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加強和改進研究生政治觀教育,具有促進國家、社會發展和個人自身價值實現的雙重價值和意義。研究政治觀教育的社會意義體現在:一是關系著社會主義事業的興衰成敗;二是關系著社會改革、發展、穩定的成敗。研究政治觀教育的個體意義體現在:一是關系著是研究生培養目標的實現;二是關系著研究生個體的健康成長。
關鍵詞:研究生;政治觀;社會意義;個體意義
中圖分類號:G643.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0)20-0191-02
政治觀教育并非是研究生教育的附帶物和裝飾品,而是培養合格研究生的重要構成部分。毛澤東在《中國農村的社會主義高潮》一書按語中明確指出:“政治工作是一切經濟工作的生命線。在社會經濟制度發生根本變革的時期,尤其是這樣。”[1]同樣,一名合格的當代研究生必定是專業扎實、政治過硬的青年才俊。改革開放以來,隨著世界政治、經濟形勢的急速變化和我國經濟、政治體制改革的穩步前進,研究生的政治觀發生了深刻變化。在新世紀的進程中,我國仍然面臨著科學發展和“和平演變”的挑戰。因此,加強對研究生政治觀教育,不僅具有重要的社會意義,而且具有重要的個體意義。
一、研究生政治觀教育的社會意義
“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認為,人類社會的發展,是一代又一代人承前啟后不斷奮斗的歷程。”[2]研究生在社會中的重要地位,決定了他們在當代社會主義建設和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如何使研究生在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充分發揮,需要強有力的政治觀教育和引導。
(一)研究生的政治觀教育關系著社會主義事業的興衰成敗
首先,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需要成千上萬政治合格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我國已開始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偉大征程,新世紀頭二十年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同時也是各種社會矛盾的突發期。我國現代化建設和小康事業的完成,主要是依靠人。人的因素至關重要,但這不是普通的人,而是“認識到人民自己利益并為之而奮斗的有堅定信念的人”[3],是符合社會主義建設根本要求的政治上合格的人。政治上合格是國家對每個公民的根本要求。列寧指出:“政治就是參與國家事務,給國家定方向,確定國家的形式、任務和內容。”[4]其中的要義之一就是要完成國家的政治任務,離不開人民群眾的大力支持和積極參與,人民群眾是政治主體。當前我們的政治任務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要完成這一宏偉的政治任務,需要廣大人民群眾的積極參與。而政治上合格的勞動者,能把政治思想轉化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精神動力,更好地發揮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
其次,研究生肩負著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歷史重任,是未來參與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建設的主體,他們必須樹立正確的政治觀。研究生只有政治堅定,牢固樹立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的崇高理想,具有熱愛社會主義國家的情感,具備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自覺性、責任感,才能把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全面推向前進。研究生正確政治觀的確立,要依靠教育。一個人受教育的程度往往與其政治觀念的形成有關。一般而言,受教育程度越高,對政治的認識就越系統和完整。通過加強政治觀教育,引導研究生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指導下,自覺堅持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方向,站到維護國家、民族、人民根本利益的立場上思考問題,走好人生路,接好革命班。列寧曾經指出:應該使培養、教育和訓練青年的全部事業,成為培養青年的共產主義道德的事業。[5]從這個意義上說,加強研究生政治觀教育,不僅是建設社會主義事業的客觀要求,而且直接關系到社會主義事業的興衰成敗。
(二)研究生政治觀教育在維系改革、發展、穩定中的現實意義
首先,研究生政治觀教育是保持社會穩定重要手段。每一個國家都有自己的國情,中國也有自己的實際。鄧小平曾指出:“中國的問題,壓倒一切的是需要穩定。沒有穩定,什么都搞不成”,“中國一定要堅持改革開放,這是解決中國問題的希望。但是要改革,就一定要有穩定的政治環境。”[6]可見,我們要發展,必須具備兩個條件:一是改革,二是穩定。因此,政治觀教育必須有機地結合改革發展穩定的大局進行,這是現實的新要求。改革開放事業的進行,離不開現代先進科技、文化知識的掌握者——研究生參與。他們的政治觀正確與否,關系著改革事業的進步和國家政治的穩定。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發展,當代研究生的思想政治領域出現了許多新情況、新問題,有的人對改革開放持不同的觀點或懷疑的態度,這一觀點在有些研究生中也很有市場。為此,江澤民強調,“越是改革開放,越是要加強思想政治工作,只有思想政治工作加強了,才能夠促進改革開放的健康發展。”[7]我們要堅持實事求是,通過實踐活動,把是非講、利害對研究生講清楚,從而贏得廣大研究生的支持。
其次,研究生政治觀教育是促進改革開放事業前進發展的根本保證。從國內形勢看,我們的中心工作是現代化建設,但我們必須明確兩點:一是階級斗爭雖然不是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但還會以各種新形式、新特點在一定方位內出現并危害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二是我國搞的現代化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很多人只講現代化,忘了我們講的現代化是社會主義現代化。”[8]這兩方面都有個政治問題,都客觀上要求我們在教育過程中加強研究生政治觀教育。同時,我國正在大力推進素質教育,素質教育是以提高人才素質作為重要內容和目的的教育。素質教育的內容包括思想政治素質教育、文化素質教育、科學(業務)素質教育、身心素質教育等,而思想政治素質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靈魂。加強研究生政治觀教育,是對研究生進行思想政治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也是抓住“靈魂”的題中之義和必然要求。總之,高校要堅持社會主義的辦學方向,要把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要堅持德育首位,這一切都要求必須加強研究生政治觀教育。
