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來,“幸福”已成為人們熱議的話題。常州市武進區在推進現代化建設的關鍵時期,提出了“推進科學發展,建設幸福武進”戰略目標。為了提升武進區居民的幸福感,區政府要進一步做好轉變執政理念、加快經濟發展、推進城鄉一體化、優化公共服務、加強教育引導等工作。
關鍵詞:居民;幸福感;民生幸福
中圖分類號:C912.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0)23-0293-02
近年來,“幸福”已成為人們熱議的話題。常州市武進在推進現代化建設的關鍵時期,在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中,基于對區情的準確把握和對未來發展的堅定信心,提出了“推進科學發展,建設幸福武進”戰略目標。這是針對武進后小康社會階段特征,轉變執政理念,實現科學執政的生動實踐,意義重大。下面,筆者就如何提升武進居民的幸福感提出一些建議。
一、轉變執政理念,突出民生幸福的重要內容
(一)正確認識群眾幸福的三個關系
1.經濟發展與群眾幸福的關系
社會發展的最終目的是提高人民福祉。經濟發展和群眾幸福感存在著正相關關系,經濟發展是群眾幸福的物質基礎。同時,我們必須清醒認識到,當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這種相關性會減弱甚至消失。所以,一個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并不能完全代表群眾的幸福水平。目前,居民的幸福感之所以成為民生焦點,折射的其實就是對過去盛行的“GDP崇拜”的反思,我們必須把民生幸福作為經濟發展的落腳點。
2.豐富內涵與重要因素的關系
群眾的幸福既是物質的,更是精神的;不僅是對物質生活的一種追求,還有更多更人性化的需求。我們必須全面把握影響居民幸福感的因素。不僅要把握好影響居民幸福感的物質因素,加快經濟發展,增加居民收入,為幸福武進奠定堅實的物質基礎,而且要更多關注影響居民幸福感的人文因素,著力解決群眾關心的切身利益問題。
3.政府主導與群眾參與的關系
幸福感經歷了外部因素影響到內部因素決定的發展軌跡。對構成群眾幸福的客觀要件,即就業、收入分配、社會保障、醫療、治安等群眾最迫切最想解決的問題,政府應發揮主導作用,著重解決。同時,幸福武進建設還需要社會和群眾積極作為、主動參與、自我調節,是“我要幸福”,而不是“我等幸福”,更不是“我被幸福”。
(二)轉變執政理念,完善政府職能
要進一步深化政府職能改革,努力實現由“經濟建設型”政府向“社會管理型”政府轉變,由“行政管理型”政府向“公共服務型”政府轉變。在履行好經濟調節和市場監管職能的同時,更加注重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一要構建科學合理的指標體系。堅持剛性指標與感性指標相結合;堅持民主評定與群眾公認相結合。二要強化政府的組織保證作用。要把幸福武進建設納入干部績效考核,推動各級干部轉變發展理念、發展模式、發展方式,以考核“突變”引導經濟社會發展“漸變”。
二、加快經濟發展,突出區強民富的物質基礎作用
(一)推進經濟轉型升級
經濟發展是提升人民群眾福祉的物質基礎。當前,幸福武進建設迫切需要轉變經濟發展的方式,走新型工業化道路。一是從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要按照“盤活存量、拓展增量”的思路,積極鼓勵和引導經濟效益低、產品競爭力弱的企業“騰籠換鳥”、退低進高,尋找新的增長點。二是從量的擴張向質的提升轉變,著力優化經濟結構。要加快現有企業的轉型升級,全力扶持發展先進制造、電子信息等五大產業,突出招商選資工作,注重引進高科技型、產業成長型、專業配套型等項目。三是從資源要素驅動向科技創新驅動轉變。要積極發揮以市場為導向、利益為紐帶的產學研合作機制,為經濟轉型升級提供智力資源;要進一步加大“創新、創業”載體建設,設立科技投資基金,激勵傳統產業高新化,高新技術產業化。
(二)調整收入分配結構
調查發現,武進居民對收入水平提高狀況的滿意度明顯低于對經濟快速發展的滿意度,并把增加收入作為幸福武進建設必須解決的首要問題。這說明武進發展經濟,在惠及老百姓利益方面還要有更多的政策考慮。今后,我們要堅持“做好‘蛋糕’,體現智慧能力,分好‘蛋糕’,體現公平正義”的理念,較好地處理做好“蛋糕”和分好“蛋糕”的辯證關系。在經濟發展的同時,要著眼于調整國民收入的分配結構,基本形成與經濟增長相適應的收入增長聯動機制。一要鼓勵勞動者通過資本、技術、管理等要素參與分配,通過自主創業、技術創新等方式提高收入,逐步擴大中等收入者比重。二要強化收入分配中的政府調控力度,努力緩解城鄉之間和部分社會成員之間收入差距擴大的趨勢。
三、推進城鄉一體化,突出農村發展重點領域
