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西方,從柏拉圖的理念論世界觀開始,經斯多葛派的宿命論到中世紀的宗教神學,有關幸福思想的相同之處均為片面強調幸福只是精神需求的滿足,主觀上貶低甚至排斥物質享受。歷史上,各派哲學家關于幸福問題爭論不休,提出了多種不同的觀點和看法,形成了各執一詞的幸福觀,有禁欲主義、快樂主義、全面幸福論等幸福觀。
關鍵詞:幸福;禁欲主義;快樂主義
中圖分類號:B8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0)23-0214-03
在現實生活中,人人都在追求幸福,可到底幸福是什么,眾說紛紜,無論是古代賢哲還是今世俗凡,都對幸福有著自己的理解。因此,什么是幸福、幸福的標準是什么、人們應該樹立什么樣的幸福觀、人們如何才能獲得幸福等問題,是每代人都在思索的問題。在人類思想史上,圍繞“幸福問題”各派哲學家的看法莫衷一是,有關的幸福觀更是層出不窮。
一、禁欲主義幸福論
在西方,從柏拉圖開始,經斯多葛派到宗教神學,有關幸福思想的共同特點是片面強調幸福只是精神需求的滿足,主觀上貶低甚至排斥物質享受。
柏拉圖的幸福觀是以他的“理念論”世界觀為基礎的。他認為在現實世界背后,另有一個理念的世界。理念是萬物的本原,是不依賴于人的意志、想象的客觀存在,而多變的現實世界則是這一絕對理念的摹本、副本。他認為,人在投生以前,靈魂就寓于理念世界里,死后靈魂還要返回到理念世界里去。因此,真正的幸福在于把靈魂從肉體欲望中解脫出來,因為“靈魂只不過是附在身體上”。肉體的欲望會給人帶來無窮無盡的煩惱和痛苦甚至會是大大的不幸。在柏拉圖看來現實世界中猶如戰爭和廝殺等都是從肉體和肉體的欲望來的。所以,肉體只會妨礙人們思想,給人們帶來無盡的紛擾和混亂。只有把靈魂從肉體的欲望的束縛下解放出來,人死后才能到理念的極樂世界去享受幸福。
犬儒學派反對柏拉圖的理念論,認為個別的可感知的事物才是真實的存在。但在幸福觀上,它更激烈地主張克己節欲,獨善其身。他們超脫地把財產、榮譽、家庭、政治、法律、文化等都看做是無關于己的身外之物,“寧可發瘋也不樂意快樂”,①情愿過著一種恬靜寡欲的生活。犬儒學派的著名代表是西諾布的第歐根尼。他在行為中堅持他“世界公民”的主張,主張人生要過簡單純樸的生活,回到所謂的“自然狀態”中去。他終日幻想地過著“離開現實社會的生活”,衣服襤褸,食物粗糲,沿街乞討,睡在一個大桶里。他的這種自棄自賤的生活態度和生活方式,被世人形象的譏稱為“犬儒”,他所代表的學派叫做犬儒學派。犬儒學派的禁欲主義思想反映了希臘城邦奴隸占有制已開始走向衰落,這種思想是消極的世界觀更是不可取的幸福觀。
斯多葛派道德哲學具有(宿命論)禁欲主義的傾向。他們認為,人具有自我保存的本性,但這種本性對人來說只是附屬性,而不是目的。人的真正本性是具有理性。人的幸福是理性的完善,實現了理性的完善才是真正的滿足,并從中產生最大的快樂。他們認為快樂、幸福不一定是善的,它們本身并無多大價值,只有德性才是有價值的,令人幸福的。德性應該摒棄一切享受、愛好、興趣、激情,對一切都應采取漠然、無動于衷的態度。斯多葛派認為德性的最高目標就是服從世界理性,自我完善(恬淡寡欲)就是追求幸福。
在中世紀,西歐封建社會的一個顯著特征就是基督教在社會生活中占據統治地位。這時出現的經院哲學和宗教神學的核心思想和斯多葛派的禁欲主義是一脈相承的。在公元2至5世紀,出現了把基督教的基本信條教義化、系統化、理論化的“教父學”。這種神學理論主張的是以塵世的禁欲來換取彼岸世界的幸福。教父學派的著名代表奧古斯丁認為,塵世生活是罪孽深重的、短暫的,極樂的、永恒的世界在世俗的“彼岸”。人生就是轉向上帝的過程,幸福就是對上帝的愛。人人都在追求幸福,但是,每個人對幸福的體驗和要求卻是不同的。人們在塵世的生活,就好像過路的旅客,物質欲望的追求必將給人們帶來更大的痛苦,誰屈服肉欲,誰就離開上帝。人們只有以愛基督、愛上帝為快樂的幸福,才是一種至高無上的永恒幸福。可見,這樣的幸福觀反映了當時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的低下和剝削制度的殘酷,給人們帶來了無盡的悲苦。受苦受難的勞動人民無法擺脫現實的痛苦轉而欲求在天國、在來世遠離苦難,永享幸福。這是一種尋求獲得主觀精神滿足的禁欲主義幸福觀。
二、快樂主義幸福論
快樂主義的幸福觀認為追求快樂是人生的最高幸福,是人生的道德標準和目的所在。
