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古村落蘊含了豐富的社會信息和文化內涵,對其進行合理的開發利用與保護,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走馬塘,一個占地僅11hm2的浙東田園古村,在千年間共走出了76位進士,令人感嘆不已。其天圓地方的選址布局、深厚的地域文化內涵及具有地方特色的建筑與藝術風格,都是進行旅游開發的寶貴資源。如何進行合理適度的旅游開發尚需不斷的研究與探討。
關鍵詞:走馬塘;社會信息;文化內涵;旅游開發
中圖分類號:F592.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0)23-0124-03
一、走馬塘村的歷史沿革
走馬塘村,位于浙江省寧波市鄞州區姜山鎮茹峰以南3km,地處鄞南平原奉化江支流東江的東岸。北宋端拱年間(公元988),長洲進士姑蘇陳矜,任明州(今寧波市)知府,卒后歸葬于茅山[1]。其子陳軒時任明州錄事,因替父守陵盡孝而遷居茅山,遂成為今走馬塘的祖先。此后,陳氏家族子孫繁衍,耕讀傳家,漸成鄞南望族。據《四明走馬塘陳氏行五房譜》記載,自北宋至清代的近千年間,走馬塘共出進士76名、各級地方官吏155人,其中,包括5位尚書、8位侍郎、9位大學士、7位大夫、7位翰林,還有國學生、庠生、廩生等111人,為世人譽為“中國進士第一村”。走馬塘,原名“先生塘”,現占地約11hm2,取自陶淵明的高潔,后因族人規定:子孫回返故里一律“文官下轎,武官下馬”,徒步進村,“走馬塘”由此得名。宋大觀年間,走馬塘被宋徽宗敕封為“忠孝里”;南宋嘉定年間,宋理宗又賜“遺忠堂”。如今,兩塊金匾仍完好地保存于村中,日益成為走馬塘歷史的亮點。
二、走馬塘村的空間格局與地域文化
(一)走馬塘村的選址及景觀解析
村落所在區域,地勢平坦,以平原為主,僅有兩座高度低于50m的小丘陵。一座為海拔僅20m左右的金鱉山,在走馬塘西北方約2km處;另一座則是茹峰。全村坐北朝南,背靠茹峰,東西南三面為四明山脈和天臺山脈所環繞,呈開闊的環狀。走馬塘的選址較好地遵照了古代風水思想,但又兼有人工創設和改良的痕跡。風水學在擇基選址時常有四大步驟,即覓龍、觀砂、察水、點穴。首先是覓龍,即尋“氣源”。尋到了“氣”,就需要將“氣”由山上引至山下,在“氣”被引至山下后,還需設法尋找左右龍虎砂山夾緊保“氣”。茹峰小似拳頭,坐北朝南,呈圍椅狀且凹面朝南,這種獨有的地形特點,有利于聚集南來的龍“氣”;加之,本區域內四周平坦,平原廣布,對于“氣”的運行鮮有阻礙,符合風水思想中關于“氣”在運行時必須講究連續性的要求,故茹峰區域的確可算是一風水寶地。但為何走馬塘村址不緊鄰茹峰,而離茹峰尚有3km呢?筆者認為,這大致可以從主客觀兩方面進行說明:客觀方面,茹峰之陽在后梁時就建有一寺廟,俗稱為“南來第一寺”,該寺一直存在,直至20世紀40年代初毀于戰火。普安寺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村落的發展。主觀方面,茹峰之陽土地利用面積有限,給人一種束縛感。
(二)走馬塘村的空間格局
