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前,中國刑事審判法律監督存在審判權過于集中,容易滋生司法腐敗的突出問題,必須完善刑事立法,健全刑事審判監督的法律程序,增強操作性以及正確處理敢于監督和善于監督的關系。
關鍵詞:審判監督;程序;實體;公訴
中圖分類號:D9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25-0237-02
根據刑事訴訟程序的階段劃分,刑事訴訟可以分為立案程序、偵查程序、起訴程序、審判程序以及執行程序。相應的,刑事訴訟法律監督可以分為立案監督、偵查監督、審判監督和執行監督。而在刑事訴訟的階段劃分中,審判程序無疑是整個程序的中心環節。其直接涉及到當事人利益的最終分配,尤其決定著被告人的最后命運,以致影響著社會公眾對司法活動的總體評價。由此,檢察機關刑事審判監督也就成為整個法律監督體系的核心。司法實踐中,目前中國刑事審判法律監督仍未形成體系。且由于審判權過于集中,容易滋生司法腐敗,這也使得審判監督的作用更為突出。作為具體履行該項監督職能的公訴部門要不折不扣地行使好其職責并不容易。故筆者試圖通過對審判監督的現狀進行分析,進而針對存在的問題提出加強公訴環節刑事審判監督能力的措施,結合工作實際談一下自己的看法。
一、檢察機關刑事審判監督的現狀
在中國司法實踐中,刑事審判監督職能主要由公訴人承擔。隨著刑事審判程序中控辯對抗的加強,公訴人置身于控訴激烈對抗的旋渦之中。身處如此情勢之中,一個身兼二任的公訴人難以超脫出來,適時、合法、合理地行使一個法律監督者的職能。這在客觀上弱化了刑事審判監督職能。由此在司法實踐中,人民檢察院對刑事審判監督職能的行使存在以下問題:
(一)刑事審判監督缺乏相應的程序性規定
現行《刑事訴訟法》雖然明確規定了人民檢察院對刑事審判進行法律監督,但對檢察機關刑事審判監督權法律規定過于籠統,特別是程序性監督上,在其監督方式、監督時間及監督的效力上不明確。在司法實踐中缺乏操作性。根據《刑事訴訟法》第169條的規定并沒有明確人民檢察院是立即提出還是庭審后提出糾正意見,以及審判機關對檢察機關提出的糾正意見應該怎樣辦。
針對上述立法缺陷,“六院、部、委”在“關于刑事訴訟法實施中若干問題的規定”第43條、最高人民檢察院在“人民檢察院刑事訴訟規則”第394條對程序違法明確規定,“人民檢察院對違反程序的庭審活動提出糾正意見,應當由人民檢察院在庭審后提出。”也是不分情況地規定了一個籠統的時間。但在實際工作中,刑事訴訟千變萬化,雖有統一的司法程序,各個案件的處理卻沒有固定的模式可循,形形色色的案件各有特點,如果不分違法輕重,不分對案件結果影響程度,統一在庭審后提出,這樣在樹立審判權威的同時,也就弱化了審判監督者的權威。并且,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執行《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第185條規定,“人民檢察院認為人民法院審理案件過程中有違反法律規定的訴訟程度的情況,在庭后提出糾正意見,人民法院認為正確的應當采納。”可見對審判機關在刑事訴訟中是否有違法行為,其最終的評判標準掌握在審判機關自己手中,而不是以法律為標準,更不是以法律監督機關說了算。由于上述立法缺陷,導致司法實踐中監督者與被監督者對其行為自作解釋,各行其是,相互之間缺乏說服力,從而影響監督效果。
(二)監督意識片面,缺乏全面、系統監督理念
刑事審判監督是一項系統性較強的工作,既包括對實體問題處理的監督,也包括對程序問題的監督,而在審判監督工作實踐中,開展得并不全面。
1.重實體監督,輕程序監督
“重實體監督,輕程序監督”是中國司法實踐中長期以來的“重實體,輕程序”觀念的產物。實體與程序是刑事審判的兩個重要方面,不可偏廢。程序法的作用不僅限于保證實體法的正確實施,而且體現著民主和公正。
2.片面監督有罪判無罪、重罪判輕罪或重罪判輕刑的情形
只監督有罪判無罪、重罪判輕罪或重罪判輕刑的情形,相反的情況則不監督,這會導致被告人的合法權益得不到保障。不僅如此,也損害了法律的尊嚴與國家檢察機關的形象。
3.抗訴幾乎成為人民檢察院審判監督的唯一途徑
