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圍繞個人所得稅對收入分配的調節作用,立足于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實際和稅收體制的現實,通過對個人所得稅公平收入分配效應的實證分析,尋找我國現行個人所得稅制存在的缺陷,進一步探索我國個人所得稅制優化的措施。
關鍵詞:個人所得稅;公平;制度改進
中圖分類號:F812.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0)26-0097-02
構建公平正義、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是我國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目標和主要任務之一。而要構建公平、合理的收入分配格局單純依靠市場是無法實現的,也就是說,因存在著市場的失靈,需要政府進行調節。從西方發達國家對收入再分配的調控來看,財稅政策無疑是政府調控公平的重要工具之一。多年來,我國的稅收制度與政策調整進度嚴重滯后于市場經濟改革步伐,這一方面使得政府的財力基礎受到削弱,另一方面也影響了對收入分配差距的有效調控。
一、收入分配公平的界定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收入分配公平的含義應從兩方面來理解,即經濟公平和社會公平。本文中我們所說的收入分配的公平是指社會公平方面,即保障社會成員最基本的生活需要,使保障水平隨社會生產的發展而不斷提高,并把收入分配差距保持在大多數社會成員經濟能力和社會心理能力可以承受的范圍之內[1]。
二、我國個人所得稅的公平效應分析
(一)從個人所得稅稅收總量上看,稅收公平效應在增強
從個人所得稅稅收收入情況統計來看(見表1),隨著個人所得稅稅收總量的增加,其所發揮調節社會公平的效果也會得以增強。因為,一方面,稅收規模的擴大說明“劫富”的效用越來越明顯;另一方面,稅收總量的增加為財政支出向貧困人群轉移提供了財力的保證,間接起到了“濟貧”的作用。
(二)從城鎮居民不同收入組的平均稅率看,個稅調節公平有喜有憂
嚴格的理論推導表明,如果平均稅率隨著收入增加而上升,則稅后可支配收入的洛侖茲曲線位于稅前收入洛侖茲曲線的上方,因此,稅后收入分配比稅前更為均等。本文利用城鎮居民家庭收入的分組數據中的平均每人全部年收入和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式計算各個不同收入組的平均稅率,結果如表2所示。
平均稅率=(1)
根據表2中2006年、2007年、2008年各個收入階層的平均稅率的比較分析可以得出以下兩點結論:
一是個人所得稅對高收入階層具有一定的調節作用。從各收入階層的平均稅率分布來看,隨著收入的提高,各階層的平均稅率也在上升。這就是說我國稅后可支配收入的洛侖茲曲線位于稅前收入洛侖茲曲線的上方,個人所得稅能夠起到公平收入分配的作用。
二是低收入群體稅負較高,違反了公平原則。西方經濟理論認為,所得稅的結構應與家庭能力水平相適應,所以在對我國收入階層分組的時候也是以家庭平均收入為依據的。從表2的數據分析可以看出,我國最低收入人群的稅負要高于其他人群。
綜上所述,這就是說,我國個人所得稅在促進公平方面仍然具有需要改進的方面。
(三)從稅前和稅后基尼系數的變化看,個稅調節收入分配能力微弱
基尼系數是反映收入分配差距總體狀況的指標,也是國際通用的衡量收入分配差距大小的重要依據。因而,通過居民稅前收入基尼系數與稅后基尼系數的比較分析,來說明和論證稅收對收入分配差距的調控效應是直接而有說服力的。這一方法也被世界各國普遍采用,如美國、英國、加拿大等等。
基尼系數的計算公式為:
G=1+YP-2(P)'Y[3]
其中,G代表基尼系數,Yi代表第i組人口總收入占全部人口總收入的比例,Pi代表第i組人口數占全部人口總數的比重,(ΣPi)′表示累計到第i組的人口總數占全部人口總數的比重。
通過前面對基尼系數的闡述,我們知道如果稅后基尼系數小于稅前基尼系數,那么說明稅收起到了公平收入分配的作用;反之,稅收就未能公平收入分配。通過對2006年、2007年、2008年我國城鎮居民稅前、稅后收入差距的基尼系數對比分析,可以發現我國收入分配狀況在個人所得稅調節以后能起到一定的緩解作用(見表3)。但是,總體來說個人所得稅的調節能力還不強。從表中我們可以看到,個人所得稅對基尼系數的政策效應還不到1%,這同國外個人所得稅對基尼系數的政策效應比較來看,我國個人所得稅產生的效應還太小。如英國1998—1999年個人所得稅效應為10.26%,1999—2000年個人所得稅效應為12.82%;美國1997個人所得稅效應為6.54%,1998年個人所得稅效應為5.70%[4]。
