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當前國際國內形勢下,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是我國經濟領域的一場深刻變革,事關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全局,更事關伊春林區經濟發展能否實現由“單優勢”向“雙優勢”轉變。伊春是我國重要的國有林區和開發最早的木材生產基地,由于長期超負荷采伐,在上世紀80年代中期以后就逐步陷入了資源危機、經濟困難的境地,可采森林資源枯竭,森林生態功能減弱。為了保護資源和生態,2003以來,伊春市委確立了“生態立市、產業興市”發展戰略,在生態保護和建設上豎起了一面旗,堪稱一大優勢。但是在經濟發展上,伊春豐富的資源優勢卻沒有變成經濟優勢,在林業產業存在著“一條腿長一條腿短”的問題。經濟發展、產業發達是實現生態良好的重要基礎和保障,更是實現林區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重要前提和保障。因此,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優化產業結構,通過發展五大優勢特色產業、招商引資上大項目等措施,形成既生態環境良好,又林業產業發達的“雙優勢”發展的新格局。
關鍵詞:經濟發展方式;產業結構;生態優勢;伊春
中圖分類號:F2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0)23-0082-02
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胡錦濤總書記在十七大報告中提出的重要戰略任務,也是溫家寶總理在十一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上所作《政府工作報告》的主題和主線。在當前國際國內形勢下,能否加快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事關我國經濟能否平穩較快和可持續發展,事關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能否如期實現,更事關伊春林區能否實現經濟社會發展由“單優勢”向“雙優勢”的轉變。
一、加快產業結構調整是伊春經濟向“雙優勢”轉變的重要內容
伊春是我國重要的國有林區和開發最早的木材生產基地,擁有亞洲面積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紅松原始林,素有“祖國林都”“紅松故鄉”之稱。自1948年大規模開發建設以來,伊春共生產商品材2.4億立方米,累計上繳利稅和育林基金60億元,為國家建設作出了重要貢獻。
由于長期超負荷采伐,伊春林區在上世紀80年代中期以后就逐步陷入了資源危機、經濟困難的境地,可采森林資源枯竭,森林生態功能減弱。為了保住資源和生態,從1998年開始,伊春市大力實施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主動調減木材產量,特別是2003以來,伊春市委確立了“生態立市、產業興市”發展戰略,加快封山育林、資源管護等工作的力度,實現了森林資源長大于消,為恢復小興安嶺原生態面貌邁出了堅實一步,在全國豎起了一面旗,堪稱一大優勢。
目前,伊春經濟發展的矛盾比較突出,存在著“一條腿長一條腿短”的問題。這幾年,伊春市在經濟轉型、產業發展方面縱向比確有很大進步,培育和發展了森林生態旅游、特色種養與加工、冶金建材及礦產開發、綠色能源開發、木材精深加工等五大接續替代產業,進行了經濟結構的調整。但是在經濟發展上,伊春雖自然資源得天獨厚,但豐富的資源優勢卻沒有變成經濟優勢,在林業產業發展上與發達地區相比仍有很大差距,就是同與伊春相類似的七臺河市、遼源市等相比也存在差距。這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產品加工這個關鍵環節薄弱。伊春市確定發展五大特色產業,實行“產業興市”,而工業是產業的核心和龍頭,如果加工上不去,產業也難興旺起來。只有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動產業升級、結構優化,才能延長產業鏈,才能增加產品的附加值,只有這樣,資源優勢才能變成經濟優勢。
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生態良好只是發展的一個優勢,但是經濟是城市發展的命脈,經濟上不去,包括生態建設在內的許多事情實現都很難辦成,即使取得了成果也難以鞏固和深入發展。經濟發展,產業發達是實現生態良好的更要基礎和保障,更是實現林區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重要前提和保障,這更是一個重大的優勢。因此,加快伊春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優化產業結構,依靠伊春內生動力,通過發展五大優勢特色產業、招商引資上大項目等措施,努力補長經濟短腿,形成既生態環境良好,又林業產業發達,經濟狀況更是實現上游水平,變“單優勢為雙優勢”。
二、林業資源型城市向“雙優勢”轉變的基礎和潛力
(一)小興安嶺經濟社會發展的自然生態基礎發展良好
小興安嶺具有生態地位上的特殊性。小興安嶺是黑龍江、松花江兩大水系支流的源頭和重要水源涵養區,是松嫩平原、三江平原乃至華北平原的天然屏障,生態價值遠遠大于經濟價值。作為國家重要的生態安全保障區之一,在我國生態系統中的地位非常特殊,舉足輕重。小興安嶺自然資源豐富,自然景觀得天獨厚,而且分布著紅松、云杉、冷杉等110多種極其珍貴和典型的,寒溫帶針闊葉混交林。境內森林每年可吸納二氧化碳2 575萬噸,釋放氧氣1 860萬噸,是名副其實的“天然大氧吧。森林中動植物資源種類繁多,生物種群多樣,保存完整,其中野生動物434種,占全省78.8%;野生植物1396種,占全省總數的63.2%。尤其珍貴動植物種類和種群具有多樣性、豐富性,是我國重要的種質資源庫和生物基因庫。小興安嶺水系發達,有濕地36萬公頃,有702爺(伊春境內)純凈的大小河流,是三江平原、松嫩平原等北大荒商品糧基地、畜牧業養殖基地的天然生態屏障和水源涵養區。”。因此,小興安嶺作為我國開發最早最大的國有林區,在當前全球氣候環境惡化不斷加劇、生態建設任務日益繁重的形勢下,小興安嶺的盛衰消長,對全省、全國乃至東北亞地區的生態環境具有更加重要的影響。