走馬塘整體呈現出長約440m,寬約250m的長方形和四面環水的空間格局,其中暗含了古人敬天畏天、“天圓地方”的思想。自古以來,漢人一直最崇敬天,將天、地和人稱為“三才”……忤天意則被禍,順則福。所以,以祛禍就福的道教自然講究敬天畏天[2]。另據傳,茅山歷史上曾為重要的佛、道教圣地,寺廟殿堂眾多,有東林寺、普安寺等,因而,獨特的區域歷史文化背景對空間格局的定形也有著重要的影響。再者,還與“天圓地方”思想休戚相關。“天圓地方”說強調:凡物皆由直線和曲線組合而成……圓為天之象,矩形即為地之象[2]。這兩種思想對于空間格局的形成起決定作用。
走馬塘的另一顯著特點是四面環水。陳氏祖先將取自東江的水引入村西的君子河,再流入東、南和北三條河槽,形成四周環水的格局。如此開鑿大致有兩大目的,其一,在于實用性。環繞的水系有取水、蓄容、防衛和航運之效。其二,正如《水龍經》曰:“行到平原莫問縱(山脈),只看水繞是真龍。”[3]以水為龍來構建良好的風水。
(三)走馬塘村地域文化特征
1.耕讀文化
耕讀文化可理解為一個群體在一定時期內形成的一種邊耕邊讀的生活方式。其產生大致需要兩個基本條件:一是具備一定的社會歷史背景。耕讀文化起源于隱逸, 是儒家“退則獨善其身”和道家“復歸返自然”的人格體現, 是古代士人這個知識階層陶情冶性的寄托[4],這種“隱居”理想成了耕讀文化產生的思想基礎。加上一些為官者看到朝廷的腐敗,官場的黑暗,毅然脫世俗,過起了耕讀生活[4]。逃避現實的現象為耕讀文化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了驅動力。再者,科舉制度的演進使得耕讀文化得到了增強。宋代科舉錄取名額的擴大,考試方法的改善,雕版活字印刷的盛行都有力地推動了耕讀文化的發展,如規定工商業者及其子弟不得參加科舉考試,只準許士、農子弟參加[5],這大大激發了普通人對科舉入仕的渴望。二是要有良好的地理環境條件。氣候適宜、土壤肥沃、災害少、百姓安居樂業、生活富足是耕讀生活形成的自然基礎。
耕讀文化的深遠影響主要表現在了涌現出為數眾多的進士和竭力重視興學教化兩方面。陳氏定居走馬塘后,一直重視教育,像十世陳塤創建了“陳侍郎講舍”,明代村內建有“棲英書舍”及“警枕小莊”,宣統元年(公元1909)由族人陳宗彝、陳樹棠、陳隆鎰等發起,改“同文義學”為“同文小學”[6],完備的教育體系使得子孫后代從小就接受了良好的啟蒙教育。當然,為數眾多進士的出現,使得子孫們互相比照,提高了讀書求功名的積極性。
2.宗族文化
陳氏家族文化,大致可概括為做人原則與為官之道兩方面。
其一,族人利用興學之便,時刻告誡子孫做人要低調,要有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般的可貴品格。這不僅反映在走馬塘走出如此之多的進士和地方官吏,卻未曾有過貪官污吏的奇特而自然的現象中,又可從留存至今的古建筑中品味出些許尚存的余香。村西的君子河,原來盡是荷花和竹子,先人的目的就是讓子子孫孫能夠細細品味荷花精神和竹的耿直,促使自己向荷花看齊,做為人崇敬的君子。按常理講,一個走出眾多進士的地方,建個像樣的大宅子或生活居所應是不存在問題的,那為何走馬塘是那么“平凡”和“破舊”?這值得我們深思。
