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美國次貸危機給世界經濟帶來了嚴重影響,法律對宏觀調控與微觀規范層面多方面的錯誤共同作用是最終引發此次危機的深層次原因之一。加強對危機產生的制度分析,檢討美國金融法的疏漏,可以為中國金融體制改革及金融法制完善提供一定的警示和經驗。
關鍵詞:金融危機;金融法律制度;政策建議
中圖分類號:F830.9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0)26-0180-02
2007年2月美國次貸危機爆發,美國整個金融市場和金融體系發生動蕩,歐美各國經濟陷入衰退,雖然各國采取了相應的救市措施,但走出衰退尚待時日。本次危機是美國一戰以來經歷的破壞性最強、影響范圍最廣的一次經濟危機。由于美國及其美元在國際金融市場的地位和作用,次貸危機嚴重影響了國際貨幣體系的發展,進而對其他國家的金融市場形成沖擊。
長期以來,美國的市場經濟法制被認為是最發達、最健全的,它支撐著不斷復雜化和高度發展的金融創新和衍生產品交易,制造了美國發展和富強的神話,成為許多國家學習和效仿的典范。但此次次貸危機的爆發卻證明,即使像美國這樣發達與完善的法律制度,在控制、防范和解決危機中發揮的作用仍然是極為有限的,甚至是失靈的。如何總結以及借鑒美國次級貸款危機的教訓和經驗,是次級貸款危機帶給法律界最值得深思和反省的問題。
一、美國次貸危機的法律原因分析
美國金融危機的直接原因是美國金融法制與政策的重大缺陷以及背后的秩序失范。
(一)法律規范缺乏是國際金融危機產生的深層次原因之一
以美國為首的一些發達國家在全球極力推行“小政府、大社會”的新自由主義經濟模式,由此形成的法制對金融經濟宏觀調控與微觀規范層面多方面的錯誤共同作用,是最終引發此次國際金融危機深層次原因之一。
2000年以來實行的寬松貨幣政策促使美國房地產泡沫形成,房地產按揭貸款證券化有效地解決了如何提高房地產資金流動性的難題,堪稱金融史上的一項創舉。2000年,美聯儲為遏制經濟衰退,宣布將聯邦基金利率下調50個基點,利率從6.5%下調為6%,并連續13次降息。2003年6月,利率降至1%,并持續了1年多。受美聯儲低利率政策的影響,次貸相關衍生產品乘放松銀根之機急速膨脹。2006年,住房抵押貸款市場已成為美國最大的債務市場,達8.82 萬億美元;次貸余額躍居第2位,占12%。同時,政府采取了向低收入者放寬借貸條件、開放房貸二級市場、準許發行房貸證券、支持抵押貸款衍生工具等措施。此后,金融產品快速創新發展,致使名目繁多的金融衍生品和大量投機資本涌向房地產金融,次貸衍生品在經濟金融自由化體制下惡性膨脹,并最終為迅速波及全球的金融災難創造了條件,為危機迅速從虛擬經濟波及全球實體經濟鋪平了道路。
(二)金融信貸管制的松弛助長“次貸” 產品違規通行
“次貸”對象是信用等級低、履行貸款合同前期還本付息缺乏可靠保證的客戶。貸款人把賭注壓在住宅價格上升上,認為一旦客戶毀約便收回抵押房產,自身不會受損,同時借助次級債券還可以把風險轉嫁給其他投資者。違規的“金融創新”攪亂了金融秩序,成為了制造國際金融危機的禍根。這種違法操作的瘋狂行為充分暴露了資本主義資本“蛇吞象”的貪婪本性,并進一步助長了“次貸”違規通行無阻,刺激了居民過度消費和金融機構違法運營,造成了資產價格泡沫,導致危機產生。隨著美國經濟的反彈和通脹壓力增大,從2004 年開始,美聯儲啟動了加息周期,加息后貸款利息負擔大大加重,特別是次級貸款的借款人主要是抗風險能力弱的低收入人群,無力還款使房貸違約率迅速上升,缺乏法律規范的信貸鏈刺破了美國房地產市場的泡沫。而國際金融危機的爆發正好驗證了缺乏法律規范的自由利益鏈條必然崩潰的基本規律。
(三)金融機構監管體系存在法律漏洞是釀成危機的重要因素
美國金融監管體系存在漏洞,導致監管體系不健全、不規范。從1929年金融大崩潰以來的金融監管體系演變可以看出,美國金融監管大致經歷了自由放任→加強管制→推進金融創新→放松監管等多個發展階段,總的趨勢是金融監管的力度不斷放松,金融監管法律應對現實的規范力度越來越弱,以至于次貸危機爆發前金融監管體制已經失敗,監管體制建立在不健全的條例之上,監管已是名存實亡。
(四)金融調控政策失效導致金融交易失危
美國的金融調控政策不能與快速發展的金融市場交易制度同步,導致完全市場化的金融交易沒有有效的金融政策指導,自由任意地發展,超出了美國經濟承載和控制能力。而同時美國的金融政策鼓勵建立市場主導型金融體系,股票、債券等直接融資工具的交易比重遠大于信貸市場交易比重。這種直接融資活動的發達,對金融當局宏觀調控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二、我國金融法律制度的現狀
1.中國人民銀行的獨立監管需要加強。部門干預、地方保護、人民銀行省地分支機構與地方各方面的利益關系等因素嚴重妨礙了央行金融監管的獨立性、公正性和嚴肅性。從世界的經驗來看,中央銀行依法獨立行使監管職權是現代金融監管制度的基本要求。目前,中國人民銀行也改革實行按經濟區域設置分行的管理體制,已初見成效,但要完全消除舊的落后體制的影響,必須堅持、完善新的監管體制,加強中國人民銀行的獨立監管。
