、探討適度利用與科學保護的結合方式;對濕地采用分類經營的理念,嚴格控制保護區,適度開發利用區,緩沖區進行科學分類并科學利用;再次,可在開發形式上創新,以能為游客帶來新鮮的感受,滿足其個性化和參與性的需求為目的,可設計一些使游客參與性強、愉悅度高的體驗項目,通過濕地游戲參與、濕地手工制作等活動,寓教于游,寓教于樂,使旅游者在濕地旅游中感受濕地之美并體驗快樂,獲得心理上的愉悅。
4.市場導向理念
在濕地體驗型旅游活動設計時,既要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接近自然的需求,還要依據旅游效益最大化原則,考慮一定的經濟效益,以達到在保護的前提下開發,以開發進一步促進保護的目的。所以,體驗型生態旅游活動應該建設富于體驗差異的產品與目標市場。首先,可利用廣闊的濕地開發多種產品,依據景區(點)的資源豐度與特色,突出產品的域內體驗差異,避免重復建設;其次,為避免濕地生態旅游活動與其他濕地公園雷同,要根據消費者體驗差異推出新產品、新項目以率先進入市場,針對公園消費者細分市場的需求特點,根據旅游者年齡、性別的差異性而進行設計,針對不同市場群體設計不同的項目,提高旅游活動的參與性,以取得良好的經濟效益。
四、張掖市國家城市濕地公園體驗型旅游活動設計
在進行體驗型旅游活動設計時要以原生態保護為主,以現有天然濕地為依托,充分利用濕地豐富的植物和鳥類、水生動物棲息地的特征,并按照生態旅游景觀區的要求,適當規劃集“水、岸、灘、路、景、橋、亭”于一體的旅游景觀,充分利用濕地的景觀價值和文化屬性,豐富居民休閑游樂需求,體現“戈壁水鄉”、“濕地之城”和“農耕濕地”文化的特征,展示中國第二大內陸河——黑河流域濕地的獨特風光。總體設計主題為“體驗濕地景觀,感悟人地和諧”,將濕地公園分為教育濕地、印象濕地、趣味濕地、康體濕地、浪漫濕地五大活動圈,以濕地生態走廊為軸線, 為游人提供生氣盎然的科普教育和游憩空間,給游客不同的體驗。
(一)教育濕地體驗型旅游活動
濕地公園的開發和利用中應以教育體驗旅游為重點,在體驗型活動設計中可充分利用公園緊鄰市區的特點,可將其當作對廣大市民尤其是學生進行濕地知識宣傳和教育的基地。可通過以下活動達到濕地教育的目的。
1.水生植物展示
集中展示河西走廊豐富具有特色的水生植物,植物種群以張掖地區原有物種(菖蒲,水蔥,慈姑,蘆葦、蒲公英、長苞香蒲、水燭、小香蒲、沙蔥、紅蓼、白刺等)為主,適當增加外來漂浮植物品種。岸生植物可以本地水柳、垂柳、紅柳等。
2.水棲動物展示區
利用濕地鳥類資源豐富的特點,在濕地珍禽養殖場集中展示張掖具有代表性的濕地鳥類,通過不同空間的轉換使游客與動物零距離接觸,增加游客與動物的親近感,從而提高他們保護濕地鳥類的興趣。水棲動物以當地的野生品種,太平鳥、喜鵲、紅尾伯勞、沙白喉鶯、燕雀、紅嘴鷗以及蛙類、魚類等等。適當引進外來品種以豐富動物種群,同時少量的圈養一些適應本地環境氣候的哺乳動物。
3.“濕地觀影”
游客可在公園欣賞關于濕地的影像資料,彌補季節性差異帶來的不足,也可觀看具有與環境保護教育意義的影片。也可在濕地劃定一定區域,使藝術家能夠真正身處大自然中進行濕地寫生、濕地鳥聲CD制作、濕地保護行為藝術等濕地藝術創作,以進一步提升濕地的文化氛圍,使游客進一步體驗到濕地的文化氣質與魅力,對一些停留時間較長的游客,還提供自拍設備租用,讓游客自己制作“植物生長日記”或“動物生長日記”。
4.“濕地愿望樹”
游客可將自己制作的濕地卡片或書簽掛在濕地愿望樹上,讓游客在共同關愛濕地、保護濕地中獲得交流體驗,讓濕地成為傳遞希望與夢想的地方。
5.“志愿講解”
首先由游客自愿報名,然后由濕地工作人員示范講解濕地相關知識,培訓合格后,游客可充當濕地講解者的角色,可以用自己獨特的方式向其他游客講解,可極大地提高游人的參與興趣。
6.“科學尋夢”
可在濕地生態系統定位監測站設立濕地簡易實驗室,配一些基本實驗操作工具,游客在接受基本實驗操作步驟指導后,可穿上工作服后進行顯微鏡觀察、水樣抽取測試等,體驗充當科學家的樂趣。
(二)趣味濕地體驗型旅游活動
1.趣味手編
以在濕地中季節生長的草根、蘆葦等植物為材,配備專門人員指導游客進行草編;也可制作濕地書簽,由濕地管理人員將統一收集到的落葉等分發給游客,再由專業人士指導制作,讓游客體驗編織的樂趣。
2.“迷宮尋鷺”
“楊柳滿長堤,花明路不迷。畫船人未起,側枕聽鶯啼。”以此為意境,利用公園水域廣闊,浮蓮叢生,野鴨等水生動物豐富的特點,讓游客泛舟湖上,讓游客在暢游于碧水浮蓮的美景中卻不干擾動物生活的前提下,近距離觀察野生動物的生活習性,使其真正成為塞上江南、活力甘州的“血液”和“靈魂”。
