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大力推進以及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越來越多的新生代農民工涌入城市,如何引導新生代農民工向市民轉變成為城市化發展的重要內容。從政府、企業、社會組織、市民和新生代農民工自身幾個方面探索實現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的各種途徑,對于消除新生代農民工的市民化障礙,盡早實現農民工市民化,推進城市化進程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途徑和對策
中圖分類號:F323.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0)23-0044-02
從20世紀90年代初開始,受到改革開放的影響,大量的農村勞動力進入城市,在城市中從事著各類工作,形成了我國城鄉二元結構下特殊的“農民工”群體。我國農民工總量已經達到2億人,外出農民工數量為1.2億人左右[1]。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發布的研究報告顯示:1980年以后出生的農民工正逐漸成為農民工群體中的主體部分,總數已超過1億人,這樣的一類年輕群體被賦予了新的提法——“新生代農民工”。
新生代農民工以“三高一低”為特征[2]:受教育程度高,職業期望值高,物質和精神享受要求高,工作耐受力低。他們走出校園后直接進入城市打工,對于家鄉日益疏遠,對于城市充滿向往,渴望進入城市,成為真正的市民,所以,新生代農民工是市民化的主要對象。2010年新生代農民工的提法更是首次出現在中央1號文件中,“著力解決新生代農民工問題,讓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新生代農民工的市民化問題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如何引導幫助其轉化為市民,是擺在社會各界面前的重要問題。
一、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的含義
新生代農民工是指1980年之后出生的,在90年代外出到城市打工卻不具有城市戶口的青年農民工。概括地說,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就是使新生代農民工在身份、職業、地位、價值觀、社會權利以及生產生活方式等方面全面向城市市民轉型,以實現城市文明的社會化過程。
二、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的現狀
目前,我國的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與老一代農民工相比處于中市民化階段[3]。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面臨著具有較高意愿但卻難以實現的現實問題。一般來說,新生代農民工向市民轉化過程主要從下面的三個階段來分析:
離開農村→進入城市→融入城市
進入城市主要圍繞的就是新生代農民工的戶籍轉變、職業轉變、城市居住等問題;融入城市則需要解決新生代農民工的“市民性”問題,形成市民意識、享受真市民權利等。目前,制約著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的障礙集中體現在制度障礙(戶籍、就業、社會保障制度等)、思想觀念障礙、組織障礙、農民工自身素質障礙這幾個方面上。
三 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的途徑和對策
針對以上提到的這些障礙,提出下面一些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的實現途徑。
(一)政府部門大力開展制度改革,營造農民工市民化良好的制度環境
1.消除城鄉二元結構下的戶籍制度
1958年,在我國開始實行的戶籍制度建造了“農業戶口”與“城市戶口”,這種戶口上的區別造成了實際利益的不平等。由戶籍制度派生出的二元就業、二元社保和二元教育制度等對農村人口和城鎮人口區別對待,導致新生代農民工無法與城市市民享有同樣的工資收入、住房、補貼等待遇,嚴重制約著新生代農民工的市民化。
因此,要實現新生代農民工向市民身份的轉換,就必須消除城鄉二元結構下的戶籍制度。建立城鄉統一的戶口登記制度,取消以居住和職業來劃分農村居民和城鎮居民的制度,以具有合法固定住所、穩定職業或經濟來源為基本落戶條件深化戶籍制度改革;取消新生代農民工進入城市勞動力市場的各種限制,保障新生代農民工的正常流動和公平擇業;城市政府機構同農村當地部門共同加強對農民工進城務工的積極引導和規范管理,使新生代農民工不分地域地享受平等待遇。
2.完善維護新生代農民工合理合法權益的法律和規章制度
新生代農民工由于文化程度層次上的欠缺導致法律意識不足。新生代農民工在城市中仍處于弱勢群體的位置,他們無法同市民一樣平等享受經濟、政治和社會權利,需要用規范的法律和制度來加強對于農民工正當權益的保護,最為實際的就是維護農民工的就業權、社會保障權和勞動保護權。應進一步擴大保護城市居民此類權力的各種法律的適用范圍,根據農民工實際修改《勞動法》、《勞動合同法》等,維護農民工合法權益;嚴格按照城市職工的《工傷保險條例》等關于社會保險的法律法規將新生代農民工納入到社會保障體系中來。2010年1月1日起農民工的社保賬戶已經可以在城市之間自由流轉,對于農民工的社保權利的維護是個好的開始。另外,由于新生代農民工自己的權益受到侵犯時由于經濟狀況較差、維權意識模糊等原因造成,難以通過司法途徑解決,針對這種問題,應當建立并完善對于農民工的法律援助等制度,切實做到對農民工的法律保護。
