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在南寧落戶,廣西與東盟國家特別是越南、泰國的關系越來越密切,社會各界對越泰語人才需求越來越多。擬在以河池學院為背景,探討西部地區大學生越泰語言學習能力培養的必要性與可行性。
關鍵詞:西部地區;越泰語言;必要性;可行性
中圖分類號:G64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31-0279-02
近年來,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加緊建設、中國—東盟博覽會在南寧成功舉辦以及北部灣經濟區建設上升為國家戰略,中國與東盟尤其是跟越南、泰國的關系越來越密切,社會各界對越泰語人才需求越來越多,其水平要求也越來越高。高校大學生對學好越泰語的愿望也很迫切。本文擬在以河池學院為背景,探討西部地區大學生越泰語言學習能力培養的必要性與可行性。
一、必要性
1.學校發展的需要。隨著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建立,中國—東盟博覽會永久落戶南寧,廣西與東南亞國家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交流日益頻繁,社會對精通東盟各國語種的人才的需求越來越大,廣西作為從中國進入東盟國家的橋頭堡,憑借著獨特的地理位置及與東盟國家深厚的文化淵源,區內各級各類學校抓住時機,爭相開設東盟國家語種,東盟國家語種教育在廣西出現了前所未有的興旺景象,廣西民族大學的東盟國家語種還成了蜚聲區內外的一個品牌,生源十分看好。然而作為一所綜合實力相對較為單薄的西部地區弱勢高校,河池學院僅僅開設了越南語和泰語兩門東盟國家語種作為全校選修課程,開設時間短,師資薄弱,嚴重打擊了學生學習的熱情,但是當今的經濟形勢讓我們清醒地看到:“中國的對外開放是全方位、多類型和多層次的,經濟要開放,教育也要開放。高校不分規模大小、發展先后、實力強弱和區域位置優劣都有機會也都有必要開展國際合作活動,弱勢高校也要開放,也要承擔開展國際合作的責任,為本地區培養國際化人才。”[1]因此,面對激烈的競爭,河池學院要求生存、求發展,就要有積極主動的教育開放心態,順應時代的潮流,搶抓機遇,通過對外教育交流與合作,促進學院在學科、課程、師資、管理、設施和國際化人才培養等方面實現一定程度的跨越式發展。越南語和泰語兩門東盟國家語種的開設是河池學院外語教學的新嘗試,如何在學習區內高校越泰語方面的優秀教學經驗的基礎上,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語言學習能力,對于學院今后開展國際合作交流活動,拓寬學生就業路子,提高辦學質量有著深遠的意義。因此,研究大學生越泰語言學習能力培養這一課題顯得尤為重要。
2.學生學習越泰語言熱情與令人擔憂的學習條件之間的矛盾。學生充分意識到廣西—東盟“泛北部灣經濟區”的形成為就業提供廣闊的前景這一現實,因此越泰語言學習熱情普遍高漲。但學院提供的學習條件卻令人擔憂。這一狀況的起因來自于兩方面,第一,課時安排少。只安排一個學期的課,總學時為32。以越南語為例,其語法與中文語法相似,因此對于剛入門的學生而言,語音及詞匯的學習尤為重要,然而32個學時在學生學完基礎語音和若干簡單的日常對話之后已所剩無幾,學生沒有足夠的時間深入學習課文,課程就結束了。因此大部分學生有繼續開課深入學習的要求。第二,缺乏相應的語言環境。相對英語而言,學院圖書館能提供的越泰語課外讀物欠缺,相關的影音視頻資料較少。語言環境的欠缺導致學生語音口語方面得不到適當的練習。兩個方面的原因一定程度上打擊了學生學習越泰語的熱情。因此,如何改變這一現狀,更好地培養學生的越泰語言學習能力是一項刻不容緩的研究任務。
二、可行性
無論是中國—東盟博覽會提供的人才培養機遇這一外部條件,還是學院內部為求發展而為學生學習東盟語言創設的利好氛圍都為培養學生越泰語言學習能力提供了可能性。首先,廣西與東盟國家具有親緣的地理、民族和文化關系; 它背靠大西南,面向東南亞,有1 000 多公里與東盟國家接壤,彼此往來十分方便。長期形成的邊境貿易和邊民互市,許多民族跨境而居和相近的民風習俗,使廣西在與東盟各國的交往中具有相對的人文優勢。河池學院地處桂西北地區,憑借著廣西與東盟國家在語言環境、文化環境及跨文化語言交際實踐條件上的獨特優勢,能為學生培養越泰語言學習能力提供地域上的優勢。其次,在語源上,東南亞不少語言與廣西的壯語同宗同源,在發音和拼寫方面都十分相似,比如,泰語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與其擁有相同語族的少數民族有壯、水、毛南、仫佬、傣、布依、侗族。京語和越南語則同屬一種語言,系屬未定,但這兩種語言都具有漢藏語系壯侗語族諸語言的共同特點[2]。