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為價值目標的和諧,其內涵不是封閉的、靜止的、絕對的,表現出動態變化的存在特征及發展更新趨勢。傳統儒家講和諧,建立在人與人不平等基礎上,忽視個人利益。當今,應立足法治社會探討和諧的應有之義:公平正義是和諧的核心價值;人的主體地位的確立是和諧的重要前提;充滿活力是和諧的動態體現。建設法治社會是一項長期的工程,建設和諧社會同樣具有長期性。
關鍵詞:儒家;和諧思想;法治;法治社會
中圖分類號:D6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31-0247-02
在建設和諧社會的進程中,有必要進一步認清“和諧”的含義,尤其是認清法治大背景下“和諧”的應有之義。因為作為一種價值目標,和諧的內涵不是固定不變的、絕對化的,相反,表現出動態變化的特征和發展更新趨勢。我們今天講和諧,建設和諧社會不是傳統的繼承和延續,專制制度下不可能有符合當代特征的和諧。以法治的視角審視和諧,才符合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所要求的目標。
一、儒家的“和諧”思想
傳統儒家注重“和”,講“和諧”?!墩撜Z·學而》:“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意思是社會秩序的作用,貴在使社會和諧。儒家和諧思想著重強調:和諧的社會及社會秩序,實現“大同社會”的理想;人與人的和諧關系,處理好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等五種人倫關系;人與自然的和諧,實現“天人合一”。
儒家強調和諧,從形式上似乎同我們今天講的和諧沒什么兩樣。然而,放在特定歷史環境中,深入分析其思想內涵,不能認為我們今天所講的“和諧”是儒家和諧思想的繼承。無論社會秩序的和諧,人與人關系的和諧,以及人與自然的和諧,儒家講和諧是以犧牲平等、公平為代價的,建立在禮制基礎上的和諧,前提是維護親親、尊尊的等級秩序。儒家強調人與人的和諧關系,根本的是處理好君臣、父子、夫婦、兄弟上下尊卑貴賤的關系。在儒家創始人孔子看來,尊卑貴賤的等級關系是不能打破的,這一點從他對春秋時期諸侯國制定公布成文法的態度就可以說明。春秋時期,隨著新興地主階級力量的強大,地主階級反對奴隸主貴族對法律的壟斷,開始打破奴隸制秘密法的狀態,各諸侯國紛紛制定和公布成文法。當晉國頒布成文法時,遭到孔子的反對。孔子認為,晉國頒布成文法,打破了尊卑貴賤的等級秩序,將導致亡國[1]。
人與人的和諧作為整個社會和諧的基礎,沒有基于平等的人與人關系,整個社會的和諧就失去了應有意義。儒家主張“和為貴”,認為貴在社會和諧,而實現和諧依靠的是和解精神及協調一致,而不是制度的保障。傳統思想要求人們“中和中庸”,要求人們“平爭止訟”,追求一種“無訟”的理想社會?!爸泻椭杏埂?、“平爭止訟”,形式上看似和諧,實質是對個人利益的抹殺,對主張個人正當權益的壓抑,是表面上的和諧,實際上的不和諧。試想,一個社會缺乏對個人權利應有的重視和相應的保護,何談和諧。
儒家講和諧,把和諧作為最高價值目標,卻無視“和諧”應有的平等、公平基礎,這樣的“和諧”片面強調和平共處,要求人們“和諧”而未必平等地相處。
可見,儒家重視和諧,雖然出發點是好的,值得肯定的,但其思想實質卻違反了和諧的根本。建立在人與人不平等基礎上,不應是真正的和諧;沒有法制支撐的和諧同樣是虛妄的。今天,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所要求的“和諧”應有全新的含義。
二、當今法治社會中和諧的要義
2005年9月5日,國家主席胡錦濤在人民大會堂會見來華出席第22屆世界法律大會的部分國家、國際組織和港澳臺代表時強調“為了更好地推進中國的發展,我們提出了構建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戰略任務。和諧社會首先是一個民主法治的社會?!币磺嘘P于和諧的研究不應脫離法治大背景。
1.公平正義是和諧的核心價值。和諧不是一味地求同,而是承認主體思想以及行為多樣化前提下的協調共處。實現多樣化主體間的協調,公平正義是關鍵。公平正義的核心內容表現在:第一,社會對資源、權益、負擔的分配合理、正當;第二,解決糾紛或爭端的方式正當,使社會糾紛和沖突獲得及時、有效的解決;第三,從總體上保證社會成員享有大致相同的發展機會。美國哲學家羅爾斯認為,“一個社會體系的正義,本質上依賴于如何分配基本的權利義務,依賴于在社會的不同階層中存在著的經濟機會和社會條件。” [2]只有實現公平正義,多樣化主體間的利益才能平衡,才能使人們內心感到平衡,才談得上和諧。
相反,如果社會沒有基本的公平正義,一定程度的穩定、安定,也只是“貌合神離”,稍有風吹草動,必然打破這種所謂的穩定。社會動蕩往往是由于人們缺乏公平、公正的基本保障引起的。平均主義、大鍋飯的計劃經濟時代,雖然犧牲了效率,犧牲了社會應有的活力,但人們卻能做到和諧相處,正說明公平對于和諧的特殊意義。當然,這樣的和諧不是我們今天所追求的,因為失去效率的和諧是脆弱的。當今,堅持效率優先,必須兼顧公平。一個社會沒有效率固然不行,但若不講公平,高效率的發展態勢,卻不一定帶來和諧。
在貫徹“效率優先、兼顧公平”這一方針時,如果無視不平等、不公正的分配方式,造成人們收入過分懸殊,貧富差距過大,就會引起社會的不穩定?!皯敵絾渭兊男蕛炏鹊恼x觀。單純片面的追求效率可能會導致的后果是效率被扭曲,產生所謂的效率拜物教。實際上,法治社會的諸多價值原則不是并列并重的,而應是有優先順序的。其中,多元性利益的肯定應當是首要的。但效率不能排在制度正義的前列?!盵3] 適度的收入差距可以刺激經濟的發展,一般不會影響社會的和諧,而如果差距過分懸殊,貧富兩極分化,則會引起矛盾和斗爭。
