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提倡為納稅人服務,有利于促使政府職能由管理者向服務者轉變,政府治理的觀念由政府為中心,轉變到以公民為中心。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是廣大公民的信托者,納稅人把自己的生命健康、很多利益委托你代為保管,由于你沒盡到保管責任,就等于侵犯了納稅人的權益,因此就要求你主動地為納稅人服務,而不是被動地為之服務。官是讓老百姓為他服務的,老百姓是轎夫,現在要官為老百姓抬轎子,為老百姓服務,這是時代發展的必然結果。
關鍵詞:為納稅人服務;為人民服務;聯系與區別
中圖分類號:F812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25-0020-02
當公民的合法權益受到不法侵害,尋求相關國家機關依法給予保護時,往往被拒之門外,即使見到負責人也是相互推諉扯皮,當你質問他們時,得到的回答往往是:“我們是為人民服務的,你又不是人民!”、“共產黨代表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不代表你的利益”、“‘群眾利益無小事’ [1],你能代表群眾嗎?”,更有官員將黨的利益和群眾利益對立起來,質問記者“你是準備替黨說話,還是準備替老百姓說話?”[2]。那么,怎樣才能盡量避免這種借以為人民服務之名,行逃避為人民服務之實;借以代表群眾利益之名,行損害群眾利益之實呢?在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中旗幟鮮明地提倡為納稅人服務,應該說是一條行之有效的辦法,因為,你可以說公民不是人民、不能代表群眾,但是你不能說他不是納稅人。
在如何對待為人民服務還是為納稅人服務的問題上,有一種頗具代表性的觀點:在中國,繳納個人所得稅的只是少數人,提倡為納稅人服務就是提倡為少數高收入人群服務,這樣必然會忽視多數低收入弱勢人群的利益,為納稅人服務只是稅務機關的事。持這種觀點的人要么是不了解中國現行的稅收制度,把為納稅人服務狹隘化,甚至把為人民服務和為納稅人服務對立起來,要么就是故意混淆視聽,逃避責任。
其實,為納稅人服務并不排斥為人民服務,二者并不矛盾,它們之間有內在的邏輯聯系,但二者又有區別,各有側重,提倡為納稅人服務更能喚起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的高度責任感。因此,對于這個問題我們應本著與時俱進的精神,從踐行“科學發展觀”的高度來加以認識。
一、為納稅人服務與為人民服務的聯系與區別
(一)為人民服務與為納稅人服務的聯系
要弄清為人民服務與為納稅人服務的聯系,首先應該弄清人民與納稅人的聯系與區別:
人民是個集合名詞,屬于歷史范疇,是與敵人相對應的政治概念。“在現階段,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一切贊成、擁護和參加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階級、階層和社會團體,都屬于人民的范圍;一切反抗社會主義革命和敵視、破壞社會主義建設的社會勢力和社會集團,都是人民的敵人。”[3] 納稅人是個個體概念,屬于經濟學范疇。稅種不同,納稅人也不同。中國的稅收制度是以流轉稅和所得稅為主的復合稅制。流轉稅和所得稅是按稅負是否轉嫁劃分的,分別屬于間接稅和直接稅。直接稅是指由納稅人直接負擔的各種稅,個人所得稅、企業所得稅、財產稅等均屬直接稅。間接稅是指納稅人能將稅負轉嫁給他人負擔的各種稅收,如中國的流轉稅包括增值稅、消費稅、營業稅、關稅和城鄉維護建設稅等稅種,流轉稅類是中國各類稅收組織中收入最多的一類稅。間接稅的納稅人并不是負稅人,納稅人是從事生產經營的單位或個人,但稅負是落在商品最終的購買者即消費者頭上的,因此,列寧說:“間接稅就是不直接按地或家業征收的稅,而是由人民間接繳納的,也就是在買東西的時候要付更多的錢。” [4]
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繳納個人所得稅的納稅人必將越來越多,特別是利息稅的開征,使個人所得稅的納稅主體更加廣泛。即使沒有繳納個人所得稅,但人總離不開衣、食、住、行,只要他消費了商品或接受了勞務,他就是間接稅稅負的直接承擔者,是間接納稅人。
由此看來,無論直接或間接,人民就是納稅人,為人民服務也就是為納稅人服務。
(二)為人民服務與為納稅人服務的區別
1.服務的主體不同。為納稅人服務的主體是特殊主體,只有依靠財政資金運作并行使職能的國家行政、司法等公共機關及其工作人員才成為為納稅人服務的主體。為人民服務的主體是一般主體,除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外,其他單位和個人都能成為為人民服務的主體。
2.二者的性質不同。由于其主體不同,決定了二者的性質不同。為納稅人服務屬于法律范疇,是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一種職責或職務行為,不能隨意拋棄,具有法律上的強制性。各級國家機關的職能及其工作人員的職責,有關法律法規都作了明確的規定,依法行政、公正執法、立黨為公、執政為民是其不可推卸的責任。為人民服務屬于道德范疇,是一種自愿行為,行為人為與不為完全憑其主觀意愿,他人無權強制其為或不為。
3.二者服務的對象和方向不同。為納稅人服務的對象只能是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以外的其他社會組織和個人,服務方向是單向的,只能是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向納稅人提供服務,反之則不能稱之為為納稅人服務。為人民服務的對象是廣大人民群眾,方向是雙向或多向的,人民之間可以相互提供服務。
