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針對當前我國高等教育中普遍出現的重專業教育、輕通識教育的現象,并結合財經類高校的實際,探討了在財經類高校推行通識教育的必要性和緊迫性。在此基礎上,又分析了財經類高校實施通識教育所面臨的困境,最后提出了在財經類高校語境下推進通識教育的若干建議。
關鍵詞:財經類高校;專業教育;通識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2.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0)23-0263-03
引言
日前,《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已經國務院審議并通過,提高教育質量成為我國當前以及以后相當長時期內的一個重要課題。這一規劃綱要的出臺,顯然是對當前我國教育亂象的積極回應,并試圖探索求解之道。具體到高等教育領域,一個重要的問題就是如何正確處理大學專業教育與通識教育之間的關系。對于這個問題的回答,首先必須明確何為專業教育,何為通識教育,以及何為大學教育的本質目的。
一般而言,專業教育是在專業學校進行的專門訓練,通過這種正式的方式學生獲得理論知識和應用技能。專業教育的目標是技能培養,使學生成為某方面的專家,有效解決社會經濟發展中的“技術問題”,目的在于培養專門人才。關于通識教育,盡管對于其內涵有不同的看法,但還是形成了相當的共識,一般認為通識教育應該注重對學生進行“寬口徑、厚基礎”的培養,幫助學生逐漸形成有效的思考、有效的交流、正確區別不同的價值觀念并在生活中做出適當判斷的能力,根本目的在于培養全面發展的人。而大學教育的本質目的在于培養學生的理性、發展學生的心智以及塑造學生健全的人格,這一點與通識教育的訴求是內在統一的。
基于這樣的認知,我們可以對大學教育中的專業教育和通識教育進行適當定位,正如原清華大學校長梅貽琦先生所言,“通識為本、專業為末”,通識教育更關乎大學教育的本質,而專業教育則更關涉器物,因而通識教育應該成為大學教育關注的重點,至少應該與專業教育取得合理的平衡。這一點在當前高教理論界已經基本形成共識。
但在當前中國的高等教育實踐中,專業化教育占據絕對統治地位,通識教育在大學教育中地位不彰,尤其在專業性大學,基本上是清一色的專業教育,通識教育的內容少之又少,大學職業化的傾向更為明顯。然而,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大學專業化教育的弊端日益顯現,純粹專業化教育不符合現代社會對人格完善、知識面廣、適應力強、綜合素質高以及具有創新能力的人才的需求。因而,大學教育目標和教育方式的理論爭鳴以及社會對教育的需求動態表明,大學教育必須同時發展通識教育和專業教育,尤其注重通識教育,而不能本末倒置甚至舍本逐末。
財經類高校作為大學專業化教育的重要領地,無疑也存在由于過度強調專業教育、忽視通識教育而產生的一些問題。因而,探索在財經類高校實施通識教育、尋求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均衡發展,對于走出純粹專業化教育困境、提高高校學生培養質量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一、財經類高校實施通識教育的必要性
正如上文所說,當前中國高校在專業教育和通識教育的關系定位上存在一些共性問題,但在當前的社會經濟條件下,這些問題暴露在財經類高校中也具有自身的特征,表現為片面的專業化教育帶來的后果更為嚴重,形勢更為緊迫。
眾所周知,當前的社會氛圍浮躁而功利,物質欲望甚囂塵上,財經類高校處于這樣的外部大環境中也容易急功近利,失去方向。不僅如此,由于財經類高校很多專業都是當前市場經濟大潮之下能夠帶來較高回報的所謂“顯學”,其受社會風氣負面影響更甚。一方面,學校在辦學的時候不得不更多考慮“市場因素”而開設更多的符合市場需求的專業和課程;另一方面,家長和學生受到社會氛圍的影響和出于實用的考慮,對財經類高校特別是其中的“顯學”專業趨之若鶩、青睞有加。當前財經類高校招生分數線普遍較高,而其中“顯學”專業的分數更高就是明顯的證據。在這樣的社會環境下,財經類高校帶著很明顯的功利目標辦學,在辦學方向上被動適應社會,而不是主動引領社會;學生也是帶著功利的目的而不是帶著理想來學習,認為上大學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就業和掙錢,而不是汲取知識,提高素養,完善人格。
由上可見,社會環境因素與財經高校專業屬性的“完美結合”使得財經類高校的專業教育具有肥沃的土壤,學校偏愛專業教育也似乎理所當然。但凡事都有個度,過猶不及。當前,我國財經類高校的專業教育非常浮躁,學校、教師和學生急功近利,人們似乎不愿作必要的等待,教師和學生工具化漸成現實,學校的職業化傾向越來越明顯,而且這種現實和傾向已經產生非常嚴重的后果。這些后果主要表現在:由于學校過分強調財經專業教育,學生的非專業閱讀量少,知識面狹窄,很多同學沒有形成正確的價值觀,不具有必要的理想主義情懷,也沒有強烈的使命和責任意識,不同程度地變成了自私自利的利己主義者和渾渾噩噩的實用主義者;不僅如此,由于缺乏必要的人文熏陶,財經類高校的學生大多沒有形成合理的知識結構,對歷史、對社會、對自己缺乏必要的認識和理解,缺乏明確目標和良好人格,沒有形成必須的科學精神和正確的人生態度,因而學生大面積心理脆弱,對未來和人生充滿迷茫,對社會形形色色的思想和觀點缺乏基本的價值判斷,面對挫折毫無合適的應對之策,往往容易采取極端的解決方式。