(二)小興安嶺依資源生態優勢,以工業興市 為目標, 接續產業多輪驅動格局初見成效
改革開放以來,伊春市積極調整產業和產品結構,確立了森林生態旅游、特色種養業、綠色能源業,冶金建材業、木材精深加工業等五大接續產業,作為推動全市經濟發展的優勢特色產業,在伊春經濟社會發展史上,初步告別了“獨木支撐”的經濟格局。
伊春“堅持以林為主,綜合開發,多種經營,全面發展”的方針正在開花結果:單一木材生產、單一林業經濟的舊格局發生了重大改變,逐步形成了以木材生產、林產化工、冶金、采掘、建材、機械、制藥、食品為主的多行業、多門類的生產體系。僅旅游業一項,“十五”期間伊春就收入15.5億元,年均增長68%,接待旅游人數600多萬人次,年均增長超過40%,分別是“九五”期間的17.1倍和8.4倍。畜牧特色養殖方面,全市形成了“南牛北羊,中部雞兔,全市蛙鹿”的生產布局,畜牧業正逐漸形成全市新的產業支柱和新的經濟增長點。尤為重要的是,工業正在伊春挺起脊梁,伊春木藝、北藥開發、綠色食品等正在成為林都響當當的品牌。
三、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實現“雙優勢”發展新格局的思路
任何城市的發展都離不開強有力的經濟支撐。立足資源優勢、發展生態經濟既是伊春發展的方向,也是伊春發展的潛力。伊春要遵循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的原則,大力培育和發展與生態功能區定位相適應的生態主導型經濟,形成五大優勢特色產業為主體、多輪驅動、多點支撐的新型林業產業發展格局。
一要正確把握國家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大政方針,不失時機地加快發展。胡錦濤總書記2010年2月3日在中央黨校省部級干部研討班上作重要講話時提出,為什么要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五個必然要求”,這是總書記站在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高度,提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必要性,同時也表明,“我們黨對加快經濟發展規律的探索又上升到一個新的認識高度”。特別是胡總書記對轉變發展方式提出了八點意見,從一定意義上講,為今后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指明了方向。
伊春加快向“雙優勢”發展,離不開國家這樣的大政方針,并且一定要從實際情況出發,順勢而為。如中央提出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是提高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必然要求。所以目前國家已經把大小興安嶺的建設納入到了國家宏觀政策的層面,這對于伊春林區而言,這是促進林區發展的大政策。伊春在這方面一定制定好自己的決策,既要做到保護生態,又要依托生態優勢發展生態主導型經濟,在大小興安嶺生態功能區建設過程中抓住機遇,奮力而為。
二要大力發展以旅游業為主的第三產業,由此推動“雙優勢”格局迅速形成。伊春發展以生態旅游為龍頭的三產已經成為共識。從伊春發展生態旅游取得的成績分析:2008年伊春實現旅游收入15.1億元,增長25.7%,接待旅游者337萬人次,增長12.1%。伊春獲得“中國最佳生態旅游城市”等榮譽稱號,2010年湯旺河林海奇石風景區被環境保護部和國家旅游局批準為國家公園。伊春已建成的機場,在建的高速公路,加快引進5家五星級高檔酒店,這些都為五大接續產業提供了良好的基礎,也表明伊春經濟可持續發展勢頭正盛。所以,今后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上,一定要加快推進產業升級,要由賣原料、粗加工,向資源精深加工轉變;由產品的處于初加工或粗加工階段向深加工能力、高附加值轉變,推動產業鏈向縱深延伸,形成產業發達體系。
三要加大優勢產業項目建設。產業項目是調整產業結構、轉變發展方式的重要載體。投資是經濟增長的動力,項目是投資的重要載體,大項目的開工建設對拉動經濟增長、調整產業結構、加快社會事業發展、推進城市化進程、吸納安排人員就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所以,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實施大項目帶動戰略意義重大。但是伊春要發展,現在講發展,不再是照簡單地發展,這種發展必須是在新型替代產業符合森林生態城市發展的理念的發展。比如說中度以上污染的項目是堅決不上的。一般性的化工廠、造紙廠、化肥廠是堅決不上的。南方轉移的那些落后的產能,落后的項目是堅決不要的,凡是到伊春來搞項目的必須達到零排放。
四要用領導方式的轉變促進伊春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說起來很簡單,但是做起來不容易。講轉變,首先要從政府與領導干部轉變開始,思考自己怎樣轉、怎么做,這很重要。
切實加強和改進黨對經濟工作的領導,要不斷增強解放思想、謀事干事的能力,要不斷增強研究政策、爭取政策、用足政策的能力,要不斷增強攻堅克難、狠抓落實的能力,要不斷增強統攬全局、凝聚合力的能力,全力推動伊春加速由生態良好的“單優勢”,向生態優良、產業發達的“雙優勢”轉變。
參考文獻:
[1] 伊春市人民政府.伊春生態建設情況匯報提綱[Z].2008-07-15.
[2] 王愛文.伊春市政府工作報告 [N].伊春日報,2010-0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