其二,為官者要具有清廉、忠貞的官員品格。永載《宋史》的四世陳禾,剛正不阿,不惜碎首,敢與宋徽宗竭力爭辯,強諫彈劾童貫,最后還當場扯壞了宋徽宗的龍袍,仍大喊道“陛下不惜碎衣,臣不惜碎首,以報答陛下。”其言之懇切,徽宗大為感動,赦免了他的無理舉動,至今仍為世人稱道。
三、走馬塘村的主要建筑類型及特征
走馬塘的古建筑自成一派,是浙江民居研究中比較難得的歷史實物,其建筑群中以明清建筑居多。若依使用功能分,則主要可分為三大類:下店上宅式、純居住式及公共建筑。
(一)下店上宅式
該類建筑主要分布于老街兩側,呈毗連式聯排,相隔約2.5m,皆為兩層木構式建筑,并在底層與上層的交接處向外出檐,或以木條支撐,或直接砌墻而出,再支以木條。每一店鋪約為一進深,底層為排門式面,門板可靈活拆卸,白天拆門板迎客,傍晚重新安上閉市。進門后率先可見的是柜臺,面向街道,是進行商品交易的場所。再入內則為縫紉間、庫房和客廳等活動空間。而二層是個人生活起居的空間。
(二)公共建筑
祠堂是古村落中最重要的公共建筑,是祭祖、議事、維系家族統治的重要場地。走馬塘現存各類祠堂8座,包括最早進行祭祖活動的遺忠堂、老祠堂、新祠堂、泉公祠堂、瞻袞堂、慈蔭堂、慕川公祠和貽谷堂。其中,老祠堂、新祠堂、泉公祠堂、瞻袞堂和五腳祠堂(現已毀棄),俗稱五房,是由遺忠堂演化而來,形成了走馬塘獨特的一祖多堂的分布格局。其中,又以新祠堂最具建筑特色。
新祠堂,坐落于村西南,是為紀念第八代太公陳大寅而建。全祠坐北朝南,占地約1200m2,大門漆為黝黑色。走入祠內,迎面的是祭廳,左右兩面則為廂房,對稱布局,在祭廳與大門間有一長約20m,寬約10m的天井(俗稱“明堂”)。祭廳面闊約25m,進深約17m,分東西三開間,中央懸有“遺忠堂”匾額,匾額下掛有先祖畫像和欄窗,欄窗內祀歷代先祖神位。“忠孝里”和“遺忠堂”兩塊皇帝欽賜的匾額懸于大梁兩側,足以說明陳氏家族在歷史上的豐功偉績。
(三)民居建筑
該類建筑在走馬塘的占地面積最大,約占95%。若依年代劃分,大致可有明代、清代以來兩種。前、中、后新屋天井式院落群屬明代建筑,其他則屬清代以來建筑。若依建筑等級劃分,上述三大天井式建筑群等級較高,一般性民居則較低,兩者皆采用硬山式屋頂構架,鋪以灰青瓦,但在結構上前者較后者復雜,既有祠堂的天井和雕飾精美的石、木雕,又兼有普通民居木構的簡潔性,可謂是祠堂建筑和一般民居的過渡形式。
四、建筑特征分析
(一)馬頭墻
又稱封火墻,因形狀酷似馬頭而得名,磚墻墻面以白灰粉刷,墻頭覆以青瓦兩坡墻檐,左右兩面山墻或與屋面平齊,或高出屋面,并按屋頂坡度迭落呈水平階梯狀。其功能在于防火和防風,在相鄰民居發生火災的情況下,能隔斷火源。走馬塘的馬頭墻現分布于前新屋和后新屋,尤其是前新屋北墻上的一面,建有罕見的五階式馬頭墻,俗稱“五岳朝天”,體現了走馬塘當時特殊的地位及族人對為官的向往。
(二)天井院落
走馬塘的天井院落大致有13個,主要集中于祠堂和村東,祠堂天井多呈“凹”形,由祭廳、左右廂房和墻壁圍合而成。前新屋、中新屋和后新屋的天井呈“H”形,其中,又以后新屋的兩天井為最大。由南門踱步而進,即見天井,兩旁為廊屋,中間為正廳,兩者皆為兩層木質結構,中軸左右對稱。天井的設置能帶來良好的采光、通風,夏季能防止陽光直射,降低室內溫度。冬季陽光又能射入正廳供居民取暖。還可為居民留下較多的生產生活空間,免受雨雪天氣的影響。天井的精神內涵更為重要,誠如《八宅明鏡》中所說:“天井乃一宅之要,財祿攸關, 不可深陷落槽, 不可潮濕污穢, 大廳兩邊有異,墻門常閉, 以養氣也。”構建天井,一方面可以“鎖氣”滋潤本族;另一方面,又有助于父系家族式的管理與統治,表達對封建等級制度的尊重。
