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可持續性發展理念和循環經濟思想日益深入人心的今天,逆向物流受到社會各界的重視,企業界在實踐中不斷總結經驗,學術界在理論領域不斷探索。在已有成果的基礎上,對建立逆向物流系統的基本思路進行了系統總結,構建了再利用、再循環、再制造和退貨四種類型逆向物流網絡的結構模型,為企業實施逆向物流管理戰略提供決策依據。
關鍵詞:逆向物流系統;再循環;再利用;再制造;退貨
中圖分類號:F27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31-0208-03
引言
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各國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提出和循環經濟思想的崛起,發達國家正把發展循環經濟看做是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要途徑。中國也于2004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提出大力發展循環經濟。企業通過再利用、再循環、回收、再銷售、修補翻新、再制造等逆向物流具體活動的實施,使原來單向的企業物流變成完整循環的物流網絡,從而達到節約原材料、降低生產成本、獲得消費者信賴、贏得市場份額等新的競爭優勢,這正是循環經濟思想重要的具體實現形式。
對于正向物流系統的研究已經有了豐富的成果,而對于逆向物流系統則是最近十幾年才受到社會各界的重視,很多問題還有待學術界的不斷探索和企業界的不斷實踐總結。國外學者對逆向物流系統的研究較早,第一個對逆向物流系統網絡進行定性分析的是Guiltinan和Nwokoye(1975),他們提出根據流通渠道企業成員完成的再生或再制造的功能之不同,構建不同的逆向物流回收系統[1]。Pohlen TL和FarrisII M(1992)從企業成員完成的再生或再制造能力的不同進行了再論述[2],但是在這些設計由于當時社會認識的局限性,文獻大多從成本的角度討論結構特征和設計原則,沒有從產品的生命周期來分析。Thierry等(1995)指出,根據產品回收的再利用情況,逆向物流可分為直接再利用、再制造、零部件和原材料的再循環、修理、翻新和拆拼等。不同的產品的回收利用情況決定了逆向物流網絡的拓撲結構[3]。中國學者對逆向物流的研究起步比較晚,但近年來中國的馬祖軍、黃芳、朱華炳、何波等學者在逆向物流網絡結構設計與優化方面進行了探索,為后續的研究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具體分析構建逆向物流網絡的基本思路并對再利用逆向物流網絡、再制造逆向物流網絡、再循環逆向物流網絡和商業退貨逆向物流網絡等四種典型的物流網絡結構進行設計。
一、逆向物流系統網絡結構分析
(一)基于原有物流系統構建逆向物流網絡
這是一種簡單的逆向物流系統結構,在無須改造或重新設計網絡的條件下就可實現逆向物流的功能。逆向物流的設施、運輸路線與正向物流基本相同,下游企業逆供應鏈方向將回流物品直接送交上一級供應商。這種基于企業原有物流系統的簡單逆向物流系統結構[4](如圖1所示)。
圖1 基于原有物流系統的簡單逆向物流系統結構
這種逆向物流系統的優點是,完全使用原有的設施和組織,降低了固定投資成本;而且,上下游之間的業務關系明確、操作管理簡單、下游企業幾乎沒有風險,所以,這種模式更受下游企業的歡迎。然而,這種模式的缺點也是很明顯的:第一,每個節點都要進行返回品的分類、檢測,延長了回收品的停留時間,導致系統響應速度降低,影響客戶滿意度,也使物品價值恢復受到影響;第二,發生在末端的退貨行為及相關的退貨信息,需要經過較多的環節和較長的周期才能反饋給制造商,造成退貨信息的失真;第三,由于每個節點的回流數量規模不大,不會產生運輸、倉儲的規模效應,所以導致日常運營管理成本及人力成本增加。
(二)重新設計構建獨立的逆向物流網絡
對于組成復雜、價值高的耐用品,生產企業必須拋開原有正向物流系統,重新設計,構建獨立的、專業化程度高的逆向物流系統,并有必要將逆向物流管理納入企業戰略管理范疇。復雜逆向物流系統結構(如圖2所示)。
圖2 獨立構建的逆向物流系統結構
在這種模式中,通過專業化的集中回收中心,接受供應鏈下游顧客、零售商以及分銷商的損壞退貨、庫存退貨或產品壽命終結的報廢,進行集中的回收處理。進行資源價值恢復的一系列處理活動既可以由原產品制造商獨立完成,也可能由其他企業完成的;回復價值后的零部件或再生資源可以進入原產品鏈,也可能進入其他的產品鏈。但是,當產品或其核心部件涉及企業保密技術時,為防止其他企業仿冒產品、保持企業自身的壟斷地位,此時,企業往往自己建立逆向物流網絡系統,并對拆卸、分解、零部件難修復、再制造等一切活動負責,修復后的零部件重新進入產品生產過程。
(三)與供應鏈整合構建逆向物流網絡
對于可被生產商循環再利用的產品,很多情況下是由原產品生產廠商復雜回收和資源恢復行動。銷售、使用階段出現退貨或報廢經集中式回收中心處理后,經修復、改制或原料再循環,重新進入產品的供應鏈;另外,零部件制造、產品組裝過程中出現的廢次品,也應該直接進入再制造過程。在這種情況下,企業有必要將逆向物流與正向物流進行有機整合,以保證供應鏈上、中、下游的緊密銜接和高效運作,降低整體成本,增強供應鏈的競爭優勢,形成閉環的供應鏈網絡[5](如圖3所示)。
