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國社會保障事業在實踐當中暴露出欠規范、不統一和無法為社會保障提供穩定資金來源等弊端。開征社會保障稅,可以成為當前我國社會保障制度改革與完善的有效方式。結合我國國情和地方特色,從分析我國的社會保障制度的基本狀況和形勢入手,分析開征社會保障稅的可行性。同時,借鑒別國經驗,就開征社會保障稅的有關問題和具體設想方案進行初步的探討。
關鍵詞:社會保障體系;可行性;社會保障原則;稅制設計
中圖分類號:F810.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0)20-0086-02
一、我國社會保障體系的現狀
我國社會保障體系建設進入了并行化、規范化和法制化的關鍵時期,中央財政用于社會保障的資金支出從2000年的876.27億元人民幣增長到2009年的2 930億元人民幣,10年間大幅增長了234%。在社保體系不斷發展完善的過程中,仍存在保障的法律制度不健全、管理混亂、資金統籌能力弱化、老齡化社會趨勢加快、保障資金入不敷出等顯著問題。要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只有依靠建立穩定可靠的社保資金籌集機制。從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需要來看,開征社會保障稅宜早不宜遲。
二、開征社會保障稅的必要條件
1.社會保障稅的社會條件日趨成熟。近幾年來,社會保險費的政策和征繳弊端日益顯現,社會各界對開征社會保障稅的呼聲高漲。全國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對此十分關注,多次建議開征社會保障稅。學術理論界對開征社會保障稅進行了許多有益的探索,有的甚至提出了具體方案。財政部部長謝旭人2010年4月1日在《求是》發表文章指出,今后一個時期要重點改革和完善資源稅制度,健全消費稅制度,研究開征環境稅,形成有利于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的稅收導向。這些研究和探索為我國開征社會保障稅奠定了社會基礎,開征社會保障稅的社會條件已日趨成熟。
2.社會保障稅開征的經濟基礎已基本具備。進行稅制改革也需要一定的經濟條件。經過改革開放三十年的發展,城鄉居民的收入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早在2000年我國城鎮人口實際收入水平就已超過世界中下等收入國家水平,具備征收社會保障稅的經濟承受能力。2009年,全年完成稅收收入(不包括關稅、船舶噸稅、耕地占用稅和契稅)63 104億元,比上年增加5 241億元,增長9.1%。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為新一輪稅制改革提供了資金支持。
3.稅收征管條件已成熟。我國的稅收征管觸角伸向社會各個角落,稅收征收機構布點廣泛,組織體系完善,征收網絡健全。當前稅務機構遍布30多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具有布點廣泛、組織體系完善、征收網絡健全等優勢,這為我國社會保障稅的征收提供了征管基礎。
三、構建社會保障稅的具體設想
(一)構建社會保障稅應遵循的原則
要開征社會保障稅,首先必須明確該稅的設計原則,這是保證這一稅種發揮預期作用的前提條件。從我國現實狀況出發,設計社會保障稅應堅持以下原則。
1.循序漸進、分步實施的原則。我們在設計社會保障稅征收管理體制的時候,應結合我國發展的現狀,并與當前我們的管理水平和管理條件相適應,同時還要注意與現有社會保障繳款制平穩銜接,分階段、分步驟、穩妥地推進與實施,而不能盲目效仿發達國家,過早地追求社會保障一體化,急于實行全國統籌。
2.普遍性、公平性的原則。盡量擴大稅基,使稅收能夠覆蓋非國有經濟領域和第二、第三產業的從業人員,稅制應力求公平、合理。所有符合條件的單位和個人均有義務繳納社會保障稅,不繳納者不受益;繳稅的項目、數額的多少、時限的長短與受益項目和受益程度適度掛鉤。
3.國家、單位和個人三者共同負擔的原則。國家財政預算安排部分社會保障資金;行政事業單位除個人負擔的部分外,其余由財政劃撥或財政與行政事業單位共同負擔;各類企業的職工分別負擔,以企業負擔為主;自由職業者應獨立負擔。
4.專門管理、??顚S玫脑瓌t。社會保障稅的收支應建立專門的預算管理制度,由稅務機關征收,統一交給固定的部門管理,同時對社會保障稅的支出應實行有效控制,以保證專稅專用,保證征收與管理和使用稅款相分離。
(二)社會保障稅的稅制設計
1.納稅人的確定。社會保障稅的納稅人應該是所有法人和自然人。法人納稅人主要包括各類企業(如國有企業、集體企業、外商投資企業、私營企業、股份制企業等)行政事業單位、社會團體。自然人納稅人主要包括上述企業的員工以及外商投資企業和外國企業的中方員工和自由職業者。政策的執行本著統籌兼顧、區別對待、合理負擔的原則。