由于財富分配不公而產生的諸多社會不公正問題是構建和諧社會必須正視的問題。
2.人的主體地位的確立是和諧的重要前提。當把和諧作為整個社會建構的基本價值取向時,一個可以顯見的問題是,社會所出現的那些不和諧因素集中表現在人的身與心、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國家、人與自然等諸多關系[4]。其中,如何正確看待個人的地位是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關鍵。
古代社會,人的內心需求、正當欲望被壓抑,人是政治關系、階級關系的附庸,人性被扭曲。確立人的主體地位,使人成為獨立的個人,尊重人的自主意識,是實現和諧不可缺少的條件。還人以個人的本來角色,充分尊重人的個性自由,會使人有歸宿感、安全感,人們各得其所、心情舒暢,從而能更理智地處理各種關系。同時,當一個人擁有了作為人的獨立人格,獲得了充分的尊重,便相應地有更多的寬容美德。寬容是人的,也是整個社會的核心美德,寬容可以化解仇恨,消除矛盾,促進和平相處。和諧的關鍵在“和”,而“和”的關鍵不在于“同”,而在于“不同”。尊重人的個性化需要,形成多元化社會,是社會進步的表現,是和諧的前提。
確立人的主體地位,尊重個人的尊嚴,尊重個人的基本權利,具體落實為現實的法律權利,因為唯有法律權利才是最可靠、最有保障的。法的核心內容是權利,法以普遍權利和自由的方式肯定人的多樣化利益要求。隨著社會的發展,法規定的權利空間范圍將更加廣泛。通過法的實施保障權利的實現,賦予個人在社會關系中的獨立法律人格,建立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協調平衡。
3.充滿活力是和諧的動態表現。將和諧這一價值目標從靜態和動態兩方面認識,靜態的和諧主要表現為協調、穩定,而動態的和諧則應表現為活力、發展等。同時,活力也是和諧社會的動態操作手段,是實現社會和諧的內在動力。
活力是推動社會不斷進步發展的動力源泉,也是現代社會的重要標志。一個有活力的社會,預示著一個有著漸進式良性社會變革的社會,一個有及時、有效的糾紛解決機制的社會,一個能夠不斷推陳出新,先進事物層出不窮的社會。這樣的氛圍,也正是社會和諧所要求和具備的。和諧離開了活力,只能是毫無生機的死水一潭,根本不是現代法治社會的和諧應有之義?,F代社會的和諧是活力四射、朝氣蓬勃,呈現出勃勃生機。
充滿活力,要求通過各種手段,尤其是運用法律手段,使一切有利于社會進步的創造愿望得到充分尊重,創造活動得到充分支持,創造成果得到肯定。形成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創造的觀念和機制,營造鼓勵人們干事業、支持人們干事業的社會環境,最充分地調動一切積極因素,最大限度地激發社會活力。
三、實現社會和諧具有長期性
建設和諧社會不是一項階段性工程,而是一項長期的任務。和諧的實現需要制度的保障,特別是完善、有效的法治保障。十六屆六中全會《決定》把“和諧”納入中國現代化的目標,提出“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現代化國家”也表明實現和諧社會的長期性。
而且,作為價值目標的“和諧”本身,內容不是絕對的、固定的,隨著時代的發展,不斷更新,不和諧與和諧也總是相對的?!案鞅M所能,按勞分配”的分配方式體現一種和諧,但“各盡所能,按需分配”將是更高層次的和諧。社會一定時期的和諧只是相對的靜止性成果和階段性目標的實現,最終還將被更高目標的和諧所替代,沒有所謂的終極目標。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不是臨時舉措,不是權宜之計,而是作為一項重大戰略任務,根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體布局,納入現代化的目標。
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一項長期戰略任務,我們不能寄希望于搞突擊,搞所謂的“達標工程”、“項目工程”,而應腳踏實地做好“基礎工程”。其中,和諧社會的基礎工程應是法治。沒有法治作為基礎和保障,和諧的“大廈”是建不起來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中國法制取得巨大發展,但法治社會的目標還沒有實現。建設法治社會的過程,也是不斷實現社會和諧的過程。
參考文獻:
[1]鄭秦,江興國.中國法制史[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9:40.
[2]羅爾斯.正義論[M].何懷宏,何包鋼,廖申白,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8:5.
[3]高鴻鈞.現代法治的出路[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3:285-290.
[4]葉傳星.和諧社會構建中的法理念轉換[J].法理學、法史學,2006,(4):20.[責任編輯 王曉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