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原城市群發展宜采用混合組織模式,分階段實現目標,演化期間受到市場機制、區域經濟開放度、舊觀念束縛、經濟一體化意識、制度安排等因素的制約。城市群建設可以從一體化市場體系、區域交通網整合、城市群產業規劃、城市群城市結構、加強科技教育地位、建立技術創新體系、區域制度融合等方面進行。
關鍵詞:中原;城市群;阻滯因素;對策
中圖分類號:F29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25-0141-02
一、中原城市群發展的定位
在城市圈的建設上,按照政府參與經濟的程度劃分,目前有三種戰略模式:(1)政府組織模式是以政府的力量把區域內城市或地區聯系起來,形成經濟技術協作區,特點是:政府主導為主,在企業層面的聯合上推動力度欠缺,是一種松散的區域聯系。(2)市場組織模式是以市場的力量自發調節區域資源配置。特點是:以市場為主導,發揮市場機制配置生產要素和商品的基礎性作用。(3)混合組織模式是以市場為主導、企業為主體、政府輔助形式推動區域經濟實現聯合。特點是:市場和政府有機結合,兼顧了政府組織模式和市場組織模式的優點。當前形成的長江三角洲城市圈基本屬于這種模式。
中原城市群發展的現狀是,行政割據的現象仍然很嚴重,諸多資源和產品進出其他城市仍受到各種限制,國有經濟比重過高,國有資本的市場化程度不足,民營經濟的發展很不充分,引進的外資企業不多,因此,中原城市群宜采取混合組織模式。一方面強調市場機制的功能,企業的主體作用,真正實現市場調節,消除人為地區壁壘,在政府應當介入的基礎設施建設、城市規劃、制度整合等領域發揮重要作用。
首先,中原城市群應初步建成專業化、多樣化、一體化的市場體系,形成城市圈制度性合作框架;推動跨區域企業重組和產業結構升級、適時轉移鄭州的低端產業;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和投資力度、推動國有中小企業民營化。其次,中原城市群應當基本形成基礎設施、產業、市場、城鄉和制度一體化的局面;在城市圈建成軌道交通網、高速公路網、通訊網、能源網,形成各種產業集群產業群,建成以鄭州為集散中心、與之相匹配的貨物配送網絡。
二、中原城市群發展的阻滯因素分析
中原城市群的發展中有諸多阻滯因素,計劃經濟時代所留下的痕跡沒完全消除,完善的市場經濟體制還沒完全建立,城市與城市之間的經濟交往還存在著人為設置的種種障礙,市場還不能按自身規律完全發揮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其主體表現有:
1.市場機制不完善、市場體系不健全。鄭州與周邊城市行政分割對市場的妨礙仍然很嚴重,許多產品進入彼此市場的難度大、壁壘高。在金融市場方面,除鄭州的存貸款市場較大、金融和電子結算初具規模外,其他城市的存貸款市場、證券市場、保險市場、貨幣市場、票據市場和外匯市場等金融市場很小或者基本沒有;其他諸如產權交易市場、科技成果轉化市場、人才資源市場和旅游文化市場等連鄭州也沒有多大規模。
2.區域經濟開放度不夠。由于周邊城市進出口總額小,吸收外資的數量少,故僅僅以鄭州與其他區域核心城市開放度的比較來看中原城市群的區域開放度,鄭州的經濟參與國際市場的程度低,周邊城市參與國際市場的程度更加低,同沿海吸引外資相比有很大差距。
3.舊觀念束縛較重。非公有制經濟是以效率為核心的經濟,能發揮生產要素的最大潛能,但中原城市群的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很不充分。2008年,中原城市群中,非公有制經濟比重大部分少于40%。中原城市群國有經濟比重過高,非公有制經濟發展不充分是其經濟長期發展不前的一個重要原因。
4.缺乏經濟一體化意識。中原城市群中的各市在自己地域范圍內繞圈子、埋頭搞自己事,但一體化的城市圈需要彼此誠心合作、加強交流。從短期看,區域經濟一體化可能會犧牲個別城市的局部的、短期的利益,但從長期看,會加速各市經濟發展。