2.課稅對象和計稅依據。我國的社會保障稅在開征之初不宜過于復雜,可以將各類納稅義務人的全部工資收入作為課稅對象,既簡便,又不會使征納雙方產生異議。自由職業者(包括個體工商戶)由于確定勞動報酬難度較大,根據社會保障稅??顚S煤拓摀c受益對應的原則,可以將他們取得的毛收入作為課稅對象。課稅對象扣除減免照顧項目后的余額,即為社會保障稅的計稅依據??紤]到減輕納稅人的負擔,應允許企業將繳納的社會保障稅作為費用在稅前列支,允許個人在繳納個人所的稅時將繳納的社會保障稅從稅基中扣除。
3.稅目的確定。對于稅目的設置,要兼顧社會保障應保障公民最低需要的原則,為了與現行社會保險制度相銜接,目前宜以養老保險、失業保險和醫療保險3個稅目先行,其他項目待時機成熟后開征。
4.稅率的確定。從開征社會保障稅的國家來看,美國采用的是比例稅率,英國采用的大多是累進稅率,從總體上看,大多數國家采用的是比例稅率,結合我國情況,為了便于管理,可采用分項比例稅率。養老保險稅率,可參照近年來我國養老支出占工資總額的比例一般在14%—16%之間設定。綜合考慮工資,物價的增長因素,稅率定為18%比較合適,其中單位負擔14%,個人負擔4%,個人承擔部分今后逐步提升,最終達到單位、個人各負擔一半的國際通行標準。失業保險項目的稅率可暫定為3%左右,以保證對失業人員保險金的支付。我國面臨著非常嚴峻的就業形勢,在設計社會保障稅稅率時,應盡可能地把對企業征收的社會保障稅的稅率降到最低,以便為我國勞動力就業問題的解決提供有利環境。醫療保險稅目稅率因醫療費用難以精確測算和控制,可暫時維持現有的費率,同時進行試點,待取得成功經驗后再行推廣。
5.起征點及減免稅的確定。對個人負擔的社會保障稅,可根據各地城鎮居民的最低生活費標準合理確定起征點;單位負擔的部分不設起征點。減免稅項目必須嚴格控制,體現普遍征收的原則。
社保稅原則上不得減免,但考慮到社保涉及到每一個參保對象的切身利益問題,繳稅與受益密切相關,可考慮下列項目免稅:收入在最低生活費標準以下的;企業由于精簡機構所裁減下來的人員在離崗期間所取得的不完全性工薪收入;包括個體工商戶在內的自由職業者的法定扣除項目;殘疾人、烈屬的工薪收入;在職人員因公受傷、患病在療養期間取得的不完全性工薪收入;其他法律法規所列的免稅項目。但是,減免稅必須控制在最小范圍內,要體現社會保障的基本原則。
6.征收管理。稅款的征收宜采用“申報納稅”和“源泉扣繳”兩種方式。企業應納稅款由稅務機關與其他稅收同時征收入庫,其職工的應納稅款由企業在支付工資時代扣代繳;行政事業單位及其職工的應納稅款,分別由財政部門征收劃轉及由行政事業單位代扣代繳;自由職業者(包括個體工商戶)采取自行申報繳納的辦法。社會保障稅征收后列入同級財政預算管理,由財政部門按時足額劃撥到社會保障機構,??顚S谩M瑫r,還應該從社會保障法制建設、社會保險預算、財務制度和審計制度、建立和健全個人賬戶制度、信息網絡化建設、有效監督等各個方面構建社會保障稅的配套措施。
總之,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立、深入發展和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加快,我們都應該認識到開征社會保障稅的必要性和緊迫性,應該進行改革的深入調查研究,建立一套科學、合理、完善的社會保障制度,促進我國社會保障事業的發展,保持社會的穩定。
參考文獻:
[1] 梁峻剛,羅健.我國開征社會保障稅問題的探討[J].涉外稅務,2004,(7).
[2] 李萍.關于開征社會保障稅的思考[J].蘭州商學院學報,2003,(2).
[3] 楊衛華,伊淑平.試論我國開征社會保障稅原則[R].廣東地稅調研成果匯編,2002.
[4] 趙宇.加強財政對社會保障資金的分配和管理[J].財政與稅務,2004,(6).
[5] 戴園晨.積極財政政策與宏觀經濟調控[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6] 丁蕓,孟芳娥.社會保障費改稅的難點、問題與對策[J].稅務研究,2004,(8).
[7] 廣州市地方稅務局課題組.淺論社會保險費改稅的改革[R].廣東地稅調研成果匯編,2002.
[8] 全國稅收科學研究成果獲獎論文選(1999—2002)[C].北京:中國稅務學會出版社,2003.
[9] 謝國安.利用財稅手段解決國家社?;鸫嬖趩栴}的思考[J].冶金財會,2004,(9).
[10] 李萍,關于開征社會保障稅的思考[J].蘭州商學院學報,2004,(4).
[11] 孫勇.2009年全國稅收收入63 104億元[N].經濟日報,2010-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