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開發佛教文化資源,對旅游業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同時通過旅游也能使人們更加深入地了解佛教文化。通過闡述佛教文化的內涵以及和旅游業的關系,分析了紹興佛教旅游的現狀,并提出了今后紹興佛教旅游的開發模式與發展對策。
關鍵詞:佛教文化;紹興;旅游;發展對策
中圖分類號:F592.9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25-0171-02
佛教文化是人類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影響到人們的思想意識、生活習俗等方面,并滲透到文學藝術、天文地理等領域,是旅游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紹興有較為豐富的佛教文化資源,通過佛教旅游的開發,可以開拓新的旅游市場,推動紹興旅游事業的進一步發展。
一、佛教文化的內涵
(一)佛教的含義
佛教是一個耳熟能詳的詞語,但是到底什么是佛教呢?已故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居士認為,“廣義地說,它是一種宗教,包括它的經典、教法、儀式、制度、習慣、教團組織等;狹義地說,它就是佛所說的言教。如果用固有的術語來說,應當叫做佛法。”方立天認為,“佛教是指包括教主、教義、教徒組織、清規戒律、儀軌制度和情感體驗等復雜內容的綜合體……簡單地說,佛教就是由佛、法、僧三者綜合構成的宗教實體。”
(二)佛教文化的組成
佛教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經過近兩千年來的積累,中國佛教文化容留了豐富的文化成果,除了建筑構造以外,幾乎中國所有文化藝術都可在佛教遺產中找到遺存,諸如音樂、美術、書畫、雕刻、藏經、歌舞、飲食、服飾、農耕、水利等,民間傳說、神話故事與山水故事融為一體,人文遺跡與自然環境相得益彰。中國的佛教文化猶如一個大型的綜合性文化博覽館,盡管旅游者的世態和心態不同,但卻都能受到中國傳統文化氣息的陶冶。
二、佛教文化與旅游業的關系
佛教文化、尤其是一部分佛教藝術和佛教活動,是極好的旅游資源。佛教旅游資源主要包括佛教物質景觀和佛教禮儀活動兩大部分。佛教物質景觀主要是兩千多年來的佛教藝術遺產,如,佛教建筑、佛教雕塑、佛教繪畫、佛教文學經籍等。佛教禮儀活動主要包括佛教的佛事,如,念經、供佛、放生等,佛教儀式,佛教人事和佛教節日等方面。佛教文化與旅游業互相促進,佛教文化的開發可以帶動旅游業的發展,旅游業發展的同時又可以讓更多的人了解佛教、感受中國的傳統文化。而旅游業是關聯性很強的產業,它對交通、住宿等基礎設施和旅游設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從而帶動了這些產業的發展;而交通、住宿條件的改善,則方便了香客的朝拜活動,同時,佛教文化的旅游開發能使佛教文化得以更好地保護和彰顯。
三、紹興佛教旅游的現狀
紹興歷史悠久,文化燦爛,而且山水輝映,自然風光十分優美,擁有豐富的旅游資源。同時,紹興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化古城,且是名士之鄉,所以說發展旅游是一項很好的促進經濟發展的項目。其中佛教旅游文化是一項很重要的資源,紹興潛在的佛教旅游資源相當豐富,比如,爐峰禪寺、平陽寺、云門禪寺、石佛寺、五泄禪寺、柯巖風景區、新昌大佛寺等,在國內外都有一定的影響。但是紹興的佛教旅游目前也存在一些問題,如宣傳力度不夠、景點不夠完善、知名度還不夠大、管理較為混亂等等。
