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公司治理與企業成長具有密切關系,良好的公司治理能夠延續企業的高成長,企業的高成長反過來要求完善的公司治理。河南上市公司治理與企業成長之間的正相關性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企業高成長的潛力吸引了投資者的注意,投資者成為促使公司治理結構完善的無形的但可感知的力量;公司治理結構的完善反過來可以有效防范和化解市場風險,提高上市公司的競爭力,促進企業的發展壯大。
關鍵詞:上市公司;公司治理;企業成長
中圖分類號:F276.7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20-0025-02
近年來,關于公司治理和企業成長的關系受到學界重視。有學者認為,公司治理已成為一個企業持續健康發展的重大戰略問題,成為其核心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熊波,陳柳,2006)。另有學者指出:“特別對于上市公司來說,企業成長與其資本結構和企業運行信息披露程度密切相關,因為企業通過信息的披露可以減少投資者的信息搜尋成本,從而拓寬融資渠道和降低融資成本,使得企業的資本結構趨于合理化,這樣就促進企業快速健康成長。”(鄔愛其,賈生華, 2002)
由此可見,理論界雖然對公司治理和企業成長的一般性問題有所論述,但是,針對特定省份分析公司治理與企業成長關系的文章還比較少。本文以河南省上市公司為研究對象,結合雙匯發展和宇通客車的上市公司的發展歷程,論述了公司治理與企業成長的相關性。
一、河南省上市公司的特點
截至2008年7月底,河南省共上市58家企業,發行59只股票,融資505.68億元。其中:境內上市38家,融資294.75億元;境外上市21家,融資210.72億元。①其中,境內:滬市20家,深市18家;海外:在香港上市8家,新加坡7家,美國5家,倫敦1家(注:洛陽玻璃既在上海證券交易所上市,又在香港聯交所上市)。我國戶深兩市的A股上市公司共1 593家,而河南省僅38家,占2.39%,這與河南省GDP在全國排名第五的地位極不相適應。
1.國有控股上市公司比例較大
從上市公司性質上看,改革開放以來,河南省不同所有制經濟之間發展很不平衡。國有控股上市公司32家,占55.2%,這反映河南省國有企業股份制改造取得不錯成果;民營控股上市公司18家,占31.0%,相對民營經濟發達省份,這說明河南省的民營經濟還比較薄弱,還有發展潛力;外資控股上市公司8家,僅占13.8%,這說明河南省招商引資工作還需加大力度。
2.上市公司的數量與城市經濟的繁榮度密切相關
從公司注冊地或者主要資產所在地分析,河南城市之間的經濟發展很不平衡,上市公司的多寡與城市經濟的繁榮度成正比。鄭州處于第一集團,有19家上市公司,占河南省上市公司總數的32.8%。第二集團包括洛陽、許昌、新鄉、平頂山、安陽和三門峽,六市共22家上市公司占37.9%。第三集團包括焦作、南陽、信陽、漯河、商丘、開封、周口、濮陽、鶴壁、濟源和駐馬店,十一市共16家上市公司,特別是開封和鶴壁至今還沒有公司在國內資本市場上市。開封發展的相對滯后對于以鄭汴洛為核心的中原城市群建設很不利,加快發展中原城市群眾最弱的關鍵一環——開封對中原崛起至關重要。因此,省委省政府率先作出推動鄭汴一體化的重大決策是很明智的。
3.制造業上市公司的比重過大
從上市公司主營業務所處行業來看,河南的產業結構不合理。河南的工業類上市公司共50家占86.2%,其中在工業內部產業發展也不平衡,制造業上市公司共48家占工業上市公司總數的96%。值得注意的是,金屬非金屬加工制造業上市公司的比重較大,占制造業上市公司的31.3%,由于這些企業很多是高耗能高污染企業,這說明河南省節能減排的壓力相當大。另外,食品飲料類上市公司共7家,占制造業上市公司總數的14.6%,這說明公司充分利用了河南省農業大省的優勢。但是,河南沒有商業類上市公司,說明河南商業公司的規模和競爭力還很欠缺,河南的中心區位優勢沒有得到充分發揮。河南沒有金融類上市公司,說明河南地方金融服務機構的發展還不夠充分。河南有4家房地產公司在境外上市,截至2008年7月底,在我國A股市場仍沒有河南房地產公司。
