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的經濟建設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經濟增長速度一直保持在世界前列,綜合國力顯著增強。但是,隨著GDP的迅速增長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中國居民收入差距卻日益擴大,而且未來在全球化的壓力下,這種差距拉大趨勢不會逆轉。這種不斷拉大的收入分配差異勢必會阻礙甚至損害到中國經濟未來的可持續發展,如果不采取適當措施加以控制,將會對社會穩定產生巨大影響,進而成為今后經濟持續發展的一個瓶頸問題。
關鍵詞:收入分配差距;測度;經濟發展
中圖分類號:F12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23-0007-03
從中國經濟體制改革至今,中國的經濟發展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成就,被世界公認為“中國的奇跡”。在這近三十年的時間里,中國的國內生產總值(GDP)保持了年均10%左右的快速增長。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2009年主要經濟數據,經初步測算,2009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335 353億元,盡管受到全球經濟危機的影響,中國GDP按可比價格計算,仍比上年增長8.7%,其中第四季度GDP增幅重新回到兩位數,達10.7%。在2009年全球經濟低迷的大背景下,中國的成就讓經濟學家們的注意力又轉移到中國的GDP是否已經超越日本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但是,在取得如此輝煌成就的同時,我們要看到,2009年世界人均GDP為9 900美元,而中國的人均GDP為3 603美元,仍居世界百位以后;按聯合國“一天收入低于1美元”的貧困標準,中國還有約1.5億貧困人口,中國仍是發展中國家。在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的同時,通貨膨脹的壓力也隨之增大,城鄉間的經濟發展差異度越來越大,居民收入差距不斷加大,消費需求不足,民間投資不旺,經濟的增長更多地來自于政府積極財政政策的貢獻,這種增長方式不利于經濟增長內生機制的形成,嚴重影響了中國經濟發展的整體質量,并將給中國經濟的新一輪高速發展帶來了不容忽視的挑戰。
一、經濟發展度量指標體系的構建
(一)GDP
在經濟學中,常用GDP(Gross Domestic Product)來衡量一國或一個地區的經濟發展綜合水平。這也是目前各個國家和地區常采用的衡量手段。GDP是宏觀經濟中最受關注的經濟統計數字,因為它被認為是衡量國民經濟發展情況最重要的一個指標。盡管GDP作為衡量經濟增長的指標具有無法比擬的重要作用,但是GDP也不是萬能的,作為經濟發展度量指標,GDP在反映經濟增長方面也存在片面性。
事實證明,單純地追求經濟增長是不符合經濟發展的客觀要求的。于是,經濟學家針對經濟增長指標GDP的不足之處,制定了更多關于經濟發展度量的指標。
(二)以貧困為測度的經濟發展指標
對貧困程度的測量也是經濟發展測量指標的重要內容之一。盡管目前還沒有一個被普遍接受的貧困測度指標和方法,但是,經濟學家們經常使用以下幾個測量指標來表示一個國家或地區的貧困程度。
阿瑪蒂亞·森的貧困指數:199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阿瑪蒂亞·森提出,用一定的、預先確定好的貧困線下的人口(H)作為貧困的共同標準,理論基礎不明確,而且忽視了窮人中的貧困程度。另外,即使在社會中最貧窮階層的收入有了顯著的提高,只要他們的收入還沒有越過貧困線,就不會影響H值。為了彌補這些不足,森設計了一個能反映上述情況的簡單的貧困指數,將貧困人口的數量、收入及收入分布結合在一起,全面反映一國的貧困程度。
聯合國可持續發展委員會(UNCSD)的貧困指標:聯合國可持續發展委員會(UNCSD)的可持續發展指標體系中,貧困指標按驅動力、狀態、響應框架分為三部分。驅動力指標有失業率,狀態指標有按人口計算的貧困指數、貧困差距指數、平方貧困差距指數、收入不均基尼系數、男女平均工資比例,沒有響應指標。
基尼系數:基尼系數是意大利經濟學家基尼于1912年提出的,定量測定收入分配差異程度,它是以一個數值來反映收入分配差別總水平。按照聯合國有關組織規定,若低于0.2表示收入絕對平均;0.2—0.3表示比較平均;0.3—0.4表示相對合理;0.4—0.5表示收入差距較大;0.5以上表示收入差距懸殊。經濟學家們通常用基尼指數來表現一個國家或地區的財富分配狀況。這個指數在0和1之間,數值越低,表明財富在社會成員之間的分配越均勻。通常把0.4作為收入分配差距的“警戒線”,根據黃金分割律,其準確值應為0.382。
(三)人類發展指數
人類發展指數HDI(Human Development Index)是由聯合國開發計劃署(UNDP)在《1990年人文發展報告》中提出的,用以衡量聯合國2008年人類發展指數各成員國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的指標,是對傳統的GNP指標挑戰的結果,簡稱HDI。
人類發展指數由三個指標構成:預期壽命、成人識字率和人均GDP的對數。這三個指標分別反映了人的長壽水平、知識水平和生活水平。
二、中國經濟發展現狀
(一)GDP表現