4.服務的內容不同。為納稅人服務的內容具有單一性,即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向納稅人提供的服務,是與其職能范圍以及工作職責有關的公共服務。為人民服務的內容則具有多樣性,人民相互之間提供服務大到社會公共利益,小到私人之間的生活瑣事,它存在于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各個環節,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
5.二者侵害的客體和承擔的后果不同。為納稅人服務的主體由于不作為或者亂作為,違法行政或徇私枉法,侵犯的客體是國家機關正常的管理秩序和國家工作人員的職務廉潔性。由此應承擔的后果,除批評教育外,輕者應受到行政處分,重者要追究刑事責任。而為人民服務的主體由于不作為而侵犯的客體是社會公共道德,其行為只能受到社會輿論的非議和自己良心的譴責。
二、普及法律知識,旗幟鮮明地在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中提倡為納稅人服務
在全社會大力宣傳法律、普及法律同時,要讓所有公民都知道自己就是納稅人,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為社會提供的服務,是對納稅人納稅貢獻的一種回報。因此,在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中提倡為納稅人服務,對其更好地為社會、為人民服務有著重要的促進作用。
1.提倡為納稅人服務有利于轉變政府職能,改進機關作風,提高工作效率。改革開放以來,在經濟體制改革的同時,也加快了政治體制的改革。機關作風有了一定的改進,但“門難進,臉難看,事難辦”的現象還沒有根本改變。究其原因,一是受中國幾千年來的官本位意識的影響較深,公務人員沒有把自己當成Public Servant(公仆),而是當官做老爺;二是因為計劃經濟體制下形成的高度集權的治理模式,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處于權力中心,缺乏服務意識。市場經濟條件下,客觀上要求建立一個與之相適應的“小政府,大社會”。提倡為納稅人服務,有利于促使政府職能由管理者向服務者轉變,政府治理的觀念由政府為中心,轉變到以公民為中心。官是讓老百姓為他服務的,老百姓是轎夫,現在要官為老百姓抬轎子,為老百姓服務,這是時代發展的必然結果。
2.在機關及其工作人員中提倡為納稅人服務有利于增強其法治意識。提倡以德治國更要有以法治國加以規范。道德對人行為的規范是內在的、精神上的,而法律則是外在的,強制性的。提倡為納稅人服務更能從法治意識上增強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為人民服務的自覺性。
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首先要有這樣一種意識:你們的經費及勞動收入是納稅人的錢,你收了納稅人的錢,就必須保護納稅人的利益。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是廣大公民的信托者,納稅人把自己的生命健康、很多利益委托你代為保管,由于你沒盡到保管責任,就等于侵犯了納稅人的權益,因此就要求你主動地為納稅人服務,而不是被動地為之服務。否則,就是不作為,就應該受到法律法規的制裁。
依法行政、公正執法是為納稅人服務的客觀要求。國家機關在制定法律、法規及有關政策時,在充分考慮自身權利的同時,應更多地考慮相對人的權利,只有這樣才能真正維護公民的合法權益。
3.為納稅人服務有利于提高公共資源的利用效率。公共資源是靠國家財政資金維持運行的,利用公共資源向社會提供的服務應是無償的,而不應是有償的,在這一領域,不能遵循價值規律、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和經濟效益相比,更應注重社會效益。很多公共資源一方面享受財政資金的補貼,另一方面又向社會收取高額費用。如:一些重點中小學校,利用部分公共的優質教育資源開辦民辦公助班,然后堂而皇之地收費,少則幾千,多則數萬。這種現象嚴重背離了市場公平原則,嚴重侵害了公民的正當權益。由于收費過高,造成相當一部分公共資源閑置、浪費。
當前,在國家財力有限的情況下,對一部分不涉及國家機密、危害國家安全的公共資源,如公園、公共圖書館、博物館、烈士陵園等公共設施,向公民免費開放,一方面滿足了公民學習、娛樂的需要,同時又提高了公共資源的利用效率。一舉多得,何樂而不為?
4.提倡為納稅人服務,有利于發揮廣大公民的民主監督作用、提高納稅意識。
發達國家的任何公民都能對辦事推諉、扯皮的公務人員大聲說:“我是納稅人!”提倡為納稅人服務,有利于提高公民的權利意識,權利意識的增強將加大公民對公務人員的監督力度,這對克服官僚主義、消除腐敗、提高效率,有著重要的積極意義。
權利和義務是對等的,只要享受權利就得承擔義務,只有依法納稅,才能更好地享有權利。不依法納稅,不但不能享有權利,還要受到法律的制裁。因此,公民在享有權利的同時,也必將增強其納稅意識。
提倡為納稅人服務,堅持以人為本,用“科學發展觀”的思想來指導我們的各項工作,真正做到黨員干部受教育,科學發展上水平,人民群眾得實惠,這對推動中國社會和經濟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將產生積極的促進作用。
參考文獻:
[1]胡錦濤.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 推動社會經濟又快又好發展[J].求是,2006,(1):3-9.
[2]任磊萍,何巖.記者調查經適房土地建別墅遭官員質問:替誰說話? [EB/OL].中廣網,http://www.cnr.cn/china/xwzh/200906/t2009
0617_505369656.html.
[3]毛澤東選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364.
[4]列寧全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363.[責任編輯 吳高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