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級財務會計學是高等學校會計學專業(本科階段)高年級學生的必修課程。新企業會計準則體系使其中的許多內容有了準則依據,如企業合并、合并財務報表、外幣折算、衍生金融工具等,而且使本課程的內容體系真正由理論探索階段走向了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階段,為本課程的相關理論研究奠定了更加堅實的基礎。同時,對高級財務會計學內容體系的更新提出了新的挑戰。探討了新準則下本課程內容體系的構建以及與之相適應的教學方法、教學手段改革等問題,以期將高級財務會計學課程建設與實務發展需求相結合,從而更好地服務于社會實踐。
關鍵詞:高級財務會計學;內容體系;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31-0277-02
高級財務會計學是高等學校會計學專業(本科階段)高年級學生的必修課程。2006年發布的企業會計準則體系使其中的許多內容有了準則依據,如企業合并、合并財務報表、外幣折算、衍生金融工具等,而且使本課程的內容體系真正由理論探索階段走向了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階段,為本課程的相關理論研究奠定了更加堅實的基礎。同時,對高級財務會計學內容體系的更新提出了新的挑戰。本文分析了新準則下本課程內容體系的構建以及與之相適應的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改革等問題,以期將高級財務會計學課程建設與實務發展需求相結合,從而更好地服務于社會實踐。
一、高級財務會計學內容體系構建
概括說,財務會計學可分為中級財務會計和高級財務會計。中級財務會計解決的是企業一般財務會計問題,即所有企業都要遇到的財務會計問題。其主要內容包括會計要素的確認與計量、單個企業會計報表的編制兩大部分。而高級財務會計解決的是一般財務會計問題以外的特殊財務會計問題,又稱特殊業務會計。其主要內容包括一般會計主體(單個企業)中特殊的財務會計問題和特殊會計主體(企業集團)中的財務會計問題。
中國早期的高級財務會計教材基本上是借鑒國外類似教材的內容,在處理依據上也以介紹國際會計準則或者西方國家的處理要求為主。近年來,隨著中國會計改革和實踐的不斷深入,尤其是與國際準則基本趨同的企業會計準則體系的頒布實施,國內各高校紛紛修訂編著各自的高級財務會計教材。但是,由于高級財務會計學的教學內容比較松散,基本上是專題性質,不能形成一個體系,前后內容沒有更多的邏輯關系。所以,在各高校,本課程的教學內容相差甚大。
隨著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逐步建立和發展,新經濟現象和經濟業務不斷涌現,中國企業的并購、融資租賃、跨國經營、重組破產等經濟現象日益普及和頻繁,特別2006年《企業會計準則》體系對企業合并、外幣折算、金融工具、套期保值等特殊業務和新興業務都作了規范,使本課程的內容體系真正由理論探索階段走向了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階段,為本課程的相關理論研究奠定了更加堅實的基礎。這表明高級財務會計的研究內容在中國會計實踐中的重要性與日俱增。
高級財務會計學的研究范圍及內容具有開放性,并非固定不變。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新業務、新事項的出現而不斷納新、吐故的。這對國內外高級財務會計學都一樣。如早些年,即使在西方高級財務會計學中也無衍生金融工具的內容,然而現在,衍生金融工具對財務會計理論與實務都產生了不可忽視的影響,而且這種影響將是長久的。因此,無論中、外高級財務會計學都將增加諸如此類的內容。而現在包含在高級財務會計學內的內容將隨著市場經濟的逐步完善和高級財務會計學內容的普及逐漸變成基本的、為一般人所熟知,目前中國《高級財務會計學》中的一些內容(如所得稅會計、租賃會計等)又將如西方一樣回復到中級會計中去。
從教學目標看,高級財務會計學通過對一系列特殊、復雜或新興業務會計問題教學,進一步培養和提高學生解決財務會計綜合問題的能力和專業思維能力。從新會計準則體系內容和中國會計實踐的需要看,歸屬于高級財務會計課程的教學內容已經成為中國高校會計專業和企業必須面對的重要會計事項了。從內容上看,高級財務會計和中級財務會計是相互補充的分工關系。
本人借鑒高級財務會計學有關專家的觀點,結合新會計準則的發展和會計實務的需要,構筑了新會計準則下高級財務會計課程的內容體系。
1.總論。主要闡述高級財務會計的基本概念與基本理論。包括高級財務會計課程的性質、地位、理論基礎、研究范圍及內容以及研究方法等。目前的大部分高級財務會計學教材中沒有總論,直接列示各類專題,如企業合并會計、合并財務報表等,筆者認為,既然作為一門正式的課程列入高等學校會計教學體系之中,則必須回答與高級財務會計學基礎理論相關的問題。事實上,即使教材中沒有總論,教師在授課中也是要首先介紹相關內容,否者,會給學習者一頭霧水的感覺,不利于對這門課程的總體把握。
2.特殊會計主體中的財務會計問題。主要闡述合伙企業會計、總分店會計;企業合并、合并會計報表等。作為特殊的會計主體,合伙企業、連鎖經營企業、企業集團在中國目前的實務中已是大量存在。并且,企業會計準則中對企業合并、合并財務報表等有專門的準則作了具體的規范,因此,應該將其作為本課程的核心內容。
3.一般會計主體中特殊的財務會計問題。這類問題在一般企業中的某些企業存在,《中級財務會計學》中沒有涉及,如外幣交易會計、外幣報表折算會計、租賃會計、衍生金融工具會計、套期保值會計等。