(三)石窗
走馬塘的石窗現存共約有100扇,具有數量多,品種豐富,寓意深刻的特點,尤其是村西那扇可自由開閉的石窗,更可謂是集石窗藝術之大成。石窗的石質多采用青石和紅砂石,依表意手法,大致有3種:其一,用代表性的事物寓意吉祥喜慶,如直接雕以錢幣,表達對富貴的追求,抑或是運用蜿蜒的線條構成回字,抒發敬天之情。其二,運用吉祥文字及其變體,企盼健康長壽,福祿長久或是鼓勵子孫后代勤奮學習,爭取功名等。其三,雕琢家喻戶曉、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表達美好的夙愿,如老祠堂西墻上的“藍采和”,肩挑竹棒掛花籃,形象逼真。
五、走馬塘村的旅游開發與保護的設想
筆者認為,走馬塘的開發應堅持“保護第一,合理開發”的原則。基于首要發展瓶頸是缺乏資金,較為可行的方法是一方面,以股份的形式吸引社會資金,由政府出面搭一個投資和收入分配平臺,并明確各方的職責和權利,在日常管理中,政府只充當監督和矛盾調解的角色。也可鼓勵相關慈善人士與機構、企業、名人等投資入股。另一方面,在簽訂相關保護協議的條件下,可適當地拍賣經營權,保留產權,獲取資金。
(一)開發設想
筆者認為,走馬塘的開發應為內生性與外部介入性相結合,并以后者為主的模式。由政府牽頭,加大宣傳,制定相關扶持政策,動員鼓勵各界積極參與古村開發與修繕。同時,對村民進行廣泛教育,努力提高他們的參與積極性。筆者曾接觸過多位游客,他們在游后普遍懷有“索然無味”的感覺,其實,古村的精髓在于其文化內涵的獨特性, 如果旅游者仍采用傳統的走馬觀花式的游覽方式,很難取得滿意的旅游效果,因而,走馬塘的開發應圍繞“賞古村美景、嘗農家佳肴、品文化內涵”的15字原則,設計合理的旅游路線,培養高素質的導游隊伍,設計通俗易懂的導游詞,使得游客能在游覽過程中細細品味古村滄桑的歷史、古老的建筑藝術、豐富的文化內涵以及多姿多彩的民俗風情。以旅游路線的設計為例,筆者將線路分為陸路和水路兩種。陸路線路是整體線路的主要部分,講究對村內各大景點的參觀和與居民的互動中,展現全村的居民生活和歷史建筑文化。水路的設計重點抓住始點和終點,始點處的埠頭面積大且靠近游客中心,位置較佳,終點的選擇則深深抓住村西南的埠頭當時是進士衣錦還鄉的上岸點的特色確定,加之,走馬塘的諸多埠頭、蟹肚臍河槽、石橋、田園風光都集中于這條線路中,利于游者在坐船過程中深深體會獨特的水鄉樂趣,從外圍的角度品味古村的水鄉性、古老性和田園性。當然,必要時還可介紹些附加知識,如古建筑的木作結構及風水思想的現實應用等,以此來延長游覽時間,增強游覽樂趣。除此以外,還應與周遭有一定知名度的景點(如東錢湖、天童寺等)進行互動聯誼,擴大知名度,拓寬旅游市場,并大力地推廣田園游,由村委會牽頭,規劃出一部分土地進行果園、蔬菜種植,定期地舉行采摘和優惠買賣活動,豐富游客精神生活,增加農民收入。在開發成熟后,可繼續創設新的“村村游”旅游路線,挖掘新的旅游景點,以走馬塘為龍頭,實現本區域的旅游發展。
(二)保護措施