3.農村土地流轉制度和城市社會保障制度的對接
結合我國農民持有土地經營權的特點,學者們提出的“土地換保障”實際上是用耕地、農產品、土地承包經營權換取保障的[4]一種途徑。如今土地流轉已基本實現,為用土地換取社保賬戶提供了某種可能。新生代農民工基本上沒有什么務農經歷,他們大都也不愿回到農村,所以政府部門可以將其土地轉租或者用作其他農業用途而支付給新生代農民工社保待遇,這可以為新生代農民工適應城市生活消除后顧之憂。
4.逐步建立面向新生代農民工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社會救助制度
我國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對特困居民實施的一種無償救助制度,是國家給予保障公民人權的需要。新生代農民工積極投入城市化建設,卻被排斥在公民行列之外。一旦失去經濟來源,沒有城市“血緣”支持,將面臨生存危機,也是一個需要救助的特殊群體。所以,對于那些有固定住所、實現了穩定就業并且在城市生活滿一定年限的新生代農民工應當將其納入社會救助的行列,給予他們同城市居民一樣的最低生活保障待遇。
5.重視農民工的職業技術培訓和農民工子女的受教育問題
教育是國家之本,對于新生代農民工來講,在城市生存受限主要是由于缺乏職業技術。政府部門應定期開展職業技術培訓,吸納更多農民工進入再教育行列中。同時,保障新生代農民工子女在城市能夠享受正常教育,無需繳納各類附加費用,是將農民工的“血緣關系網”向城市轉移的有效途徑,更加有利于增強他們對城市的歸屬感。
(二)規范企業用工制度,建立農民工平等工作環境
新生代農民工由于較多從事低端技術行業,很多用工單位和個體經營老板只是臨時雇用農民工,并沒有將其視為正式員工。這樣一方面損害了農民工的部分權益,難以實現穩定就業,另一方面導致農民工產生心里差距,不利于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過程。
所以,應在政府部門的監督下,規范各企業的用工制度,勞資雙方簽訂正式勞動合同,將農民工納入企業正式員工行列,工作期間及時為農民工繳納相應的各類社會保險金(人身意外傷害險、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等),按時發放農民工工資,給予農民工“同工同酬”、“帶薪休假”和“休息日”等一系列公平待遇。
(三)積極引導農民工加入城市社區,構建融入城市的和諧生活環境
由于城市常以“城市居民為主”的舊有管理模式來管理市民生活,難免將新生代農民工“隔離”在城市生活空間之外,導致新生代農民工居住扎堆,出現“城中村”,難以管理。所以各類社會組織應發揮積極作用,為其創造和諧的城市生活環境。針對新生代農民工年輕、活躍的性格特征,以居委會為帶動,對農民工實行“居住地屬地化”的管理方式,以文字和講座形式積極宣傳國家各項利于農民工的方針政策和社區觀念,向農民工提供全面的社區服務,增強農民工社區意識,提升其社區歸屬感。工會組織和社區應當舉辦豐富多樣的文藝和體育競技活動等,增加市民和農民工之間的互動和交往, 幫助新生代農民工生活方式向市民轉變。
(四)轉變觀念誤區,消除心理歧視,創造良好城市交往環境
共同生活在同一城市中的市民應當轉變觀念,尊重并客觀看待新生代農民工。糾正對于農民工“臟、亂、差”的認識誤區,消除歧視,同新生代農民工建立正常的交往關系,營造一個新生代農民工向市民轉化的良好人文環境。另外,新生代農民工大多處于婚育的黃金年齡,與“城市居民通婚”將為新生代農民工提供更為快捷的轉變途徑,在婚戀對象的支持和共同努力下,向市民轉化將更為可能。
(五)新生代農民工不斷提高自身素質,積累市民化能力
新生代農民工具有較高的市民化意愿,但是往往由于能力不足止步于城市居民的門外,想真正成為市民,就要不斷提高素質和能力。很多新生代農民工都具有較強的學習愿望和基礎,所以積極參加再教育,有針對性的參加職業技能培訓,將為新生代農民工的城市生存提供更多資本和更高競爭力。
總之,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大力推進,社會各界廣泛關注新生代農民工的市民化問題,這個特殊的社會化過程不是一朝一夕能夠完成的,需要政府、企業、社區、市民和農民工自身多方共同聯動,新生代農民工要在政府主導、企業及各類社會組織的積極配合下經過自身努力通過各種多元化途徑,盡快向市民轉變,早日實現市民化。
參考文獻:
[1] 國務院研究室課題組.中國農民工調研報告[M].北京:中國言實出版社,2006:3-4.
[2] 韓振方.論新生代民工的特點與作用[J].山東行政學院山東省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6,(4).
[3] 劉傳江,程建玲.第二代農民工市民化:現狀分析與進程測算[J].人口研究,2008,9(5).
[4] 劉傳江,徐建玲,等.中國農民工市民化進程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237-239.
[5] 王春光.新生代農村流動人口的社會認同與城鄉融合的關系[J].社會學研究,2001,(3):63-76.
[6] 王春光.農村流動人口和半城市化問題研究[J].社會學研究,2006,(5).
[7] 劉俊彥,胡獻忠.新一代農民工發展狀況研究報告[J].中國青年研究,2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