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全球化日益深入、各國對人權日益尊重和保護的今天,人道主義干預成為國際關系領域中的一個焦點問題,引起了國內外學者的關注和爭論。中國學者對人道主義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國際法理論探討方面,著重論述人道主義干預理論與國際法的沖突,認為人道主義干預需要嚴格的國際規制。
關鍵詞:人道主義干預;中國學者;研究綜述
中圖分類號:D64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25-0225-02
目前,國際上對人道主義干預的概念沒有一致的看法,存在各種各樣的界定。中國學者普遍接受新版《奧本海國際法》所表述的人道主義干預概念:“當一國國內存在著有組織的大規模踐踏基本人權的行為,而該國政府無力制止這類行為或干脆就是這類行為的采取者、主使者或縱容者時,或者一國政府無力或不愿承擔在保障國內廣大人民最基本的生存需要方面的其他應有責任時,國際社會未經該國同意所采取的針對該國政治權力機構(即該國政府或國內其他政治權力組織)、旨在制止這類大規模踐踏人權行為和滿足該國人民最基本生存需要的強制性干預行動。根據這一概念,人道主義干預不僅包括我們通常理解的武力干涉行動,還應該包括非軍事性干涉行動和非武力性(即不實際使用武力的)軍事干涉行動。”[1]
一、人道主義干預理論分析
1.理論淵源。人道主義干預不是冷戰后的新現象,而是有著深遠的理論淵源。中國學者普遍認為西方人道主義干預和“正義戰爭理論”、“自然法”和“政治自由主義”有著深刻的聯系。在現實的國際關系中,奉行干涉主義的國家一般用“道德標準”來解釋自己的行為,而不是國際法或者主權標準,出于這種考慮,它們自然會想到“正義戰爭”觀點。自然法的思想不僅是西方人權思想的最初來源,也是最先闡述人道主義干涉的法理基礎,格勞休斯就是在自然法理論的基礎上提出了人道主義干預的一些見解。自由主義更具有現實性和實踐性,主張人權具有正當的道德理由,具有普遍性,為了保護人權進行干涉是正當的。
2.冷戰后人道主義干預理論。目前西方人道主義干預理論主要有:“人權高于主權論”、不干涉原則例外論、人道主義干預“合法論”、“新干涉主義”、“國家失敗論”、新帝國主義論以及人道主義干預理論的最新發展——“保護的責任”等,它們正是以此為借口對他國進行人道主義干預。
二、西方國家推行人道主義干預的原因
1.政治原因。西方人道主義干涉之所以盛行“有著深刻的政治及經濟根源,從本質上說,是冷戰后國際戰略力量發展不平衡的必然反映。一方面,社會主義及第三世界力量的發展遇到重大挫折,國際戰略格局處于向多極化過渡的時期。另一方面,美國在全球的強勢地位凸顯,謀求單極世界的野心膨漲。” [2]還有就是世界某些不發達地區仍然存在種族、政治或宗教意義上的苛政或暴政,有時發展到大規模地踐踏基本人權的地步,許多國家遠未形成足夠的國內凝聚力,其中某些國家甚至陷于大亂乃至急劇崩潰,成為“失能國家”(failed states)。” [1]
2.經濟原因。“全球化的高速發展給人道主義干涉提供了現實可行性”。正如聯合國前秘書長安南說的那樣“我們處在一個技術突飛猛進、經濟日益相互依存、全球化及地緣政治巨變的時代。在這一時代,發展、安全和人權之間的關系反而更加密切。” “經濟、科技、軍事的發展使得干涉的成本降低”。特別是近年來網絡技術的發展,使得干涉國可以通過媒體對被干涉國施加影響。“網絡傳播的發展還推動了民眾廣泛的參政意識,客觀上促進了人道主義干涉。” [3]
3.國際倫理和法理背景。“20世紀、尤其二戰以后國際倫理與法理的正義趨勢,或者說是它們向普遍和絕對的根本倫理的某種歷史回歸趨勢是人道主義干涉頻繁出現的部分深層原因,也是當代人道主義干涉概念本身的倫理和法理依據。” 國際倫理和法理的正義化趨勢,加上由此而來人權國際法和國際社會干預權利的產生和發展,給作為一個范疇的人道主義干涉提供了一定程度的依據,而這也是20世紀90年代不少具體的人道主義干涉往往被許多國家認可的一大原因。“支持人道主義干涉的學者認為,人道主義干涉是基于自然法和習慣法的。”[4]
三、人道主義干預手段
1.外交手段。外交手段是在實踐中運用得最為普遍和頻繁的一種手段。普遍存在兩種外交干預手段,“一類是國際法上規定的和平解決國際爭端的手段,同時也包括國際共同代表的公開講話、評論等方式;另一類屬于共同體內的外交制裁,這種制裁一般以組織制度為基礎。”[5]
2.經濟手段。“運用經濟手段,對外實施“人道主義干預”是美國人道主義干預的重要手段。“經濟手段主要有經濟援助和經濟制裁,它愈來愈經常地被美國當做最重要的干預武器。” [6]特別在經濟全球化發展的今天,經濟手段顯得越加的重要。
3.軍事手段。冷戰結束以來,“隨著對手的衰落和自身實力的增強,美國日益傾向于草率而頻繁地使用武力,借口‘人道主義干預’以其強大的軍事力量對付弱小的國家。”[7] 特別近幾年來“新干涉主義盛行”,“強調軍事干涉”已成為美國對外干涉的主要手段。