四、紹興佛教旅游的開發模式與發展對策
紹興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已有近兩千五百年的建城史,素有“山青水秀之鄉、歷史文物之邦、名人薈萃之地”的盛譽。紹興有著豐富的旅游資源,只要合理開發,加大發展力度,“佛教之旅”等眾多特色旅游線路將會吸引國內外游客紛至沓來。
(一)紹興佛教旅游的開發模式
1.佛教觀光旅游。這種觀光層次的產品,根據觀賞需要的不同,可分為佛教人文景觀旅游和佛教自然風光旅游,是指旅游者為了參觀游覽佛教建筑及周圍的自然山水而進行的以觀賞性為主的佛教文化旅游。
例如位于我市新昌縣城西三里南明山中的新昌大佛寺。這里山青水秀,巖石嶙峋,古樹蒼蒼,飛瀑泱泱,曲澗微轉,幽洞深邃,是風景幽奇的旅游勝地。這里群山環抱,奇巖突兀,亭臺樓閣環布,古樹修篁,故大佛寺又有“石城古剎”之稱。寺內依山崖開鑿三十年的石彌勒佛像,南朝文學家劉勰譽之為“不世之寶,無等之業,曠代之鴻作”,后世稱之為“江南第一大佛”。沿途有鋸解巖、譽為“江南敦煌石窟”的千佛巖、放生池、隱岳洞、晉曇光舍利塔、隋智者大師法塔(為紀念佛教天臺宗創始人智凱而建)、朱子亭(朱熹于此著書立說)、硅化石、石門幽谷、磨崖石刻等景觀。游客在欣賞佛教文化景觀的同時,又可趁此機會飽覽紹興的山水。佛教文化及其載體,即佛教人文景觀,增添了紹興自然山水的神秘與神奇;而紹興的青山秀水,又增添了佛教文化的無窮魅力。
2.佛教參與式旅游。參與式旅游是旅游產品的提高層次。中國的整個旅游市場上,以觀光層次的旅游產品為主。而各國旅游目的地成功的經驗告訴我們,參與性的旅游項目是旅游目的地必不可少的。不少佛教文化遺產飽含和散發著強烈的藝術感染力。佛教藝術主要有佛教繪畫、佛教音樂、佛教雕塑、佛教題材的劇目等,這些藝術形式和作品除了可以讓人欣賞、觀摩、研究外,有些還可讓人親自參與。如,佛教音樂和以佛教為題材的劇目,可以讓人去唱、去演,結合一些佛教儀式,如參禪、浴佛、食齋、放生等,尤其是佛教開光、方丈升座、傳戒及佛誕日等特定佛事法會的參與,會讓游客浸潤于濃郁、莊重的佛教氛圍中,使游客感受到強烈的佛教文化震撼力與感染力。
例如,第九屆新昌旅游節就是這樣一場別開生面的“文化盛宴”。其中有展現唐詩之路博大精深和詩歌文化源遠流長的“中國詩歌萬里行·走進天姥山”活動;有匯聚民間文化精品、群眾自編自演的天姥山民俗文化大展演;有展示新昌山水風光和風土人情的攝影藝術展、奇石精品展、農家樂菜肴美食周和旅游商品設計大賽展銷會;有展現新昌悠久歷史的茶道文化以及探討中國茶市發展的高峰論壇——天姥論茶,還舉行了佛教勝地大佛寺雙林石窟景區臥佛開光儀式、學生陽光體育萬人登山健身、越劇專場演出會等豐富多彩的活動。
3.佛教體驗式旅游。美國《哈佛商業評論》發表派因笛爾和吉爾摩的文章宣稱,體驗式經濟時代已經來臨。旅游產品的本質就是向消費者提供一種或多種經歷或體驗。佛教體驗式旅游也伴隨著這股潮流應運而生,其主要特點是游人親身體驗佛教出家弟子的日常生活、功課以及佛家戒律與清規等,從而感受佛教獨特的生活氛圍。紹興城南的爐峰禪寺,那里自然風景優美,背靠紹興的會稽山脈,可以想象如果在這里開一家小客寨,游客到這里食吃的是齋飯,住的是僧舍式旅館,聽的是寺院的晨鐘暮鼓、經聲喃喃,觀的是香煙繚繞、法相森嚴,購的是配套的佛教旅游商品,這種包括吃、住、行、游、購、娛的旅游活動,可以使游客在一種肅穆崇敬的心態中忘卻煩惱,實現心靈的松弛與凈化,達到旅游的最終目的。
(二)紹興佛教旅游的發展對策
