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學生創業就業教育是法治背景下的民生事務。在中國,大學生創業就業已形成了法治化的雛形,但是法律在大學生創業就業教育中的殘缺,使得大學生的權益不能得到充分且有益的張揚和必要的規制。為此,可以高等教育為界域,從內容、形式、主體等多方面建構大學生創業就業中的法律教育舉措。
關鍵詞:法治;大學生;創業就業;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25-0257-02
隨著“大學生就業難”問題的突出,“大學生創業就業教育”的新思路與新舉措不斷地涌現,有官方的政策、法律、法規的出臺,有民間的“齊魯十校聯盟大學生創業研討會”、“湖北高校助大學生‘創業’促就業”等活動的開展;但是,見諸報端的種種景象又讓我們的思維不斷往返于理性與感性之間,有質疑聲聲的2009年68%的大學生就業率的報道 [1],一時沸沸揚揚的“被就業”問題 [2],褒貶不一的大學生擦鞋事件 [3],也有讓人贊嘆的成功事例[4],更有為人們所唾棄的犯罪行為[5] 等等。其實,大學生就業是一項民生工程,也是一個帶有系統性和連貫性的微觀工作,無論我們站在什么樣的視角來審視大學生創業就業問題,最根本的就是要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實現人才形態的多元化。根據“依法治國,建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基本國策的指引,筆者擬立足于法治背景來探索“大學生創業就業教育”路徑,以求對大學生價值的實現有所裨益。
一、大學生創業就業的法治化景象
市場經濟對大學生就業產生了巨大的沖擊,人們的職業觀念發生了一定的變化,但是近幾年就業形勢變化之快,使得人們感性上又難以迅速接受,特別是眾多大學生沒能順利就業,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育危機乃至社會問題。高校作為人才培養之地,不是簡單的輸出,而是一種與社會有機性的融合,所以高等教育在注重學生專業素能培養的同時,也開始思考大學生創業就業教育問題,并積極引導學生轉變就業觀念和拓展大學生創業就業途徑。大學生創業就業問題帶有復雜性、系統性,而中國的法治國家建設為我們去反思大學生創業就業法治化問題提供了背景依據。
第一,大學生創業就業法律體系在建立。以憲法為根據,《社會保險法》、《就業促進法》、《勞動合同法》、《勞動合同法實施條例》等法律、司法解釋的頒布,使得大學生創業就業有了更有利的法律空間;民生事務的解決尚需地方規章制度的建立,2009年7月1日實施的全國首部促進高校畢業生就業的地方性規章《遼寧省促進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就業規定》,就此,大學生創業就業的法治化具備了初步的前提要件。
第二,大學生創業就業政策體系在完善。在貫徹落實憲法、法律等規范性文件中,政策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例如,國務院針對2009年高校畢業生就業的嚴峻形勢在1月7日出臺了加強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的7項措施,又于4月2日召開了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電視電話會議;在部門,教育部2009年1月8日指出,以“非常時期、非常決心、非常舉措”全力以赴促進高校畢業生就業,教育部還已推出六大舉措,力促大學生就業。在地方,例如,2009年8月24日《江門市促進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就業工作的意見》中規定,32項政策促大學生就業創業。另外,各級政府出臺了涉及融資、開業、稅收、創業培訓、創業指導等諸多方面的創業優惠政策。可見,政策在大學生創業就業中的靈活性使得憲法和法律的規定得到進一步貫徹落實。
第三,在法律和政策的保障下,推進大學生創業就業的順利開展。中國法治化進路的加快,使大學生創業就業的法律保障有了真實性。無論是單純的就業還是以創業促就業,需要法律職業人員去踐行,需要創業就業者去信仰法律。在青島,2009年4月由中國海洋大學法律協會理論部舉辦了“大學生就業創業法律知識”講座。2009年6月張家口晚報律師團走進張家口教育學院就大學生就業創業進行法律指導;在成都,2009年8月由 24 名律師組成的服務團入駐成都大學生創業園,將守業就業大學生納入法律援助范圍;在四川團四川省委領導出席成都市大學生創業就業法律援助活動啟動儀式。可見,各具特點的法律指導教育已經步入大學生創業就業范疇。
由上,在中國,大學生創業就業的法治化之門已經開啟,靜態的法律政策體系初步形成,動態的實踐樣態不斷創新,所以要實現大學生創業就業法治化,就需要我們去反思現狀中存在的不足,進而鎖定視角加以重構。
二、法律在大學生創業就業教育中的殘缺
大學生創業就業要實現和諧有序的狀態,就需要依法規范。目前,歧視女大學生和乙肝患者的不平等現象、創業就業中的不懂法甚至違法現象等凸顯了法律在大學生創業就業教育中的作用。其實,大學生創業就業的實效,孕育在高等教育之中,通觀當前大學生創業就業教育狀況,法律指導的必要性日漸突出。
