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國際貿易專業大學畢業生的就業形勢近年來不容樂觀。高校應參照企業的用人需求,從增加實踐教學比重;提高對選修課重視力度;結合外貿從業資格證書取得,科學安排教學內容;完善對學生的考核評估體系;加強校企合作這五大方向來提高國際貿易專業畢業生的就業能力,以應對當前激烈的就業競爭形勢。
關鍵詞:國際貿易專業;大學生就業力;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2.4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0)23-0246-02
自2008年9月以來,席卷全球的國際金融危機引致世界經濟全面衰退,我國主要的貿易伙伴美國、歐盟、日本等出現嚴重經濟大滑坡,海外需求驟減,引起我國出口急劇下滑,國際貿易量萎縮,由此而引致國際貿易專業的大學畢業生就業形勢遇冷。在麥可思發布的《2009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統計中,國際貿易專業是畢業生畢業半年后仍未能就業排名的前10位專業之一,國際貿易專業畢業生的就業情況堪憂。如何提高國貿專業畢業生的就業能力以應對當前嚴峻的就業形勢,將是高等院校所面臨的重要任務之一。
一、國際貿易專業畢業生就業方向的現狀考察
國際貿易專業畢業生的就業方向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1.對外貿易類工作。外貿業務員/國際貿易專員/外貿銷售/進出口業務員等因企業而別稱呼不一,但工作方向基本上是尋找并聯系客戶、利用電話或者外貿函電和客戶交流商談相關事宜。此類工作要求畢業生具有良好的市場開拓能力,善于溝通、長于創新,同時,作為與國外客戶交流的媒介,此類工作對大學生外語能力要求較高。
2.報關、報檢、貨代類工作。這些職位對畢業生的學歷要求并不高,一般具有大專或本科學歷即可入職,但普遍要求畢業生具有報關員證、報檢員證等職業證書。對于部分規模不大的中小企業,由于所聘職員有限,這些職位還要求畢業生能夠獨立操作外貿單證的整個流程,對于畢業生的實踐能力和職業素質要求較高。
3.翻譯及國際商務談判類工作。國貿專業畢業生的外語能力普遍較高,憑借其自身在外語方面的優勢,能在筆譯、現場口譯、國際商務談判等崗位和跨國公司里謀得職位。此類職位大都要求畢業生精通英語特別是英語口語,部分企業在注重英語能力的同時,還要求畢業生能夠掌握一門第二外語;而了解國際商業慣例、熟悉國際商務禮儀并能夠做到跨文化交際的畢業生,則更加受到企業的青睞。
4.初級財務類工作。國貿專業的部分課程與財管專業的課程相通;國際結算、國際融資、國際保險等國際實務類課程,也與銀行、保險和會計公司部分業務所要求的知識結構一致;加之國貿專業畢業生的外語能力較強,所以在外資及涉外企業從事初級財務工作也是畢業生就業去向之一。要想進入此類企業,畢業生除了應具有完善的知識結構和扎實的理論功底外,若能考取CPA、CFA或ACCA等證書則更會增加入職籌碼。
二、國際貿易專業畢業生就業方向的趨勢預測
由商務部頒布實施的《對外貿易經營者備案登記辦法》預示著對外貿易經營已從原來的審批制過渡到現在的登記制,隨后,各省市也相繼出臺了本地區的地方性法規和指導文件,外貿經營主體的市場準入門檻逐步降低,中小型外貿企業甚至是個人均可從事外貿。這意味著中小外貿企業必將迅速增多,而這些企業的規模小,聘用的職員數量有限,所以希望畢業生入職后馬上就能承擔起工作。這就需要畢業生在校期間就能積累一定的實戰經驗,了解外貿流程,熟悉相關單證,對外貿業務的實際工作有一定掌握;同時在工作中具有較高的自我學習能力以便入職后快速適應工作環境,迅速成長,盡快獨立完成工作任務。
三、提高國貿專業畢業生就業力的建議
1.緊跟企業用人需求,增加實踐教學比重
目前,高校教育已從“精英教育”過渡到“大眾教育”,但部分高校課程改革卻沒有跟上形勢,課程設置上仍沿襲舊有模式,理論課比例過大、實踐課比例過小,由此引發的畢業生知識結構和應用能力與用人單位的實際需求相脫節的情況是造成畢業生的就業困難的原因之一。一些大學生畢業很長一段時間內仍然未能找到合適的工作,為了能夠盡快就業,不得已而選擇相應的就業再培訓機構進行“回爐”學習。這些就業再培訓機構,培訓內容緊跟企業用人需求,注重學員實踐能力的培養,反而得到學生和企業的很大認同,倍受推崇,值得部分高校認真學習。因此,高校應及時掌握用人單位的需求,參照企業的用人需求完善教學計劃,改變以往教學過程中的“重理論、輕實踐”狀況,加強對實踐教學的重視。高校可根據學校的具體情況,選派教師參加相關培訓,提高教師的實踐教學能力,豐富實踐教學的內容;調整理論課課時和實踐課課時比例,合理增加國際貿易實務類課程、專業課實驗部分及實訓環節的學時;同時,針對實訓設備陳舊、實驗室教室緊張等實踐環節教學資源短缺的情況,加大經費投入來購買實踐教學的基礎設施設備,改善學生實踐環節的硬件基礎條件。