2.非銀行金融機構的風險管理問題迫切需要解決。近期,我國先后發生的被收購、合并、關閉等一系列重大事件充分反映了一些非銀行金融機構存在的嚴重問題:偏離以發揮中長期金融功能和財產管理功能為主的信托本業;采取種種手段與銀行爭存款,爭資金;將高成本的資金大量投向房地產、證券等行業,市場風險極大。而我國城鄉信用合作社同樣存在發展過快、超范圍經營、嚴重利用不正當手段與國家銀行競爭、資產質量偏低以及風險度較高的情況。這些問題如不得到及時解決,將給我國金融業帶來十分嚴重的負面影響。
3.資本市場仍須規范。多年來,我國資本市場一直存在大量不規范行為。股市和期貨市場暴漲暴落,過度投機和金融犯罪行為時有發生,這與金融市場主體的不規范行為、相關的法律法規及配套的法規規章不健全等密切相關。
4.金融監管立法落后,執法缺乏力度。金融監管的成敗取決于是否具有堅實的法律基礎。雖然我國近年來相繼制定修改了《中國人民銀行法》、《商業銀行法》、《證券法》、《票據法》、《保險法》等一些法律法規,但這些立法中仍存在著原則性規定過多、難以實際操作、對違法行為的形式估計不足、處罰方式簡單化及內容滯后于經濟發展的需要等缺陷,使得金融監管缺乏全面、系統、穩定、持續、合理的調整,導致監管中“以權代法”的隨意性增多,很難保證監管制度的有效性。
三、美國次貸危機對中國金融法律建設的啟示
綜上所述,美國次貸危機的爆發及其蔓延的原因可以從經濟、金融、政治、社會等不同的角度挖掘,但美國現行法律制度和金融政策的缺欠與漏洞應該是最直接的原因。美國的金融是在成熟的市場經濟中發展起來的,其金融政策和監管制度均體現為市場導向性的特點。中國的金融發展遵循的是不同的路徑,是一個逐步擺脫計劃經濟與建立市場經濟的過程。我國應該提倡尊重市場經濟發展規律,政府發揮適當的管理與調控職能,借鑒發達國家管理和建設金融市場的豐富經驗,以逐步建立起符合我國國情的金融法律體系。
1.改革我國金融監管模式,完善金融監管法規。在我國金融市場混業經營的進行階段,應當同步進行監管體系的資源整合和架構改造。明確責任主體,控制全面市場風險,落實市場穩定性監管。依法監管是監管執行的基礎,無論經濟手段或行政手段的實施都應有法可依,給金融企業以穩定的環境。目前,我國已經制定出臺的法律以及相關金融司法解釋等構成了現代金融監管法律規則體系,但在一些方面仍存在法律空白,如對金融控股公司等綜合經營監管尚未納入法律軌道,保險制度、金融機構退出和救助等方面存在法律空白。 因此,今后要注重加強相關金融法規的修訂與立改工作。
2.現代金融法制必須建立在金融安全基礎上,在發展金融創新的基礎上增強風險意識。金融業的發展要求金融制度必須兼顧金融效率與金融安全,而不能顧此失彼。只有秉承效率優先、安全為本的新型監管理念,我國的金融監管才能在保持金融秩序安全的基礎上,提高金融業在國際市場上的整體競爭力,實現金融監管的現代化。凱恩斯認為金融創新是在與法律監管的博弈中得到發展的即“管制辯證法”,這正是我國正在進行的各種金融創新中尤其需要高度注意,以免重蹈美國次貸危機的覆轍。我國現階段尚不具備全面大力發展金融衍生工作相應的經濟、 法律環境等條件,監管當局應盡快設計出一套有效的激勵機制特別是法律規則,以約束金融創新在信貸市場中可能伴隨的“道德風險”行為。
3.金融創新與發展是金融業生存的必然選擇,其中強化金融責任制度是前提。法律的滯后不但造成美國金融業的混亂,而且直接導致民眾對法律的失去信任及社會動蕩,將會動搖政治穩定和社會基礎。所以,不斷加強金融責任制度的制定、改進和完善,是整個金融法制的基礎。
4.金融立法應時刻注意法律的偏差。法律制度之所以能引起大問題,其中一個重要的因素就在于外部環境的變化,即在金融創新和宏觀經濟的環境下,各種法律關系是處于市場、政府和金融機構以及投資者之間的一系列活動,很容易在特定的經濟狀況下因為某方的利益需求而使得法律上的權利義務發生偏差。美國次貸危機爆發的一個重要背景就是美國前幾年的房地產市場的繁榮以及低水平的貸款利率, 導致當事人盲目樂觀,即使出現法律的偏差也視而不見。金融立法應當適時把握尺度,遵守公平正義的要求。同時,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積極參與國際金融市場競爭和交易規則的制訂是非常重要的,在危機之際,金融法建設是增強金融軟實力、提升金融質量的必然選擇。
參考文獻:
[1] 唐雙寧.我國應建立平準基金穩定股市[N].證券時報,2008,(9).
[2] 曹建明.關于我國金融法制建設的幾個問題[J].法學,1999,(4).
[3] 蔣定之.美國金融危機的九個警示[J].中國金融,2008 ,(11).
[4] 羅熹.美國次貸危機的演變及對我國的警示[J].求是,20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