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1世紀是信息化、經濟全球化、知識化的世紀,電子信息網絡技術的迅速發展推動著經濟全球化的快速發展,在這復雜變化的環境中,管理也面臨著巨大的挑戰。管理者如何在復雜的市場競爭環境中擔任好領導的角色,實現組織與社會的雙贏就顯得尤為重要。通過對當前新形勢的分析,以中國企業為研究對象,并針對存在的相關問題提出可行性的建議,闡述新形勢下如何更好地扮演管理者的角色。
關鍵詞:新形勢;中國企業;管理者
中圖分類號:F272.91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23-0027-02
管理一家企業,是一項非常繁重的系統工程,管理者要挑起成功管理一家企業的重任,不僅要對企業的運營了如指掌,更是要對世界經濟和技術形勢、國家的政策方針、市場與員工的需求等方面有正確而深刻的認識。
一、當前企業管理者所面臨的新形勢
企業作為當前社會經濟活動的主體,依據不斷變化的社會環境,審視企業的思維方式、生產方式、發展模式、發展觀等是企業領導者的必修課。而作為一個管理者其必然要了解企業的環境基礎與現狀,并且要著眼于研究可能影響到企業的主要趨勢,從而制定適合企業發展的方針策略[1]。因此,要從技術形勢、競爭環境、國家政府對企業發展提出的政策方針、員工文化對企業影響等重要的四個領域進行分析。
(一)技術形勢
電子計算機的應用,信息技術的開發,新材料、新能源、航天技術等高新技術的運用,使管理者理解和認知下的社會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發生了巨大變化。各國的綜合國力競爭更加依賴于科技進步和知識創新。一個企業的發展也依賴于技術的創新和新技術的應用程度,企業要發展,就離不開新技術的支持。
(二)競爭環境
目前,中國企業普遍面臨著發展模式轉變的問題,即從適應計劃經濟到適應市場經濟,從粗放式發展到集約式發展的轉變。在現在的競爭環境下,企業的競爭更趨于激烈也更趨于公平、自由[2]。一個企業要想在市場中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須參與競爭,生產出消費者所需要的產品,充分利用市場的有利資源。
(三)政策方針
無論面臨什么樣的經濟形勢,國家和地方政府總會制定相應的經濟方針政策來促進企業經濟的發展。在當前企業面臨金融危機的形勢下,國家針對企業發展提出了四項措施:一是切實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二是加強對中小企業的財政支持;三是支持中小企業實行產業轉型和結構優化升級;四是加強和改善對中小企業的服務。同時,國家還公布了修訂后的相關稅收條例,對企業的稅收政策進行了一些調整[3]。
(四)員工文化
企業員工是企業協調發展的重要主體。以人為本、以員工為主體是當前多數企業所重視的經營管理理念,并且也是企業員工對企業的期望與要求。尤其是企業的高端人才,由于企業都希望本企業擁有所需的高端技術人才,所以才會千方百計地創造條件盡可能地從其他企業挖掘人才。因此,企業高端人才的頻繁跳槽也是當前企業發展中值得注意的一個動態[4]。
二、當前中國企業管理者在管理上的不足之處
在企業內生的結構性失衡和外生金融危機給中國經濟造成雙重壓力的情況下,很多企業因無法承受這樣的雙重壓力而紛紛宣告破產[5]。然而,在平時的企業經營中,對企業管理上存在的問題,管理者并未加以重視。
(一)對企業自主技術研究重視不夠,沒有提高企業的軟實力
隨著金融危機向中國傳導,首當其沖受到沖擊的就是那些沒有營銷體系、沒有研發能力、完全靠訂單生存的企業,進而是有龐大生產能力但卻沒有研發能力和自主品牌的企業[6]。這些企業不是輸在生產能力上,而是缺乏軟實力。目前,中國大多數企業都不惜用全部資源來擴張產能,卻對軟實力建設方面缺乏關注。
(二)在市場經濟競爭中,企業管理者對企業的競爭方式不夠重視
多數中國企業傳統上的競爭優勢是靠著所謂低成本。但是現在,生產要素低價低稅的政策正在發生改變,要素價格上升已是大勢所趨,低成本競爭方式也正在不斷地動搖,中國企業要想在這激烈的市場競爭環境中繼續生存,就必須不斷探尋新的競爭優勢。然而,多數的企業管理者對企業自身的競爭優勢不夠重視,沒有形成本企業獨特的競爭實力。
(三)企業管理者沒有將企業發展與國家方針調整到同一步伐
由于國家的方針政策是根據中國企業的發展態勢來進行調整的,在稅收、市場商品的進出口等方面會較為頻繁地進行調整,并且地方政府也會根據地方經濟的具體發展情況制定相應的措施。但是,很多企業卻忽視了企業微觀的經濟發展與國家宏觀政策協調發展的重要性,在遇到經濟發展問題時,管理者就很難對企業的發展方向、公司組織制度、財務制度和層次結構等方面進行迅速的調整。
(四)中國企業多數管理者對企業與員工關系管理認知不足