2.提高對選修課的重視力度
國家人事部人事科學研究院副院長王通訊認為,“創造型、復合型、外向型人才”為當前社會最為緊缺的三類人才。而在這三類人才的培養中,選修課的作用卻沒有獲得應有的重視,選修課的位置也沒有擺到應有的高度。與必修課相比,選修課側重的是知識橫向的拓展和縱向的深化,能夠激發學生的發散性、多角度、深入性思維,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創造性。選修課也能更好地滿足學生的興趣愛好,發展學生的特長和個性,優化學生的知識結構,從而為復合型和外向型的緊缺人才的培養拓寬渠道。同時,選修課的課堂較小,學生數較少,學生提問,老師引導,其他學生參與討論分析,這種教學模式可以更好地增加師生之間以及同學之間的互動和交流,提高學生的人際溝通能力和團隊協作意識。最為重要的是,選修課可以使學生依據自己的興趣、科目優勢及職業規劃來選擇更符合自身需求的科目進行學習,可以更好地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進取心,教學效果也會事半功倍。因此,高校應適當增加選修課的科目,科學平衡選修課與必修課的比重,鼓勵學生跨系跨專業選修其他專業的課程,拓寬學生的專業口徑,優化學生的多元知識結構,以期增加學生畢業時的就業優勢。
3.教學內容與職業資格證書的取得相結合
外貿行業與其他行業相比,對畢業生的學歷要求不高,大專、本科學歷即可入行,但是否持有職業資格證書卻是畢業生能否順利入職的一個重要砝碼。畢業生持有報關員、報檢員、國際商務單證員等從業資格證書,在很多時候就是獲得了進入企業的敲門磚。因此高校在制定教學計劃的時候,要參照職業資格考試的相關內容,使課程設置與外貿職業資格考試接軌,將教學內容與職業資格考試培訓相融合,為學生順利通過從業資格考試做好準備。同時,高校可結合本校情況,對于考取外貿從業資格證書的學生,考慮相關課程或某科目課程的部分免修,以此來激發學生考取相關職業資格證書的熱情。
4.完善對學生的考核評估體系
高校應改革以往的單一理論考試而導致的學生考前死記硬背、突擊復習的狀況,建立有利于提升學生實踐技能、職業能力和綜合素質的考核評價體系。考試內容應由單一的理論考試逐步推廣為多樣的綜合考試,考試可采用閉卷、開卷、半開半閉等多種形式,考試內容則突出考察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和對知識實際應用的能力;學生最終成績由單一的卷面成績改成由卷面考試、平時作業、課堂討論、實驗、實訓考試等多個環節組成,在學生成績評定中,合理提高對學生實踐環節、操作技能和綜合素質的考核比例;可結合學校學科實際情況,適當設置課外學分,鼓勵學生自主學習、參加競賽和科研實踐等活動,對學生所取得的科研成果及獲得的技術等級證書和職業資格證書等計算學分,對于特別優秀者,可考慮相關科目的免修及抵算學分,以此來激勵學生對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和職業素質提高的重視。
5.加強校企合作
高校培養的人才能否獲得企業和社會的認同,是學校辦學質量的及重要指標之一。高校要想輸送符合社會需求的人才,就必須及時了解企業對人才的知識結構、職業能力和綜合素質的要求。企業作為用人單位,對于人才的社會需求是最為了解的。通過校企合作,學校與企業之間建立緊密聯系,一方面,學校能夠更好地了解企業的用人需求,明確教學改革的重點,使教學內容與當前企業的用人需求更好地相適應;另一方面,企業也能夠為學生提供固定的實訓基地,學生在企業真實的工作情景中,應用所學知識處理實際問題,增強實戰經驗,發現自己的不足,獨立思考來積極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提高自我學習能力和對新知識、新信息、新技能的自我消化能力;同時,學生在與企業員工一起工作的相互磨合中,可以切實感受企業的實際工作氛圍,提升團隊意識和人際溝通能力;這些都會提高學生實踐技能、職業素質和綜合能力,從而使畢業生在就業競爭中占得先機。
參考文獻:
[1] 金喜在,朱志強.我國大學生就業的現狀、問題及對策[J].經濟縱橫,2005,(1):17-20.
[2] 李克辛,張曉麗.國際貿易專業就業前景分析[J].中國大學生就業,2004,(22):197-198.
[3] 宗雪萍.基于就業導向的高職英語教育模式及構想[J].黑龍江教育,2008,(21):126-127.
[4] 劉紅燕.高職類國際貿易專業教學改革探索與實踐[J].職教論壇,2004,(18):3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