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網絡教學平臺是以數字化媒介作為物質載體,以全球文化資源作為基礎,在網絡平臺上構建數字化、立體式教學的模式,是創新教育發展的需要。以網絡教學平臺建設為基礎,以培養大學生創新思維、創新能力、創新意識為主要出發點,著重闡述網絡教學平臺在大學生創新教育過程中,為大學生創新實踐活動提供的交流空間,為創新教育的發展,培養創新型人才,起到的推動和促進的作用。
關鍵詞:網絡;網絡教學平臺;創新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0)20-0189-02
知識經濟時代,國家競爭力的核心是創新,創新的關鍵是人才培養。作為教育機構,培養創新型人才是大學的根本任務。高校要不斷地提升自主創新能力,積極創建創新教育的環境,就要通過網絡教學平臺手段與境外高水平大學進行交流,借鑒國外先進的辦學理念、辦學經驗,拓寬高校培養創新型人才的國際視野,向世界的名校、名師學習。
一、高校網絡教學平臺的概念
高校網絡教學平臺又稱網絡教學管理系統,它是基于Web的高校教學管理、師生互動、資源共享于一體的平臺,一般由學生、教師、管理人員組成,是支撐各個環節教學的基礎平臺。目前,國內各高校都有自己的網絡平臺,平臺上的內容主要有:課程設計、課程制作、教學素材建設與整理、師生交流與反饋、個性化學習、課件、錄像、試題試卷庫在線測試及質量評估等。
二、網絡教學平臺是高校數字化校園建設中的重中之重
高校是國家創新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高校網絡教學平臺建設在高校創新教育發展中顯得尤為重要。它是高校進行教學和科研展示的基礎平臺,對于全面提高教學質量,加強師生間的交流互動,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自主創新的能力,強化優質教學資源共享,促進教學環境改善,鞏固教育教學質量等都有積極的作用。
(一)網絡教學平臺的建設以實現數字化資源共享為出發點
網絡教學平臺建設是以推進教育模式改革、教學手段創新,培養大學生的創新精神、創新能力、創新思維為指導思想,以發揮教師在人才培養過程中充分利用現代教育技術和信息技術的手段為原則,以加強和建設好精品課、招牌課、網絡課,方便教師教學研究與應用為宗旨,以開闊學生視野、實現優質教學資源共享為目的的,對在新形勢下,探索新的教學方法,培養新的“教”與“學”思維模式,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二)網絡教學平臺強大的資源環境與便捷的操作方式
高校網絡教學平臺絕大多數是基于Web瀏覽器開展網絡化學習的平臺,是一種開放的、自由的、大眾化的互動平臺,它支持word、PPT、html、flash、音/視頻等多種文件格式,為師生提供了一個安全、便捷的學習場地和工作的場所。
1.構建數字化、立體式教學模式
在網絡教學平臺上構建數字化、立體式教學模式是創新教育發展的需要。由于網絡平臺具有傳播性和互動性,在網絡教學平臺上開展各種教學活動,生動、形象,它能集聲、光、電、影、色于一身,再現當時場景,有身臨其境的感覺。學生還能在平臺上把自編、自導、自演的DV影像作品、音樂作品、攝影作品、繪畫作品及各種學術、科研成果在網上展示,為學生提供一個可以隨時參與和交流的空間,激發學生的創作靈感,增強學生創新能力的自信心,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
2.網絡教學平臺自身優勢
基于系統自身的資源庫,系統提供頁面的組織和布局,教師可以根據學生使用的需要,
方便快捷地設計、組織成一門新穎、別致供學生自我學習用的課件。網絡教學平臺還針對不同角色的用戶,設置了不同的個性化空間,包括管理員、教師、學生和助教等空間,在網絡教學平臺上組織教學活動,不受固定時間和地點的限制,只要有計算機和網絡的場所,學生就可以在網絡環境下,以課程為基本單元,進行教學質量管理、教學資產積累,學生可以根據個性發展需要,進行自我設計、自主選擇學習時間和空間,極大地激發了學生學習熱情,擴大學生視野,學生不再被硬性教材牽著走。這種多層次、多形態的教學方法,真正讓學生體驗自主學習的快感,讓學生在娛樂中接受信息、表達信息和傳播信息。
3.網絡教學平臺的多向交互性
互動促進互學,網絡作為全球最為重要的信息傳播工具之一,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然而,網絡教學平臺是大學生學習和文化交流的場所,大學生對新知識、新事物的敏感和關注,使創新意識很快滲透到校園,并迅速與校園文化融合。如何營造良好創新教育環境,應從師生互動入手,良好的師生關系是實現教學目標的強大動力,建立輕松、民主、平和的師生氛圍,可以大大激發學生參與研究、探索的積極性,能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的獨立個性。