快樂主義幸福觀在古希臘的唯物主義哲學家伊壁鳩魯那里成為一種完善的理論。他特別指出“我們所謂的快樂,是指身體的無痛苦和靈魂的無干擾。”①他認為人生的目的就是追求快樂,快樂就是人生最高的善。他說:“快樂是幸福生活的開始和目的。因為我們認為幸福生活是我們天生的最高的善,我們的一切取舍都從快樂出發;我們的最終目的乃是得到快樂。”②不過,伊壁鳩魯所說的快樂,并不是指奢侈放蕩的快樂,而是合理的有節制的享樂。明智之人自明知足常樂之理,幸福之人自知拒恐安寧之道。伊壁鳩魯的節制和“禁欲”是完全不同的,他并不反對合理欲望的滿足。他主張對欲望應作正確的認識和區分,然后進行取舍。
審慎的對待快樂、追求美德、獲得幸福是必需的。“我們必須認識到,有些欲望是自然的,有些欲望是虛浮的。在自然的欲望中,有些是必要的,有些則僅僅是自然的而已。在必要的欲望中有些是為我們幸福所必要的,有些是為身體的舒適所必要的,有些則是為我們要生存著所必需的。明確認識這一切的人能夠獲得身體的健康和靈魂的平靜而決定自己的抉擇和避免,把身體的健康和靈魂的平靜看作是生活幸福的極致。”同時,他還寶貴地看到了幸福與不幸,快樂與痛苦的辨證關系,因而主張放棄一些可能的招致痛苦的快樂。
德國唯物主義哲學家、人本主義的主要代表費爾巴哈認為:“幸福不是別的,只是某一生物的健康的正常的狀態,它的十分強健的或安樂的狀態;在這一狀態下,生物能夠無阻礙地滿足和實際上滿足為它本身所特別具有的、并關系到它的本質和生存的特殊需要和追求。”③這就是說,滿足自身需要后所達到的狀態就是幸福。
他在宣揚感性幸福時,尤其強調愛情的甚至性交的幸福。他認為追求幸福的欲望是一切人所共同具有的、天生的愿望。不但是人,而且其他有生命的東西也都天生地要追求自己的幸福。費爾巴哈的這種一切動物本能的追求真實的幸福,都是滿足自身感性需要的物質幸福。但他反對過分的縱欲而使自身受到損害的幸福。物質生活的滿足和幸福本來是一致的,但是,在許多幸福中,人們為了取得某種幸福,也常常帶來痛苦的后果甚至釀成悲慘的不幸。因此,他認為人們應為了求得高級的長遠的幸福而犧牲低級的和眼前的幸福,取舍的時候要懂得權衡。
他不滿意康德等人的德行即幸福的理論,認為那是空洞無力不現實的,追求道德不應該舍棄應得的幸福而應該堅持合理的利己主義原則。幸福本身包含著一種共存性,這種共存性是用“愛”體現和聯系起來的,表現為“你”的他人感到幸福,乃是自我之“我”的幸福的要素。
三、全面的幸福論
主張滿足人的各種物質欲望的快樂主義的幸福觀是針對禁欲主義的幸福觀提出的,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真正的幸福并不僅僅在于物質需要的滿足,在思想史上,還存在著較為全面地理解幸福的觀點,即把幸福看成精神愉悅和物質享受的統一。
古希臘哲學家德謨克利特汲取了前人在幸福問題上的主張——物質滿足和精神愉快并重的思想,他提出幸福的標準是快樂,但并非任何快樂都是幸福,幸福是高尚的快樂。對于德謨克利特來說,重要的不是人生的目的就是追求幸福,而是應該追求什么樣的幸福。他不否認物質生活的享受,不排斥肉體的、感官的快樂,認為感官的快樂是應該滿足的。“生活而無宴飲,就好像長途跋涉而無旅店一樣。”但是,他認為感官的快樂只是粗糙的原子劇烈運動的結果,因而是暫時的,甚至會帶來痛苦,只有那精致原子的柔和運動,才能給人們帶來心靈的寧靜,帶來持久的幸福。因此,相對于物質的感官的快樂他更重視精神上的愉悅和寧靜。認為人和動物的根本區別之一,就是人不只是追求感官的快樂,而是要追求靈魂的善。快樂是有高低不同等級的,人不應該去追求一切種類的快樂,“應該只追求高尚的快樂”,只有把肉體的愉快與精神的寧靜結合起來,才能達到幸福。
亞里士多德的現實主義幸福論認為,人生的目的固然是追求至善,但這個至善不是抽象的、神秘的理念,而是現實的幸福。幸福將導致人們在客觀上所要達到的一種善美的狀況。快樂必須要由理性加以控制和指導,沒有理性控制和指導的快樂是低級的,往往是令人作嘔的。至于幸福,也不能看作只是財富,而是適當的財富。因為現實生活證明,許多巨富的貴族終日擺脫不了憂懼和痛苦。
他認為,快樂屬于幸福,但幸福并不能歸結為快樂。快樂只是德行中產生的次要效果,它包含在善行中,包含在“至善”中,但不能和至善等同。并非一切快樂就是至善,并非一切快樂皆可欲求。他強調幸福就是“有為的實踐”,幸福就在于“善行”,在于“合理的活動”,善行就是幸福。“善分為三類,即外在的善,身體中的諸善和靈魂中的諸善,而至福之人擁有全部這些善。”人生的幸福要具備三個必要條件,即身體、財富和德行。他特別強調德行條件,認為缺乏理性和美德的活動,不會有幸福。他肯定這種完全的至善就是幸福,這種幸福是可以通過中道的德行活動和現實條件達到的。就人的特殊本質來說,它就是全面地和習慣地行使那種與每個人相適應的使人成為人的職能。
