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進行企業績效評價時,企業規模不同,衡量企業績效的標準也不同。績效評價體系中除了個別非財務指標外都為相對指標,且雖然把非財務指標納入評價體系,但還不夠。經過分析認為,(1)將研究開發費用、市場開發、人力資源等方面的支出由費用化調整為資本化,并在受益期內攤銷。只有當企業凈利潤大于資本成本時才真正實現了資本的增值。(2)操作方法過于煩瑣。國有資本金績效評價體系把指標分為評價指標、修正指標和評議指標,具體計算過程相當復雜,可操作性不強。(3)沒有針對不同行業的特點確定適宜的指標權重,而是籠統地把財務指標的權重定為80%,把非財務指標的權重定為20%,有“一刀切”之嫌。
關鍵詞:企業管理;績效評價;問題分析
中圖分類號:F27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25-0026-02
引言
國有企業資本金績效評價是當今世界企業界的一個重大課題,不僅為學術界理論工作者所關注,政府相關部門制度制定者,管理部門調控實施者以及企業經營者等所有的利益相關者都會對企業的績效關心。因此,基于不同利益基礎的評價主體對企業的效益表示出不同的關注程度,隨著企業的發展,對國有企業資本金績效評價理論和方法也發生了變化。1911年,泰勒《科學管理原理》一書的出版,標志著管理學作為一門學科從此誕生。1928年,亞歷山大·沃爾提出了綜合比率評價體系,把若干個財務比率用線性關系結合起來,以此來評價企業的財務狀況,后又相繼出現了杜邦財務分析體系、平衡計分法、經濟增加值(EVA)評價法等,這些企業績效評價方法中蘊涵著豐富的管理理念,值得借鑒。下文僅分析中國國有企業資本金績效評價體系。
一、國有資本金績效評價體系的分析
財政部于1995年頒布了國有資本金績效評價的十項指標,并于2002年進行了修訂,建立了國有資本金績效評價體系。中國國有資本金績效評價體系的建立吸取了西方企業績效評價體系的精華:一是吸取了平衡計分法將非財務指標納入評價體系的思想,體現了全面綜合管理的理念;二是吸取了杜邦財務分析體系層層分解的思想。本作者以為,國有資本金績效評價體系仍有一定的局限性,具體表現在:
1.按規模大小把企業劃分為大、中、小型。在進行企業績效評價時,按規模大小把企業劃分為大、中、小型。有人認為,企業規模不同,衡量企業績效的標準也不同。本作者認為,企業規模的大小對絕對指標及企業凈利潤有影響,而該績效評價體系中除了個別非財務指標外都為相對指標,使不同規模的企業有了可比性,因此劃分企業規模在績效評價方面沒有任何意義。
2.把非財務指標納入評價體系。雖然把非財務指標納入評價體系,但還不夠,具體表現為非財務指標數量太少,權重太小。
3.不同行業的特點確定適宜的指標權重。沒有針對不同行業的特點確定適宜的指標權重,而是籠統地把非財務指標的權重定為20%,把財務指標的權重定為80%,有“一刀切”之嫌。
4.財務指標應以傳統的會計利潤為中心。財務指標以傳統的會計利潤為中心,沒有考慮資本成本,不適應時代的要求,應充分吸收EVA(經濟增加值)的思想。EVA是20世紀90年代美國實業界提出的一種企業績效評價體系,是指企業收益與資本成本的差額。其計算公式為:EVA=稅后經營利潤-投資成本×加權平均資本成本。EVA將研究開發費用、顧客與市場開發、人力資源等方面的支出由費用化調整為資本化,并在受益期內攤銷,更好地體現了配比原則。它的突出貢獻在于既要考慮債務成本,又要考慮資本成本,只有當企業凈利潤大于資本成本時才真正實現了資本的增值。
5.操作方法過于煩瑣。國有資本金績效評價體系把指標分為評價指標、修正指標和評議指標,具體計算過程相當復雜,導致其獲取成本太高,可操作性不強。
二、可行性管理方案——戰略管理思想的應用
本作者提出的可行性管理方案是以國有資本金績效評價體系為依據,注重非財務指標在企業中的作用,突出戰略管理的中心地位,對企業管理人員可以起到有效的輔助作用。
1.新方案只按行業而不按規模提供指標數值。由于其簡潔易行的特點,方便了它在企業中的推廣。
2.根據各個行業的不同特點,設置不同的指標權重。根據各個行業的不同特點,設置不同的指標權重。如IT行業由于自身技術含量高于其他行業,所以應加大與研究開發相關的各項指標的權重。
3.把資本成本放在與債務成本同等的位置上。運用EVA的思想,把資本成本放在與債務成本同等的位置上,同時又注意應用的簡潔性。新方案用“有效利潤”代替“會計利潤”,有效利潤=稅后凈利潤-Σ(投入資本×同期銀行存款利率)。投資人將資金投于企業,其目的在于獲得超過銀行同期存款利率的回報,所以只有當稅后凈利潤超過投資人把錢存入銀行獲得的利息時,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利潤,稱之為有效利潤。
為了清晰闡述“有效利潤”這一概念,現舉例如下:某制藥企業于2006年3月4日設立,設立之日A投資20萬元,B投資26萬元,C投資50萬元。2008年3月31日A又追加投資14萬元,新加入的D投資10萬元,又知2008年全年該企業實現稅后凈利潤30萬元,假設2008年銀行存款利率為10%,求2008年該企業的有效利潤。
