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區域創新能力是區域經濟獲取競爭優勢的決定性因素。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作為國家層面的區域經濟發展規劃,必須加速推進區域創新,構建具有核心競爭力的區域創新體系,才會具有可持續的競爭力,示范區規劃的目標才能真正實現。
關鍵詞:皖江城市帶;區域創新體系;核心競爭力
中圖分類號:F293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25-0135-02
區域創新體系是指在特定的經濟區域內有特色的、與地區資源相關聯的、由創新主體及其創新服務機構集聚而成的區域空間網絡系統。它具有輸出技術知識、物質產品和效益三種功能,是推動區域內新技術或新知識的產生、流動、更新和轉化的有效平臺和載體。2010年1月12日,國務院正式批復《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規劃》,這是安徽省第一個上升為國家戰略層面的區域性發展規劃。筆者認為,這一區域性發展規劃能否順利實施,關鍵在于這一區域的競爭能力能否快速、有效地得到提升。現代區域經濟學認為,一個區域的競爭優勢,關鍵在于這一區域的智力資源、區域創新、區域綜合能力與素質,必須通過區域創新體系建設提高區域核心競爭力。因此,在實施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規劃的同時,必須高度重視、深入研究并著力構建皖江城市帶區域創新體系。
一、皖江城市帶區域創新體系的戰略定位
(一)皖江城市帶區域創新體系是國家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區域創新能力是構筑國家創新能力的重要支柱,建設完善的區域創新體系,將把國家創新體系建設的任務和目標落實到具體的區域經濟發展中。因此,建設創新型國家,構筑國家創新體系,必須高度重視區域創新體系的建設。目前,長三角、珠三角、環渤海等地區的區域創新體系已具雛形,對區域經濟乃至全國經濟的發展起著越來越大的推動作用。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作為國家戰略層面的區域經濟,其創新體系的建設必然要納入到國家創新體系建設當中,并在其中發揮引領中部崛起的獨特作用。
(二)皖江城市帶區域創新體系是實施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規劃目標的有力支撐和重要保證
依據新經濟增長理論,一個區域長期經濟增長的最終動力不是來自區域資源稟賦、物質資本,而是來自科技進步和創新能力。構建區域創新體系,最大限度地提高創新效率,降低創新成本,使創新所需的各種資源得到有效的整合,各種先進要素得到合理配置和使用。因此,區域創新體系是提高區域創新能力和競爭力的根本途徑,也是提高區域創新能力和競爭力的戰略選擇。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的發展目標是:到2015年,地區生產總值比2008年翻一番以上,優勢產業在全國的地位進一步凸顯;到2020年,整體經濟實力大幅提升,主導產業核心競爭力明顯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居于全國前列,成為在全國具有重要影響力的城市帶。要實現這一目標,必須提升皖江城市帶科技創新能力,形成區域創新體系,從而有力支撐發展目標的實現。
(三)皖江城市帶區域創新體系是皖江城市帶實現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根本途徑
正確處理好產業轉移與產業創新關系,是完成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規劃任務的關鍵所在。安徽既是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還是國家技術創新工程試點省,我們應該把兩個平臺聯結起來、融合起來,形成一個有機整體,實現產業承接和產業升級的良性互動,寓產業升級于產業轉移之中,在皖江城市帶建立跨區域的互惠共贏機制,為資源、技術提供共享平臺,實現創新資源要素的無障礙流動,達到提升本地區自身產業績效和優化產業結構的目標,從而實現經濟發展方式的根本轉變。
二、構筑皖江城市帶區域創新體系的路徑選擇
從皖江城市帶當前區域經濟發展的實際出發,區域創新系統建設的基本思路是:以科技創新為主導,以產業轉移為契機,以制度創新和企業創新為動力,以環境優化為保障,以社會支撐服務體系為基礎,以提高區域創新能力和競爭力為目標,構建區域創新體系。從這一思路出發,筆者認為,構筑皖江城市帶區域創新體系的重點是:
(一)強化組織領導,制定好區域創新體系的建設規劃和并出臺相應的政策法規
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作為國家戰略層面的區域性發展規劃,應在國家層面建立高層次協調機制。根據區域實際,從整體上研究制定區域創新體系的總體戰略和重大政策,打破行政區劃,協調解決創新工程的重大問題,全面整合優化區域內的創新資源,推動創新工作的順利實施。同時,地方政府還必須為區域創新活動提供良好的制度環境。政府應從全社會的利益出發,營造良好的創新環境,從宏觀上調控區域創新活動,制定激勵創新的科技、經濟、產業、財政、稅收、教育、知識產權保護等一系列政策和法規,激勵和引導全社會的創新活動,規范創新主體的行為。
(二)改革科技體制,優化科技資源配置,培育發展創新型企業
