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05年7月匯率改革以來到2009年年末,人民幣對美元的名義匯率累計升值21.21%,并且在短期內,人民幣升值壓力仍然存在。人民幣升值對我國經濟發展產生了各方面的影響。通過從貿易發展的角度分析人民幣升值的利弊,企望能夠對改善貿易結構,促進經濟長期穩定發展有所裨益。
關鍵詞:人民幣升值;貿易結構;匯率
中圖分類號:F830.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0)23-0188-04
當前,人民幣匯率在小幅度升值。從2005年7月21日起,中國開始實施以市場供給和需求為基礎的、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人民幣浮動匯率制度。此階段的人民幣名義匯率也不再是單一的盯住美元,而是形成了更富彈性的人民幣匯率機制。在2005年21日19時,人民幣兌美元的匯率為8.11元,人民幣對美元的名義匯率升值幅度為2%。截至2009年末,人民幣對美元匯率的中間價為6.8282元,比2008年末升值64個基點,升值幅度為0.09%。而與同時,人民幣對歐元、日元匯率中間價分別為1歐元兌9.7971元人民幣、100日元兌7.3782元人民幣,分別較2008年末貶值1.41%和升值2.53%。2005年7月匯率改革以來到2009年年末,人民幣對美元的名義匯率累計升值21.21%,對歐元匯率累計升值2.21%,對日元匯率累計貶值0.98%。根據國際清算銀行的計算,匯改以來至2009年12月,人民幣名義有效匯率升值12.7%,實際有效匯率升值16.3%。①我國人口眾多、廉價勞動力豐富,根據李嘉圖的要素稟賦論,我國主要是以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但是隨著人民幣逐漸升值,我國勞動密集型產品的價格優勢大幅降低,導致很多企業利潤下降。人民幣升值是壓力也是動力,中國企業在這樣的壓力下,應積極推進產業結構升級和改革,優化我國進出口商品結構,改善管理,增加產品附加值和技術含量,從而提高自身在世界的競爭力,繼續推進我國貿易經濟的發展。
一、文獻綜述
對于人民幣升值對中國出口貿易的影響已有不少研究成果,他們從不同方面來分析人民幣升值對中國貿易結構的影響,多項研究對于其限定時期內的匯率變動與對外貿易的相關關系做出了較為詳盡準確的描述并得出不同的結論。HooperKohlhagen(1978)分析中采用Clark(1973)模型,風險厭惡型廠商對已定的貿易量和價格不能夠完全利用套期保值工具規避匯率風險,匯率波動的增加加大了廠商面臨的風險,出口供給曲線會向下移動,貿易均衡量會減少,均衡價格會上升。同時用美國-德國雙邊貿易數據進行檢驗,結果支持匯率波動對貿易量有顯著的負面影響。而有的學著認為匯率波動與貿易量誠征相關的關系,如Franke(1991),SereuVanhulle(1992)假定廠商可以根據匯率水平變化調整貿易決策,貿易可以被看做廠商所持有的期權,出口相當于賣權期權,這類似于股票等其他選擇權貿易的價值會隨著匯率波動增加。這樣,廠商可以根據匯率水平變化趨勢在國內市場和國外市場之間決定銷售決策。如果匯率變化有利于出口,增加對國外市場的供給量,否則選擇不執行該期權。因此,廠商的利潤會隨著匯率波動的增加而增加,從而匯率波動促進貿易量的增長。
在我國,這方面也有不少的研究成果。中南大學商學院馮正強,楊曉霞(2007)利用貿易特定化系數衡量了我國2005年7月21日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之后的對外貿易結構,結果顯示,隨人民幣匯率的爬行式緩慢升值,我國大部分資源密集型商品的凈出口減少,勞動密集型商品和資本、技術密集型商品的凈出增加,競爭力增強,進出口商品的貿易結構得到優化。因此,進一步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推動人民幣匯率穩步升值對我進出口商品貿易結構是長期利好的。