1.深挖佛教旅游文化的內涵。紹興許多類型的景點都有佛教建筑物,而大多數景點尚未形成強烈的吸引力,游客瀏覽過后,沒有感到與別處佛教旅游景點的不同之處,對景點印象平平。為此,在紹興佛教旅游開發方面,深挖佛教旅游文化的內涵,提高佛教文化旅游的品位就顯得十分迫切。因此在開發佛教旅游商品時,不妨將佛寺的建筑、佛教書法、佛像、壁畫等資源開發制作成精美的工藝品和紀念品。這些佛教旅游商品的開發設計,一方面可以改變旅游商品的低質無特色的現狀,又能提高旅游商品的文化品位;另一方面也可增強紹興佛教旅游的競爭力,增加旅游收入。
2.增強宗教旅游活動的參與性。可以開發一些佛教節慶活動,如,佛誕節、觀音節、僧自恣日、地藏節等,還可以增加能夠使游客身臨其境體驗宗教活動的旅游項目,增強宗教旅游的參與性,以此滿足游客對宗教強烈的好奇心及新奇感。宗教旅游節慶活動包括佛教中的誦經、供佛、素食、放生以及祈福等一系列的制度和儀規,開發過程中也可以舉辦法會、守塔、放生等佛事活動,如可以讓廣大的非信教游客參觀寺院中的佛教活動、佛門一天的生活。這種有著濃郁佛教氣息的活動不但能夠帶給游客耳目一新的感受,還能讓游客強烈感受到佛教所帶來的厚重的文化感,從而多層次、多角度地滿足現代游客的需要。
此外,還應進一步整合旅游資源,著力打響“江南風情看紹興、江南古城看紹興、江南文化看紹興、江南佛寺看紹興”的城市旅游品牌,通過多種媒體宣傳、加大促銷力度、舉辦佛教旅游節慶、佛教開光等手段,不斷提高紹興“佛教旅游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譽度。而且政府要有適當的投入,精心的策劃和宣傳。
3.注重佛教文化的保護。紹興佛教文化生態旅游資源潛力巨大,亟待開發。開發佛教文化旅游資源可以考慮在沒有或缺乏佛教文化內涵的生態旅游景點增設有關的內容。當然,要有所規劃,不能盲目濫建,而且要有宗教部門和佛教僧侶參與,如理如法施行,切忌胡搞亂來,弄得不倫不類。紹興佛教旅游在發展過程中,必須驅除封建迷信成分,堅決抵制腐朽落后的糟粕和商業化風氣的影響和侵蝕,注重佛教文化的保護。
4.各方聯合加大宣傳。紹興應針對佛教旅游產品單體名氣不夠的不足之處,加強和周邊地區的合作,并加大宣傳力度。紹興應該和舟山、寧波、臺州等周邊地區在宗教旅游產品開發、旅游規劃、旅游營銷等方面加強協作,組合天臺國清寺、奉化雪竇寺、寧波天童、阿育王寺和“海天佛國”普陀山等宗教旅游景區,聯手打造“浙東佛教文化游”旅游線路,這樣才能吸引更多的游客。
參考文獻:
[1]許曉光.試論宗教與旅游的密切關系[J].西南民族學院學報,2004,(1).
[2]羅福源.中國宗教旅游資源及其開發研究[J].社會科學家,2004,(1).
[3]劉翠.試論宗教文化與中國旅游[J].清華大學學報,2003,(4).
[4]鄭嬗婷.宗教旅游可持續發展研究[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2005,(2).
[5]李如躍,劉廣銳.用可持續發展觀看宗教旅游的發展[J].浙江大學學報,2006,(11).
[6]華俞樹彪.提樹下任逍遙——浙江宗教文化旅游創新[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4.
[7][美]韋斯,沃格特.著名宗教與藝術——宗教與世界叢書[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6.
[8]吳薔.寧波佛教旅游資源開發探討[J].商場現代化,2008,(11).
[9]趙樸初.佛教與中國文化的關系[J].中國宗教,1995(1).
[10]方立天.佛教哲學[M].長春:長春出版社,2006.[責任編輯 安世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