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理論豐富和發展了鄧小平小康社會的理論觀點,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黨的十七大提出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要求和戰略決策,是我黨對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認識的新飛躍。探究小康社會理論的形成與發展意義重大。
關鍵詞:“小康”理論;形成;發展
中圖分類號:F120.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31-0010-02
改革開放之初,鄧小平根據中國具體國情,提出了小康這一概念;到20世紀80年代中期,黨在此基礎上逐步形成了“分三步走”的發展戰略,小康列入第二步走的戰略目標;按照黨中央的部署,新世紀之初為實現第三步戰略目標又提出了中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戰略決策;黨的十七大提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的新要求,是對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認識的新飛躍。實踐表明,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理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一、“小康”一詞的由來
“小康”一詞,不是源于西方,而是源于中國,在馬克思經典著作中沒有“小康”一詞,在經典的經濟學或社會學論著中,也不會將“小康”作為一個重要概念來闡述、來運用。“小康”一詞流傳于四川民間社會,流傳于中國民間社會,是中國老百姓對一種已達溫飽但不富裕的安樂生活狀態的描述,甚至可以形象化地描述為每餐幾菜幾湯。這一概念被鄧小平同志引用,最易為中國老百姓所感知,也最能激發中國老百姓的熱情。這一詞語甚至用英文很難翻譯,通常譯為“welloff”、“comfortable”,表示“好了”,即“小康”是一種“好了”的狀態、“舒適”的狀態。而且,鄧小平同志使用“小康”一詞,非常巧妙地借用了中國傳統儒學詞匯來譯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眾所周知,小康思想和大同思想,同時出現在《禮記·禮運》篇中,指出的是社會發展的不同發展階段。儒家認為,社會發展階段可以分為“據亂世”、“升平世”和“太平世”,其中“升平世”和“太平世”就相當于“小康”和“大同”的階段,是兩種前后相繼的理想社會。孫中山在辛亥革命前,在闡述他的民族主義時,不僅反對一個民族“宰割于上”的民族壓迫,主張漢、滿、蒙、回、藏“五族平等”,同心協力,“使中國進入世界第一文明大國”,而且進一步提出世界人類各民族共“致”大同,說“我五大族種……若能擴充其自由、平等、博愛之主義于世界人類,則大同盛軌,豈難致乎?”孫中山的世界大同思想反映了近代中國人民對理想社會的向往和追求。中國幾千年的封建主義統治和舊中國,由于社會制度所決定,不僅無法實現“大同”世界,甚至“小康”社會也未達到。毛澤東同志曾借用“大同”一詞來描述未來的共產主義社會。
二、鄧小平同志對“小康”的定義
1978年12月,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決定把黨的工作重心轉移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現代化建設上來,這標志著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入了新的歷史時期。在這次大會之后,鄧小平不斷總結中國歷史上對實現現代化急于求成的慘痛教訓,特別是在訪問了日本、美國之后,鄧小平清楚地認識到中國與世界現代化先進水平的巨大差距,促使鄧小平對20世紀末中國的現代化發展目標進行新的定位。1979年3月21日,鄧小平在會見英中文化協會執委會代表團時第一次提出“中國式的四個現代化”概念,他說:“我們定的目標是在本世紀末實現四個現代化。我們的概念與西方不同,我姑且用個新說法,叫做‘中國式的四個現代化’。”兩天之后,鄧小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上又重申并簡潔表述為“中國式現代化”這一概念。1979年3月30日,鄧小平在黨的理論工作務虛會上發表了《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的重要講話,再次鄭重提出了“中國式現代化”這一新概念。
提出“中國式現代化”這一“新說法”實際上降低了20世紀末要達到的現代化標準。那么,這種20世紀末的“中國式現代化”又是怎樣的狀況呢?后來,鄧小平用傳統文化中的“小康”來描繪“中國式現代化”的具體藍圖。1979年12月6日,鄧小平在會見來訪的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時,首次強調了“中國式現代化”即“小康之家”、“小康的狀態”、“小康的國家”的思想。他指出:“我們要實現的四個現代化,是中國式的現代化。我們的四個現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們那樣的現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到本世紀末,中國的四個現代化即使達到了某種目標……中國到那時也還是一個小康的狀態”,“只是一個小康的國家”。同年12月29日,鄧小平在會見新加坡政府代表時又重申這一思想。在1981年4月14日,鄧小平會見日中友好議員聯盟的訪華團談話時,還明確提出了“小康社會”這一新概念,他說:“1979年我跟大平首相說到,在本世紀末,我們只能達到一個小康社會,日子可以過。”這明顯是從社會發展角度來闡述“中國式現代化”,而且在這次講話中,他又指出:“經過我們努力,設想十年翻一番,兩個十年翻兩番,就是人均達到國民生產總值1 000美元。經過這一時期的摸索,看來達到1 000美元也不容易,比如說八百、九百,就是八百,也算是一個小康生活了。”在這里鄧小平初步規定了小康目標的經濟指標,并提出了分兩個十年分步實施的設想。1981年11月五屆人大四次會議充分肯定了這個設想。1982年9月,黨的十二大正式確定了從1981年至20世紀末的二十年,爭取農業總產值翻兩番的小康戰略目標和具體步驟。