在文藝復興運動之后,英國功利主義倫理思想的代表人物——邊沁和密爾認為,趨樂避苦是人人共有的自然本性,它服從因果規律。快樂即幸福,它包括物質的享樂和精神的享樂。快樂主義的本質是通過對人的行為動機、過程和效果的權衡,利用道德的制裁作用使人獲得一種利益(美德),從而得以免除或減少痛苦獲得或增加快樂,最終實現個人的最大幸福乃至實現“最大多數人的最大幸福”。 隨著社會的發展進步和思潮的運動變化,人們關于幸福的觀念漸趨一致。雖然人們對幸福的理解不盡相同,但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主張幸福是人生的目的,幸福以人的自然愿望和精神需要為基本前提,人為了幸福應該成為有美德的人,美德是獲得幸福的必要條件。
我們認為,每個人都是自己幸福的鍛造者,幸福作為人們客觀的存在和主觀的精神狀況的統一,不是無矛盾的、無差別的狀況而是包含著不幸的、充滿矛盾的、有差別的辯證統一。幸福本身就產生于克服不幸,頂住惡劣環境,戰勝自己的情緒低落的斗爭過程中,即人生理想的實現過程就是體驗幸福的過程。幸福也存在于放棄自己的某種生活的滿足,堅持自己的生活理想,成為一個生活的強者的體驗之中。積極樂觀的思維和感覺,會使外界以各種可喜的事件對我們的生活做出一種反饋。“福兮禍之所伏,禍兮福之所倚”這就是關于幸福的辯證法即科學的幸福觀。
參考文獻:
[1] 羅素.西方哲學史:上卷[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2.
[2] 冒從虎,王勤田,張慶榮.歐洲哲學通史:上卷[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1985.
[3] 羅國杰,宋希仁.西方倫理思想史[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5.
[4] 唐凱麟.倫理學[M].北京:高教出版社,2001.
[5] 張志偉.西方哲學史[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
[6] 西方哲學原著選讀:上冊[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4.
[7] 費爾巴哈哲學:上卷[M].北京:三聯書店,1959.
[8] 赫拉德·申克.幸福塔羅[M].胡裕,譯.天津:天津科技翻譯出版公司,2005.
[9] 葉桂鳳,馮桂鋒.淺析幸福[J].華南師范大學政治與行政學院學報,200.
Discussion about the happiness
WANG Jie
(Law and economy college,Xinjiang normal university,Wulumuqi 830054,China)
Abstract:In the west, from the beginning of his world outlook, the Stoic School of philosophy fatalism to a medieval religious theology the happy thought in common are one-sided stress happiness is the mental demands, on the subjective that even repulsion material comforts. the parties in conflict with the problem of philosophers happiness, and many different views and opinions of the proverbial fence, and have found out asceticism and happy, full of happiness is found.
Key words: happiness;asceticism; hedoni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