追根究源,財經類高校出現的這些問題主要是由于過分強調專業教育而忽視甚至無視通識教育。因而,當前的中國財經類高校應該在教育理念上撥亂反正,在教育方式上不斷創新,在提高專業教育質量的同時,花大氣力提升成為教育短板的通識教育的地位。唯如此,才能避免財經教育在錯誤的軌道上越行越遠,才能逐步回歸大學教育的本質目的,才能造就能夠正確處理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人與國家的關系的全面發展的人,才能使學生畢業后擁有一個自由、高尚和幸福的生活。
二、財經類高校實施通識教育的困境
(一)對通識教育的重要性認識不夠
由于長期受到傳統專業教育的影響,專業教育觀念已經習以為常并日益固化。人們對過分強調專業教育的后果沒有進一步的認識,安于現狀,得過且過,不思進取。對在世界范圍內廣泛實踐且在中國也具有重要進展的通識教育理念熟視無睹,認為通識教育是文理綜合型院校的“高級游戲”或“奢侈游戲”,與己無關,對在現實生活當中由于過度強調財經專業教育而出現的一些現象的嚴重性和普遍性缺乏應有的重視。歸根結底還是學校沒有意識到通識教育在培養人才方面的極端重要性。
(二)缺乏推進通識教育的保障機制
由于認識上的不足,財經類高校缺乏推進通識教育的有效保障機制,這種制度上的缺陷至少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其一,高校自身缺乏對專業財經教育效果的評估機構,也很少聘請外部專業機構來對學校的人才培養狀況做出科學的判斷。這種評估機制的缺失使得學校無法及時跟蹤學校的培養效果,也無法根據科學的評估報告適時對既有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進行動態調整,因而喪失了對可能出現或已經出現的問題甚至是重大方向性問題的糾偏機制,結果離學校的人才培養目標越來越遠。
其二,財經類高校本科培養計劃中的課程設置缺乏對通識教育的應有考慮。按照我國通識教育的踐行者復旦大學對于通識教育內涵的界定,通識教育至少應包括以下六大模塊的內容:文史經典與文化傳承、哲學智慧與批判性思維、文明對話與世界視野、科技進步與科學精神、生態環境與生命關懷、藝術創作與審美體驗等,但在財經類高校主流專業本科培養計劃中,絕大部分課程都是財經類專業課程,很少有文史哲方面的課程,而這正是通識教育內涵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不僅如此,即使是點綴性的通識類課程,也僅僅安排在大學低年級,而且,由于學校人為地把課程分成必修課和選修課或者是考試課和考查課而沒有起到通識類課程應有的作用,因為通識類課程在財經類高校往往都是選修課或者是考查課,而不管是老師還是學生,普遍認為必修課比選修課重要,考試課比考查課重要,客觀上導致通識類課程的課堂安排顯得粗糙和隨意,通識教育的目標難以實現。
(三)學校基礎條件的制約
財經類高校自它誕生之日起,就帶有濃厚的專業教育色彩,長期忽視通識類課程的重要作用,導致通識課程及其授課教師在財經類高校長期進不了教學科研主流,始終處于邊緣地位。盡管當前中國財經類高校已經不再如以前那樣只有單純的財經類專業和院系,為了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財經類高校已經陸續出現了人文學院、法學院乃至于藝術類學院等,學校的綜合性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這種邊際改變還沒有從根本上為財經類高校提供推進通識教育所需的較為完整的課程體系和較為雄厚的師資力量,因而,當前財經類高校全面推進通識教育難免面臨基礎條件的極大制約。
三、財經類高校實施通識教育的出路
盡管上文已經論述了當前財經類高校推進通識教育所面臨的諸多現實困境,但這不應該成為不推行通識教育的理由,由于通識教育的極端重要性,財經類高校必須正視自身的缺陷,充分發揮自身優勢,揚長避短,采取相對靈活以及潛移默化的綜合措施,走出一條具有財經特色的通識教育之路。
(一)發起通識教育大討論,營造崇尚通識教育的校園氛圍
思想是行動的先導,只有從思想上認識到通識教育的極端重要性,才能摒棄唯專業教育是重的錯誤觀念,回歸大學教育的本質。由于財經類高校對通識教育重要性認識不夠,因而有必要在全校范圍內發起通識教育大討論,營造崇尚通識教育的校園氛圍。而討論的起點應該是如何定位財經本科教育的培養目標,明確財經教育應該成為人文教育、專業教育與自然科學教育的有機統一,為在財經高校開展通識教育指明方向。通識教育大討論不僅應該在學校層面、教師層面進行,還應該廣泛發動學生,讓學生積極參與到通識教育大討論中來,通過深入思考和探索,樹立一種崇尚“真、善、美”的道德倫理觀,為實施通識教育創造輿論和環境條件。
(二)優化課程體系設置,提升通識類課程的地位
為了貫徹通識教育的思想,應該在制度設計上建立并不斷豐富通識教育實施的保障體系。其中重要一環就是發揮財經類高校自身優勢,構建特色課程體系,對現有本科培養計劃中的課程設置進行適度整合。這一調整應包括三個方面:一是適當增加一般通識教育類課程,提高其在整個本科培養計劃中的比重,逐漸在專業教育和通識教育之間取得必要的均衡;二是提高通識教育類課程的地位,讓通識教育模塊中的一些核心課程逐步變成“考試課”或“必修課”,改變通識教育類課程可有可無的邊緣地位;三是發揮財經專業優勢,在專業教育和通識教育內容的結合上做文章,打造一批具有財經特色的通識課程,豐富通識教育課程體系。