三、對“小康”定義的豐富和發展
進入20世紀90年代,中國經濟發展的戰略目標是再用十年的時間,實現從溫飽到小康的跨越,這是一個更為重要、更為關鍵的發展階段。達到小康水平,將為國家的長治久安打下新的基礎,為更加有力地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創造新的起點。1992年10月,黨的十四大提出,要在20世紀90年代初步建立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實現全國人民生活達到小康水平的第二步發展目標;到建黨一百周年的時候,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到下世紀中葉建國一百周年的時候,達到第三步發展目標,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1993年11月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確定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基本框架,為中國的經濟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到1995年,原定2000年國民生產總值比1980年“翻兩番”目標提前完成;1997年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實現翻兩番的目標提前完成,“總量”和“人均”都提前實現了第二步戰略目標,由此也實現了由溫飽到總體小康的歷史性跨越。提前完成第一步戰略目標,順利實現第二步的戰略目標,這是鄧小平1987年4月提出“三步走”發展戰略時就已經預料到的。他說:“第一步的原定目標可以提前在今年或者明年完成。這并不意味著第二步就很容易。看起來,第二步的目標也能完成。”在完成了前兩步戰略目標,達到總體小康以后,第三步應該怎么走?鄧小平并沒有設計出具體的步驟,但他告誡后人,“第三步比前兩步要困難得多”,“現在還吹不起這個牛。我們還需要五六十年的艱苦努力”,“相信我們現在的娃娃會完成這個任務”。在達到總體小康后,第三步的戰略目標如何部署?
2002年11月,江澤民在黨的十六大報告中明確提出,要在21世紀的頭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明確了21世紀中國實現現代化三步走的發展戰略:到2010年,使經濟總量、綜合國力和人民生活再上一個大臺階,為后十年大發展打好基礎;到2020年,力爭使國民生產總值比2000年翻兩番,全面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到2050年左右,基本實現現代化,把中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國家。
十六大提出并確立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政治、文化全面發展的目標。十六大以后,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成為中國社會發展的主旋律。
2007年10月,黨的十七大適應國內外形勢的新變化、順應各族人民過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在十六大確立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基礎上,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以及生態建設等方面提出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新要求,這些新要求,既與十六大確定的到2020年奮斗目標具有連續性,又根據新的情況進一步豐富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內涵,更加突出富民為本和以人為本的理念,使黨的奮斗目標更加明確、行動方向更加具體、發展藍圖更加清晰。
從1979年鄧小平提出“小康”至今,我們已經走過多年不懈奮斗的歷程,我們完成了從溫飽到小康的歷史性跨越,經歷了從“建成低水平的,不全面的,發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到建設“全面小康”的歷史性進步,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道路上留下了堅實的足跡。目前,距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還有十年,距2050年左右基本實現現代化還有四十年的時間,還需要繼續努力奮斗。“只要我們不動搖、不懈怠、不折騰,堅定不移地推進改革開放,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就一定能夠勝利實現這一宏偉藍圖和奮斗目標。”
參考文獻:
[1]鄧小平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2]高伯文.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理論的重大理論與現實意義[J].福建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03,(1).
[3]呂書正.鄧小平的小康社會思想[J].寧夏黨校學報,2000,(1).
[責任編輯 吳高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