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社會轉型期,各種矛盾交集并凸現,利益多元化,思想多樣化,多種社會思潮涌動、多元價值觀出現、多種信仰并存,各種文化思潮相互碰撞、激蕩、交融,有些社會成員心理失衡,價值觀混亂。探尋并建構轉型期的人文精神與核心價值觀就成為一種理論期盼,也成為一種現實訴求。
關鍵詞:人文精神;核心價值觀;以人為本;建構
中圖分類號:D64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25-0220-03
一、價值觀問題是人文精神的重要內容
價值觀是指關于價值觀念的完整系統,是人們在特定歷史條件下,在改造世界、創造和享用價值的過程中形成并確立的相對穩定的觀念模式,是人們以價值關系為反映對象,對人們的價值活動起導向和規范作用的社會意識。它滲透到現實生活的各個領域,人們的信念、信仰、追求和理想等都屬于價值觀的范疇。
1.價值觀是文化的核心要素。價值觀體系包括四層內涵:一是價值觀的實質。“人是全部人類活動和全部人類關系的本質和基礎” [1],它是人與人、人與社會的關系的集中體現,是主體反映外部事物對自身的效用關系,是人們進行價值判斷和選擇,確立價值取向和追求的范型和定式。二是價值觀的核心。“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意義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2] 價值問題的核心是人的問題,價值觀的核心應反映一定社會條件下的人與人之間最基本的關系,即該社會最基本的價值關系的體現。三是價值觀目標。它強調滿足主體對外部事物的需要,是主體的價值取向或者價值訴求。一個社會核心的價值目標就是統治階級的價值目標,反映的是統治階級的基本要求。四是價值觀的基點。價值基點給出了一個社會基本的價值標準。處于主導地位的價值觀代表著價值體系的基本特征,體現著價值體系的基本價值傾向,統率著其他處于從屬地位的價值觀念,是一種社會制度普遍遵循的基本原則,是一種文化區別于另一種文化的基本價值觀念,這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核心價值觀。
隨著中國經濟體制改革持續推進,經濟、政治、社會環境的一系列變化進一步推動了社會價值觀念的變遷。其中最為突出的是,伴隨著商品經濟大潮的涌動,社會主流價值觀念開始受到強烈的沖擊,實利思想、物質主義、拜金主義迅速萌生。面對市場經濟給人文領域帶來的沖擊和震蕩,當今中國需要提倡應用人文精神即精神文明來抵制物欲橫流的傾向;應給人文精神賦予“人道主義”的內涵,尊重人、關心人,將市場經濟中產生出來的東西肯定為“新的人文精神”,強調理想、信念、精神要與現實生活相協調、相適應。
2.文化是社會的靈魂,人文精神支撐核心價值觀。人文精神就是文化中的以人為本的精神。作為社會的思想靈魂,文化是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我們創造了文化,文化也創造了我們。個體永遠不能從自身來理解,他只能從支持他并滲透于他的文化的先定性中獲得理解。”[3] 在當代社會,文化已經成為國家綜合實力的重要部分、國際交往的重要內容和民族融合與沖突的重要因素。
正是從價值觀是文化的核心的角度,才把發展先進文化的目的概括為促進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的不斷提高;把不斷提高全體人民的思想道德和科學文化素質,不斷提高他們的勞動技能和創造才能,充分發揮他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作為我們黨始終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發展要求“必須履行的第一要務”;并把滿足人民物質文化生活需要和促進人民素質的提高,看做是社會主義社會的本質要求。也正是從價值觀是文化的核心的角度,把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作為發展社會主義文化的根本任務,“發展社會主義文化的根本任務,是培養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公民。”[4] 其中最重要的內容,就是堅持和鞏固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幫助人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堅定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堅定對社會主義的信念,增強對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信心,增強對黨和政府的信任,加強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建設。
社會的核心價值觀是主導社會理想、信念和精神風尚的靈魂,它對處于非主導地位的種種價值觀念中不利于社會穩定和發展的成分具有強大的抑制作用,因而也是穩定國家的經濟制度、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制度的精神支柱,它關系到國家的興衰成敗。
3.“以人為本”的核心價值理念。進入21世紀后,中國經濟持續高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升。然而,現代化轉型帶來的精神緊張,商品社會的浮躁、拜金,卻使得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感受到精神的空虛和信仰的失落。與此同時,主流價值觀念弱化所導致的價值認同的缺失,也日益成為阻礙中國文化軟實力提升的深層次原因和損害中華民族凝聚力的隱憂。價值認同是文化發展的內在動力,是維系社會穩定的基石,價值認同的背后是生命與人心的安頓。
二、人文精神是高度重視人和人的價值觀的一種思想態度
人文精神是整個人類文化基礎之上提升、體現出來的最根本的精神,它以追求真善美等崇高的價值理想為核心,以人的自由和全面發展為終極目的,表現為對人的尊嚴、價值、命運的維護、追求和關切,是對一種全面發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
