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寺村語法”是描寫語法或者說是結構語法。它的形成基礎是西方語言學理論的影響;日語教育時間的滋養;與三上的學術交流。“寺村語法”具有兩大特點,即描寫性和實用性。對非母語者來說,“寺村語法”是具有普遍意義的語法;對母語話者來說,是具有解釋自己語言機制的描寫語法。
關鍵詞:形式意義;描寫語法;實用語法
中圖分類號:H3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0)20-0179-02
在現代日語語法研究或者日語教育領域,寺村秀夫這個名字可謂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他于1990年去世,從事日語語言研究長達三十年之久,給日語學界留下了煌煌三部巨作《日本語のシンタクスと意味ⅠⅡⅢ》。這三部著作給海內外的日語語法研究者帶來了深遠的影響,特別是日語教育界。在現代日語語法研究中,他的成果被廣為引用。我們采用益岡隆志的提法將寺村秀夫的語法學說稱之為“寺村語法”(下同)。那么,什么是“寺村語法”?它的形成基礎、本質是什么?我們擬對上述問題作初步的探究。
一、“寺村語法”在現代日語語法研究史中所處的位置
日語語法研究始于對古典日語的研究。長期以來,所謂的國語學就是指國語學史的研究。以現代日語作為對象進行研究大概自20世紀開始。這是因為日語研究源于文獻研究的緣故。準確地說,在日本的學界開始真正研究現代日語是從新價值觀不斷產生的戰后,也就是20世紀的后半段。現在日語語法的研究的現狀可以分為三個流派。第一是傳統的“國語學派”;第二是受海外語言研究影響的“語言學派”;第三是“描寫語法學派”。描寫語法學派既不屬于“國語學派”,也不屬于“語言學派”,此派別為學界認識的較晚。它以現代日語為研究對象,注重語言觀察具體的語言事實。
描寫語法學派可分為三股潮流。即:以奧田靖雄為首的,包括鈴木重幸、高橋太郎等成員的“語言學研究會”的研究;南不二男的研究;三上章和寺村秀夫的研究。
二、“寺村語法”的本質
(一)“寺村語法”是日語的描寫語法或者結構主義語法
益岡隆志在其著作《三上文法から寺村文法へ》(くろしお出版2003)中開宗明義地首次指出:“寺村語法”是描寫語法,是結構主義語法。注重語言形式和意義結合,并且系統地研究兩者之間的關聯。我們把這樣的語法叫做描寫語法,并且提出了作為描寫語法的四個特性。(1)包括性:主要指描寫語言規則的全面性。(2)體系性:主要指所描寫的語言規則內部規則之間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整個組織規則要首尾一致。(3)明示性:主要指對語言的形式和意義之間規則的描寫,不靠母語者的語言直覺也能理解,要具備非母語者也能理解的客觀性和一般性。(4)實用性:主要是該規則除了用于語法研究以外,還可以用于諸如日語教育、情報處理等領域,它有實際應用價值的一面。
(二)寺村的描寫語法體系形成的基礎
1.寺村秀夫在美國的留學和研究經歷
寺村秀夫于1961—1963年在美國的夏威夷大學、華盛頓大學、賓夕法尼亞大學學習語言學,于1963年在夏威夷大學取得碩士學位。1968—1970年作為客座教授在堪薩斯大學的東洋語言系教授日本語言學。在美國停留的四年對寺村秀夫的日語研究無疑產生了深刻的影響。留學期間,1961年在華盛頓大學參加了美國語言學會組織的暑期講座,并且聽了結構主義創始人之一的布拉格的講座,這使得寺村接觸到了美國結構主義語言學,并成為促使他本人運用結構主義語言學來研究日語的開端。后來,他在賓西法尼亞大學又聽了另外一位美國結構主義語言學大師哈里斯的課程。1962年,寺村出席了在波士頓召開的國際語言學會,聆聽了喬姆斯基的演講,受到了生成轉換語法的深刻影響。那次會議正是喬姆斯基在語言學界聲名鵲起的會議。1969年和1970年寺村秀夫參加了在美國的伊利諾伊大學和俄亥俄州立大學舉行的美國語言學暑期講座,聽了很多生成轉換語法的講義,特別是對菲爾墨的“格語法”和生成語義學等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后來,這些在他自己初期的研究和教學當中都有所反映。但是,在喬姆斯基的《標準理論》被后來的GB理論取代后,寺村就很少有關于生成轉換語法的看法發表了。生成轉換語法主要追求分析母語者的語言能力和語言習得能力。如果把這種研究法和日語結合起來,那么,就有了日語的生成文法,并且可以用來弄清楚日語中的母語者的語言使用機制。這樣,日語的生成語法的目標就和日語的描寫語法的目標接近了。正如益岡隆志進指出那樣,寺村關注日語句法形式和意義的關聯,并且著力研究日語母語話者對這部分關聯的語言意識,實際和上個世紀70代的描寫語法和生成語法很接近(益岡隆志,2003)。
