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針對近年來國內外青少年犯罪發生率日漸增高、青少年犯罪呈日漸上升趨勢的現狀,青少年犯罪作為一種畸形的社會現象,已成為影響社會治安穩定的突出問題,對如何預防青少年的犯罪心理進行了探析。
關鍵詞:青少年;犯罪;心理預防
中圖分類號:D9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31-0262-01
青少年犯罪是一個復雜的社會問題,當前中國青少年犯罪占各類刑事犯罪總數的比例有不斷上升的趨勢,呈現出低齡化、團伙化、智能化的特點,其產生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青少年犯罪心理預防工作沒有落實到位,本文對此作一簡要探討。
1.加強正面教育,防止青少年犯罪心理結構的形成
(1)要教育青少年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人生觀是人的行為指南。青少年之所以會犯罪,就其主觀而言,根本的原因就是在于錯誤的人生觀所支配。因此,要培養合格的青少年,首先應教育他們形成正確的人生觀。真正弄懂為什么活著,怎樣活著,正確認識人生的價值。要幫助他們明辨是非,自覺抵制社會上的不良現象,樹立起正確的是非觀、友誼觀、榮辱觀和苦樂觀。(2)要引導青少年建立合理而又現實的需要結構。許多誤入歧途的青少年都是由不合理、不現實的需要而誘發犯罪的。因此,要引導廣大青少年建立正確的需要結構。對于那些合理但不現實、現實但不合理以及既不合理又不現實的需要,要積極進行說服教育,使他們主動放棄。對那些合理而又現實的需要,要加以積極引導,幫助他們去努力實現。(3)要培養青少年良好的道德品質。道德品質約束和支配著人的行為。作為一名青少年,應當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質,大公無私、樂于助人和奉獻的精神。而要做到這些,必須注重平時的思想和政治教育,循序漸進,潛移默化,使這些良好的道德品質植根于青少年的心中。(4)要塑造青少年健全的人格和個性。一個人格健全的青少年,應該具有較高的心理承受能力,不怕打擊和挫折,有自身堅強的意志和堅定的信念;應該具有較強的自我控制能力,不放縱自己的行為;應該具有良好的心理調節能力,始終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應該具有寬宏大度的精神,建立和諧、融洽的人際關系。
2.強化法律意識,矯正青少年心理結構中的不良成分
強化法律意識,要大力普及法律知識,利用各種形式積極進行遵紀守法教育,使青少年養成遵紀守法的自覺性,確定良好的法律意識。要通過普法來達使不良心理品質與行為的發展得到有效的遏止和矯正。
矯正和克服青少年心理結構中的不良成分,是一項艱巨的工作,不能操之過急,企求“立竿見影”,要將其作為一項長期性的工作來抓,在這項工作中,對任何人都應實事求是,做到個別與一般相結合,有針對性地做工作。還要特別注意方式方法,避免和消除對立情緒。
3.注意工作方法,努力調節青少年的心理矛盾和沖突
在現實生活中,一些矛盾和沖突總是難以避免的,特別是青少年,由于學習、休息等多種活動都是在集體生活中進行的,幾乎每時每刻都處在集體生活的包圍之中,各種矛盾和沖突往往會更加直接、具體。如果處理不當,就會導致矛盾激化,沖突惡變,從而導致青少年犯罪行為的發生。相反,努力調節青少年的心理矛盾和沖突,避免矛盾激化,達到心理平衡,就可以有效地預防青少年犯罪。
在實際工作中,可以采取心理置換法來進行調節青少年的心理矛盾與沖突。要能夠設身處地地為他們著想,學會從對方的角度來思考和認識問題,達到心理置換,從而縮小彼此間的心理距離,明確矛盾和沖突的結癥之所在,為進行積極有效的心理調節提供準確的信息,使這種調節更容易被對方所理解和接受。
4.堅持對癥下藥,積極改造青少年的犯罪心理結構
青少年的犯罪心理結構中不同的個體是有著許多不同的特點的。例如,有的青少年犯罪是物質欲望占主導地位,有的則是道德缺失占主導地位。這就要求,在改造青少年犯罪心理結構時,要針對不同人的不同特點,采取不同的形式和不同的方法。青少年犯罪心理結構,不是一天兩天形成的。同樣,犯罪心理結構的改造也不會立竿見影,即刻奏效。因此,必須有堅持不懈的精神,持之以恒。
5.實現多方配合,充分發揮學校、家庭和社會的力量
青少年良好心理的塑造和犯罪心理的預防,只靠學校的教育管理是難以做到的,必須依靠多方面的努力,特別是要取得社會和家庭的支持和配合,避免學生在學校之外行為失控,家長要為青少年做好表率,通過以身作則來影響青少年。只有多方面的努力和配合,才會使學校的教育成果得到鞏固,才能有效的組織青少年不良心理品質的發展,從而避免青少年犯罪心理的產生和發展。
[責任編輯 王曉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