5.各市制度安排的矛盾和沖突。鄭州市與周邊城市在政策、法規等地方性制度安排方面都以本市的經濟社會發展為出發點,未能從區域整體角度來考慮,無法就區域經濟融合形成良好的制度共識。
三、中原城市群的發展對策
建設中原城市群的關鍵一步是如何使鄭州與周邊八城市切實融合起來,實現真正經協聯合和一體化,剔除同床異夢。就當前城市圈的實際情況和經濟發展的趨勢而言,有必要把以下幾個方面當做戰略切入點和重點。
1.加快形成一體化市場體系建設。消除市場壁壘、排除市場運作障礙,促進區域多層次、多類型、開放的、競爭的、有序的統一市場體系的形成。鄭州應爭取國家政策支持,建成金融中心;鄭州憑借特有的區位優勢、交通優勢和商業優勢,建成物流集散地和商業中心,建設鄭州農副產品大型批發中心、工業品批發中心,促進要素市場向規范化、法制化方向發展;依托本身的科教優勢,建成人才聚散中心,周邊城市依托通過勞動力在區域內的自由流動,促進交流和合作。
2.加快建立以高等級公路為主體的區域交通網。中原城市群形成區域交通網絡化、高速化的局面。改進和加強公路網,解決鄭州市和周邊城市的出口瓶頸問題;加快城市之間的公路建設,促進周邊城市之間的公路直達;提升部分城市間的現有公路等級,使公路供給與實際的貨流和人流規模相適應;實行車輛路橋費統籌,各個城市以借貸方式修的路,逐步實現中心鄭州與周邊較近城市的城際交通公交化。
3.整合中原城市群產業。優化中原城市群產業的區域布局,對各市產業進行科學的、實際的評估,搞好各市主導產業的選取和空間布局;形成一些以大企業為龍頭的企業集團或產業鏈,推進制造業聯合產業群;做強鋼鐵、新材料等原材料產業;壯大生物醫藥業、加強環保產業、改造升級紡織服裝產業。加快特色農產品生產基地建設和農業園的建設,加快物流基地、物流園區和物流中心建設,強化專有物流通道建設,積極吸收國內國際知名商貿物流大企業來漢,并引導它們在周邊城市布點;加強區域內統一的物流信息平臺建設,實現信息資源共享;積極促進區域內商業連鎖。
4.統一合理規劃城市圈城市結構。城市圈的空間拓展方向一般遵循經濟原則和交通原則,經濟原則會導致空間拓展成本的最小化,交通原則會帶來長期效益。中原城市群各個城市的功能定位應依據自身經濟狀況和已具有的優勢,兼顧錯位,互補發展。
5.加強科技教育地位、形成城市圈技術創新體系。中原城市群發展要強化高校教育質量的進一步提高,加強省市校三級聯合辦學;加強人才的引進力度,為引進人才創造良好的環境,想盡辦法留住鄭州高校的現有人才,努力引進其他地區高級人才;推進高校教師支邊工作,向周邊城市甚至省內其他城市進行人才輸出;加強聯合辦學、推進城市圈內產、學、研一體化,加快科技成果的轉化力度、加強彼此的合作;吸收科技人員以技術入股,促進高校教師、科研院所等單位人員進入企業;加強企業之間、企業與學校之間、企業與科研單位之間的人才交流。
6.進行制度融合,形成一體化的區域制度。中原城市群城市間可以借產權制度改革為突破口,大力推進國有中小企業民營化,實現區域內企業資源重組,形成跨區域、多層次、多種所有制結構企業或集團。各個城市的制度安排,要在省委、省政府的領導和安排下,打破地方利益與城市圈整體利益協調的體制障礙、區域市場一體化過程中的體制障礙、地方性公共物品投資規劃的體制障礙以及區域經濟政策協調障礙等四個層面,形成一致的辦事制度。在地區主要黨政官員變更時需要一定的制度約束官員的權利,避免干涉市場經濟的行為發生,保證城市圈執行政策的持續性,使合作能朝著既定方向進行。
參考文獻:
[1]鄭州市統計局.鄭州統計年鑒[K],2000—2008.
[2]河南省人民政府,www.hubei.gov.cn/.
[3]河南省教育廳,www.hbe.gov.cn/.
[4]河南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www.hbjw.gov.cn/.[責任編輯 吳明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