二、研究生政治觀教育的個體意義
(一)對研究生進行政治觀教育是研究生培養目標的現實需要
首先,政治觀教育和政治引導是研究生個體培養的現實需要。我國高校人才培養把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在人的意識活動中,政治觀念是靈魂,是準繩。如果不進行政治觀教育,研究生的理想、德性就會失去方向、失去準繩。弱化或淡化政治觀教育,是難以達到“育德”的目的,也就難以實現培養目標的客觀要求。當今社會對人才的素質提出了愈來愈高的要求。作為跨世紀的當代青年研究生,要適應現代社會的發展需要,就必須相應的政治素質和業務素質。作為研究生必備的政治素質,它不僅包括政治覺悟、政治理想、階級感情、組織紀律,還包括關于政治的知識,對政治過程的了解以及基于這種認識基礎之上樹立的政治價值觀念、政治態度,而且還包括政治參與的方法和技術。如果忽視政治素質鍛煉、培養和提高的研究生,是難以適應現代社會發展的要求的。
其次,從國內形勢看,我們的中心工作是現代化建設,但我們必須明確兩點:一是階級斗爭還會以各種新形式出現并危害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二是我國搞的現代化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很多人只講現代化,忘了我們講的現代化是社會主義現代化。”[9]這兩方面都有個政治問題,都客觀上要求我們在教育過程中加強研究生政治觀教育。同時,我國正在大力推進素質教育,素質教育的內容包括思想道德素質教育、文化素質教育、科學(業務)素質教育、身心素質教育等,而思想政治素質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靈魂。加強研究生政治觀教育,是對研究生進行思想政治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也是抓住“靈魂”的題中之義和必然要求。總之,高校要堅持社會主義的辦學方向,要把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要堅持德育首位,這一切都要求必須加強研究生政治觀教育。
(二)加強研究生政治觀教育是研究生個體健康成長的根本保證
首先,研究生的健康成長離不開政治觀教育。在成長過程中研究生會不斷受到社會政治經濟文化諸方面的影響,而政治影響是根本性的影響。“每個人都自覺或不自覺地以某種政治觀點看待社會、分析問題、得出結論,這是不依人的意志為轉移的。青年研究生作為一個特殊的高級知識群體,在他們走向社會,與社會各階級、各政治派別發生聯系時,就會從屬于某一階級和階層并為其服務。”[10]因此,我們一定要緊緊把握研究生群體這個巨大的知識寶庫,引導他們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分析和認識社會問題。在不同的歷史階段,人們表現出來的政治觀有所不同。在階級社會中,政治必然表現為階級利益和階級斗爭,人們只能根據這種政治環境的要求確立自己的政治觀點、政治態度和政治行為。研究生處于身體、知識、思想形成和發展的關鍵時期,身心日趨成熟,政治、思想感情變化迅速,處于既成熟又未完全成熟階段。一方面,政治觀基本形成,掌握了基本的政治知識,對社會政治有了獨立的見解,具備了較強的認識能力,形成了政治自我;另一方面,因其社會經驗的局限,思想不穩定,經常處于矛盾狀態,容易受各種思潮的沖擊和左右。研究生自身的這些特點決定了其政治觀具有不穩定性特征,因而必須對他們加強政治觀教育。
其次,政治觀教育是研究生健康成長的基本保證。馬克思主義認為,個人的全面發展是未來社會發展的基本要求。社會生產力的高速發展,強烈要求青年大學生在德、智、體諸方面全面發展,不能有任何偏廢,特別強調把德育放在首位,確立正確的政治方向。鄧小平指出:“學生把正確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這不僅不排斥學習科學文化,相反,政治覺悟越是高,為革命學習科學文化就應該越加自覺,越加刻苦。”[11]研究生要實現自我價值,要成長為社會有用之才,必須具備良好的政治素質。提高研究生綜合素質,加強政治觀教育是重要的方向保證。現代社會呈現全方位開放態勢,信息技術的高度發達,社會結構中各要素之間相互聯系、相互作用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明顯、更深刻。在推動經濟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的過程中,政治與經濟之間,政治與道德、藝術、科學技術、文化教育之間,相互影響、制約、滲透、融合等作用無時無處不在發生著。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如果不具備一定的政治知識、政治敏感、政治覺悟等,就不可能卓有成效地參與經濟建設。可見,政治觀教育能為研究生健康成長、順利成才提供方向指導和目標導向,是研究生成才的有力保證。
參考文獻:
[1] 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五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43.
[2] 王玄武.政治觀教育通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284.
[3] 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3:190.
[4] 列寧.列寧文稿: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8:407.
[5] 列寧.列寧選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51.
[6] 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84.
[7] 江澤民文選: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76.
[8] 鄧小平.鄧小平同志論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25.
[9] 鄧小平.鄧小平同志論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25.
[10] 江燕玲,張果.論加強大學生政治觀教育的戰略意義及措施[J].重慶石油高等專科學報,2004,(3).
[11] 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