員工關系管理是企業設置較晚、功能相對不統一的人力資源管理職能模塊,雖然它包括的工作瑣碎且不易呈現價值,但卻是構建組織人力資源框架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提高企業的總體競爭力的關鍵之一[7]。但是,目前中國企業的員工關系管理仍然處于比較初級的階段,且職能范圍和相關從業人員專業技能有限,大部分企業也都沒有獨立設置員工關系管理崗位。
三、提升中國企業管理者管理水平的發展對策
(一)提高企業的軟實力,實現技術突破
技術是一種開發獨特產品的能力,發明專有技術的能力,是企業發展和企業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企業要提高生產能力,就必須合理協調好生產性投資與產品研發、品牌建設等軟實力投資比例。同時,管理者要督促企業必須及時由主要依賴資源投入、靠量擴張實現增長轉向以發揮人力資本優勢,以技術進步和效率提高為主實現企業發展,向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領域轉移[8]。企業要選準某些比較成熟、有開發前景的產品或技術,加快產業化進程,一旦能有新的突破,就可能占據一個新的優勢,在產業升級和技術追趕上實現一次跨越。
(二)從根本上打造企業的競爭優勢
主導產品是企業競爭力的精髓,創新是競爭力的靈魂,合理的財務結構是競爭力的保障。從根本上打造企業的競爭優勢就要保證好主導產品的開發研究、服務等的創新、財務結構的協調發展。要從根本上扭轉被動局面就是要靠創新,就看誰能開發出新技術、新產品和新的商業模式,創造企業新的增長點[9]。在創新的同時也必須要處理好繼承、發展與創新的關系,既要繼承歷任領導者所制定的企業發展目標和管理理念,不斷加深企業的文化和精神的積淀,也要根據新的形勢做到與時俱進。
(三)充分利用國家積極政策發展企業
隨著國家稅收政策的不斷調控,納稅等籌劃工作對企業經濟效益的影響也是越來越大。企業管理者要及時把握國家經濟政策脈搏,進行合理的企業發展事務籌劃,同時緊跟國家的政治動向,適當調整企業事務發展的方向。管理者要做到企業發展能順應國家政策的調整,一是要深刻理解國家和地方政府的各項方針政策,以及對企業的任務和要求,主動把企業的發展融入到國家和地方的發展中;二是要高度關注社會和人民群眾對企業的期望和要求;三是要充分了解和準確把握科學技術的發展趨勢,在認真吸收和借鑒世界優秀文明成果的基礎上,立足本國國情,堅定地走科技創新的發展道路;四是要注重培育和發展企業自身的特色,積極利用國家以及政府采取的積極政策,利用良好的創業及創新環境,將各種有利的資源結合起來,為企業的發展提供充足動力[10]。
(四)以人為本,激發員工的潛能,提高員工質量
企業的發展必須要堅持以人為本,以員工為主體。把握好企業改革的導向,使各種活動都能為員工的成長成才服務。各種制度都能著眼于調動和激發員工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各種資源都能集中到滿足員工成長成才的需求上來。企業管理者要從企業生存和發展的高度來重視并著力抓好高素質員工隊伍的建設。要善于發現人才,培養人才,用好人才;要在事業和待遇等方面向一線員工傾斜,增強他們的主人翁責任感和自豪感;要以超常規的措施來吸引和培養國內外一流人才。全力打造企業員工隊伍,讓他們在工作中唱主角,讓企業改革和發展的成果惠及到全體員工。
總之,一個企業要想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占有一席之地,企業的管理者就應該從宏觀國際經濟把握直到企業的內部建設都有一個系統而深刻的認識。管理者要強化自身的管理素質,努力提高統籌全局、協調各方的組織領導能力,使企業向健康的方向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 陳清泰.在全球金融危機下中國企業該做什么[J].管理理論與案例,2009,(1):42-44.
[2] 仁達方,趙梅陽.金融危機企業該如何面對[J].管理與實務,2009,(2):74-75.
[3] 邊杰光.為國分憂為企業解難[J].科技成果縱橫,2009,(1):14-15.
[4] 王占波.應對金融危機九大利器[J].計算機用戶,2009,(1):20-21.
[5] 余凱成.亞洲企業界對未來創業家抱有怎樣的期望[J].管理案例研究,2008,(9):10-11.
[6] 王華昀,劉曉虹.經濟管理者應有的素質[J].新世紀,2002,(11):26-28.
[7] 賈瑋.員工激勵的組合策略[J].企業改革與管理,2008,(5):64-65.
[8] 一鳴.企業管理者激勵員工的五個技巧[J].企業科技與發展,2008,(7):22-23.
[9] 佚名.金融危機來襲印企期望政府五項政策支持[J].中國包裝工業,2009,(1):4-6.
[10] 胡一帆.淺談納稅籌劃對提高企業經濟效益的作用[J].教育經濟研究,2007,(8):3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