4.利用國際組織當合法外衣。在外交實踐中美國雖然奉行單邊主義,但是不忘運用國際組織和聯盟關系當做合法外衣。例如,美國利用聯合國維和行動性質的變化,積極參加聯合國的維和行動,為自己對外干涉披上“合法”的外衣。除此之外,美國利用與其他國家之間的聯盟關系,對他國進行人道主義干預,北約和美洲國家組織就成為美國進行人道主義干預的工具。
四、西方人道主義干預面臨的困境
1.合法性遭到質疑。中國著名國際法學家王鐵崖指出“人道主義干涉從未成為國際法所確立的概念”,“人道主義干涉往往是強國為了各自的政治目的而采取的對弱國的單方面強迫行為,顯屬人道主義的濫用。” [8]。因為“人道主義干涉與國家主權原則背離、人道主義干涉與不干涉內政原則矛盾、人道主義干涉與禁止使用武力或威脅使用武力原則相沖突、人道主義干涉是對民族自決權原則的歪曲 。” [9] 總之,中國學者普遍認為,人道主義干預不具有合法性,違反了國際法基本原則。
2.公正性面臨挑戰。西方國家在考慮問題時其基本出發點是本國的國家利益。西方國家為達成某種政治利益,往往以人道主義為借口,對他國進行干涉。即人道主義干預并非為“人道主義”,而是為某些大國的私利。即西方國家實施所謂的“人道主義干預”,往往想借“人道主義”之名對他國進行改造和組織,建立有利于自身發展的國際秩序,這嚴重阻礙了其他國家的發展。
五、人道主義干預對國際社會的影響
1.踐踏國際法準則。人道主義干預者對他國進行所謂的“人道主義干預”,不僅違反了“主權”和“不干涉內政”原則,也是對國際法的嚴重蔑視。例如,作為人道主義干預之一的新干涉主義,不僅對國際法的實體和程序構成極大威脅,而且踐踏了聯合國憲章。
2.世界和平的大敵。“人道主義干預不可能從根本上解決世界范圍的民族問題或人權問題”,“反而使一些國家的民族問題、宗教問題國際化,將助長世界各地的民族分裂主義分子的氣焰,容易造成一些國家內部分裂、恐怖主義盛行,干擾、破壞了一些地區和平進程和一些國家內部的和解進程,造成更大的人道主義災難”,[11]使被干預國陷入“安全困境”。
3.破壞了世界經濟的發展。人道主義干預過程中,經濟制裁、軍事干涉往往成為人道主義干預的主要方式,這就嚴重破壞了被干涉國的經濟發展。在全球化的今天,一國經濟遭到破壞,就不可避免地影響了整個世界經濟的發展。
4.阻礙了多極化進程。人道主義干預為一些大國借口“人權”、“人道”肆意干涉別國內政,乃至發動侵略戰爭,推行極權主義打開了一個危險的先例,使世界局勢中戰爭和不穩定的因素上升,不僅嚴重干擾了和平與發展的大好趨勢,也阻礙了世界多極化趨勢的發展。
六、人道主義干預需要一定的國際規制
1.干預理由正當。干預要有正當的理由,即一國國內確實存在著大規模踐踏基本人權的行為,而該國政府要么是這類行為的采取者,或者對這一行為不進行制止或無力進行制止。“動機的正義性才能體現干預的善意性”[1]。
2.干預主體應具合法性。中國學者普遍認為聯合國才是人道主義干預的合法主體,除此之外任何一個國家沒有這種權利。 “聯合國(以及充分尊重聯合國權威的全區域性政府間政治組織)是唯一合法的干涉權威” [10]。
3.避免手段武力化。“軍事手段并不是解決問題的最有效辦法,在國際干預問題上,外交努力、經濟制裁等非軍事化手段往往比軍事手段更能奏效。” [14] 因此,“武力的使用只能當做不得已的最后手段。”而且“武力的使用必須適當,亦即使使用武力的數量、種類、烈度、對象類別、地理范圍和持續時間要有分寸。” [1]
4.干預效果利大于弊。“人道主義干涉的預期利弊,必須要求前者大于后者。” [10] 也就是說“從干預結果上考慮,應努力體現有效性,即實現正義的干預動機。” [10]避免給被干預國帶來更大的人道主義災難。
參考文獻:
[1]時殷宏,沈志雄.論人道主義干涉及其嚴格限制—— 一種側重于倫理和法理的闡析[J].現代國際關系,2001,(8).
[2]范躍江.新干涉主義與中國安全[J].太平洋學報,2000,(3).
[3]羅觀,劉波.試析人道主義干涉的兩難困境[J].國際關系學院學報,2006,(6)
[4]羅觀.全球化背景下的人道主義干涉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學碩士畢業論文.
[5]姚文.人道主義干涉的困境[J].法制與社會,2006,(11).
[6]葉三梅.論冷戰后美國的人道主義干預[J].安徽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3).
[7]馬建勛.談美國的新干涉主義及影響[J].哈爾濱學院學報,2007,(4).
[8]王鐵崖.中華法學大辭典:國際法學卷[K].北京:中國檢察出版社,1996: 482-483.
[9]崔健.論人道主義干涉的非法性[D].上海:華東政法學院碩士畢業論文.
[10]張麗紅.國際干預的國際法視角[J].山東省農業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3,(2).[責任編輯 王曉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