(三)提高教師開展通識教育的能力
高素質的教師隊伍是實施通識教育的重要支持平臺。教師是教學活動的主體,學校教學質量的提高和各項改革措施的落實,最終要靠教師來具體實現。但正如上文指出的那樣,財經類高校現有的師資條件不足以實施廣泛深入的通識教育,而且由于現實的緣故,也不可能在短期內引進大量的通識教育師資,因而提高現有的教師包括財經專業教師的通識教育能力是財經類高校實施通識教育的重要進路。
客觀上,在財經類專業課講授過程中,教學內容也可能包括通識教育的成分,但這往往是無意識的,沒有形成有意識的自覺行為。因而,財經專業教師應該具有通識教育意識,學習人文社科典籍,提高人文藝術修養,增強自身的內涵和氣質,減少自身的浮躁和功利,并賦予課堂教育更多的通識內涵,通過專業教師的率先垂范和言傳身教對學生產生積極影響。顯而易見的是,教師對學生的影響將更為直接和有效。事實上,通過提高教師的人文藝術修養來增強教師的通識教育能力,也是教師自我發展的內在要求之一。
(四)積極開展通識類講座
通識類講座的開展也是在校園內營造通識教育氛圍、落實通識教育的重要舉措。事實證明,高質量的校園講座對于學生成長的影響是全方位的。然而當前財經類高校開展的講座普遍地集中在專業類講座,當然,這對于學生理論聯系實際、提高學生專業認同無疑具有重要意義。但是,正如上文已經論述的那樣,對于財經專業的學生而言,除了這些財經類講座,還必須有些人文社科,特別是政治、文化、歷史以及藝術等方面的講座,因為從性質上來講,人文社科為體,財經科學為用。因而,財經類高校應努力利用校內和校外兩種資源,積極創造條件開展更多的通識類人文講座,這有助于學生開拓視野,激發思維,提高人文素質修養。需要指出的是,為了達到通過通識類講座來實施通識教育的目的,通識教育類講座的開展應該逐漸常態化和機制化,確保可持續性和長期效果。
(五)鼓勵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
社會實踐活動也是高校本科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應該也可以是財經類高校開展通識教育的重要方式和渠道。學生參加各種社會實踐活動不僅可以豐富生活,開闊視野,而且更重要的是,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可以使學生與自然和社會直接接觸,近距離感受一個真實的世界,讓學生了解這個真實的世界遠非完美,知道理想和現實之間的差距,激發他們為消除理想與現實之間的差距、為構建一個更美好的世界而努力,這種認知和情懷有助于他們正確認識社會,正確定位自我,而不是在畢業以后面對不完美的現實不知所措、進退失據、怨天尤人,甚至自暴自棄。
參加社會實踐活動的形式可以多種多樣,如產學研相結合,學生社團或班級組織周末或其他課余時間到社區參加公益活動,利用寒暑假進行社會調查或者參加集體“三下鄉”活動等。
參考文獻:
[1] 德里克·博克.美國高等教育[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1.
[2] 黃進.將通識教育和專業教育有機結合起來[J].中國高等教育,2004,(12).
[3] 季誠鈞.試論大學專業教育與通識教育的關系[J].中國高教研究,2002,(3).
[4] 李碩豪.試論本科教育的基礎性[J].高等教育研究,2009,(7).
[5] 文輔相.我國本科教育目標應當作戰略性調整[J].高等教育研究,1996,(6).
[6] 祝家麟,陳德敏.大學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的矛盾沖突與融合[J].中國高教研究,2002,(6).
Analysis of the implement of general education in the finance and economics colleges
LIU Yu-gui
(Finance college.Anhui finance and economics university,Bengbu 233045,China)
Abstract: Given the current our higher education in general appearance of the professional education, through knowledge, and combining educational finance and economics the university, in actual implementation of the institutions of higher education finance and economics to the necessity and urgency, on this basis, and analyzed finance and economics colleges of education to the difficulties and finally made a number of suggestions in the context of the talks finance and economics to education.
Key words: finance and economics colleges;speciality education; general edu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