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基于預期以及產出缺口模型的菲利普斯曲線的實證分析,得出影響通貨膨脹的主要因素,并由此得出主要結論,認為菲利普斯曲線在中國還是存在的,只是在一些體制方面與西方國家有差別,不是很明顯;產出缺口在統計上顯著影響我國的通貨膨脹率。針對以上結論,提出了相應的政策建議。
關鍵詞:通貨膨脹;預期;產出缺口;菲利普斯曲線
中圖分類號:F820.5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23-0010-02
在經濟學上,通貨膨脹表現為整體物價水平持續性上升。公認的菲利普斯曲線表示的是通貨膨脹與失業率之間的替代關系,即反映到政策上是可以用通貨膨脹換取失業率。弗里德曼和菲爾普斯在解釋20世紀60年代至70年代西方世界出現的滯脹現象時提出附加預期的菲利普斯曲線,在模型中引入了適應性預期,得出在短期菲利普斯曲線存在、長期不存在的結論;新古典宏觀經濟學派提出理性預期菲利普斯曲線,提出無法以通貨膨脹為代價來降低失業率,菲利普斯曲線始終是垂直于自然失業率的一條直線;新凱恩斯主義菲利普斯曲線是基于理性預期和價格黏性的菲利普斯曲線。
一、基于預期與產出缺口的菲利普斯曲線模型
在西方經濟理論中,預期的概念早已提出,但是,將其引入通貨膨脹的研究是在20世紀60年代之后。正是預期因素的引入,成為現代西方理論和傳統理論的分水嶺。相比之下,中國直到80年代后期,尤其是1988年搶購風之后,通脹的預期理論才逐漸引起學者的重視。預期的假定是“經濟人力圖正確的預期未來,從而減少目前決策的損失。”在現代人們偏向于理性的情況下,預期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因素。在菲利普斯曲線的研究中,西方學者也把預期引入其中,從而得出基于預期的菲利普斯曲線。我們知道在菲利普斯曲線中,失業率和通貨膨脹率之間存在替代關系,因此,推測政府有可能在失業率和通脹率之間進行取舍,從而在降低失業率的同時導致了通貨膨脹的發生。在我國,由于失業率的統計數據不完全,只有城鎮失業率登記,在農村還存在著大量的失業無法統計,所以,在我國不能用這種不完整的統計的失業率去找出通脹的原因。但可以用產出缺口來替代,因為按照奧肯定律,實際GDP增長率相對于潛在GDP增長率每下降2到2.5個百分點,失業率就上升一個百分點,所以只要證明了通貨膨脹與產出缺口之間存在正相關關系,就可以說明通貨膨脹率與失業率之間存在負相關關系。所以,本文建立了基于預期和產出缺口的菲利普斯曲線模型。
二、數據來源與實證分析
(一)變量的說明
在該模型中涉及到通貨膨脹預期及產出缺口,通貨膨脹預期是指對于通貨膨脹的估計值,其數值大小會直接地影響人們的行為。實際產出與潛在產出的差值就是產出缺口。潛在產出一般是指,在非加速通貨膨脹的情況下,現有的勞動力、資本和技術所能實現的生產水平。
(二)變量的計算
至于預期的通貨膨脹∏te如何確定,經濟學家提出預期機制,大致可以分成四種:首先是靜態預期,這種預期簡單地把上一期的實際通脹率作為現期的預期通貨膨脹,即∏te=∏t-1;其次是外推型預期,設定預期通貨膨脹率等于上期通脹率加上通脹變化趨勢的一個修正值:∏te-∏t-1=a(∏t-1-∏t-2);第三種是適用性預期,這種預期假設人們在形成對現期的預期通貨膨脹時,考慮到上一期的預期誤差,即∏te-∏t-1e= a(∏t-1-∏t-1e);最后是理性預期,即經濟當事人會利用一切可得的信息對未來的經濟變量做出準確的判斷:∏te=∏t。由于靜態預期過于趨于簡單化,理性預期又缺乏現實性,所以普遍使用的是外推型或適用性預期機制。本文采用外推型預期。
潛在產出的估計方法大致分為兩類:一是統計分解趨勢法,另一類是經濟結構關系估計法。前者試圖把時間序列分解為永久性成分和周期性成分;而后者則試圖用經濟理論分離出結構性和周期性因素對產出的影響。本文通過計量方法,用一條光滑的指數曲線來擬合潛在GDP的增長趨勢。因為Gt=(Yt-Yt*)/Yt*約等于lnYt-lnYt*,所以用公式lnYt-lnYt*來計算產出缺口。
3.模型構建與實證分析
選擇1980—2009年的數據,利用EViews進行分析,可以看出Yt與t之間存在對數關系。所以可以建立擬合潛在產出模型
lnYt*=a+bt+e
Yt為年度國民內生產總值,t為時間變量,以年為單位,它在 1980年的取值為1,得出的函數為
lnYt*=8.227+0.1541t+e
(0.0531) (0.0030)
t=(154.83)(51.47)
R2=0.9895F=2649.666S.E=0.1419