個人所得稅調控能力微弱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
一是個人所得稅收入雖然已經成為國家稅收收入的第四大稅種,而且近年來個人所得稅收入增幅也比較大,但它還未成為我國的主體稅種。因此,隨著個人所得稅收入的增加,雖然其對收入分配的調節能力在增大,但總體看調控能力還不強。
二是我國個人所得稅自身存在著缺陷,這也影響了個人所得稅對收入分配的調節。
三、我國個人所得稅的制度改進
(一)建立分類制與綜合制相結合的個稅模式
從國外來看,綜合所得稅課稅模式占據著統治地位,究其原因,主要是分類所得稅制模式是公平性較差的稅制,綜合所得稅比分類所得稅在縮小收入差距上起的作用更大。而綜合所得課稅模式至少需要具備個人收入完全貨幣化、便利的個人收入核查手段等條件,我國目前還不具備這樣的條件。根據我國經濟發展水平和稅收征管的實際狀況,改變現行的對個人所得分類征稅的模式,實行綜合和分類相結合的混合稅制,是符合國情的明智選擇。
(二)擴大個人所得稅稅基范圍
我國附加福利在個人收入中占有一定的比重,不同行業的附加福利存在較大的差異,特別是壟斷行業和利潤率比較高的部門的附加福利比重較大。由此可見,個人收入福利化侵蝕了稅基,也加大了居民之間的收入差距。近年來,我國陸續出臺一些措施,將各種隱型福利貨幣化、顯性化,如變福利分房為住房貨幣補貼,公務用車逐步實現貨幣化和社會化等,這為將附加福利項目引入個人所得稅的稅基提供了可能。
(三)完善費用扣除項目
1.以家庭為基本納稅單位,結合家庭的負擔情況給予差別扣除
我國現行個人所得稅的一個重要的缺陷是沒有考慮到納稅人的家庭撫養人口或人均收入狀況,人均收入高低不同的家庭繳納相同的稅,甚至人均收入低的家庭繳納的稅收超過人均收入高的家庭。這種情況最佳的解決途徑是在實行以家庭為基本計稅單位。對于不同數目的撫養、贍養人口,給以規范性的扣除。
2.對于特殊群體給以高于一般扣除標準的扣除
特殊群體主要包括鰥、寡、孤、獨以及殘疾人群,因為他們所需要的生活費用遠遠要高于普通人群,所以對于這一部分人群要進行個人收入更多的寬免,才能達到使之相應的生活水平和普通人群相應的生活水平相等。
3.增加再分配或鼓勵性的扣除
政府可以通過扣除項目設置引導社會公眾的經濟行為,使之符合某種需要。比如為了鼓勵第三次分配,在個人所得稅的設置上可以規定對慈善捐款進行扣除。
(四)提高個人所得稅的征管水平
首先,推行雙向申報制度。現行稅法沒有明確納稅人申報個人所得的義務,既不利于稅務機關監管稅源,又淡化了納稅人應有的責任和義務。因此,個人所得稅法應明確納稅人申報個人所得稅的義務,即實行納稅人和扣繳義務人雙向申報的制度。考慮到我國的稅收征管能力還做不到接受所有納稅人的申報,可就年收入達到一定標準的納稅人要求必須申報,目前是年所得12萬以上。而對于扣繳義務人則必須實行嚴格的規定,即不論是否達到納稅標準,都必須向主管稅務機關申報。
其次,建立計算機征管系統。以計算機網絡為依托,實現對稅務登記、納稅申報、稅款征收與入庫、資料保管的現代化與專業化,加強對個人所得稅的全方位監控,并逐步實現同銀行、企業的聯網,形成社會辦稅、護稅網絡。在銀行電腦信用制與稅務機關的有效監控之下,促進公民依法自覺納稅,減少偷漏稅款的行為。
參考文獻:
[1] 李君如.和諧社會問題研究筆記八篇(后續)[J].中共中央黨校學報,2005,(2):9.
[2] 歐陽植,于維生.收入分配不均等性的數量分析[M].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1995:136-152、165-168.
[3] 王健,修長柏.西方經濟學[M].北京:中國農業大學出版社,2004.
[4] 裘偉.個人所得稅對調節收入分配問題研究[D].杭州:浙江大學,2004:12.
[5] 郝春虹.對現行個人所得稅“費用扣除”的缺陷分析[J].中央財經大學學報,2000,(1):30-33.
[6] 湯貢亮,周仕雅.從稅基的視角完善個人所得稅制[J].稅務研究,2007,(6):2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