二、完善上市公司治理對企業成長的意義
1.有利于上市公司改善股權結構,減少董事會盲目決策,促進企業穩定發展
如果上市公司的股權結構合理,法人機關分權制衡、各司其職、各盡其責,那么,上市公司能夠減少決策風險,維護上市公司全體股東的權益,進而促進企業的長期健康穩定發展。反之,如果上市公司股權不合理,控股股東一股獨大,法人機關形同虛設,則上市公司作出的決策可能不考慮中小股東和潛在投資者的權益,進而導致企業的成長性被扼殺在不當決策上。1999年3月,洛陽春都食品股份有限公司上市,募集資金4.248億元。由于控股股東春都集團一股獨大,所持有的股份高達62.5%,董事會五個董事中春都集團占三個,沒有其他股東對其進行有效制約,這導致控股股東的任何議案幾乎都可以通過。監事會形同虛設,并且上市公司和控股股東實際上是一套人馬,兩塊牌子,人員、資產、財務根本沒有分開,這些都為春都集團占用上市公司的資金造成了方便,最終導致春都股票的暗淡退市,春都品牌的銷聲匿跡。
2.有利于上市公司募集資金、提升業績,為企業成長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
通過考察上市公司的發展壯大,筆者發現一個企業成長公式“選取成長性良好的行業+良好管理團隊+良好公司治理+募集資金+選好投資項目+提升業績+適當分紅+完善公司治理+募集更多資金+好項目+更好業績+更多分紅+……=企業不斷發展壯大”。上市公司雙匯發展的發展壯大過程就是如此。1998年雙匯發展上市,募集資金3.12億元,2001年再融資58 579.56萬元。再融資前幾年的每股收益和分紅方案如下:1998年0.39元,10送2轉1;1999年0.517元,10轉3;2000年0.529元,10派5。可見,雙匯發展能夠實現再融資與它的良好盈利能力,誘人的分紅方案密不可分。據統計,截至2007年底,雙匯發展7次派發現金,總派現額180 462.53萬元,而總融資金額89 779.56萬元,兩者之比為2.01,在上市公司中排38位。這說明:雙匯發展非常重視回報投資者,用高分紅吸引潛在投資者。雙匯發展的股票發行價是6.24元,上市首日收盤價11.75,而2008年7月31日收盤價為40.99元,與發行價相比增幅達557%,①這說明投資者非常看好雙匯發展的長期盈利能力,投資者對上市公司管理團隊和公司治理的高度認可。
3.有利于上市公司控股股東提升管理水平,促進河南省大型企業集團的形成,增強并延續企業的成長性
上市公司的控股股東為實現其長遠利益需要推動上市公司完善治理結構,同時,上市公司治理結構的完善也會反過來推動其控股股東不斷加強自身的治理水平。1997年5月宇通客車上市后,控股股東鄭州宇通集團有限公司非常重視管理,掀起了一場管理革命。2002年,宇通與普華永道公司合作,引入了世界著名的SAP系統,隨后建成了覆蓋設計、計劃、生產、后勤、供應、財務、成本控制、質量管理、銷售、售后服務等經營業務領域的ERP系統。2004年,宇通在國內客車業率先通過了比ISO/9001:2000更為嚴格的由德國管理體系認證有限公司(DQS)頒發的ISO/TS16949:2002版質量管理體系認證,使得宇通產品在質量管理方面已經與國際同步接軌。2006年,宇通與世界領先的管理和技術服務供應商埃森哲公司合作,完善了公司的績效管理體系。所有這些措施都加強了宇通集團有限公司的管理水平,進一步宣傳了宇通品牌,提升了其無形資產的價值,為宇通集團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制度保證和品牌保障。宇通客車也隨著控股股東管理水平的提高,促進了公司治理結構的完善,提升了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實現了上市融資和公司成長的良性互動,其中宇通客車上市1997—2007年盈利能力如圖1所示。②
三、上市公司治理與企業成長性的關系