從圖1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國自1978年實施改革開放國策,打開國門以來,到2008年已經有30年了。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看,1978—2008年,我國經濟已經持續增長了30年,而且平均增長達到了9.9%以上。如果進一步細致匡算,把1978—2007年中將近5年的調整與準備扣除,從1983年開始,我國經濟持續了大約25年GDP年均增長率高達10.26%的高增長。
(二)中國經濟增長中的居民收入分配現狀
中國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經濟增長速度的加快和經濟體制改革的推進,經濟結構和經濟運行機制都發生了巨大的變革,由此帶來了經濟利益在不同利益群體間的重新調整和分配,這就使中國的收入分配存在巨大的問題。我們從收入法核算的GDP看,在初次分配中勞動者報酬占比從1995年的51.4%下降到2007年的39.7%,世界重要經濟體的勞動者報酬在GDP中的份額近年一般介于50%~57%之間,比我國2007年39.7%的水平高10~17個百分點。勞動者報酬占比偏低、下降過快等問題依然比較突出,影響了居民消費的增長。收入分配不公平導致收入差距明顯偏大,尤其是城鄉間、行業間、人群間收入差距擴大,以及收入分配不公平等問題比較突出,也是中國當前收入分配中受到公眾質疑最多的問題。
由此可見,中國的經濟發展僅僅在GDP的表現上做出了舉世矚目的成就,涉及到發展方面,中國的經濟發展現狀就大不如人意了。換句話,也可以說目前中國的經濟發展是失衡的,尤其在居民分享社會福利方面,中國的發展嚴重失衡。
三、縮小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促進經濟持續快速發展
(一)加大對落后地區的支持力度,統籌區域發展
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經濟得到了長足的發展,但是東、中、西部地區的經濟發展卻出現了極度的不平衡。東北沿海地區經濟發展迅速,而中西部地區卻由于種種原因發展嚴重滯后。地區間收入分配不平衡,差距不斷擴大。東部地區集中了全國大部分的收入,且其占全國的比重還在不斷上升,而中西部地區收入占全國的比重呈逐步下降的趨勢,東中西之間差距不斷擴大。這就需要積極的政策加大對落后地區的支持力度,統籌區域間經濟的協調快速發展。
首先,要大力發展落后地區基礎設施建設,主要目的是把中西部地區之間以及西部與東、中部間的城鎮、城市連接起來,溝通物流流、資金流、信息流、人力資本流等, 改善西部的發展條件, 以帶動整個社會經濟的發展。其次,要加強落后地區的人力資源建設。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芝加哥大學著名教授貝克爾認為 :“人才是經濟發展的財富之源 ,是真正意義上的第一資本”。最后,要做到人與自然和諧共處,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生態環境建設必須考慮與當地的經濟發展相互結合,只有這樣,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才不至于落空。
(二)增加農民收入,統籌城鄉發展
目前,中國城鄉收入分配差距日益擴大,導致了農村居民消費傾向偏低,消費水平落后于城鎮居民十幾年。縮小城鄉收入分配差距,不僅僅有利于提高農村居民的消費傾向,以緩解我國經濟發展中的有效需求不足,促進產業結構的升級換代,也有利于社會環境的穩定,從而有利于中國經濟健康穩定的發展。
調整、優化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是新形勢下農村居民增收的重要舉措。此外,還要加大城鎮化建設力度,提高城鎮化水平,形成產業聚集,才能輻射、帶動農村經濟發展,為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創造條件,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為實現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目標打好的基礎。
(三)規范行業收入,實現社會公平
隨著我國經濟不斷發展,行業間收入差距的整體趨勢也是不斷擴大的,這是由諸如壟斷等人為的、非自然的因素造成的。那么,這樣的收入差距就是不合理的,可能引發經濟、社會甚至是政治問題。因此,探討如何縮小我國的行業收入差距是中國經濟發展中的重要問題。
首先,要打破壟斷,創造一個平等競爭的經濟環境。對壟斷行業的收入分配要建立相應的約束機制。其次,要構建完整合理的稅收體系,使我國的稅收體系真正做到對居民收入分配起著調節作用。最后,還要加大對非法收入的打擊力度。
參考文獻:
[1] 林毅夫,蔡昉,李周.中國奇跡:發展戰略與經濟改革[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94.
[2] 朱劍紅.GDP存在四大局限性不能準確反映國家財富變化[N].人民日報,2003-06-19.
[3] 李小云.普通發展學[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
[4] 余斌,陳昌盛. “十二五”分配格局調整:兩根本性方向九種途徑三大重點[J].瞭望新聞周刊,2009,(12).
[5] 施發啟.收入分配存在五大問題:公平與效率如何兼得?[N].上海證券報,2005-09-15.
[6] 呂發成,馬洪濱.理性的思考[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
[7] 張小慧.中國農村消費市場現狀及對策[J].經濟研究導刊,20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