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根據農村金融機構支農現階段的具體做法,具體分析作為農村合作金融機構持續支持新農村建設所面臨的困難,提出從政府、金融機構自身兩個層面的對策選擇。
關鍵詞:農村;金融機構;支農難點;對策選擇
中圖分類號:F830.6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25-0055-02
為積極打造農村信用工程,提高農村信用意識,上虞農村合作銀行立足于堅持支農支小的市場定位,勇做支持農村經濟發展的主力軍,通過創新對農信貸手段、加大信貸投入力度和完善支農服務方式,有力地助推全市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作出了突出貢獻。本文擬在總結上虞農村合作銀行支農工作的一些具體方法的基礎上,仔細分析農村金融機構在現階段面臨的難點,提出相應的對策選擇,以求拋磚引玉。
一、上虞農村合作銀行支持新農村建設的工作措施及成效
1.加大調研力度,做好農村信用村、信用戶的評選和授信及發放工作
首先,上虞農村合作銀行充分發揮自身機構多、員工多的優勢,緊緊依靠當地黨委、政府,在試點的基礎上全面推開對轄區內各行政村、農戶進行全面調查,掌握哪些行政村、農戶符合信用評定條件;在此調查的基礎上,按照信用村、信用戶的具體評定標準和程序,做好對信用村、信用戶的評比與授信工作,并同步公開解釋并公布對信用村、信用戶的優惠措施,具體而言就是對信用村、信用戶貸款信貸資金優先安排、利率優惠、擔保手續的簡化和速度的快捷性三個方面;在做好評選與授信工作的前提下,在授信期限和額度內持卡農戶可隨時到經辦支行辦理貸款。具體流程為:農戶申請→支行客戶經理調查→農戶授信評定小組(由支行行長、分理處主任、客戶經理和授信農戶所在村的班子成員及協貸員、農戶代表等人組成)評審→支行核準→發放貸款。
2.選準載體,以“大學生村官創業貸款”為紐帶做好對農村家庭工業的支持
家庭工業是農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發展現代家庭工業是轉移農民、提高農民、致富農民的重要舉措,也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內容。從目前家庭工業的發展模式來看,主要有如下三條途徑:第一類是依托周邊優勢產業開展產業協作和配套加工,發展“兩頭在外、來料加工”型家庭工業;第二類是利用山區農林產品資源,發展“小產品、大市場”型家庭工業;第三類是針對農村閑余勞動力較多,農民收入來源單一的實際,在鎮、村的引導幫助下,一些家庭工業加工點依托產業優勢,主動接軌大集團、大企業外加工業務,發展“家庭副業”型家庭工業。經過調研發現發展家庭工業的帶頭人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大學生村官,但是作為大學生村官雖然有眼界開闊,敢想敢干的優勢,但普遍存在資金不足、缺乏村民的認可和支持,因此上虞農村合作銀行針對這一現實,及時在全省范圍內第一個出臺了由市委組織部、村官所在鄉鎮街道和農村合作銀行聯合辦理的“大學生村官”創業貸款管理辦法,對“大學生村官”創業授信卡申請發放工作作出部署。實施一年以來的實踐證明該辦法有效提高了大學生村官在村民中的威信,有效激發了大學生村官的創業創新熱情。
二、當前支持新農村建設中遇到的困難分析
上虞農村合作銀行堅持支農支小的特色經營,既是應對外部競爭環境變化的迫切需要,同時更是正視自身體制機制變化,努力實現科學發展的必然選擇,但是在當前支持新農村建設過程中也遇到了不少困難,還有不少制約因素,需要引起我們重視并逐步解決,具體而言,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農業作為弱質產業,存在著“靠天吃飯”的先天劣勢,非常容易受自然災害,同時農產品受市場價格波動等不確定因素影響較為明顯,一旦發生減產歉收或者經營上的不確定性,風險便會轉嫁給我們銀行,給銀行貸款帶來不利的影響:第一還款來源不穩定,至少表明貸款本息回收存在逾期可能,而一旦逾期,就可能存在損失的風險。