比較豫政[2004]63號和豫政[2006]15號所確定的成長性強的100戶省重點工業企業名單,發現以宇通客車為資本運作平臺的宇通集團有限公司和以雙匯發展為資本運作平臺的雙匯實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等企業連續入選。兩家公司以成長的高潛力性和穩健的發展步伐受到省政府的高度重視,初步形成了在全國具有一定影響力的大型企業集團。這說明上市公司不僅僅要重融資,還要重項目、重管理、重回報,才能實現上市公司成長的良性循環。
公司治理水平與企業成長性之間存在一定的正相關性,它們的關系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1.企業高成長的潛力吸引了投資者的注意,投資者成為促使公司治理結構完善的無形的但可感知的力量
雙匯發展的主業是豬肉制品深加工,這個行業的無周期性、高成長性、消費普遍性和與百姓生活的密切性使很多投資者對該行業的上市公司有濃厚的興趣和較高的期待。1998年,雙匯發展依靠資本市場融資的3億多元建設食品城二期工程,提升了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擁有核心競爭力又提高了雙匯發展的盈利能力,當年每股收益達到0.39元。投資者不僅關注上市公司是否有長期盈利能力,還關注這種盈利能力是否有可靠的制度去保障將來利益的實現,于是投資者就用投票權和對上市公司股票價格的認可度督促上市公司完善公司治理結構,推動法人機關的規范運行。
2.公司治理結構的完善反過來可以有效防范和化解市場風險,提高上市公司的競爭力,促進企業的發展壯大。
雙匯發展完善公司治理結構,首先主動調整股權結構,公司先后引進了美國高盛集團和鼎暉Shine有限公司。通過合作,雙匯發展引進、創設了具有國際先進理念的管理制度,為公司治理結構的完善打下了制度基礎。其次,制定明確的發展戰略。雙匯始終圍繞肉類加工這個主業進行縱向延伸,從而形成了一條上至養殖、下至商業連鎖的從源頭到終端的農業產業鏈,避免了盲目上項目,提高了資金使用的效益。最后,雙匯發展強化內部管理,針對財務、生產、銷售、投資、人員等多個方面制定了標準化的管理模式,這套制度的執行使其有效減少了決策的盲目性和隨意性,特別是保證了募集資金的使用用途。有效的公司治理顯著提高了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迅速促進了雙匯發展的行業龍頭地位的形成。據統計①,雙匯發展自1998年A股上市至2007年底,經營規模和盈利能力呈快速增長的勢頭,其中,總資產和凈利潤的增長如圖2所示。
總之,企業的不斷成長是公司追求的目標,而完善公司治理結構是企業實現目標的助推器,上市公司的治理結構完全可以和企業的成長形成良性互動。這并不意味著,企業有成長性其公司治理就一定好,而是說企業發展到一定規模后,其公司治理要及時完善,否則可能成為短命公司。一般來說,治理結構科學合理的公司,即使遇到暫時經營困難,也可通過科學決策,嚴格執行,使公司盡快煥發勃勃生機,凸顯企業的成長性。
參考文獻:
[1] 胡鞍鋼,胡光宇.公司治理中外比較[M].北京:新華出版社,2004.
[2] Robert A.G.Monks,Nell Minow.公司治理[M].李維安,等,譯.北京:中國財經出版社,2004.
[3] M. Hutchinson, F.A.Gul.2004.Investment opportunity set, corporate governance practices and firm performance. Journal of corporate finance 10. 595-614.
[4] Toru yoshikawa, Phillip H. phan. 2003(12). The performance implications of ownership-driven governance reform. European management journal vol.21,NO.6,pp.698-706.
[5] 熊波,陳柳.論高技術企業成長與公司治理結構演變[J].稅務與經濟,2006,(4).
[6] 鄔愛其,賈生華.國外企業成長理論研究框架探析[J].外國經濟與管理,20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