從整體上講,全村保護較好,部分景點,如老祠堂、新祠堂、重陽古樹等經過一期的整修煥然一新,但仍存在不少問題:(1)公共基礎設施建設保護力度不足,據統計,全村現有公廁一個,垃圾桶不足10個,且部分已經損壞,亟待加大投入與日常保護力度。(2)河道水質較差,垃圾堆放無序,村民環保衛生意識不強。(3)村中私建、改建和擴建住房現象較嚴重,在游覽過程中常可見現代水泥房夾雜于傳統的木質樓房中的不協調狀況,需加以整治。
基于走馬塘大致可分為東、中、西三部分的實際,在保護方法上可實行分區和分級保護兩種。全村設三個保護小區,明確職責和義務,每個小區再設置一協調員,負責本區的日常管理與保護任務,而三小區的協調員又由全村村委會統領指導,在三區的交接地帶由村委會統一管理保護,防止出現三區互相推脫的狀況。同時,在堅持全面、科學的原則下,以護村河為界,將全村劃為一個大保護區,依據全村風貌保護的完整度、美觀度、獨特新穎度等指標,再進一步分成2個一級保護區,6個一級保護點,2條一級保護線,1個二級保護區,5個二級保護點。
一級保護區:(1)中、后新屋保護區,包括中新屋、前新屋、忠房、荷花池;(2)前新屋保護區,包括老東窗門,前新屋和保房。一級保護點:4大祠堂,重陽古樹和百年診所。一級保護線:老街和保房弄。一級保護范圍內,集中了具全村代表性的“H”天井、馬頭墻,綜合價值高,保存完好。保護要求:區內嚴禁亂拆、亂建等可能改變原始面貌的活動,如實反映歷史遺存,修繕工作需結合原有風貌特點,采用原有材料和技術手法,并且須事先作出規劃,報縣級主管部門批準。對區域內嚴重影響傳統風貌的現代建筑應予以拆除。
二級保護區:蟹肚臍河槽保護區。該區的發展重點在于充分利用水體優勢,開展游船觀光、垂釣活動。二級保護點:包括慈蔭堂、慕川公祠、新東窗門、埠頭和老流房。保護要求:嚴控區內新建建筑的數量和風格,整修與整體風格不相一致的建筑,保持河槽兩岸的傳統民居特色,保持河水流暢、潔凈,安排專人定期對河槽進行維護和淤泥清除工作。
綜上所述,走馬塘具有較高的旅游開發價值,其獨特的選址、空間布局特點,地方特色顯著的建筑風格與藝術,神秘的進士文化、宗族文化和農耕文化,對于游客有較好的吸引力。但如何能在古村游、田園游全面興起的大背景下,打出自己的品牌,如何能在激烈的競爭中脫穎而出,解決好旅游開發中出現的一系列問題,如旅游路線設計、區域旅游開發與規劃、進士古村旅游客源市場分析等,仍需作進一步的研究。
參考文獻:
[1] 俞福海.寧波市志外編[M].北京:中華書局,1998:1008-1009.
[2] 伊東忠太.中國古建筑裝飾[M].北京:中國建筑出版社,2006:113.
[3] 侯幼斌.中國建筑美學[M].哈爾濱:黑龍江科學技術出版社,2004:197.
[4] 邱國珍.耕讀文化與人居環境的互動關系——以楠溪江流域古村落為例[J].溫州師范學院學報, 2001,22(5) .
[5] 胡念望.楠溪江古村落文化[M].北京: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9:29.
[6] 走馬塘陳氏行五房譜.
[7] 吳曉勤.世界文化遺產——皖南古村落規劃保護方案保護方法研究[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2:142-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