2.家庭工業規模參差不齊,效益普遍低下。根據上虞農村合作銀行對所轄家庭工業比較典型的幾個鄉鎮調研分析,發現全市的家庭工業存在以下三個特點:一是檔次低,加工產品屬粗放型,產品生產工藝簡單,科技含量低,從業人員素質也普遍偏低,缺乏新產品開發的能力,影響家庭工業產品質量和檔次的提高;二是規模小,家庭工業規模較小,極大多數由夫妻雙方或招用少量職工來生產經營,加工設備比較落后,先進設備較少;三是效益低,絕大部分是初級加工,原材料和加工產品二頭在外,處于產品生產鏈的最低端,所得的加工費也是上面留足利潤后剩下部分,沒有價格主動權,經濟效益低下;同時很多家庭工業的帶頭人大學生村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以此作為向公務員過渡的跳板,沒有真正沉下身去做好提升家庭工業檔次的思想和信心,從而阻礙了家庭工業的進一步發展壯大。
3.支農工作存在農村合作金融機構“孤軍作戰”現象。與其他商業銀行相比,作為承擔“服務三農”社會責任和風險的農村金融機構雖然在支農工作中擔負著主力軍作用,但很少甚至沒有得到政策上相應的補償,農村合作金融機構唱“獨腳戲”現象嚴重,長此以往,對于追求“安全性、流動性、效益性”的銀行機構是一個較為嚴峻的考驗。
4.支農信用環境較差。雖然近年來農村社會信用環境有所改善,農戶的信用意識有所增強,但農村的社會信用環境還不是太理想,賴債現象還有一定程度存在,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農村信用社信貸支農工作的積極性。一些農戶思想保守,在信用等級評定時不愿提供真實的經濟情況,從而無法真實地反映農戶的信用程度。個別農戶只是把“信用戶”當做一塊貸款的“敲門磚”,沒有真正認識其中的意義,誠實守信意識仍然淡薄,貸款到手后,故意拖債、躲債、賴債的不良行為不同程度暴露出來。
5.發放涉農貸款由于其“小額、分散”和“高成本、高風險、管理難”的特點,加上相關涉農類貸款往往有利率優惠的要求,決定了在現有考核機制下客戶經理雖然已經在簡化手續、提高效率上作了很多改進,但仍然無法滿足涉農客戶的信貸要求,反而很可能面臨“發放越多、虧損越大”的尷尬局面,自身經濟效益也將受到嚴重影響,因此發放涉農貸款積極性普遍不高。
三、做好當前支持新農村建設的一些對策建議
1.建議政策支持,建立農貸風險補償機制。由于支農工作點多面廣,信貸人手不足,管理成本較高,而相應的貸款利差較少,資金的趨利性決定了在沒有足夠扶持和優惠政策的前提下,信貸資金不會背離市場規律而輕易投放到農業中去,與其他由于追求利潤最大化的其他商業金融機構紛紛放棄支農市場的現狀相比,擔負支農主力軍作用的農村金融機構長此以往,必然在涉農貸款的積極性上受到打擊,支農動力不足,因此建議在政策上建立對農業信貸投入的相應風險補償機制,對農貸貼息、稅費減免等方面給予扶持,以調動農村合作銀行信貸支農工作積極性。
2.共同協作,大力整治農村信用秩序。各級政府要通過各種手段積極推動創建安全信用環境,并將此與各級鄉鎮及領導的考核、任免升遷相掛鉤。具體而言,就是將打擊逃廢債務、保護債權納入創建農村信用工程,特別是對蓄意不還的“釘子戶”進行懲戒,以良好的信用環境為新農村建設保駕護航。
3.完善農業保險的政策支持體系。建議各級政府不能將金融支農的考核和壓力全部壓在“農村合作金融機構”肩上,可以逐步在完善農業保險制度的基礎上,研究推動完善中央財政支持下的農業巨災風險分散機制,完善巨災財政補貼機制,農業再保險體系、第三方擔保機構等農業政策性保險體系,分擔商業性金融的風險。
4.多管齊下,適當傾斜,確保信貸服務提供的有效性。作為農村金融機構自身層面,應以優質服務為重點,結合推廣“一聯二送三結合”活動,進一步提高辦貸效率,簡化貸款手續,全面開通農戶貸款的“綠色通道”。具體而言,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一是簡化信貸審批環節;二是簡化申請手續與材料,主要是表單設計,包括兩個層次:需客戶填寫的表單的簡化;需客戶經理填報風險管理部門和審批部門的表單;三是壓縮簡化后各環節的冗余時間,以實現節點間的無縫對接。與此同時,在考核機制上作適當的傾斜,體現在對支行經營業績進行考核上,應適當考慮到涉農貸款的投資周期長客戶經理發放的涉農貸款長、回收低、風險大,農戶無法落實提供符合銀行標準的擔保物等特點,在涉農貸款的投放方式、政策措施及相關考核分值配套辦法制定比較全面的實施細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