圖3與供應鏈整合的逆向物流系統結構
二、典型逆向物流系統網絡結構設計
根據逆向物品的種類不同形成了不同的逆向物流網絡結構。對于逆向物流再利用形式的劃分,許多學者都采用Thierry(1995)給出的劃分標準,包括直接再利用、修理、再循環和再制造[3]。由于修理可看成是再制造的一種特殊情況,故將修理和再制造合并,并增加商業退貨形式,從而可以構建四種具體的逆向物流網絡結構:再利用逆向物流網絡、再制造逆向物流網絡、再循環逆向物流網絡和商業退貨逆向物流網絡等。
(一)再利用逆向物流網絡
再利用物品中最常見的是各類包裝,包括玻璃和塑料瓶、柳條箱、紙箱、貨盤等。由于回收的物品不用經過復雜的設備處理就可直接再用,其網絡的功能主要是收集、運輸和儲存回收的物品,故此問題比較簡單,研究的關鍵是根據包裝的期望供應量和回收量確定設施地點和運輸計劃。可再用包裝逆向網絡設計問題包括保管、收集設施的定位、數目和規模以及運輸配送的費用設計,確立新包裝投入量。可再用包裝逆向物流網絡的網絡結構(如圖4所示)。
圖4 再利用包裝逆向物流網絡
(二)再制造逆向物流網絡
典型的再制造物品包括飛機和汽車的備用部件、機電設備、復印機和計算機部件等價值較高的產品,其主要驅動因素是對上述物品進行增值修復以獲取經濟效益。收集的使用后的物品經過檢測和拆分,再重新制造為新的產品,最后進行銷售。再制造需要產品生產的有關知識,因而通常由原始設備制造商來完成。由于新產品加工和舊產品修復之間的密切關系,并且新產品和修復產品的銷售市場可能重合,因而可以將再制造物流網和傳統生產分銷物流網進行集成,綜合考慮兩者的設施共用和運輸合并。再制造逆向物流網絡的網絡結構(如圖5所示)。
圖5再制造逆向物流網絡
(三)再循環逆向物流網絡
物料循環利用由來已久,如廢舊金屬、紙、玻璃、塑料等。收集的廢舊物品價值一般較低,但需要先進的處理技術和專用設備,投資成本很高,因而要求回收處理設施比較集中,以形成規模經濟效應。規模經濟性對可循環逆向物流網絡十分重要,要求在為數不多的地點有較集中的處理能力。一般而言,合作可以保證較高的處理能力,從而使回收物料的規模占領一定的原產品市場份額,避免各個節點之間的沖突。可循環逆向物流網絡結構(如圖6所示)。
圖6 再循環逆向物流網絡
(四)商業退貨逆向物流網絡
商業退貨主要源于商業回收或客戶投訴退貨,尤其是電子商務的蓬勃發展,退貨現象更加頻繁。對退回的商品有多種處理方法:可以選擇質量好的商品;可以送回原商品庫,進行再次銷售;質量不好的商品,可以作為處理品銷售;如果退回商品無法直接銷售,或通過修復、改制可以顯著增加商品售價,那么在出售前可以先完成上述操作,然后作為修復品或再制品進行銷售;如果上述選擇都無法進行,則對貴重的或可循環的材料進行回收,再以最低的成本對其進行廢棄處置。這種逆向物流網絡結構(如圖7所示)。
圖7商業退貨逆向物流網絡
結論
逆向物流網絡結構設計是構建逆向物流系統必須考慮的問題,企業在進行具體的逆向物流網絡結構設計時,可參照本文提供的再利用逆向物流網絡、再制造逆向物流網絡、再循環逆向物流網絡和商業退貨逆向物流網絡結構。由于每個企業所處的行業、具體經營的業務各不相同,可能不屬于這四種網絡類型中的任何一種,就需要進一步探索新情況下的物流網絡可能的結構類型。需要說明的是,本文只是為逆向物流網絡的設計提供了一個靜態框架結構,具體如何選擇最佳的網絡節點,如何優化運輸線路,如何處理動態、不確定條件下的網絡結構設計等問題,需要進一步研究。
參考文獻:
[1]Guiltinan J P,Nwokoye NG. DeveloPing distribution channels and systems in the emerging recycling industries[J].Intemational Journal of Physical Distribution,1975,(1):28-38.
[2]Pohlen T L,Farris ⅡM. Reverse logistics in Plastic recycling[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hysical DistributionLogisties Management,1992,(7):35-47.
[3]Thierry M,Salomon M,van Nunen J,van wassenhove I.Strategic issues in Product recovery management[J].California ManagementReview.1995,(2):114-135.
[4]陸琳琳,張仁頤.一種新的物流中心選址方法[J].物流科技,2003,(97):28-30.
[5]Yang H, Bell M C H. Models and algorithms for road network design: A review and some new development [J].Transport Reviews,1998,(18):257-278.[責任編輯 安世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