龍強(2005)指出,匯率雖然是影響經濟的一個重要因素,但不是決定性因素,經濟基礎和內在運行質量才是經濟發展本身的決定性因素。人民幣匯率的升值不僅不會阻礙中國經濟的發展,而且有利于中國發展資本密集型產品的出口,從而促進中國出口商品結構的升級優化。曾錚(2007)通過邏輯推理和經驗研究分析了開放經濟條件下經濟內在動力作用于外部經濟關系的傳導機制調節和中國匯率制度政策調整產生的相應經濟結果之間的相互關系,通過人民幣升值對中國不同商品出口額的彈性預算,得出人民幣實際匯率升值對中國整體出口影響較小,同時對勞動密集型產品出的影響大于資本密集型產品。從而對中國出口總量沒有大幅度影響的情況下,人民幣匯率升值對中國出口商品結構的優化和升級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人民幣匯率升值對商品結構升級的促進路徑主要源于資本密集型產品和勞動密集型產品的國外投人比例不同,人民幣匯率升值有利于提升資本密集型產品的價格國際競爭力,促進資本密集型產業的發展,從而推動中國整體出口商品結構的優化升級。
綜上所述,雖然各位研究者通過不同的方法來研究人民幣升值對中國貿易結構的影響,但是都得出一個大致相同的答案,就是人民幣升值有利于中國產業結構優化和升級,有利于中國貿易的長久發展。
二、人民幣升值對我貿易結構的影響
對于人民幣升值對我國的經濟影響觀點不一,有的認為人民幣升值有利于中國經濟的健康發展,有的認為人民幣升值不利于我國的經濟發展,限制了我國的出口,降低我國的比較優勢,同時增加很多不穩定的因素。筆者認為人民幣升值有利于改善我國的貿易結構,只要是通過促進我國產業結構的升級從而改善出口結構。以下從短期和長期來分析人民幣升值對中國貿易的影響。
(一)人民幣升值對我國貿易結構的短期影響
人民幣升值短期內對我國出口額的影響不大。假設我國國內價格不變,當人民幣升值時,則以外幣表示的我國出口產品價格則會升高,因此降低我國出口產品的價格優勢,所以,一般認為人民幣升值對我國出口,特別是勞動密集型商品的出口是一個沉重的打擊。但是事實上,我國的出口額并沒有因為人民幣的升值而減少,反而一直保持著上升的勢頭。表1是2005年第三季度至2009第四季度我國進出口產品的情況。
從表1中可以看到,人民幣升值并沒有對我國的出口額造成很大的影響。雖然人民幣升值使我國的出口價格升高,但是出口總額卻沒有減少。另外,從2005年7月開始,人民幣就開始不斷地升值,但是出口額和進口額都穩步上升,并且一直處于順差的狀態,順差還不斷地擴大。
從理論上來說, 只有滿足馬歇爾-勒納條件,才能使得一國商品進口增多、出口減少,即一國貨幣貶值以及法定升值要想改善而不是惡化該國的貿易收支,其面臨的外國對該國出口商品需求的價格彈性DX與該國對進口商品需求的價格彈性Dm必須相當充足。從數量化角度講,這兩個需求彈性的絕對值之和必須大于1,即DX﹢Dm>1,只有滿足了這一條件,貿易收支失衡的現象才有可能在本幣升值時作出調整之后得以扭轉,即本國貨幣貶值會減少貿易收支逆差而本幣升值則會減少貿易收支順差。但是很多學者研究都得出我國的進出口需求彈性之和的絕對值都小于1。范金、王艷和梁俊偉(2004)等通過實證研究得出中國出口價格彈性為-0.8579。因此,人民幣升值在短期內并不會對我國的進口造成很大的沖擊。
(二)人民幣升值對我國貿易結構的長期影響
雖然人民幣升值在短期內對我國貿易總額并無影響,但是長期來說,人民幣升值有利于改善我國的貿易結構。
1.人民幣升值對我國貿易發展的消極影響
由于我國的主要出口產品生產中技術含量不高, 生產和經營投入小, 進入門檻低,所以,當外貿經營權放開, 外貿行業由壟斷行業轉變成一般競爭性行業時, 較大部分企業, 特別是那些中小型的、分散的,和出口主導產品的企業不但將經營的產品集中在這些勞動力密集、技術含量低的傳統的大宗產品的經營上, 而且還進行了大規模的生產。另一方面,由于我國勞動力資源豐富,出口產品大多以勞動密集型產品為主,因此,出口企業在經營投資時,大多忽視產品質量和產業結構的優化, 導致企業缺乏核心競爭力和抗風險能力。更為嚴重的是出現了由于供給過剩而使同行業的企業不得不將價格降低到接近或低于平均成本的狀態 ,引起了以生產能力過剩為特征的過度競爭,導致我國出口企業的國際競爭力不強。
當人民幣升值后,上述形勢將更加嚴峻。由于人民幣升值,出口產品在國際市場的價格競爭力將大大減弱。而在科學技術發展不斷加快的背景下,其他發展中國家同類產品技術和質量也提高得相當快,提供價廉物美商品的能力也不斷提高,這將使得中國出口產品失去更多的國際市場,一些出口產品不得不轉向國內市場 ,從而加劇了國內市場的競爭 ,最終將使一部分企業在激烈的國際、國內市場競爭中處于劣勢 ,面臨淘汰出局的境地。
科學技術迅猛發展,發達國家早已在科技浪潮中站穩腳跟;另一方面,我國價格優勢正在逐漸失去,成本升高,如果我國企業不及時進行產業化升級,用科學技術武裝產品,那么將在國際市場上失去競爭力。
2.人民幣升值迫使我國產業結構進行升級