3.“休閑垂釣”
利用公園中廣闊水域,在水中可養殖魚、蝦、龜等既具觀賞性又能帶來經濟性的動物,可開辟出一塊水域利用其中豐富的水產讓游客體驗垂釣的樂趣,也可定期進行“垂釣比賽”激發旅游者垂釣的樂趣。
4.“快樂農夫”
黑河流域有2 000多年的農耕文化歷史,張掖又是全國商品糧基地、高原優質夏菜基地,城北郊烏江素有“漁米之鄉”之稱。可利用基本農田區并保留原有屬性,修繕田間道路,作為游客延伸旅游線路,讓游客體驗農耕濕地、感受農耕文化,參與農事活動。
5.“趣味采摘”
可利用張掖市國家濕地公園處于城市和郊區的環繞之中的特點,所以可利用獨特的地理優勢開展“趣味采摘”活動,引導農民集中合理種植果園、菜園等,利用打通的連接濕地公園與村社的線路,展示集餐飲、娛樂、文化于一體的農家樂園,賦予一定的科普、游賞元素,引導游客進行“春采野菜,秋摘瓜果”的趣味采摘。
(三)印象濕地體驗型旅游活動
1.“側耳傾聽”
在傾聽區域安置聲音收集裝置,讓游客傾聽風聲、蘆葦聲、鳥叫聲、蛙叫蟲鳴等聲音,感受濕地自然的神秘美。
2.“水上觀鳥”
利用公園內鳥類資源豐富且極具代表性的特點,利用公園設置的觀景臺,配以望遠鏡等設備,使游客在觀鳥的同時從另一個高度與視角領略濕地的別樣風情。
(四)康體濕地游
1.兒童游樂場
根據公園游人預測,以適應兒童的觀賞心態為基本要求,在緊臨水棲動物展示區的交界處設置小型的游樂場地,游樂場周邊宜種植觀葉觀花類灌木為主,用2~3米高的人工堆山,將其與展示區阻隔,場地內適當布置一些電動卡通玩具、滑梯、迷宮等設施,可吸引兒童消費者 。
2.老人健身活動場
與兒童游樂場成直線連接貫通,場地周圍可以布置由垂柳、國槐、沙棗組成的樹陣。場地內可以設置康體、棋藝、牌藝等設施,可供老人自娛自樂。
3.“千步廊橋”
古人稱水為城市中的“血液”、“靈魂”,在公園體驗型旅游活動設計時應凸顯濕地景觀的魅力指數,利用公園內隨環水臺鋪的棧道和鵝卵石道路設計康體步道,康體步道兩旁種植一些具有觀賞性水生治污富氧植物, 游客可在此進行瑜伽、太極等康體活動并感受自然氧吧的獨特魅力。
4.“冰上芭蕾”
利用公園滑冰場,開展滑冰活動,既可鍛煉游人身體又可增加旅游樂趣,讓游客感受在大自然懷抱中“翩翩起舞”的美妙,體驗與在室內滑冰場不一樣的獨特感覺。
(五)浪漫濕地游
1.“蘆花追日”
張掖曾有“半城蘆葦半城塔”的美譽,可利用公園中遍地叢生的蘆葦,讓游客體驗蘆葦之美,蘆花之美。“一縷堤貫千里湖,青石橋上游人酥,蘆葦叢中游船蕩,絲路碧海騰空出”!通過傾心規劃構想打造“蘆葦蕩-青石橋-沙棗林-白鸛洲”的夢幻意境,以及“遠眺祁山萬年雪,近聞黑河水吟聲。春去花常在,人來鳥不驚”的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美妙畫卷。
2.“手摘星辰”
為游客提供小型天文望遠鏡和帳篷出租,并提供最新氣象信息,使游客可在濕地觀賞夜空,感受濕地夜空獨特魅力。
3.“月夜放燈”
在夜晚,游客可親手將自己制作的蓮花燈放入水中并許愿,蓮花燈于次日由工作人員打撈,以保持水中清潔。
4.“曲水流觴”
依據公園已建立的水上棧道,流觴曲水亭,仿 “曲水流觴”的游戲,讓游客體驗親水快樂,感受人文美和自然美,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參考文獻:
[1] 秦佩,韓慧麗.論城市濕地公園建設——以鄭東新區濕地公園為例[J].河南科學,2009,(3):372-37.
[2] 肖莉,陳亮明.城市濕地公園的發展與對策——以西洞庭湖青山湖國家城市濕地公園為例[J].現代農業科學,2009,(1):89-91.
[3] 施明樂.福建省濕地公園發展思路與對策[J].福建林業科技,2008,(6):160-163.
[4] 周立彪,閆興富.寧夏銀川國家濕地公園的生態旅游系統及其可持續發展[J].農業現代化研究,2009,(4):449-452.
[5] 王亞男,馮長春.銀川城市濕地的保護與合理開發利用探討[J].地域研究與開發,2007,26(1):99-103.
[6] 張建軍,許佳林,薛之東.生態旅游管理與可持續發展淺析[J].山西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3,17(2):9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