河池學院所在的宜州市,東與柳城、柳江兩縣接壤,南與忻城、都安相連,西與河池、環江、北與羅城等市縣為鄰。這些相鄰的縣市居住著壯族、侗族、毛南族、仫佬族等少數民族,這對生源大都來自廣西區內的河池學院來說,在學習東盟國家的語言上有著得天獨厚的條件。再者,學院積極為與越南及泰國加強辦學聯系創造有利條件。為擴大廣西同東盟國家的教育交流合作,開拓境外留學、就業市場,招收更多的東盟國家留學生,自治區教育廳在近些年來,幾乎每年都組織代表團參加廣西國際教育展,學院領導對此大力支持,積極參加,為同越南、泰國教育交流合作打開了良好的局面。另外,學院領導與越泰兩國相關高校領導就合作事宜進行互訪。2005年5月,學院黨委書記出訪東南亞,同越南胡志明市文化大學簽訂合作意向書。2009年3月,學院院長出訪東南亞國家越南、泰國、印尼,同越南胡志明市文化大學商討進一步合作事宜,并同泰國曼谷北部大學簽訂合作意向書。2009年10月越南胡志明市文化大學校長率團來學院訪問,商討2010年兩校互派留學生事宜。兩校初步達成協議,以后在學歷上合作,即互派留學生,越南方面第一次提出即將派留學生到河池學院學習。2009年6月,泰國曼谷北部大學國際部部長一行到學院參觀訪問,商討兩校合作辦學事宜。2010年4月,泰國曼谷北部大學院長等一行4人來學院參觀訪問。2010年4月,泰國北碧皇家師范大學人文學院院長等一行17人來學院參觀訪問,進行文化交流活動。互訪活動大大推進了合作辦學的進程。2005年11月學院與越南胡志明市文化大學結為友好學校,并簽訂教育合作協議書,2008年12月達成校際交流項目合作協議。2009年4月,學院首批留學生赴越南胡志明市文化大學留學,成為學院首次經由校際交流關系派到國外學習的學生,8月學成后歸國。另外,目前學院計劃要與泰國北碧皇家大學和曼谷北部大學合作,預計將在2010年10月底送一批2007級的學生去留學一個學期,2011年2月底學成歸來[3]。可見,學院與越泰兩國相關高校的合作辦學已初見規模,這無疑為學生越泰語言學習創造了良好的外部條件。
雖然有良好的地緣、語源以及外部留學條件,河池學院在培養學生越泰語言學習能力仍然面臨重重困難。首先,師資不足,目前,河池學院外語系只有越語泰語教師各一名,從2009年9月起學院設立越泰語為全校選修課,全校選修泰語的學生有800多名,選修越語的學生有600多名,師資嚴重匱乏。其次,學習的課時安排不夠,學生只能學到語音及一些簡單的日常對話,不能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再者,學校所提供的越泰語語言環境有限,阻礙了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鑒于此,筆者提出以下建議:
1.在師資方面,要做好 “引進”和“送出”的工作。 對于嚴重匱乏的越泰語師資,當務之急就是“引進”。引進更多的專業老師,以滿足教學需要。另外,“引進”還可以是聘請外國專家學者來校講學;聘請國內優秀學者來校指導。“送出”即是,鼓勵現有的教師攻讀碩士學位;到國外進修學習;到對象國留學等。使得教師的學歷結構更為合理,知識結構更為完善,業務水平也會相應得到提高。
2.在課程設置方面,學院應安排足夠的學時以保證越泰語言學習朝著更加綜合的方向發展,避免只注重單純的語言學習。增加開設對象國的社會與文化、民族風俗文化、中國與對象國關系的歷史與現狀、對象國金融與貿易課程、旅游語言課程等。將簡單的語言課程朝著多方面全方位一體的綜合方向發展。使得專業課程設置更加合乎社會需求,與時俱進。
3.在提供語言環境方面,一方面,學院圖書館應大量引進越泰語書籍、音像資料以滿足學生的課外自主學習。另一方面,教師在課堂上可以充分利用網絡資源,拓展教學內容。教師要多收集中國國際廣播電臺關于越南或泰國的國際新聞、海外風情、社會文化、政治經濟、風土人情、秀麗河山、歷史遺產等節目,充分利用現代媒體技術,讓學生通過形象、生動、真實地傳播和宣傳了解對象國源遠流長的歷史文化、自然景觀,現代多媒體教學提供了方便快捷的聲像資料,提高越泰語教學效率和質量。教師在課外可以組織越泰語第二課堂活動,鼓勵學生多操練這兩門語言,著力于培養學生越泰語的綜合運用能力。
參考文獻:
[1]馬德益.論地方弱勢高校開展國際合作的機遇[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4,(2).
[2]顧有識,羅樹杰.中國民族志[M].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3.
[3]河池學院國際交流處[Z].
[4]龍耀,李雪巖.中國—東盟架構下中國西南地區外語教育品牌戰略思考[J].學術探索,2007,(10).
[5]陳慧.中國東南亞語言專業現狀及發展趨勢[J].東南亞縱橫,2007,(3).[責任編輯 陳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