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今國際貿易實務中,美國的出口管制為其當局嚴格地執行并且被世界各商家所廣泛地認知,北非部分國家如蘇丹受美國出口管制政策的影響較大,對中國公司原配件采購和對外銷售產生了巨大的影響。通過研究美國出口管制制度,結合北非國家受到美國出口管制政策影響的案例,希望達到最大程度減少和避免中國公司在美國出口管制方面遭遇法律風險的目的。首先對美國出口管制制度進行總體介紹和說明,然后重點分析受美國出口管制的北非國家的名單,并結合實際案例,分析相關的法律風險,最后提出應對措施。
關鍵詞:出口管制;北非;風險;應對
中圖分類號:D93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25-0104-02
一、美國出口管制制度概述和針對北非國家的名單
(一)美國出口管制制度概述
出口管制指的是國家或地區通過立法、制定政策,或采取行政手段限制某些商品或技術輸出,其目的是防止受管制的商品流入某些特定的國家或地區。
根據上述定義,美國出口管制的目的在于國家安全、國際政策、不擴張及保護美國緊缺資源等方面,在有些情況下出于履行國際義務考慮。此外一些管制措施旨在限制外國國家或國民將軍民兩用的物資用于對美國不友好的目的,這些包括:阻止大規模殺傷武器流往某些國家所支持的恐怖主義或軍事主義組織。
美國的出口管制制度的主要法律基礎為國會通過的《出口管理法案》(Export Administration Act,EAA ),根據此法案美國商務部制定了《出口管理條例》(Export Administration Regulations,EAR)。此外,美國還有其他與武器出口管制有關的法律,包括1976年制定的《武器出口控制法》(Arms Export Control Act,AECA),及1954年制定的《原子能法案》(Atomic Energy Act,AEA)。除以上所述外,美國政府還會視國際政治、經濟環境的變動而制定新的法案作為技術出口管制的法律依據。如1976年,美國為了應付緊急情況的需要,保障國家安全,由國會制定了《國際危機經濟權力法案》(IEEPA,International Emergency Economic Power Act of 1976),該法案授權總統在美國面臨危急情況下或受到非常威脅時,實施出口管制或貿易禁運等措施的權力。
美國出口管制涉及到的物項包括美國原產的技術和軟件(包含技術文檔和技術資源)以及產品;包含了美國產的元件、配件及材料的外國產品(判斷依據:占整個產品價值的比重及所起作用的大小 、最低美國成分比率來衡量一項外國產品是否屬于管制之列)。使用美國技術生產的外國產品。(判斷依據:生產該外國產品的技術或所使用的軟件是否來源于美國 )。
(二)受美國出口管制的北非國家名單
美國工業和安全局The Bureau of Industry and Security (BIS)認定的禁運國并嚴厲管制美國商品或技術向這些國家的出口或再出口:朝鮮、古巴、伊朗、敘利亞、蘇丹(五個)。其中北非涉及的國家為蘇丹。但是美國部分科技公司在自己公司網站上公布的名單與美國工業和安全局的名單有一些差別。比如,Oracle公司官方網站上的名單為:古巴、朝鮮、伊朗、利比亞、蘇丹、敘利亞(六個),涉及北非的國家多了一個,即利比亞。當然也有公司直接引用BIS的名單如McAfee,在其網站上說明:“不得將 McAfee 產品銷售、出口或轉口給任何被美國政府機構指定為禁止或限制貿易往來的個人或實體。不得向特別指定國民名單、禁止貿易方、實體和其他政府名單上列出的公司、機構或個人出口 McAfee 產品。請查閱所附的美國政府禁運清單鏈接http://www.bis.doc.gov/ComplianceAndEnforcement/ListsToCheck.htm。”其中利比亞于2004年已被美國解除制裁,因此,BIS的名單中已沒有利比亞。但是有一些美國公司自己的網站上還是列出了利比亞,由于中國公司購買的是美國公司的原配件等商品,實際上購買的產品運往利比亞也會受到影響。
二、北非出口管制的法律風險
(一)美國出口管制涉及的行為包括出口和在出口
出口:指向美國境外運送在美國出口管制法管制之下的產品或者向外國人轉讓美國出口管制法管制之下的技術或軟件。再出口:指從一個國家向另一個國家運送在美國出口管制法管制之下的產品或者從一個國家再向外國人轉讓美國出口管制法管制之下的技術或軟件。此處有一個問題是,該種再出口是否包含了禁運國企業在他國的購買使用的情況。比如蘇丹的國有電信企業蘇丹電信Sudantel在毛里塔尼亞投資設立了一家電信運營公司Chinguitel,那么毛里塔尼亞這家公司Chinguitel購買受上述的Oracle產品,是否受管制?從嚴格的角度看,美國出口管制的對象包括了受管制國家的企業,特別是國有企業,如蘇丹電信Sudantel,那么這家公司在其他國家的子公司的購買受美國出口管制的產品,同樣不被允許。
(二)對不遵守出口管制者的懲罰