調查顯示,幸福武進建設的重點、難點在農村。所以,我們要注重城鄉統籌發展,加快推進“城鄉一體化”進程。近年來,武進在實踐中探索確立了城鄉“六個一體化”的發展思路,即在城鄉規劃布局、基礎設施、產業發展、公共服務、就業保障、社會管理等六個方面的一體化。今后的工作重點要在以下方面取得新突破:一要在城鄉規劃的覆蓋提升上取得新突破。要從武進的實際出發,以全域理念配置資源為切入點,切實加強城鄉規劃的統籌力度。二要在基礎設施的完善延伸上取得新突破。要按照“做強城鎮快延伸、無縫對接提水平”的總體要求,全面加快城鄉基礎設施一體化的建設步伐。要大力提升城鎮輻射力、設施對接率、環境優美度。三要在農民收入的持續增加上取得新突破。要出臺優惠政策、落實扶持措施,拓展增收渠道,進一步優化農民創業就業的扶持機制和服務環境。四要在農村改革的積極探索上取得新突破。要大力推進土地管理制度改革、農村金融體制改革、集體經濟股份合作改革等。五要在農村經濟的培育振興上取得新突破。要推動現代農業快發展、城鄉產業快聯動、集體經濟快壯大。六要在公共服務的優質均等上取得新突破。要加快農村社會事業發展,建立完善配置公平、發展均衡、覆蓋城鄉、全民共享的城鄉社會公共事業體系。七要在社會管理的有效組織上取得新突破。要打破城鄉分割的管理體制、創新行政管理的有效模式、優化民主法治的良好環境。
四、優化公共服務,突出民生問題關鍵環節
(一)不斷提高社會保障水平
調查顯示,社會保障是武進居民滿意度最低,也是居社會公平之后最關注的社會問題。所以,提高社會保障水平是提升武進居民幸福感的重中之重。在推進城鄉一體化的進程中,我們要按照統籌城鄉社會保障制度的思路,實現城鄉社會保障體系的接軌。一是繼續做好失地農民保障工作,讓失地農民參加城鎮職工養老保險。二是深入開展新型農村養老保險。三是推行城鄉低保一體化。四是逐年提高居民合作醫療標準,建立城鄉統一的公共衛生服務機制。五是加快社會保障管理和服務的信息化建設工作。
(二)努力實現充分就業
研究顯示,工作與人們經濟上的安全感、職業上的認同感、歸屬感和自我效能感相關,從而會影響人的幸福感水平。就業是老百姓的安身立命之本。所以,我們要牢固樹立“保就業就是保民生,保就業就是保穩定”理念,千方百計實現老百姓充分就業。一要增加就業崗位。要建立產業結構調整與就業結構調整及人力資源開發有機結合的促進就業機制,大力支持就業容量大的服務業、民營企業和中小企業發展。二要加強就業服務體系建設。要加快人力資源市場建設,加快就業管理服務信息網絡建設,加強公共就業服務隊伍建設。三要多種形式促進就業。要鼓勵自謀職業和自主創業,以創業帶動就業;加強就業培訓,以培訓增強就業;優先安排困難人員就業,以幫扶促進就業;引導農村富余勞動力就地轉移和勞務輸出,以轉移推動就業。
(三)大力加強社會安全
調查顯示,社會安全是影響居民幸福感的重要因素之一。為此:一要加強矛盾糾紛化解工作。要進一步規范信訪秩序,積極構建人民調解、行政調解和司法調解“三調聯動”的大調解格局,認真解決涉及群眾利益的熱點難點問題,引導群眾以理性合法的方式表達合理的訴求,有效預防和化解各類社會矛盾。二要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開展平安創建活動,進一步健全社會治安“大防控”體系,嚴密防范和依法打擊違法犯罪活動。健全突發公共事件應急管理體系,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處置突發事件的能力,維護社會穩定。三要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要強化重點行業、重點領域的安全監督、安全生產隱患排查和整治,堅決遏制重大安全事故;繼續加強產品質量和食品藥品安全工作,嚴格食品、藥品、餐飲衛生日常監管,確保人民群眾健康安全。
五、加強教育引導,突出幸福觀的內在決定作用
要提升人們的幸福感,除了要積極改善外部客觀條件之外,還要從改造人們的主觀世界入手,通過教育引導提高人們對幸福的認知,通過參與實踐增加人們對幸福的體驗。
(一)培育發展中的幸福觀
幸福需要教育。發展中的幸福觀是一種有限度實現和在社會巨變中感受的幸福觀,是在積極進取、艱苦創業、與時俱進、充滿變革中感受的幸福觀,是應該與創業意識、和諧意識、關愛意識和節儉意識結合起來的個人體驗。
(二)培養積極品質
積極品質是人們感受幸福的一種素質基礎,是一種優秀的綜合心理品質,它能促使一個人熱愛自己、熱愛他人、熱愛社會,從而擁有快樂和幸福。我們要通過培訓宣傳,加強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引導人們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人格特質,提高人們的心理健康水平。
(三)提高幸福能力
獲得幸福是一種能力。人生就是一個追求幸福的歷程,更是一個感知幸福的歷程。如果我們能夠堅持做到:常懷感恩之心,保持樂觀心態,數念生活中美好事物,發揮特長助人快樂以及樂善好施,就一定能感到幸福。幸福總是相對的,正確認識幸福,樹立正確的幸福觀,學會感知幸福、創造幸福,才能真正獲得幸福。
參考文獻:
[1] 陳浩彬,苗元江.積極心理學:為幸福人生奠基[J].教育導刊,2008,(11).
[2] 樂正,鈄哲園.對深圳推出幸福指數的理論思考[DE/OL].南方網,2006-10-09.
[3] 我區社會保障現狀與發展思路[N].武進日報,2009-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