首先,創業就業的大學生所面臨的法律問題。大學生在就業過程中所暴露出的“維權意識盲點、契約意識盲點、合同意識盲點、公民意識盲點、違法意識盲點”[6] 現象,具體的又表現為大學生簽訂三方就業協議中的不平等條款,簽訂勞動合同中的用人單位濫用試用期、合同中包含的不平等條款、勞動合同內容不規范、未簽訂勞動合同或未辦社會保險的現實狀況。再有,在大學生創業中,高校隔年舉辦的大學生挑戰杯創業大賽和學生公司的開辦推動了學生創業信念,但是在知識產權法、企業相關法律、民法、勞動法方面,學生們卻欠缺運用法律手段保護自己,而且學生在就業中存在弄虛作假、隨意毀約以及在保守商業秘密、競業限制等方面的違背誠實信用原則甚至違法犯罪行為。
其次,大學生創業就業教育著重于宏觀指導或技術傳授,法律教育微薄。當前高等學校不斷探索大學生創業就業方面的儲備性舉措,例如,開設專門的職業生涯規劃與就業指導課,舉辦求職大賽和創業大賽等,但是在校生甚至是應屆畢業生很少接受到系統的具有時事性就業創業政策和全面的法律教育。他們所得到的或者是零亂的政策信息,或者是僅有些許的法律基礎常識,這與國家法治建設是不協調的,也暴露了高校在大學生創業就業教育中法律教育的殘缺。
最后,大學生在法律意識培養、法律知識學習中欠缺自主意識。非法律專業的學生在日常的學習中關注更多的是專業知識,而對創業就業方面的法律和政策僅是一種被動接受,如此即使高校創業就業法律教育機制健全的情況下,學生也難以運用法律在創業和就業中抓住主動權。
所以根據目前高校在大學生創業就業教育的重視度,我們可以看到,高校普遍探索教育的新舉措,但更多的是以微觀視角去分析,而欠缺系統性的建構,法律在高校教育中的作用仍沒有引起廣泛的關注,由此也使得大學生創業就業法律知識和法律意識的參差不齊。
三、大學生創業就業教育中的法治底蘊
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意味著大學生創業就業應當實現法治化,既包括創業就業法律和政策體系的完善,也包括法治在大學生創業就業教育中的融入。從目前國內關于大學生創業就業教育與法律教育的關系的研究中,有從《勞動合同法》、《就業促進法》為分析視角,也有論述大學生就業平等權 [7]、靈活就業中的法律問題 [8]、還有圍繞就業法律指導 [9] 進行分析等等,從不同的視角在宏觀或微觀層面來探討大學生創業就業教育中的法治底蘊。筆者認為,要實現大學生創業就業的法治化,必須在高等教育一環去探索大學生創業和就業的法律實質化道路。
首先,更新大學生創業就業教育的理念。當前,高校普遍設置了就業指導中心,開展就業方面的技術性操作、就業指導課的開設、就業指導講座等方式,但在創業就業方面的法律和政策方面欠缺系統化講解。另外,就業教育在重視度上明顯優于創業指導,“創業”所應有的作用沒有得到有效發揮。所以有必要將法律和政策系統的且有計劃地融入創業就業教育中。
其次,分階段進行法律指導。非法學專業學生在大學學習階段接受的法律教育并不系統,但是在創業就業的過程中則需要法律的規制與保護。所謂的階段主要包括非畢業年級,畢業年級擇業期間、簽約階段、報到階段、試用期間。以此將宏觀性的法律教育和微觀的技術指導緊密結合在一起。便于大學生創業就業和諧狀態的達成。
最后,形成教師與學生的互動式、社會參與式的法律指導。高校中除了職業生涯規劃和就業指導作為專門的課程外,尚需專門的就業指導專業人員的教育,我們也不能忽視輔導員或班主任的法律教育中的特有作用。輔導員或班主任是學生的直接服務者和管理者,他們了解每個學生的特點,所以應以此為契機,積極且適時的提升輔導員或班主任法律素養,尤其是創業就業方面的法律和政策。另外,高校應當積極與法律工作者確立聯系,從實務上實現法律指導效果。
總之,我們將大學生創業就業納入法治化軌道上,力求實現教育和法律的融合,達成大學生創業就業的最佳效果。當然,大學生創業就業教育本身具有系統性,既有理念層面的,也有技術層面的,即確立大學生法律信仰理念和學法用法的技巧,最終達成大學生的健康成長成才與自我價值的良好實現。
參考文獻:
[1]2009年全國大學生就業率達68%[EB/OL].大學生就業咨詢網,2009-07-22.
[2]西北政法大學稱被就業事件當事學生知曉協議[N].人民日報,2009-07-27.
[3]女大學生街頭擦鞋 家人稱“大學白上了” [EB/OL].新華網,2009-03-31.
[4]一個大學生的成功創業之路[N].濟南日報,2009-06-13.
[5]創業失敗讓大學生走上犯罪道路[EB/OL].校園大學生創業網,2009-08-12.
[6]高祥忠.大學生就業法律盲點及預防[J].法制與經濟,2009,(12).
[7]劉海志.大學畢業生就業平等權的法律保護[J].包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9,(10).
[8]趙鳳鳴.大學生靈活就業的法律思考[J].山東紡織經濟,2009,(1).
[9]劉珍杰,等.大學生就業法律指導工作的探討[J].重慶電力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8,(4).[責任編輯 陳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