美國出口管制的執行主要依靠規范嚴格的事前出口審查及許可制度,以及事后嚴厲的違法懲罰措施來保障執行的。對于違反出口管制法的美國人或美國的組織機構,將采取以下一種或幾種懲罰措施:剝奪出口權;禁止從事相關行業;對每次違法處以12 000美元以下的罰款;對涉及國家安全的違法可處以每次120 000以下的罰款。因此為了規避以上的風險,美國的供應商通常會在供應合同中加入免責條款,一旦外國買方的再出口行為違反了美國出口管制法律,導致美國廠商被政府罰款,他們會根據合同中的免責條款向外國買家索賠。如果違反美國出口管制政策將會帶來如下不利的結果:影響美國供應商的合作;如果與美國禁運國的交易被BIS知悉,肯定會損壞公司在BIS心目中的形象,從而會加大公司所需受管制器件出口許可申請的難度,更為嚴重的是,如果導致BIS將公司列入其Denied List中,則會使所有美國的廠商都不能正面和公司進行交易。
三、法律風險的應對措施
(一)許可證申請
在購買直接受管制的美國產品之時,需要美國供應商向BIS申請出口許可證,并通過核準之后,可以憑此許可證購買美國供應商的管制產品。而對于美國出口管制下的轉出口申請,則需要判定是否要向美國商務部申請轉出口許可證:(1)對于含有美國生產的高性能計算機,加密編碼長度大于64位的技術(軟件),如果出口到被美國定義為禁運國家或支持恐怖主義的國家必須申請轉出口許可證,不適用De Minimis 原則。(2)對于出口到被美國定義為禁運國家或支持恐怖主義的國家的其他產品(除了(1)所述以外的產品),按照De Minimis 原則,需要滿足美國產品和技術的含量小于出口產品總價值的10%,否則要申請轉出口許可證。(3)對于出口到其他國家的產品(除了(1)所述以外的產品),按照De Minimis 原則,美國產品和技術含量應小于25%,否則要申請轉出口許可證。(4)除了De Minimis原則之外,還有其他一些免許可證條件,如果滿足,則仍然可以不需要申請轉出口許可證而直接出口。
如果判定需要申請轉出口許可證,則需要向相關供應商公司出具授權委托書由供應商公司代申請轉出口許可證,同時填寫由美國商務部工業安全局指定的表格,并提供其他相應的文件。(1)向美國供應商公司出具授權委托書。由于轉出口許可證為一次性使用,故每個項目(合同)必須單獨申請許可證,并重新向供應商公司出具授權委托書。(2)填寫表格。這里需要填寫兩個表格:BXA-711 (或BIS-711)和BXA-748P (包括B、C、D)。表BXA-711為最終用戶(買方)申明,需要最終用戶簽字。表BXA-748P需要填寫產品描述等信息。但ECCN、CTP和CCATS Number由美國供應商公司填寫;其他信息可各方協商填寫。(3)其他說明文件,包括各方企業性質描述、產品介紹、合同信息(盡可能提供)、說明申請出口許可證原因的解釋文件(White Paper)等。
如果轉口貨品需要領取許可證,也可通過網上簡化申請程序(SNAP),以電子方式申請轉口許可證。
(二)可能發生違反美國出口管制政策時的應對措施
在出現違反出口管制政策風險時,可以考慮采購替代產品的辦法解決。如出口到蘇丹的電腦顯示器,采購的是美國供應商惠普的產品,在實際操作中可以考慮替換為其他的品牌如原產中國的聯想的產品,這樣通過替換美國成分的產品來達到出口同類產品的目的。
對于采購美國成分的商品最終客戶是受美國管制國家的企業在其他北非國家的子公司的情況,如購買Oracle產品最終提供給蘇丹電信在加納的子公司時,可以考慮要求蘇丹電信加納子公司自行購買Oracle產品,因為加納不受美國出口管制,只要是與蘇丹企業無關的其他加納公司,都可以作為最終用戶購買美國成分的商品,如加納的代理公司,可以購買Oracle產品,然后在加納當地通過交易,蘇丹電信加納子公司即可以購買到Oracle產品。
對于大批量的采購美國成分的商品的情況,可以考慮通過多次出口的方式規避美國的出口管制。如在購買美國產品時,填報給美國供應商的出口地是迪拜,最終用戶是位于迪拜的一家公司,這樣該批商品可以正常購買并出口到迪拜。在一段時間,如6個月后,位于迪拜的這家公司又把該批商品出口到另外一家位于埃及的代理商,由于埃及與蘇丹貿易往來頻繁,這批商品可能又被賣往蘇丹。由于多次的出口,這批商品的最終出口地和最終用戶已很難被美國供應商跟蹤得到。這樣也可以達到規避美國出口管制的目的。在這里需要說明的是,這批商品在購買時填報的出口地是迪拜,而實際的最終出口地是蘇丹,最終用戶也不是位于迪拜的公司,而是蘇丹的用戶,嚴格來講依然是不符合美國出口管制的規定要求的,但是由于轉出口多次且時間較長,實踐中很難被檢測跟蹤到。
當出口行為已經發生違反美國出口管制政策并被要求解釋時,應積極聯系美國供應商尋求解決辦法、補救措施。提供相關商品的數量、價格、出口地和最終用戶等信息給相關的美國供應商;召回產品對其中的美國成分進行替換;協助供應商處理后續事宜。應及時聯系專業律師處理,根據律師的建議對產品中的美國成分進行分析并積極應對。
參考文獻:
[1]田輝.美國對華高科技出口新管制出臺[Z],2007.
[2]梅新育.美國應放松對華出口管制[J].上海國資,2006,(8).
[3]沈國兵.美國出口管制與中美貿易平衡問題[J].世界經濟與政治,2006,(3).
[4]苗迎春.中美經貿摩擦的主要特征[J].對外經貿實務,2007,(5) .
[5]李潤嶠.中美高科技貿易面臨新阻力[J].WTO經濟導刊,2006,(9) .
[6]虞孝成.出口管制制度之探討[J].科技發展政策報道,2001,(9).[責任編輯 吳明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