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信息不對稱,是引起金融機構對中小企業進行信貸約束的主要原因之一,嚴重影響到中小企業的持續、健康發展。本文提出建立企業信息中心的建議,以針對性解決信息不對稱的問題。
關鍵詞:中小企業;信息不對稱;信貸約束
中圖分類號:F2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0)23-0151-02
如果信貸市場是完備的,企業可以根據自己的經營、發展狀況以及市場利率等因素決定所需要的貸款額度,金融機構可以根據申貸企業的經營和信用狀況判斷貸款的風險和收益,來決定以什么樣的利率水平進行貸款供給,這時,不存在信貸約束。但是,由于信息不對稱等問題,信貸市場往往不完備,金融機構愿意發放的貸款數量常常不能滿足企業需要,企業生產經營決策只能在信貸約束條件下進行,對企業發展,尤其是實力弱但資金更緊張的中小企業影響很大。那么,信息不對稱是如何導致中小企業信貸約束的?有無解決辦法呢?本文重點探討上述問題。
一、信息不對稱與中小企業信貸約束
現代金融活動是以信用為基礎的,借款人向銀行承諾一定的條件取得貸款,并按規定時間歸還利息和本金。一筆貸款是否能夠順利發放和收回,關鍵是在于銀行對借款人各方面情況,如經營能力、投資項目的風險和收益水平等相關信息的了解,因此,借、貸雙方所掌握的信息是否對稱就成為貸款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長久以來我國中小企業信貸約束嚴重,那么,銀行為什么不愿意向中小企業貸款?銀行 “惜貸”行為的依據是什么?
從銀行的角度來看,中小企業融資的最大特點是“信息不對稱”,“信息不對稱”帶來信貸市場的“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等問題。商業銀行為降低“道德風險”,必須加大審查監督的力度,而中小企業貸款“短、少、頻、快、”的特點使商業銀行的審查監督成本和潛在收益不對稱,降低了它們對中小企業貸款的積極性。同時,由于中小企業經營不穩定、資產少、償債能力弱,使有些中小企業投資或經營失敗時產生有意識地逃廢銀行債務的沖動,從而使其道德風險增大,這進一步降低了商業銀行對中小企業貸款的積極性。因此,中小企業信貸約束的首要原因就是信息不對稱。
(一)信息不對稱導致中小企業貸款潛在風險大
1.中小企業有著較高的倒閉率或歇業率,企業生存期短。據美國小企業管理局(SBA)統計,有將近23.7%的小企業在開業后的兩年內倒閉;有將近52.7%的小企業在四年內退出市場。由于資金及管理方面的原因,中小企業在產品研發和市場開拓上大多投入不足,產品生命周期較短。同時,即使產品具備一定的競爭力,但當企業發展到一定規模后,由于管理跟不上,中小型企業也容易陷入難以持續發展的困境。
2.中小企業個人化或家族制的組織形式和不健全的內部管理制度,嚴重抑制了其自身的融資能力。個人化或家族式管理,領導者(或實際控制人)的素質、信譽及其個人狀況等因素對企業的經營管理、市場競爭力、興衰成敗極為重要,企業經營管理的科學性和約束機制較差,管理的隨意性很大。公司治理機制不健全是中小型企業最為顯著的風險特征。中小型企業的管理一般相對薄弱,財務信息容易出現人為操控,信息失真較嚴重;對工商部門、稅務部門和銀行可能提供不同的財務報表;許多中小企業財務制度混亂,私人資金和企業資金混為一體,難以向銀行提供真實可靠的企業經營狀況,從而影響銀行對中小企業的信貸投放。
3.與大企業相比,中小企業規模小、資產少、底子薄、抗市場風險能力弱,且資信程度較低,抵押擔保難。抵押和擔保是金融機構對中小企業提供貸款時所用的保護自己利益的重要工具。中小企業自有資金少,可用以抵押的資產更少,難以提供有效的抵押或擔保。
因此,在目前我國征信系統尚不完善,銀行要了解申貸企業的真實情況較難的背景下,為規避中小企業貸款的潛在風險,銀行謹慎放貸,對中小企業進行信貸約束。
(二)信息不對稱導致銀行中小企業貸款收益小