有效利潤=30-[20×10%+14×10%÷12×(12-3)+26×10%+50×10%+10×10%÷12×(12-3)]=18.6(萬元)。
由于用有效利潤取代了傳統的會計利潤,所以一些與利潤有關的指標計算公式也要相應地發生變化,如凈資產收益率=[稅后凈利潤-(投入資本×同期銀行存款利率)]÷所有者權益。
4.加強對非財務指標的重視,避免“利潤陷阱”。管理企業就是平衡各種各樣的要求和目標。鑒于此,新方案對非財務指標更為重視,大大提高了其在指標總數中的比重。新方案把影響企業最終收益的因素歸納為四個方面,即財務狀況、市場實力、內部經營管理、創新與發展,不再把指標分為評價指標、修正指標和評議指標,而是把指標作為一個整體列示,防止了次優化行為的產生,如公司為了得到較好的應收賬款周轉率,減少了對優質顧客的賒銷,以致帶來大量銷售收入的流失。
5.采用沃爾比重評分法求得財務指標的最后分數。在目前國家僅公布國有資本金績效數據的情況下,新方案的實施可以其為依據,并采用沃爾比重評分法求得財務指標的最后分數,非財務指標的計算以國有資本金績效評價為準。但是該法自身也存在缺陷,現舉例說明如下:
沃爾比重評分法的公式為:實際分數=實際值÷標準值×權重。當實際值>標準值為理想時,此公式正確,但當實際值<標準值為理想時,實際值越小得分應越高,用此公式計算的結果卻恰恰相反;另外,當某一單項指標的實際值畸高時,會導致最后總分大幅度增加,掩蓋情況不良的指標,從而給管理者造成一種假象。
新方案克服以上缺陷:(1)改進實際分數的計算公式。當實際值>標準值為理想時,實際分數=[1+(實際值-標準值)÷標準值]×權重。(2)避免以偏概全。新方案在最后的管理報告中給出了單項指標的評分等級,一目了然,使管理者在分析問題時不僅注意總體,而且顧及了個體,不至于以偏概全。
三、成本與效益分析——企業選擇的可行方案
1.產生信息是一個耗用成本的過程。產生信息需耗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而人們真正能夠有效利用的只是數量有限的信息。超過了這個限度,人們就會感到信息過量,從而限制了他們制定決策的有用性。
2.國有資本金績效評價體系等各有其優缺點。沃爾比重評分法、杜邦財務分析體系、平衡計分法、EVA評價法、國有資本金績效評價體系等各有其優缺點,筆者所提出的可行性管理方案只是提供給企業的一種選擇,各企業可根據具體情況進行成本與效益分析,自由選擇可行方案。
3.EVA方法的主要優缺點。EVA方法的主要優點是將股權資本成本納入績效評價體系,真實反映企業績效,第一次在績效評價方法中涉及風險問題。
但是,EVA指標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1)它無法擺脫財務指標所固有的缺陷——短期導向,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EVA強調現實結果,使得管理者不愿意投資于創造性新產品或開發新技術;二是它主要以股為價值、為導向,無法有效的反映顧客、雇員以及供應商等利益相關者對促進企業未來績效的重要作用,從而最終破壞企業長期價值。(2)計算EVA時調整程序較復雜,不符合成本效益原則。(3)該方法雖然通過對GAAP的調整,但它還是過分局限于財務指標而忽視非財務指標,不利于不同規模企業之間績效的比較,無法解釋企業內在的成長機會。
4.要視具體情況而定。國有企業選擇何種評價方法要視具體情況而定,不能一概而論。BSC方法未能考慮資本的全部成本,EVA方法考慮了全部資本的成本。EVA不能很好地預測未來EVA及其增長機會,BSC最大的特點是考慮了非財務因素,更便于識別EVA驅動要素。BSC方法是從多角度對企業績效進行評價的方法,在財務層面的評價指標可以選擇會計數據與財務指標,也可以包含EVA。BSC從這個意義上講,較適合中國中小企業的評價經驗。因此,進行績效評價時,國有企業要多種方法結合使用,從不同的角度對企業進行績效評價,取長補短,對企業的績效評價大有裨益。
參考文獻:
[1]李玲玲.企業績效評價——方法與運用[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4.
[2][美]彼得·F.德魯克,等.公司績效測評[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
[3]張濤.企業績效評價研究[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2.
[4]魯浩.中國企業績效考核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會計之友,2007,(8).
[5]袁智慧,陳險峰.中外企業績效評價歷程及發展[J].中國農業會計,2005,(4).[責任編輯 吳高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