在傳統教學中,教師與學生之間是一種從教師向學生的單向播種式教學,學生很少有機會系統地和教師交流具體的問題,而在網絡教學平臺中能形成人與教育資源之間、學生與教師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相互交流作用的過程。教師通過網絡平臺的多媒體環境可以感知學生學習中的難點并進行解答與引導,學生與學生之間也可以共同探討,培養了學生與他人協作、溝通、交流的技能和素質,從而達到建構和轉換自己知識體系的目的。
三、創新教育
以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為主要出發點的創新教育,是社會發展的需要,是世界各國教育改革的主導方向。
1.創新是由創新主體、創新對象、創新手段與創新環境四個基本要素構成的,通常指人在各種類型的創造性活動中,憑借個性品質的支持,利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進行界定“舊”和判別“新”。在西方,英語中Innovation包含三層含義,一是對原來的東西進行更新;二是創造出新的東西;三是改造和發展原有的東西。 1912年,美籍奧地利經濟學家熊彼特在《經濟發展理論》中提出并闡述了創新就是建立一種新的函數,是把一種新的生產要素和生產條件予以重新組合、引入,從而產生新的效益。
2.教育泛指一切傳播和學習人類文明成果,是一種人類文明道德、科技儲備、精神境界的提升和傳承,是增進人們知識技能,讓人能開智、明德、識理的活動。
3.創新教育是指依據社會主義現代化發展的要求,有目的地以培養人的創新意識、創新能力、創造性思維及創新人格為主要目的的教育。創新教育包括(1)創新精神:是指能夠綜合運用已有的理論、技能去認識世界、改造世界,并在實踐的基礎上,提出新的觀點、新方法、形成新的思維方式,進行開拓創造發明的理論框架精神;(2)創新意識:指創新的愿望、動機和意圖,是創新性思維的出發點和原動力;(3)創新能力:是知識與經驗的使用能力、對不同假設與方案的評價與判斷能力、對所選擇的方案與假設的邏輯證明與驗證能力,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4)創造性思維:是人類思維不受常規思路的限制,尋求對問題有獨到見解和新的解決方法的思維過程;(5)創新人格:有時代的使命感、責任感、進取心、崇高的境界、堅強的毅力,能抵御挫折的高尚的品質及堅忍不拔的性格;它是一個系統工程,因此,高校在構建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上,要全方位、多方面的強化大學生創新精神與創造能力的培養,不斷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使之適應社會的發展需要。
四、網絡教學平臺是推動大學生創新教育發展的基礎平臺
高校網絡教學平臺要在大學生創新教育中充分發揮自身的平臺作用,探索網絡平臺與大學生創新教育的有機結合,努力開辟大學生創新教育中的新技術、新方法、新路徑。
我們培養大學生,既要注重創新思維、創新意識的培養,又要從思想、內容、方法上引導他們,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教會他們養成積累的習慣,學會求知、創造、適應社會的能力。高校網絡教學平臺為創新教育的發展與實施提供了場所與環境。首先是求異,無論教師、專家、學者,他們在創新過程中都有相似的地方,即想象力豐富,有好奇心,對新事物敏感,喜愛探究,不模仿、套用他人的東西,有個人獨到的見解,善于開拓,對新事物追求執著。其次是求全,創新教育對人的要求是學識要淵博,基礎理論要扎實,各方面潛能與事業的開發要寬廣,對發現、發明要有信心、恒心、耐心。再次是求新,創新本身就是一個從思想到行動、從構想到現實不斷地超越自我、完善自我的過程,創新教育必須在“新”字上下工夫,對事物要有敏銳的觀察能力、獨到的鑒賞能力和實踐的突破能力。
創新是高等教育發展的要求,也是時代和社會發展的要求,高校作為學生創新能力的組織者,應該通過推進教育改革等具體措施來推動創新教育的發展。要努力為學生提供可以開展課外科技創新活動的平臺與資源,鼓勵學生標新立異,自主開展小發明、小創造、小制作,展示自己設計的方案、自己開發的科研成果等,鼓勵同學之間、師生之間及與專家之間進行互動討論。
總之,根據本課題研究發現,高校網絡教學平臺是學生開展科技創新活動的新平臺,利用網絡平臺的環境,培養學生創新思維、創新能力,鼓勵學生敢于與眾不同,保護學生的好奇心和創造性,使學生在創新中成長,在享受知識的過程中提高自身的創新能力。
參考文獻:
[1] 張社強.全球化背景下高校網絡文化建設的研究[J].教育探索,2009,(2).
[2] 肖曉梅.網絡教學平臺在高校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中國教育信息化,2008,(2).
[3] 施宙,管清佩.西方發達國家的創新教育及其啟示[J].教育新觀察,20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