1.核心價值觀折射出一個民族的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一種普遍的人類自我關懷,表現為對人的尊嚴、價值、命運的維護、追求和關切,對人類遺留下來的各種精神文化現象的高度珍視,對一種全面發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人之所以是萬物之靈,就在于它有人文,有自己獨特的精神文化。我們講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就講到了人文精神。人的意義,人生的追求、目的、理想、信念、道德、價值等等,這種高尚的、健康的精神,就屬于要發揚的人文精神。
對一個民族來說,只有確立起核心價值觀,民族文化尤其是精神創造才有了骨干和建設的基礎,才會成就為巍峨的大廈,而非文明的碎片。同時,當一種最根本的價值體系確立起來后,共同的約定才會形成,和諧社會構建才會化為真實可感。“有沒有核心價值觀和擁有什么樣的核心價值觀,一定會折射出一個民族的思想方法和人文精神。”[5] 而核心價值觀是整個價值體系中最基礎、最核心的部分,是一個人、一個集團乃至國家和民族長期秉承的一個根本原則。
2.人文精神就是人的本性。人文精神是一種高度重視人和人的價值觀的思想態度。它關注人存在的意義、尊嚴、價值、道德、文化傳統,關注人的自由與平等,人與社會、自然之間的和諧等,也就是通常人們所說的“終極關懷”[6]。人文精神是一種普遍的人類自我關懷,表現為對人的尊嚴、價值、命運的維護、追求和關切,對人類遺留下來的各種精神文化現象的高度珍視,對一種全面發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而人文學科是集中表現人文精神的知識教育體系,它關注的是人類價值和精神表現。
人的本性通過實踐活動體現出來。而體現“人的類特征”的實踐活動“恰恰就是自由的有意識的活動”[7] 。因此,人的本性展開就表現為對自由的追求。對自由的追求總是以人為目的或以人為本,否則就不可理解。可以把自由理解為人的能力的全面發展,“作為目的本身的人類能力的發展,真正自由的王國就開始了。”[8] 可見,以人為本和人的全面發展構成了人的終極價值。
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指出:社會主義、共產主義是比資本主義“更高級的、以每個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為基本原則的社會形式”[9] 。這使人文精神升華到一個嶄新的境界。 “人的全面發展”體現出馬克思主義哲學關于人的終極關懷的理念,正如江澤民說:“推進人的全面發展,同推進經濟、文化的發展和改善人民物質文化生活,是互為前提和基礎的。”[10] 這就把對人的終極關懷提到空前未有的高度,也更加自覺建構地現代人文精神。
3.以人為本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人文精神的核心所在。以人為本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人文精神的核心所在。“注重人文關懷是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題中應有之義”[11] 。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以人為本”的實質就是以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為本位,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作為一切工作出發點和落腳點,尊重人民的主體地位,發揮人的首創精神,保障人民的各項權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所以,“以人為本”既是科學發展觀的根本點,又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人文精神的核心和實質,也是推動社會全面進步,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根本要求。
人文精神作為社會文明的理性積淀,體現了人類對自由本質的自覺追求,其內容隨著社會發展而與時俱進。以構建社會主義社會和諧為目標,以科學發展觀為指針,以“以人為本”為核心內容,以公平正義為基石,以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為終極關懷,以真、善、美為最高追求,以社會主義榮辱觀為具體要求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人文精神,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支撐和本質體現。
三、人文關懷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一個基本維度
唯物史觀把人看做是社會歷史的主體,“整個世界歷史不過是人通過人的勞動而誕生的過程”[11] 。在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進程中,人民群眾始終是推動社會歷史前進的主體,是社會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創造者,是社會變革和發展的決定力量。人是發展的前提、動力和目的,表明了人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主體地位。“‘歷史’并不是把人當做達到自己目的的工具來利用的某種特殊的人格,歷史不過是追求著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動而已”[11] 。也就是說,歷史活動不僅要以人為主體,同時還要以人為目的。
1.以人為本賦予馬克思主義人文精神以新的時代內涵。馬克思說過,未來的新社會是“以每個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為基本原則的社會形式。”[12] 以人為本從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出發,強調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充分體現了人民在發展中的主體地位和主體作用。它對馬克思主義人文精神的理解,既把握了“人民本位”這個基點,又反映了對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遵循。
