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馬克思人的全面發展思想是在批判19世紀中葉西方資本主義社會人的異化狀況中建立起來的,它包含人的全面發展的內涵和實現條件。準確理解和把握馬克思的人的全面發展思想,對于當前中國高校積極探尋和推進大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建設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和借鑒價值。
關鍵詞:馬克思;人的全面發展;啟示
中圖分類號:A8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25-0246-02
一、馬克思的人的全面發展觀的內涵
人的全面發展學說是馬克思主義的重要組成部分,馬克思曾在其專著中多次予以了論述。通過對馬克思的人的全面發展學說的查閱和梳理發現,馬克思對人的全面發展的內涵有著詳盡的論述。綜合其論述,我們可以從以下幾方面來理解和把握其內涵:
(一)人的全面發展是人的需要的全面發展
個人需求的多方面發展是馬克思人的全面發展理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馬克思指出,“整個人類發展史也就是一部人的需要即人的本性的不斷改變和發展的歷史”[1]。此外,馬克思還在不同的語境中提到過人的“多方面的需求”或“人的需要的豐富性”,并把人的需要的豐富性、普遍性看成是實現社會主義的前提。馬克思指出,“社會主義形態的前提是工人有較高的生活需要”[1]。因此,在馬克思看來,人的全面發展與人的需要緊密相連,人的全面發展離不開需要的發展。
(二)人的全面發展是人的勞動能力的全面發展
在馬克思看來,人的勞動能力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第一基本條件”。 馬克思指出,人的全面發展就是“全面地發展自己的一切能力”,“發揮他的全部才能和力量”,包括體力和智力、自然力和社會能力、現實能力和潛力。其中,馬克思針對資本主義制度造成的勞動者片面發展的狀況,特別強調要使人的體力和智力相結合地發展。馬克思曾在《資本論》中寫道:“我們把勞動力或勞動能力,理解為人的身體即活的人體中存在的、每當人生產某種使用價值時就運用的體力和智力的總和。”[2]
(三)人的全面發展是人的個性的全面發展
馬克思認為,在“自然共同體”中,人與人相互依賴,個性不突出;在“經濟共同體”中,表現為物的依賴性,個性遭到壓抑和束縛。只有在“聯合體”中,個性才能得到充分發展,每個人才會成為自由發展而各具特性的人。此外,馬克思還把人分為“有個性的個人”和“偶然的個人”,并認為人的發展在一定意義上就是“有個性的個人”逐步代替“偶然的個人”的過程[1],即與社會關系相適應、對社會關系有自主性的個人逐步代替與社會關系不相適應、沒有自主性、處于被奴役地位的個人。因此,在馬克思看來,人的全面發展離不開個性的發展,個人的發展在一定意義上就是個性的發展。
二、馬克思的人的全面發展觀的實現途徑和條件
人的全面發展思想既是馬克思的最高價值理想,同時又是消滅現存不合理現狀的現實運動。因此,它的實現需要一系列歷史條件。對此,馬克思有大量論述,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一)大力發展生產力,是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物質條件
馬克思認為,人的全面發展是歷史的產物,歸根結底是社會生產力的產物。在馬克思看來,由生產力的發展造成的人的片面發展只有以生產力的發展才能真正得到解決。首先,生產力的發展為人的全面發展奠定物質基礎。生產力的發展創造了日益豐富的物質生活資料,使人才能在擺脫貧困狀態,并在基本滿足生活需要的前提下追求精神層面的享受和自由個性的發展。其次,生產力的高度發展也為人的全面發展提供充足的自由時間。馬克思指出:“由于給所有的人騰出了時間和創造了手段,個人會在藝術、科學等方面得到發展”[3] ,只有擁有了大量的自由時間,才能使人有充分的時間從事文化娛樂、科學研究、文學創作等活動,挖掘和培養人的情趣、愛好及能力。
(二)消滅私有制和舊式分工,是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根本條件
消滅私有制,實現生產資料的社會占有,是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重要社會條件。馬克思指出,在資本主義私有制條件下,勞動條件和工人相分離,工人的勞動不屬于自己而屬于資本家,也就造成“勞動內容對工人本身的異己性”。在這里,一切提高社會勞動生產力的方法都是靠犧牲工人個人來實現的,一切發展生產的手段都變成統治和剝削生產者的手段,都使工人畸形發展,成為局部工人,造成人的發展的片面性、被動性。此外,消滅不合理的舊式分工,是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重要條件。分工的片面性、強迫性,造成人的發展的片面性,被動性。舊式分工使勞動者在社會生產活動中,被劃分到一定的活動范圍,使人長期固守某一種職業,每一個人都只熟悉整個生產的某一部分,他們在發展自己能力的一方面的同時而偏廢了其他方面,從而使人的發展片面化、畸形化。正是在這種意義上,馬克思恩格斯把私有制的消滅和舊式分工的消除看做是人的全面發展實現的根本條件。
(三)大力發展教育事業,是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直接途徑
馬克思認為,在一定的社會制度下,人的發展直接取決于教育。馬克思指出,教育“不僅是提高社會生產的一種方法,而且是造就人全面發展的唯一方法”,“教育將使工人們擺脫現在這種分工給每個人造成的片面性”[2]。同時,他還指出,“要改變一般人的本性,使它獲得一定勞動部門的技能和技巧,成為發達的專門的勞動力,就要有一定的教育或訓練。”[2] 因此,馬克思認為,要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必須大力發展教育事業。