我國目前表面上是有效需求不足,導致經濟增長速度放緩,表現為居民消費需求、生產(投資)需求、出口需求等方面的不足,實質上反映了產業部門的有效供給不足及產品結構與需求之間的矛盾:一方面大量產品無人問津,庫存積壓越來越多;而另一方面又存在著眾多需求無法通過國內生產供給來滿足,大量依賴進口。這種結構矛盾產生的深層次的原因,在于產業結構的不合理和機構轉換滯后。
在新技術革命加速運行、經濟全球化、信息全球化和全球化競爭日益深入的今天,一國的需求結構更趨國際化,產品更新速度不斷加快,市場需求結構變得十分明顯,產品銷路對路、供不應求的產品,轉瞬就可能出現庫存積壓,供給過剩。在這種新特征和新要求下,生產領域的產業結構調整,不僅需要緊貼市場需求結構的變動迅速推出產品結構的轉換,而且需要通過市場化的專業分工協調來調整產業結構的組織關系和組織形式,以此不斷提高產業結構的改革。
縱觀我國的產業結構變革史,計劃經濟時期對“重工業過重、輕工業過輕”的工業結構的深刻認識;1979年第二次全國范圍內進行的全面調整,停建與緩建大、中型項目295個,小型項目1600個和部分停建項目584個;以及實施一系列加快滿足人們對消費品需要的“輕紡工業優先發展”的工業結構調整政策,都大大加快了我國改革開放的步伐,促進了經濟的發展。
人民幣升值是一個不可避免的趨勢,2005年7月匯率改革以來到2009年年末,人民幣對美元的名義匯率累計升值21.21%(見圖1和圖2),而我國保持貿易順差的趨勢仍然沒有改變,貿易儲備依然不斷增加,因此人民幣升值空間仍然存在。從長期來看,資金會從勞動密集型產業往資本密集型產業轉移,因為資本密集型的產品更加具有差異性和附加值,出口彈性不大,即使人民幣升值,依然能夠保持一定的市場份額.而且由于跨國企業因為資本直接投資成本太高,到中國來設廠和分公司,直接在中國銷售或出口都有利于減低成本,以此有利于拉動我國高新產品的出口。如果我國的企業還是不能及時地調整生產,那么很快將被全球經濟所淘汰。因此,必須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優化我國資源配置,從而改善我國的貿易結構。
三、加快我國產業結構升級,發揮人民幣升值對貿易發展的有利作用
從以上分析可知,人民幣升值對我國貿易的發展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由于人民幣在短期內還存在升值壓力,因此,政府和企業必須緊密合作,促進我國產業結構升級,從而發揮人民幣升值對我國貿易發展的有利作用。
(一)政府應加強對中國產品出口的政策扶持,提高出口企業應對升值壓力的能力
政府應該在協議允許的范圍內對企業輔之以相關經濟政策,如稅收、財政、信貸、利率等各種經濟杠桿,優化出口商品結構,調節各項對外貿易。比如在出口退稅政策上就應本著“適度、穩妥、可行”的原則調整和完善出口退稅政策,在調降綜合出口退稅率的基礎上區別不同產品的調整退稅率,加大力度實行差別稅率。對那些高能耗,高污染,資源型,低附加值,技術密集度低的產品及出口利潤小的一些行業,應盡快降低或取消出口退稅,甚至對資源和能源類產品征收出口關稅,以限制“兩高一資”——高污染,高能耗,資源型產品的出口。同時對高新技術產業以提高出口退稅率予以扶持,對出口困難的農產品也可以提高退稅率,以增加農民的收入。這樣,一方面有利于抵消人民幣匯率升值造成的負面影響,緩解人民幣升值壓力;另一方面又減輕了財政負擔,還有利于調整和優化外貿結構,促進出口結構逐步優化。
(二)注重企業生產環節的提升
我國作為發展中國家,勞動力資源豐富,對外貿易的比較優勢仍然是在勞動密集生產環節上,主要從事出口產品的勞動密集型生產環節,而核心零部件的制造,高附加值技術和資本密集型中間產品的生產仍在國外,我國仍處在低附加值產品內分工的低端,所獲得的貿易利益低下。因此,必須在產品生產環節的分工階梯中上升,不斷進入資本、技術密集環節中生產,實現勞動密集生產環節向資本、技術密集生產環節的轉變,提高國內增值率。
這就要充分利用進口中間產品的技術外溢來提高我國的整體技術水平,在原有靜態比較優勢的基礎上,加速資本積累,提高技術水平和勞動力素質,實現我國動態比較優勢的提升。這樣才能在產品的供應鏈系統中,沿著簡單組裝、輔助零部件制造、一般和重要零部件制造、高級組裝和核心零部件制造這類分工接替攀登,使我國的貿易企業所生產的中間產品逐漸從低層次的簡單產品轉向同一產業內更復雜、更精細的產品,從而實現我國貿易產品生產環節的提升。
(三)培養產業集群,增加產業關聯和溢出效應