擬合優度R2為0.9895,說明模型較好地擬合了實際GDP,國內生產總值的變化中98.95%可以用回歸模型來解釋。t值和F值都顯著,說明變量具有顯著性,模型也具有顯著性。這個結果表明潛在產出存在一種趨勢,潛在產出對時間的慣性為0.1541。
利用以上結果,計算出我國的產出缺口,選擇1979—2008年的居民消費物價指數代表1980—2009年的通貨膨脹預期的其中一部分,用1978—2008年的數據計算出通貨膨脹趨勢,與產出缺口一起得到,在大樣本的情況下并且剔除個別異常的數據后可以大概認為通貨膨脹∏t與∏t,∏t-1-∏t-2 ,Gt存在線性關系,因此可以設立線性模型:
∏t =a+b∏t-1+ c(∏t-1-∏t-2)+Gt+e
∏t代表通貨膨脹,∏t-1表示上期通貨膨脹,∏t-1-∏t-2表示通脹膨脹變化趨勢,Gt表示產出缺口,e表示隨機誤差。
應用EViews軟件進行回歸分析,由此得到的通脹與預期及產出缺口的模型為:
∏t=3.352003+0.390435∏t-1+0.493252(∏t-1-∏t-2)+11.19414Gt+et
(1.1975) (0.1634)(0.175)(7.041)
t= (2.799)(2.389) (2.812) (1.589)
R2=0.584F=12.176 S.E=4.411
模型表示的經濟含義為自發性的通貨膨脹率為3.35%,這是經濟增長引起的;上期的通貨膨脹對本期的通貨膨脹的影響慣性為39.04%,即人們有理由相信本期的通貨膨脹會在上期的基礎上保持一定的比例;通貨膨脹變化趨勢的影響程度為49.3%,即人們還會根據前兩期的通貨膨脹差額來預測本期的通脹;產出缺口的影響程度為11.194,即若實際GDP比潛在GDP增加1%,將會導致通貨膨脹增加11.194%。
模型的擬合優度為0.584,定量地描述了∏t的變化中可以用回歸模型來說明的部分為58.4%,也就是說模型具有0.584的解釋程度。F值為12.176,由于n=30,k=3,n-k-1=26,取顯著性水平為a=0.05,查表得F0.05(3,13)=3.41,表明只要F值大于3.41,就能以95%的置信度認為模型的線性關系是顯著的。
三、主要結論
1.菲利普斯曲線在中國還是存在的,只是在一些體制方面與西方國家有差別,導致不是很明顯,因而有些學者否認它在中國的存在。在這個模型中產出缺口與通貨膨脹之間呈現出正相關的關系。
2.產出缺口在統計上顯著影響我國的通貨膨脹率。應該說,我國經濟發展史上存在的經濟過熱現象是通貨膨脹的一個重要原因;或者說,實際產出超過潛在產出水平是通貨膨脹產生的主要實體經濟面因素。如果實際經濟當中實際GDP超過潛在GDP,其反映在通貨膨脹中將被放大十倍。
3.上期通貨膨脹以及通貨膨脹趨勢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我國的通貨膨脹。
4.雖然在擬合優度不是很高,但從F值我們知道整個模型的影響是顯著的,所以在沒有引入其他影響因素的情況下,我們有理由相信這個模型是符合實際的。
四、治理我國通貨膨脹的政策建議
首先,經濟過熱的不僅是某些地方政府不惜代價追求發展速度的慣性行為的結果,也是中國特定政治周期在經濟領域的一個反映:在某個政策規劃剛出臺的前兩年。各地都想把攤子鋪大,把基礎打好。各級地方政府應該樹立全局觀念,確保政令暢通;中央政府各有關部門也應管好土地,管好稅收。在宏觀的幾個指標中不能只顧經濟增長,在有矛盾的指標之間要注意協調。應該采用穩健的政策防止經濟過熱,要根據實際情況來制定政策,不應該一味地追求GDP的增長速度。
其次,作為調控者的政府要把好預期這一關,不要盲目地讓物價太高,只有讓人們擁有一個比較穩定的預期,才能保證經濟不會過分波動。一方面,要適度控制貨幣投放的規模和節奏,讓貨幣供給量平穩回落至適度水平;另一方面,要合理引導信貸投放的規模和結構,既要防止信貸過度膨脹,又要通過窗口指導推動貸款投放的結構調整。此外,保持國內農產品價格的基本穩定,合理控制水電油氣等資源類產品價格,在積極推進資源價格形成機制改革的同時,充分考慮到居民的承受能力和適應能力,以免成為推升物價的疊加因素。最后,加強對國際熱錢的監管,防止資產價格,尤其是房價的過快膨脹。
參考文獻:
[1] 張平,王宏淼.“雙膨脹”的挑戰與宏觀政策選擇[J].宏觀經濟研究,2008,(6).
[2] 劉偉.供求失衡的特點與通貨膨脹的治理[J].宏觀經濟,2008,(5).
[3] 中國經濟增長與宏觀穩定課題組.外部沖擊與中國的通貨膨脹[J].經濟研究,2008,(5).
[4] 耿強,張永杰,朱牡丹.中國的通脹、通脹預期與人民幣有效匯率——開放新凱恩斯混合菲利普斯曲線框架下的實證分析[J].世界經濟文匯,20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