隨著中國《刑事訴訟法》對控訴職能的加強,檢察機關的精力集中于與被告人及其辯護人進行對抗,無暇對審判活動給予充分的注意。同時,也存在擔心監督不準,僵化與審判機關的關系而不利于達到公訴目的,因而不敢理直氣壯地開展對刑事審判活動的監督。由此,在司法實踐中,檢察機關在監督形式上單一化,抗訴幾乎成為唯一的監督手段,而其他監督途徑則流于形式。
二、加強公訴環節刑事審判監督能力采取的對策
針對上述問題,筆者認為,在公訴環節加強刑事審判監督能力可以采取以下對策:
(一)完善刑事立法,健全刑事審判監督的法律程序,增強操作性
當前,制約審判監督權的一個重要因素是立法上不完善,在完善立法的工作中,應將審判監督作為一個重點,強化監督權的效力和權威。
審判監督的本質特征在于其程序性,如果程序權自身的力度不夠,則根本起不到監督作用。從立法上明確對審判機關庭審活動的監督,不能拘于一個模式,對審判機關作出的實體性決定、判決,一般都有其一定的淵源,作為監督機關的代表,沒有經檢察長或檢察委員會決定,不宜由檢察官直接向審判機關提出意見,一般情況應在庭審后經過一定的程序向審判機關提出糾正意見或提出抗訴等其他決定。但對于程序性問題來說,對于庭審違法行為,如果不影響案件的正常審判和正確判決,可于庭審后提出,以維護法庭權威。但對影響案件的正常審理和正確判決、裁定的嚴重違法情形,應由公訴人當庭向合議庭提出糾正意見,對于有違法依據支撐的違法事實,合議庭應當采納,能夠立即糾正的立即糾正,對不能立即糾正的,公訴人應當建議休庭,待問題解決后再決定開庭審理時間,對于公訴人當庭提出的糾正違法建議,事后應由檢察機關以書面形式予以確認。
(二)檢察機關要正確處理敢于監督和善于監督的關系
1.要敢于監督
對于刑事審判監督工作,監督機關必須采取積極態度。要堅持原則,摒棄感情觀念,該糾正的要敢于糾正,該監督的要監督。一是要切實提高檢察官“發揮法律監督職能,切實維護法律的公正與權威”的職業信念教育。克服認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少一事不如沒有事的思想;二是要切實樹立“辦案是載體,監督是目的”的觀念,克服孤立辦案、就案辦案的傾向。克服認為檢察機關的監督權威不夠,當檢察機關發出糾正違法通知書或意見時,被監督的人民法院既不提出異議,也不糾正的觀念。只有敢于監督,大膽監督,才能開創刑事審判監督的新局面。
2.要善于監督
公訴部門有了積極的態度后要注意實干與巧干相結合才能將刑事審判監督工作做好。
(1)加強對薄弱環節的監督,增強監督效果。一是強化程序監督。針對司法實踐中存在的“重實體、輕程序”的監督傾向。要重點審查偵查機關和審判機關違反有關法律規定或有剝奪限制訴訟參與人訴訟權利的行為。在審判監督工作中注意加強對被告人訴訟權益的保障;二是強化對一審量刑畸重案件的抗訴。針對在刑事抗訴中存在對法院量刑畸重的案件沒有引起充分重視的情況,要注意拓寬抗訴思路,轉變抗訴策略,對量刑畸輕、畸重案件同時監督,全面發揮檢察機關審判監督職能。(2)創新監督方式,加大監督力度。一是立足用足用好現有監督手段。在監督中要從維護司法公正出發,綜合運用多種監督手段,及時糾正各種違法行為。除運用檢察建議、提出抗訴等監督手段外,要繼續堅持與公安、法院、司法行政機關的溝通聯系機制,通過提前介入、聯席會議、列席審判委員會等方式實施有效監督,實現事前監督與事后監督、個案監督與類案監督、日常監督與專項監督的有機結合;二是加強審判監督。進一步突出刑事抗訴的審判監督作用,我們要借鑒抗訴工作的成功做法,提高其他監督工作的規范性,增強監督實效,擴大監督工作的影響力;三是加強公訴一體化建設,注意整合內部監督力量,進一步完善協調配合機制。通過判決、裁定審查備案制度,查找司法實踐中存在的傾向性問題,確定監督重點。
3.加強公訴隊伍的建設,提高業務技能和監督水平
(1)俗話說:“打鐵要靠自身硬”,只有過硬的本領,才能正確指出別人的毛病,如果自己的水平不如別人,自己在辦案中不注意訴訟程序,對法院的判決結果是否正確,審判程序是否合法等都不知道,那又如何監督別人?(2)加強公訴人員的練兵工作,主要方法有加強業務學習,建立“學習型”科室,人人參加學習,形成學習的氛圍,使每一公訴人從學習中不斷豐富自己的知識,拓寬自己的知識面,從而更好地增強監督的能力;注意總結工作經驗,有計劃地舉行監督技巧研討會,加強上級院對下級院的指導和兄弟院間之間的經驗交流,互相促進,學習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