1.確立企業創新中的主導地位。要改善企業技術創新的市場環境,保證企業獲得技術創新帶來的超額利潤,加快發展創業風險投資,加強技術咨詢、技術轉讓等中介服務,加速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從而使企業真正成為技術創新主體,自主進行創新決策,分享創新收益,承擔創新風險。鼓勵上市公司和民營科技企業建立自己的技術創新機構,促進金融資本、產業資本和知識資本的直接融合。
2.推動科研院所轉制為科技型企業,發揮其在科技產業化中的骨干作用。皖江城市帶擁有一批中央駐皖科研機構和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等知名高校,科技資源密集,創新氛圍濃厚,創新勢頭強勁,近年來在培育創新型企業、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推動產學研結合等方面取得了明顯進展,逐漸形成了一批特色產業集群和高新技術產業基地。今后,要進一步建立區域內的“產學研”相結合的科技創新體系,搭建“產學研”交流的平臺,促進企業之間、企業與科研院所之間的知識流動和技術轉移,加快科技成果的產業化,鼓勵科研機構、高校的科技人員和出國留學人員來本區域通過創辦、兼職等形式參與科技型中小企業開發創新項目。
3.引導民營科技企業和科技型中小企業加快發展。規劃示范區內的地方政府應利用示范區城鎮規劃布局,規劃民營科技產業園(區),把城鎮建設與高新技術產業區、民營科技園(區)建設緊密結合起來,通過小城鎮建設的優化政策,推動和加速民營科技企業與科技型中小企業的發展。
4.構建有利于企業從事技術創新的市場運行機制,建立開放式創新研究開發體系。根據創新項目的不同特點,實行招標制、委托制和合同制。選擇一批重大項目,面向社會、區域外乃至國外公開招標。鼓勵各類所有制形式的科研機構、企業、大學參與競爭,擇優扶強。在項目實施中實行動態管理,采取優勝劣汰,滾動發展,有進有出的新型管理方式。
(三)培育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新技術產品群,加快建設高新技術產業區和科技園區
產業園區和科技園區是承接產業轉移的主要載體。皖江城市帶共有69家省級以上各類開發區,其中國家級開發區4家。這些開發園區是安徽土地集約化程度最高、現代制造業相對集中、創新創業優勢明顯、產業集聚效應突出的區域,目前已經形成了一些優勢產業集群。圍繞國家技術創新工程試點省建設,以合蕪蚌自主創新綜合試驗區為抓手,建立一批國家高(新)技術產業基地和大學園區。同時,結合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規劃的實施,對已建、在建和擬建的產業園區和科技園區要按照高起點、高集成、高關聯的需求,在汽車、鋼鐵、有色、機械設備、化工、建材、家電、農產品加工八大優勢產業中,選好區域主導產業和主導產品鏈,作為帶動全地區經濟增長和騰飛的切入點,以新興技術為重點,以高新技術企業為依托,培育高科技產品群,推動區域創新系統的建設和完善。
(四)完善市場激勵機制,發展中介服務機構
建立和完善市場機制,發揮市場對創新的激勵作用和中介服務的支撐作用:第一,完善投融資體制,把原來的政府直接投資轉變為全社會共同參與的新型投融資機制,建立風險投資機制,提高區域內創新主體抗風險能力;第二,建立與長三角區域科技資質互認制度;建立健全面向產業園區的公共技術服務平臺,充分發揮合肥技術創新成果交易平臺和蕪湖高新技術產權交易平臺的作用;第三,建立和健全包括人才市場、技術市場、信息市場等在內的創新服務體系,使之為區域創新系統要素之間的互動起到橋梁作用,為知識和人才的流動、科技成果的轉化提供有效途徑。
(五)創造良好環境,大量引進、培養人才,強化人力和智力支撐
堅持在創新實踐中發現人才、在創新活動中培育人才、在創新事業中凝聚人才,多渠道培養和引進高素質、高技能人才,滿足承接產業發展的需要。加強人才培養多邊合作,依托高校、科研院所和骨干企業,建立皖江人力資源培訓基地。鼓勵國內外高校在示范區發展高等教育、職業教育,支持科研院所在示范區設立分院分所。實施重點職業院校建設工程,加強農村勞動力培訓基地和勞動力人才市場建設。把招才引智與招商引資結合起來,建立人才柔性引進機制,在示范區建立若干高層次人才創新創業園區和引智示范基地。
(六)塑造開放的、學習型的區域文化
在區域創新體系的形成過程中,區域文化起著重要的推動作用。皖江地區地處安徽腹中,瀕江臨湖,有著深厚的歷史和文化積淀,區域文化特色明顯。因此,在制定區域創新政策時,要充分考慮本地區的文化特色,選擇好制定創新政策的文化切入點,鼓勵文化創新。政府可以運用輿論的力量,引導區域形成不斷學習與創新的文化氛圍,在全社會形成崇尚知識,尊重人才,鼓勵創新、敢于創新的新風尚,塑造一種學習型的區域文化。
參考文獻:
[1]劉永謀,鐘榮丙,夏學英.自主創新與建設創新型國家導論[M].北京:紅旗出版社,2006.
[2]查英青.科技創新與中國現代化[M].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05.
[3]杜鵬程,孔德玲.泛長三角區域創新能力比較與創新體系構建[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5):139-145.
[4]陳勁.完善浙江區域創新體系的政策思路[J].浙江經濟,2010,(3):21.
[5]孫翠蘭.國內外區域創新體系理論研究述評[J].改革開放,2010,(2):9-10.[責任編輯 吳明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