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校行政化有著深厚的文化背景和社會根源,列舉了高校行政化所帶來的弊端,分析了高校去行政化的認識誤區的基礎上,對高校去行政化的策略方向進行了探討。高校去行政化是促進中國高等教育發展的必由之路,我們已經努力前行,但任重而道遠。
關鍵詞:高校改革;去行政化;誤區;策略
中圖分類號:G64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31-0287-02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征求意見稿)中提出,“推進政校分開,管辦分離。適應中國國情和時代要求,建設依法辦學、自主管理、民主監督、社會參與的現代學校制度,構建政府、學校、社會之間新型關系”,“探索建立符合學校特點的管理制度和配套政策,逐步取消實際存在的行政級別和行政化管理模式。”[1] 溫家寶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也明確提出,要推進高校管理體制改革,激勵教師專注于教育。這些都說明了中國目前高等教育所面臨的嚴峻的行政化問題,也提出了大學要有自主權,不再設立行政級別,讓教育家辦學的目標。高校去行政化問題已成為社會各界關注的熱點問題。
一、高校行政化的緣由
高校行政化絕不是一堆可以隨時拆卸的積木,而是有著深厚歷史文化背景、社會心理基礎和體制根源的社會現象。全面分析和準確把握高校行政化的背景、基礎和根源,是有效推行高校去行政化改革的必要前提。
1.高校行政化現象并非今天才有,而是由來已久,有著深刻的歷史文化背景。事實上,自近代高校創建起,“官辦官管”制度一直是中國高校管理的主流,行政權力長期充當著高校運行管理的主導力量,經過一百多年的承傳和變革,最終形成了當前中國高校行政化的客觀現實。
2.全社會官本位思想是高校行政化的社會心理基礎。中國是世界上封建官權統治時間最長、官僚體制最精巧、政治權術最發達、官本位勢力最頑強的人口大國,黎民百姓的“拜官主義”和官員的“戀情情結”共同構成了中國人普遍的超強政治理性和根深蒂固、延綿數千年的超穩定的官本位社會結構。高等教育的行政化是全社會官本位思想的產物。
3.高校“被行政化”。建國之初,新中國對舊有學校進行了接管和改造,根據國家建設的需要,進行了高等學校的院系調整,創立了教育全部由國家來負責的辦學體制,人員安排上由政府負責,級別上參照政府官員,尤其是高等教育基本上都是依賴于國家財政。所以大學的行政級別的存在和一直以來公有制的分配模式有著密切的關系,如果政府不改變按照級別對大學進行資源分配的方式,大學的行政級別就會一直存在。特別是高校一直列為政府機構之一,高校的校長一般由教育部直接任命,因此,高校是“被行政化”了。
二、高校行政化所帶來的弊端[2]
1.高校行政化導致校園官僚作風盛行。現在我們的大學校長套用我們國家的行政級別,校長基本上直接由上級任命,大學主要領導來源行政化。大學校長已經成為行政調動升級的重要“官位”之一。這樣導致一些高校領導對工作或明哲保身,或敷衍塞責、專做表面文章;對教授和學生的疾苦則是漠不關心;熱衷于搞各種“達標”項目、“政績”工程。
2.高校行政化導致教育腐敗,使高校的社會公信力下降。近幾年,高校這個本該屬于一方凈土的圣地,腐敗案例卻開始呈增長態勢。歸根結底就是近年來高校內部的民主管理風氣日趨淡漠,高校行政長官權力過于集中,高校的行政權力也遠遠超過學術權力成為高校中的“獨大”,致使教授與院長、學校領導的沖突不斷加劇,招生腐敗、學術腐敗、財務腐敗等教育腐敗問題日益嚴重,高校在社會上的公信力持續下降。
3.高校行政化導致學術之風稀薄。受管理行政化的影響,學校除了規定教師每年完成多少教學任務外,還要發表多少文章,文章要達到什么級別。如果完不成指標,職稱、工資收入等一系列現實問題都會受到影響。很多老師如果只是安心教書,不去發表論文做科研,他的職稱可能成問題,而一些科研立項也過于行政化,過于功利。難以想象,一個終日忙于填表和完成工作任務乃至剽竊的教授,有朝一日竟能成為學術大師。而沒有學術大師,所謂世界一流大學又從何談起。
4.高校行政化導致學生功利化,使高校人才培養缺乏創新力。高校行政化,使學生認為不同的學位具有不同的行政價值,迫使學生為文憑而去攻讀學位。不可想象一個官本位的、功利化的大學,能夠培養出溫總理所說的具有“獨立的思考、自由的表達”的學生。
三、高校去行政化的認識誤區
“去行政化”的精髓,不僅是取消行政級別,而且是規范行政權力。同時,在學術領域建立一套獨立于行政權力之外的評價體系,讓學術按照自己的規律去運作。
1.“去行政化”不等于取消行政管理。保證高校的有序運轉離不開行政管理。高校作為一個事業單位,作為一個教學、學術機構的共同體,離不開行政管理。特別是隨著中國大學規模的日益龐大,組織結構的更加復雜,大學除了學術事務以外,學生管理、后勤保障、校園穩定等,都離不開行政管理。只有提高高校管理人員的素質,建立科學高效的管理機制,提高高校的管理水平,才能更好地服務高校的科學發展。