中小企業由于其經營的原因,對銀行貸款需求存在“短、頻、快、少”的特點。“短”是指資金需求的期限短,“頻”是指較資金需求的次數頻繁,“快”是指資金需求的時間性很強, “少”是指每次貸款需求的絕對數量少。根據規模經濟理論,企業通過合理安排一定經濟實體內各生產要素的比例和數量,從而控制經濟實體的整體規模而取得節約或經濟效益。所以,與大企業相比,商業銀行對中小企業貸款成本高,收益低,手續繁雜,存在貸款成本規模不經濟的狀況,而我國利率尚未市場化,高成本不能用高收益來彌補,大大降低了銀行對中小企業貸款的積極性,信貸約束現象明顯。
中小企業自身存在的上述缺點和中小企業貸款的高風險、低收益,使中小企業在有生存風險的同時,還存在信貸風險,銀行無法有效甄別時,就會選擇信貸約束。
二、有效舉措
設立企業信息中心,這是盡快解決信息不對稱的較好辦法。
中小企業融資難的首要原因,是中小企業先天存在不利于融資的因素。相比大企業,中小企業產業層次較低,基礎薄弱,規模較小,抵御市場風險能力較弱。一些企業生產經營存在比較大的風險,管理不夠規范,部分缺乏現代企業制度,經營隨意性比較大。一些企業財務制度不完善,財務狀況不透明,財務報表不健全,無法向銀行提供有效信息,這導致中小企業貸款成本高,風險大。
從2006年起央行啟動了中小企業信用體系建設,建立“企業信用檔案”等多種形式,為金融機構的中小企業信貸發放創造條件。但由于其信息收集基于申請貸款企業提供的資料,且以靜態財務數據為主,缺乏企業財務情況變化的動態時效性和企業生產、經營數據的全面性,存在較大局限。
筆者設想的企業信息中心,是在借鑒我國銀監會正大力推廣的浙江泰隆商業銀行了解企業經營、信用狀況、減少信息不對稱從而減少信貸風險的“三表三品”經驗①,并結合了銀行貸款需要考察的其他內容綜合而成的一個比較全面的信息系統。該中心負責收集以下數據,為銀行信貸決策提供真實的、高效的、低成本的、可以較大程度地預知和防范風險狀況、方便銀行貸前審查、貸后管理的這樣一個信息系統:
1.反映企業基本生產或者經營狀況的電表、水表、報關單表的數據。
如果工廠的生產是有效率的,并且是發展的,它的電、水、氣表會同步增長。而進、出口貿易企業,從海關的報關單表就可以看得出其經營的真實情況。
2.反映企業收入和信用狀況的稅、費的按時和合規的繳納情況,法人和主要股東的個人信用狀況,銀行貸款累計數、余額及償還等數據。
如果一個企業按時、按規定納稅、費,說明這是一個誠信守法和有社會責任感的企業;如果一個企業的納稅額穩定或者持續增加,說明企業的生產、經營和盈利狀況穩定或者發展良好;而法人和主要股東的人品和個人信用狀況將決定企業是否守信;從銀行貸款累計數、余額及償還可以知道該企業的銀行信用狀況。這使銀行對發放的中小企業貸款的監督就可以落到實處。
3.其他,如企業生存年限、每年盈利、員工人數及工資和企業資產增減、資產負債率、成為銀行客戶的年限等數據,也能為信貸融資提供可靠依據。
企業信息中心建立后,可以對提供數據的相關單位適當付費,對申請貸款企業適當收費,收支相抵后的余額,可以作為企業信息中心維持運行的費用。如果某企業需要貸款,可以授權銀行查詢信息,銀行獲得該企業真實、詳細的資料后,可以很快根據其條件決定是否放貸,這將有效降低銀行對中小企業財務狀況的甄別成本,減少風險。另外,信息中心還可以對符合貸款條件的中小企業進行授信,一旦這類企業提出借款申請,就可以及時在授信額度內發放貸款。當然,如果在此基礎上,根據行業情況,比如借鑒孟加拉格萊珉銀行經驗:銀行與阿里巴巴的網絡聯保、銀行與各種市場、商會、科技園合作發放的互助擔保貸款;借鑒印尼金融銀行、IPC小企業貸款信貸技術:推出創新的信貸產品和技術等方法,中小企業的信貸約束問題就可以得到有效解決。
參考文獻:
[1] 馬九杰,董琦.中小企業信貸約束的成因與衡量:理論背景及分析框架[J].中國軟科學,2004,(3).
[2] 李璐、李江.信貸約束對中小民營企業的影響分析[J].商場現代化,2007,(4).
[3] 劉瑞.中小企業信貸配給以及信息共享機制[J].經濟學家,2003,(1).
[4] 李勇.中小企業信貸約束與信貸配給問題淺析[J].當代經濟,2007,(8).
[5] 譚廷超.我國中小企業信貸約束問題分析[J].現代商貿工業,2009,(2).
[6] 楊再斌,匡霞.國有商業銀行對中小企業信貸配給行為的內生制度根源分析[J].財貿研究,2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