三、馬克思的人的全面發展觀對中國高校的啟示
人的全面發展是中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現代化建設,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大課題,也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以人為本的根本體現。因此,在新的歷史時期,我們應總結歷史經驗,從現代化建設和構建和諧社會的實際出發,積極探索有利于人的全面發展的有效途徑。而馬克思關于人的全面發展的相關理論為中國高校當前如何更好的推進和實現人的全面發展有著重要的理論借鑒意義。
(一)關心和解決學生的生活實際問題,為大學生的全面發展提供堅實的物質保障
馬克思曾指出,“當人們還不能使自己的吃、喝、住、穿在質和量方面得到充分供應的時候,人們就根本不能獲得解放”,人們只有在滿足了最基本的物質生活需求、擺脫貧困狀態的時候,才能從簡單的求生存的需要轉向求發展的需要,也才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從事各種各樣有利于發展自身能力的活動。因而,要想使大學生得到全面的發展,高校必須關心學生,并努力解決學生的生活實際困難。現實生活中,許多學生尤其是貧困學生的心理問題和思想問題的產生,絕大部分的原因就是因為家庭條件的窘迫使其連最基本的生活物質條件都得不到應有保障,每天除了為自己的學費、生活費焦頭爛額外,別無他事,在這種情況下,學生根本沒有閑暇的時間和精力去培養和發展自己的業余愛好,提高自己的綜合能力和綜合素質。因此,要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讓每個學生在物有所保的前提下安心的去培養和鍛煉自己的綜合能力,高校應時刻關注和解決學生的生活實際困難,為大學生的全面發展提供一個良好的物質環境條件。
(二)以人為本,不斷滿足大學生的各種合理需求
在馬克思的眼里,人的全面發展與人的需要是緊密相連的,人的全面發展離不開需要的發展。需要的發展是促使人全面發展的強大動力,人的發展是隨人的需要的不斷滿足而不斷發展的,當人們的合理需求得到滿足時,就會產生一種強大的動力;而當人們的正常需求無法得以實現時,便會產生一種強烈的“失敗感”和“落魄感”,進而精神委靡,對生活失去信心和動力,甚至產生各種心理問題和思想問題,影響到人的全面發展。因此,在現實生活中,高校要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還應樹立以人為本的觀念,將學生的需求和全面發展緊密聯系起來,并不斷創造各種條件,滿足學生的各種合理需求。具體說來,高校教師和領導應樹立以生為本的理念,一切從學生的需求出發,高度關注學生的需要、了解學生的需要,尊重學生的需要,并積極創造各種條件和可能去滿足或實現學生的各種正當需求和合理需求。
(三)開展豐富多彩的社會實踐活動,增強大學生的綜合素質和綜合能力
馬克思認為,人的全面發展應是人的勞動能力、勞動活動以及社會關系的全面發展。因此,在當今時代,欲實現人的全面發展,高校還應不斷培養和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和綜合素質,而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是實現這一目的的好幫手。社會實踐活動是學生走出校門,通向社會的橋梁,通過社會實踐,不僅有利于加深大學生的認知能力、強化大學生的操作能力,還有利于培養大學生健康的心理品質、提高大學生的社交能力、創造能力和表達能力。對此,高校應高度重視社會實踐活動這一陣地在培養和錘煉大學生綜合能力方面的作用,積極探索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社會實踐活動的運行機制,擴大社會實踐活動的范圍,豐富實踐活動的內容和形式,使大學生在認知能力、創新能力、交往能力、心理素質等綜合能力得到鍛煉和提高,真正實現大學生全面而自由的發展。
(四)轉變教育觀念,改變教育模式,大力推行素質教育
教育是社會傳遞知識的一種手段,是培養和提高人的素質的一種有效手段,也是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重要途徑和基本條件。然而,長期以來,中國在教育方面實行的都是大一統的應試教育模式,在這種教育模式的培養下,學生的個性被扼殺,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被壓抑,人的全面發展也就無從談起。對此,當前要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尤其是人的個性發展,我們必須轉變現有的教育觀念,改革現有的教育模式,大力實施和推行素質教育。素質教育是中國現階段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有效途徑之一,它以為社會培養全面發展、整體素質優化的人才為目標,以促進個性發展、塑造健全人格和各方面知識和能力平衡協調發展為教育宗旨。對此,新時期我們應以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來指導中國的教育事業,轉變教育觀念,創新教育模式,大力推行素質教育,不斷推進和實現培養學生個性、塑造學生健全人格、平衡和發展學生綜合素質和綜合能力的目的,最終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76-515.
[2]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90-605.
[3]萬春利.馬克思恩格斯對人的全面發展思想的理論奠基[J].世紀橋,2007,(10):4.[責任編輯 陳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