產業集群是由與某一產業領域相關的相互之間具有密切聯系的企業及其其他相應機構組成的有機整體,產業集群至少應包括如下幾個因素:首先,產業集群內的企業和其他機構往往都與某一產業領域相關;其次,產業集群內的企業及相關機構相互聯系,成為整個練習網絡的節點;最后,產業集群內部不僅包括企業,而且還包括相關的商會、協會、銀行、中介機構等,是一個復雜的有機整體。產業集群可以讓企業從三個方面獲益:(1)外部規模經濟和范圍經濟使生產成本大大降低;(2)空間上的接近可以降低企業交易費用,并容易建立穩定的信任關系;(3)信息的流通促進知識和技術的擴散,激勵創新。我國政府應加大政策力度培養產業集群,發揮加工貿易的關聯和溢出效應,逐步實現“制造優勢-市場優勢-技術優勢-產業集群優勢”的轉變。
參考文獻:
[1] Hooper, Peter, and Steven Kohlhagen,1978,“The Effect of Exchange Rate Uncertainty on the Prices and Volume of International Trade,”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Vol,8(November),pp.483-511.
[2] Frank,G.,1991,“Exchange Rate Volatility and International Trading Strategy,”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Money and Finance 10,pp.292-307.
[3] Sercu,P. and C.Vanhulle, 1992,“Exchange Rate Volatility ,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the Value of Exporting Firms,”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 16,pp.155-182.
[4] 馮正強,楊曉霞.人民幣匯率對我國對外貿易結構的影響分析[J].經濟經緯,2007,(4).
[5] 龍強.人民幣適度升值與外貿問題研究[J].廣西財政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5,(3).
[6] 曾錚.人民幣實際匯率升值與中國出口商品貿易調整[J].世界經濟,2007,(5).
[7] 范金、王艷、梁俊偉.中國進出口價格彈性研究[J].當代經濟科學,2004,(4).
[8] 張瑩.中國加工貿易轉型升級對策研究——一個產品內分工的視角[J].當代經理人,2006,(7).
[9] 李少華.產品內分工使我國加工貿易升級探討[J].經濟前沿,2008,(1).
[10] 曹陽,李劍武.人民幣實際匯率水平與波動對進出口貿易的影響[J].世界經濟研究,2006,(8).
[11] 張宜浩.匯率變動對產業內貿易影響的一個分析模型[J].世界經濟文刊,2003,(3).
Analysis of the impact of RMB increase in value to the trade development in our country
LI You-long
(Guangdong coal talent service center,Guangzhou 510627,China)
Abstract: Since July 2005 exchange rate reform by 2009 of RMB against us dollar exchange rate appreciated by the name of the cumulative 21.21%, and in the short term, the RMB appreciates the pressure remains. RMB revaluation of our economic development produced all sorts of effects from the trade development, ltd revalue the RMB revalue by analyzing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can improve trade structure of the long-term stability and promote economic development.
Key words: RMB increase in value;trade structure;exchange r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