2.以人為本開辟了馬克思主義人文精神的實踐途徑。我們黨把以人為本理念與黨的宗旨意識緊密融為一體,從馬克思主義人文精神層面深化了對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宗旨的理解,把政治堅定與文化自覺高度統一起來,始終做到立黨為公、執政為民。黨把以人為本理念貫徹到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各項方針政策中,堅持在人民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礎上關心每個人的利益需求,切實保障人民權益,體現了社會主義的人道主義和人文關懷。
以人為本在繼承馬克思主義人文精神的基礎上,結合新的歷史條件和時代特點,深化和拓展了馬克思主義人文精神關于人的價值哲學思想,構建起馬克思主義人文精神的價值體系。
四、人文精神的實質就是對自由的追求,體現著以人為本和對人的全面發展的終極關懷
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中央領導集體提出了“科學發展觀”、“以人為本”、“和諧社會”等執政理念,這為創立全民族的核心價值觀奠定了堅實的思想和理論基礎,極大地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學說。
1.馬克思主義飽涵著人文主義精神和思想元素。馬克思主義是在批判地繼承西方哲學、政治經濟學和社會主義思想等各種思想成果的基礎上誕生的新的思想體系。這個新的思想體系,從研究的起點和設想社會發展的目標,從哲學思想到經濟分析,從社會批判到社會發展,都無一不是關注人的苦難和人的發展,無一不是飽涵著對人的思考與關懷。
2.確立以人為本的核心價值觀的目的和意義。提出以人為本,從哲學上說就是要使人成為社會發展真正的主體,使其居于本位;從政治上說,就是要讓人民群眾成為我們社會真正的主人;從經濟上說,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發展生產力,就是為了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生活需要;從人與人的關系來說,就是人人都要把人當做人來對待,尊重人的權利與尊嚴。“‘以人為本’,強調的是人的主體性,就是要求以人為根本,實現人的全面發展。”[12] 總之,以人為本的目的就是要消除人的個體發展與“類”的發展相分離、相對立的社會現象,在各項體制創新和制度建設中要防止重新出現社會對抗,實現“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為未來的那個更高級的、以每個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為基本原則的社會創造現實的基礎。
以人為本思想要求把人的利益的實現作為評價發展的價值尺度,堅持人民是發展評價的主體。馬克思主義堅持以生產力作為評價經濟社會發展的歷史尺度,同時又堅持以人的需要的滿足作為經濟社會發展評價的價值尺度,并且把這兩重尺度整合起來,強調人民群眾是經濟社會發展評價的主體,人民利益是評價標準。
3.以人為本與人的全面發展構成了人的終極價值。馬克思說:“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的抽象物”[12] 。因此,價值問題的核心是人的問題,價值觀的核心應反映一定社會條件下的人與人之間最基本的關系,即該社會最基本的價值關系的體現。它強調滿足主體對外部事物的需要,是主體的價值取向或者價值訴求。
強調以人為本和人的全面發展就體現了對人的終極關懷。“概言之,人文精神的實質就是對自由的追求,體現著以人為本和對人的全面發展的終極關懷”[13] 。馬克思主義對以人為本思想的偉大貢獻在于,它科學揭示了社會發展的規律和人的本質,為真正實現以人為本奠定了理論基礎和實踐基礎。基于這樣一種基本觀點,馬克思主義創始人明確指出:未來的新社會是“以每個人的全面自由的發展為基本原則的社會形式”[11] 。馬克思主義看來,歷史進步是社會發展和人的發展相統一的過程。
《共產黨宣言》明確指出:“根據共產主義原則組織起來的社會,將使自己的成員能夠全面發揮他們的得到全面發展的才能” [12] ;“代替那存在著階級和階級對立的資產階級舊社會的,將是這樣一個聯合體,在那里,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12] 這一重要思想揭示:社會主義社會是以人為本的社會,實現人的全面發展,是社會主義社會的本質要求和最高境界。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118-273.
[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6-649.
[3]藍德曼.哲學人類學[M].北京:工人出版社,1988:273.
[4]江澤民.論“三個代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1:158-159.
[5]朱紅文.人文精神與人文科學——人文科學方法論導論[M].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4:75.
[6]公方彬.我們的精神世界中還有沒有永恒[N].中國青年報,2007-02-04.
[7]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53.
[8]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927.
[9]馬克思恩格斯全集: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649.
[10]江澤民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94-295.
[11]崔志勝.注重人文關懷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N].光明日報,2008-10-18.
[12]田嵩燕.改革開放以來價值觀的變遷與重建[N].北京:學習時報.2009-01-14.
[13]陳新漢.人文精神與核心價值觀[N].深圳特區報,2007-02-04.
[責任編輯 王曉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