4.特殊時期的財務會計問題。主要闡述物價變動會計、破產清算會計等。這類問題目前中國的會計準則中沒有相應的規范,因此,主要是依據國際慣例和國內相關法規進行處理,如《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破產法》等。
綜上所述,結合會計專業課程體系的設置與分工,建議將高級財務會計學的內容界定為:總論、企業合并會計、合并財務報表、外幣交易與外幣報表折算、衍生金融工具會計、租賃會計、總分店會計、合伙企業會計、物價變動會計、清算與重組會計、公司會計信息披露。而應將會計職業道德歸入《基礎會計學》,使學生從接觸會計開始就樹立正確的觀念。所得稅會計列入《稅務會計學》,資產減值、債務重組、投資性房地產、非貨幣性資產交換列入《中級財務會計學》,政府及非營利組織會計作為選修課單獨開設。
二、合理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推行案例教學的運用
案例教學法是一種具有啟發性、實踐性、能全面提高學生創新意識和綜合能力的情景性教學方法。高級財務會計學是一門理論與實踐結合性很強的實用性學科,因此,如何根據會計學專業教學實際,借鑒國內外案例教學的成功經驗,加強案例教學法的在高級財務會計教學中的應用與實踐已成為當務之急。案例教學的形式可以多種多樣,基于不同的教學目的選擇不同的案例。案例可繁可簡,不拘一格。目的是讓學生從解決實際經濟問題的興趣出發,學會對企業會計實務工作中可能碰到的實際問題尋找解決方法,引導學生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要特別注意的是,處理好案例教學法與傳統教學方法的關系。提倡案例教學法,并不是說傳統的傳授教學方法就可以拋棄了,關鍵在于處理好兩者的結合運用關系。一般情況下,采用傳統教學方法講授了高級財務會計基本理論和基本技能后,配合采用案例教學法,使知識獲得與能力提高有機結合,學以致用,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
會計這門學科不僅要求學生具備較豐富的理論知識,而且要具備較強的會計核算技能。應用計算機教學,借助上市公司公開披露的相關信息,使課堂教學的知識輸出量增加,縮短教學時間,提高教學效率。
1.優化設計多媒體課件。多媒體課件是利用多媒體課件制作軟件,將會計課程教學的重點難點內容制作成集畫面、圖像、文字和聲音等為一體的,具有智能結構、反映教學內容和教學思想的軟件。教師要認真研究課件制作的內容,不斷優化課件使用效果,采用豐富多彩的形式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同時,盡量增加金融企業會計案例,如利用上市銀行、證券公司公開披露的財務報表資料進行課堂演示,使學生將所學的理論與實際很好的結合,引導學生理論聯系實際,提高其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合理使用多媒體課件。多媒體課件使用必須與教師的講授與板書相結合。教學課件設計好后,還存在一個如何使用的問題。多媒體教學的課堂,教師的說與寫仍然是不可缺少的,并且仍然具有引領教學方向的作用,多媒體課件仍然只起輔助作用。多媒體的功能在于直觀展示教學內容,代替教師完成他難以簡明直觀完成的教學任務。所以,多媒體課件的使用必須與教師的講授及板書結合起來。值得注意的是,計算機輔助教學,不能只是將黑板和講稿換成投影,要實質性地提高計算機教學的質量。增加教學課件的信息量,真正體現多媒體技術效果。這就要求教師充分利用投影、幻燈、錄像、多媒體等電化教學手段和相關財會軟件,靈活選擇操作練習、個別輔導、對話、模擬、游戲、問題求解等教學形式,直觀、形象化地組織教學。使學生能夠形象、直觀地掌握會計理論和技能。
3.充分發揮網絡優勢,使教學過程做到教學課件的應用和網絡的應用有機結合,以實現教學資源的有效配置,增強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另外,隨著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改革,考試方式及內容也應改進。理論和實踐已經證實,全程式、多樣化的考核方式能夠分散一次性考試的風險,準確把握學生的真實成績,恰當反映教師的教學水平。學生的課程成績應由平時考核成績及期末考試綜合決定,這也是國外正規大學考核學生成績的一些基本措施。既關注過程又注重結果。在課程考核中適當提高平時成績的比例。在平時授課中,注意結合上市公司公開披露的財務會計報表等資料進行案例教學,提出問題讓學生去尋找答案,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平時成績以學生在課堂案例分析中的成績、作業成績及平時表現為主,既可以增強學生的參與意識,又可以遏制平時逃課、考試突擊現象的發生,使學生真正學到有用的知識,鍛煉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參考文獻:
[1]陳艷秋,趙澤松.高級財務會計教材比較研究[J].財會月刊:理論,2009,(1):109-110.
[2]謝詩芬,戴子禮.高級財務會計學教材體系及教學法研究[J].經濟理論與實踐,1996,(6):37-40.
[3]閻達五,耿建新.高級會計學若干理論問題探討[J].會計研究,1997,(7):35-42.[責任編輯 陳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