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農地適度規模經營有利于達到規模效益,從而促進農村生產力的發展,增加農民收入。利用實地調研的資料,分析了山東省蒼山縣代村社區近年來通過土地集約經營發展農村經濟的經驗和不足,對該村未來發展提出了建議,并為其他地區進行土地流轉提供了借鑒。
關鍵詞:土地流轉;規模經營;農民增收
中圖分類號:F301.24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31-0058-02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對于農村土地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土地經營權從所有權中分離,極大地促進了農村經濟的發展。為了加快農民增收力度和農村經濟發展,一些地區開始探索以“反租倒包”和“訂單農業”等方式為主的土地集約經營模式。
山東省蒼山縣代村近年來通過對村內土地進行集約經營,在提升該村農產品的競爭力的同時,實現了規模經營,大幅度的提高了整體生產力水平,從而促進了村內經濟發展,增加了農民收入。下面以該村為例進行分析。
一、代村發展的歷史和現狀
代村位于被譽為“山東南菜園”的山東省蒼山縣縣城西南部,現有居民912戶,占地約2 650畝,是一個以規模化培育和種植綠色蔬菜為主,生態旅游、農產品深加工、養殖業等多種生產經營模式并存的農業自然村。
代村的區位優勢較為顯著。該村南鄰蘇北,西臨棗莊,位于北京和上海的中間區域,距離京滬高速和京廣鐵路線均不超過20公里,附近有204、205、206國道通往京滬地區,交通便利;臨近魯南農產品批發市場、鴻運物流公司和中韓合資清水食品等企業,距離城區車程不到15分鐘。盡管具有較好的區位優勢和經濟基礎,但是由于土地分散等問題,直至20世紀90年代,代村的發展速度仍然比較緩慢。
從20世紀90年代末期開始,為了解決不同村民之間承包土地面積嚴重不平衡和地塊分散所帶來的一系列問題,代村開始對村內土地進行調整,推行全村人均,提高了生產效率,減少了村內矛盾。2005年之后,代村開始通過“反租倒包”和“公司+農戶”等土地流轉方式進行集約經營,2007年由村集體出面建立現代農業示范園,并聯合周邊五村流轉園區內土地7 000余畝,流轉面積居山東省第一位。至2008年,代村工農業生產總產值達到3億元、集體純收入1 000萬元、人均純收入達7 500元。
二、土地集約經營的措施與效果
代村通過聯合周邊五村成立代村社區后,開始著手建立總面積兩萬余畝的現代農業示范園,園區內的土地集約經營模式主要為“反租倒包”和“公司+農戶”等。其具體實施過程主要分為三步:首先,對村內土地按質量進行分級,根據分級情況折算面積;其次,對土地情況進行調整,在遵循歷史習慣的情況下按照平均原則重新劃分地塊;最后,按照高于當地土地租賃市價(市價每年約300元/畝)進行補助,年補助金額約為500~600元/畝。
代村將園區內土地集中之后,再面向企業或個人進行承包,其基礎設施的建設資金由縣財政和村集體共同承擔。
目前,代村已初步形成了公司+農戶、龍頭企業+基地的產業化格局,農產品的生產效率得到了顯著提高。村內形成了一批以名優蔬菜生產為特色的優勢產業,并且通過對蔬菜新品種的開發和對種植新技術示范推廣帶動了周邊農村乃至整個蒼山縣蔬菜產業的發展。大部分農民從土地上解放了出來,成為產業農民,在基本生活需求得到保障之后外出務工,增加了農民收入,提高了生活水平。由于生產效率的提高,該村的經濟有了較快速的發展,其具體發展情況(如下頁表所示):
在整體生產力水平得到大幅度提高的情況下,該村村民對于當前自身生活情況的滿意度也是較高的(實地調查數據顯示,75%以上的村民對于當前的生活質量、生活環境和補貼政策同時持“滿意”及以上的態度)。2008年代村居民家庭的恩格爾系數為40.28%(2008年農村平均值為43.7%),居民生活已經接近富裕水平。
三、目前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1.集約經營的進入壁壘過高。目前在農業規模化經營的發展過程之中,進入壁壘不斷抬高。以蔬菜種植為例,若想達到比較可觀的規模效益,租用的土地面積應該不低于10畝,按每畝地每年租金300元~800元,算上種子費和肥料費等,若無萬元以上的啟動資金,則根本無法從事蔬菜種植。
一些缺乏資金和渠道的農民只能采取去村外務工或者給村內土地大戶打工的模式,賺取工資,這種情況影響了農民進一步增收。調查中,有30.36%的農民認為“資金缺乏”是影響自身增收的最主要原因。
2.多村合并后如何整合資源,共同發展。隨著代村經濟的不斷發展,2008年代村周邊的五個自然村與代村合并,加入現代農業示范園的園區范圍之中,成立代村社區,實行統一的規劃經營。六個村落之間的行政資源、人力資源、自然資源如何進行最優化的整合,避免矛盾,是代村社區在接下來的發展中應予注意的。目前,已經出現了對政府依賴性過大的問題,政府和村集體在政策和資金方面的大力支持是代村社區發展的保證,但是,長期下去將不利于其可持續發展。
3.貧富差距擴大。在走訪中我們發現,代村村民生活的貧富差距已經開始顯現,一些收入較高的村民已經住進了別墅,而一些收入較低的村民依然主要依靠村集體的補助生活。在對問卷數據進行分析后,我們計算出2008年代村基尼系數為0.4437,這一數值遠高于2008年中國農村基尼系數0.3782。在發展的上升期,注重經濟發展的效率,使一部分人先富起來是必要的,但是公平問題也應予以注意,以免造成新的社會矛盾。
四、代村的解決方法和經驗
1.政府職能轉變。為了促進代村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政府結合浙江滕頭村等地的發展經驗以及代村自身的條件,從現實和長遠的利益出發,積極地向村民進行土地集約經營和發展方面的引導。同時,轉變政府職能,更多的發揮服務和引導職能。
2.合理規劃土地使用。代村擁有2 600余畝耕地,屬于土地資源比較豐富的村落,但是代村的村集體在近年來的發展過程中一直嚴格遵守《土地管理法》的規定,從未因建筑和住宅等原因占用過耕地,保護了不可再生資源。而且通過舊村改造等方式,節約出600畝~700畝土地發展商貿,實現了企業和個人的同步增收。
3.村內福利保障制度和相關設施的建設。代村重視社會保障制度的建設,由政府出資建設了老年公寓、醫療中心等福利性機構和居民樓80余座,并進行的街道綠化和社區基礎設施建設,創造了“天藍、地綠、水清”的優美環境,改變了居民的精神面貌。
五、結語
新農村建設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重要內容。在建設新農村的過程中,各地區都根據自身的不同情況選擇了不同的發展模式。從代村的發展過程中可以看出,依法進行合理土地流轉有利于保護耕地和促進規模經營,并提高土地生產力和利用率,從而促進農村經濟發展。
參考文獻:
[1]高韌,邢安剛.種植業產品結構調整中的農村政府行為模式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09,(13).
[2]王雅鵬.現代農業經濟學:第2版[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8.[責任編輯 吳高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