2.長期致力于日語教育的實踐
在教授日語的實踐當中,首先必須搞清楚母語者自然習得的語言原理和機制。對于人們來說母語的結構是最自然不過的事情,很少有人去關注。可是,對于學習者來說卻是必須明白的實實在在的對象。不明白日語的結構,學習者就很難自如地運用日語。寺村在教授高級日語學習者的過程中,為了滿足學生們想進一步掌握地道的日語以及地道的表現,就必須要講清楚這背后隱藏著的日本人的思維方式、社會理念、文化等,特別是學習者要系統地學習日語的語法。為了適應這種要求,寺村要不停地編輯語法講義,來說明語言的形式和意義的要求。這些有力推動了他對自己母語的研究。
3.與三上章的親密交往
三上章把自己的母語作為研究對象,開了日語描寫語法研究的先河。不消說,寺村深受三上的影響。這兩個日語描寫語法的奠基者的交往始于1967年,到1971年三上辭世,僅僅四年的時光,這中間還包括寺村在美國的兩年里,兩個人一直在通過書信來交往。不過兩人的交往很密切,始終在互相討論,切磋學問。尤其三上的故去促進了寺村進一步地把自己的描寫語法體系化,國立國語研究所出版的《日本語の文法》(上)(下)(1978?1981)可以說明這個問題(益岡隆志,2003)。可以說是三上創立了描寫語法的框架,而去體系化和細化的恰恰是寺村。兩個人是這樣的師承關系。在這一點上研究寺村語法的許多學者都有同感。
(三)“寺村語法”作為描寫語法的特征
1.包括性。“寺村語法”實際上一直在追求對語言現象的全面性描述,這里面實際不光指這個全面性有多大,更重要的是要追求廣泛性的這個意識。實際上“寺村語法”最開始也并沒有限定一定范圍并且企圖建立一整套語法規則,而是盡量地在更加廣泛的基礎上來考察語言事實。
2.體系性。“寺村語法”句法體系實際是很具有系統性的。此處暫且不觸及“寺村語法”的體系。
3.明示性。這一點要和“寺村語法”的形成基礎結合起來看,“寺村語法”形成的土壤是對非母語者進行的日語教育,寺村語法本身一直追求以“日語”的角度,而不是“國語”的角度分析日語語言的規則,所以,客觀上要求“寺村語法”必須具有廣泛的一般性。寺村繼承了三上的研究傳統,注重大量考察和分析語言事實,拋棄了“思辨式”的語言規則抽象。“寺村語法”注重對語言實例的分析,對能夠說明某現象作普遍性和合理性解釋的實例和反例特別重視,對于藏在影響語言成立背后的規則特別重視。
4.實用性。寺村本人稱自己的語法為“實用語法”,這主要體現在他不對語言的本質論和原理等作深入的探討,比如,什么是“活用”,什么是“命題”、“語氣”。 “寺村語法”注重觀察豐富的語言事實,進行具體的語言規則描寫。與其說是“語法學”的感覺,還不如說是“具體分析式的語法操作手冊”。它是具有體系的,可以對照查閱的“實用語法”,這就要求對語言的細部進行觀察和分析。
“寺村語法”堅持結構分析的觀點,以語法范疇為中心,研究語法范疇的表達形式,對該語法的句法特征、表示的意義等作細致描述。在這個基礎之上,“寺村語法”對語言形式的語法使用條件和語用使用條件進行考察,寺村的語法研究運用形式、意義、語用相結合的方式來考察語言現象(2005,仁田)。“寺村語法”注重日語的“近似表達”的辨析、句子成立條件的分析,甚至對“態”、“提示”等都作了語用分析。
“寺村語法”是描寫語法或者是結構語法,“寺村語法”既不生搬硬套西方的語言理論來考察日語,也不運用傳統的、古典的國語研究傳統研究模式來研究現代日語。它不受這兩種理論的束縛,注重語法現象的細致觀察和分析,致力于建立有體系的描寫語法體系。實際上“寺村語法”不光是針對非母語話者的具有一般性的“實用語法”實踐語法,同時也具有母語話者反觀自己母語的“描寫語法”論的特征。此二者可以說是結合在一起的。
參考文獻:
[1] 益岡隆志.三上文法から寺村文法へ[M].東京:くろしお出版,2003.
[2] 仁田義雄.ある近代日本文法研究史[M].大阪:和泉書院,2005.
[3] 寺村秀夫.日本語のシンタクスと意味Ⅰ[M].東京:くろしお出版,2002.
[4] 寺村秀夫.日本語のシンタクスと意味Ⅱ[M].東京:くろしお出版,1999.
[5] 寺村秀夫.日本語のシンタクスと意味Ⅲ[M].東京:くろしお出版,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