2.取消行政級別不能急于一朝一夕。 “去行政化”的精髓,不僅是取消行政級別,而且是規范行政權力,督促權力恪盡職責,恪守邊界。同時,在學術領域建立一套獨立于行政權力之外的評價體系,讓學術按照自己的規律去運作。取消行政級別不能脫離中國的社會環境。行政級別是中國現階段乃至今后一段時間客觀存在的現實。在“泛行政化”的社會環境下,單獨取消高校行政級別,必然會出現無法與社會接軌的問題。高校取消行政級別是大勢所趨,也是改革方向,但只能循序漸進。
3.“去行政化”不等于放任不管。“去行政化”的重要含義之一就是“教授治校”[3],但并不是說學校的任何事務都是教授說了算,日常管理事宜也完全依賴教授。“去行政化”是將意識形態企圖打破教育固有傳統邏輯的力量加以化解,“教授治校”或者教授擁有權力也不是理性的做法,因為教授的長處以及教育權是很固定的,他們參與管理只能是授權和評審,他們不能參與具體管理行為。高校是一個龐大復雜的系統,如果不能堅持正確的辦學方向,沒有統一長遠的發展規劃,沒有宏觀的管理和監督,就很容易出現問題,甚至失控。因而,政府對高校不是管不管的問題,而是怎么管的問題,關鍵是要遵循教育規律來管,明確各自的責任權利,真正做到管而不死、放而不亂。
四、高校去行政化的策略方向
高校行政化已經給我們的高等教育帶來諸多弊病,“去行政化”已經成為國家共識。
1.要給予高校充分的自主權。按照高等教育法的規定,高等學校是一個事業法人,本身是一個法人,和政府機構是不一樣的,這是兩種法人制度,因此有兩種不同的權利。高教法還具體規定了高等學校在教學活動、科學研究、內部收入分配制度、招生、自主管理學校的經費和財產、開展國際交流等七個方面的自主權。所以要解決行政化問題,首先要落實好高等學校的自主權。
2.要把高校作為育人基地,創造崇尚學術之風。高校是研究高深學問和培養高級專門人才的機構,必須按教育規律和學術規律運行和管理,不能按行政手段、更不能劃成不同等級進行管理。探究學問、追求真理、培育人才、崇尚學術自由,是高校的本質特征。只有在民主、平等、自由的氛圍里,才能充分發揮大學人的聰明才智。同樣,中國高校也必須“去行政化”,建立學術主導、教授主導的運行機制。
3.改變行政化的管理模式,建立新的現代大學制度。解決行政化關鍵的問題是實現“管評辦”相分離。教育評價機構獨立于政府部門,不應該由政府對學校進行評價和排序。政府要改變過去命令式的管理方式,改變和學校之間控制與被控制的關系,向服務型政府轉變,主要應該作好規劃和服務。同時,要轉變傳統的資源配置模式[4]。“去行政化”的實質應該是“改變目前政府與學校之間以及學校內部的教育資源配置方式,實現教育資源從‘行政權力主導型’配置模式向‘教育規律主導型’配置模式的轉變。”
4.建立大學校長及管理人員職業化制度 [5]。大學管理是門科學,從業者應有專門的知識和能力,不是任何一個教授、院士都能勝任的。要構建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學術機構的干部任用制度,在校內外、國內外公開招聘。大學校長不一定必須在大學教授或院士中選拔。國外一些發達國家選用大學校長,并非看重他們的專業知識,而是考察他們的管理能力,是職業化的管理專家。任職后要全身心地投入到管理工作中去。高校可探索建立新的管理人員職稱系列。同時,要實現民主管理,強化社會監督,以法律作為保障。加強立法建設,用法律明確政府和學校,校長和教授之間的權責。
五、高校去行政化任重而道遠
中國高校去行政化改革的功能目標和本質要求,不是要去掉“行政管理”本身,而是要實現大學行政管理的轉型、升級和優化。各級政府應當積極變革集權化、非理性和違背教育規律的低效率行政管理方式,理直氣壯地大力加強符合教育規律和人才成長規律的優質高效和公平公正的教育行政管理。高校去行政化是促進中國高等教育發展的必由之路,但需要很長的時間。取消高校行政級別規定的出臺,說明在整治高校學風、治理學術腐敗的道路上已邁出了一步,我們必須不再猶豫,堅定地邁出更大的一步,或許到了那一天,中國建立世界一流的大學和科研機構,培養世界一流人才的夢想將不再遙遠!
參考文獻:
[1]人民網,http://www.people.com.cn/.
[2]張光慧.高校去行政化問題研究[J].人民論壇學術前沿,2010,(7).
[3]張發旺.關于高校“去行政化”的幾個問題[J].當代教育與文化,2010,(3).
[4]韋斯予.高校去行政化的路徑和方法研究[J].科技與生活,2010,(6).
[5]劉家明.中國高校非行政化改革的實施構架[J].廣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1).[責任編輯 陳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