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農民專業合作社在溝通農戶與市場的聯系方面,有著獨特的優勢,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節節攀升,但在實際的具體管理過程中,各種問題也日益顯現,特別是在財務管理方面的問題尤為突出,通過對農民專業合作社財務管理方面問題的分析,初步提出了解決問題的辦法和建議。
關鍵詞:農民;專業合作社;財務管理
中圖分類號:F812.8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31-0121-02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在溝通農戶與市場之間的聯系方面有著獨特的優勢。當前農民專業合作社組織雖然有了長足的發展,但管理運作還不夠規范,特別是在財務管理方面還存在著一些問題,有待提高和完善。
一、農民專業合作社財務管理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合作社組織機構不健全
目前,合作社財務管理工作還十分薄弱,突出表現為財務責任權限不明,多數合作社組織集財權、物權、事權于一身,合作社資金一人說了算,缺乏民主理財氣氛。有的合作社不配備專門的財會人員,有的即使配備專門的財會人員,也是會計、出納一人擔任,嚴重違背了相互制約與內部控制的原則,不利于提高合作社資金使用效率,不能做到決策民主化。
(二)財務核算內容不完善
當前以種養大戶、農民經紀人為主的合作社“牽頭人”,在資金、技術以及銷售渠道上具有明顯優勢,往往組織外出聯系客戶統一銷售,并為合作社成員提供技術信息等服務,在他們得到實惠的同時,也為合作社成員解決了實際困難,增加了成員收入。因而,成員對合作社建賬問題關注程度不高。即使是省級“四有”合作社,有的也只對各級財政補助款進行核算,其他業務不入賬核算,不能真實、完整地反映合作社的財務狀況與經營成果。
(三)政府扶持資金使用不當
各級財政加大了對合作社的扶持力度,至2009年底,政府對各級合作社共投入近10個億的資金,有力地促進了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發展,但據調查反映,在扶持資金的使用上還存在一些問題,主要表現在:部分合作社對扶持資金使用不當,沒有專款專用;部分合作社的扶持資金沒有按制度要求平均量化給每個成員。
(四)對財務管理工作缺乏足夠的認識
一些合作社建設之初的積極性來自于申請國家財政扶持資金,當合作社建成后,其負責人頭腦中沒有財務管理概念,對財務管理了解不多,不論大事小事都是負責人一個人說了算。合作社的經營一人做主,盈余如何分配一個人決定。另外,有些有村委會組織牽頭組建的合作社,村委會主任擔任合作社負責人,吸收部分村民入社,由此合作社的財務往來便混雜在村里,合作社賬與村賬合二為一;一些由龍頭企業或種養大戶牽頭興辦的合作社,多數認為合作社是他們私有的,由他們自負盈虧,頭腦中沒有財務管理的概念。
(五)盈余分配機制不規范
農民專業合作社法第37條規定,合作社可分配盈余在按成員與本社的交易量或交易額比例返還后的剩余部分,以成員的出資額等按比例進行二次分配。從調查看,有的合作社沒有進行二次返利,部分合作社只是少數“興辦成員”持股,合作社獲得的盈利只有按股分紅,沒有按社員投售的農產品數量進行“二次分配”,社員向合作社投售產品,仍然停留在市場交易的買賣關系上,社員從合作社中得利不多。
二、提高合作社財務管理水平的建議
(一)強化財務管理制度建設
合作社要按照會計法和《農民專業合作社財務會計制度(試行)》等會計法律規范的要求,健全并落實合作社內部崗位責任制等內部控制制度,錢、財、物分開保管。建立資產臺賬制度,確定專人負責資產的購置、驗收、保管和使用登記,落實責任;定期盤點清查合作社資產,做到賬實相符;根據相關規定并結合本社實際,確定固定資產與低值易耗品的管理方法,加強對本社土地使用權、非專利技術、商譽等無形資產的管理,防止無形資產的流逝。
(二)加強財會隊伍建設
合作社財會人員是合作社財會工作的具體操作者,其素質和水平的高低直接關系著合作社財務管理的好壞。應加大對合作社財會人員的培訓力度,對合作社會計科目、會計賬簿的建立、會計報表的編制給予輔導,使合作社財會工作正規化、合理化、合法化。財務人員要實行聘任制,努力推進財務公開與民主監督,把財務公開作為一項制度在章程中確立下來,實行民主決策、民主監督、民主管理,堅持成員監督與外部監督相結合,提高合作社的整體財務水平。同時,合作社應適當考慮聘任農業院校畢業的大學生任職會計崗位,將先進的知識與理念帶入專業合作社。
(三)加強國家扶持資金的會計核算
實行專款專用,按照規定的用途使用國家扶持資金,把有限的資金用在刀刃上,提高資金使用效率。加強會計核算,設立國家扶持資金明細賬,專門核算國家扶持資金的收支情況。要按照法律規定,形成資產的扶持資金平均量化到全體社員,計入成員賬戶,作為合作社剩余盈余分配的依據。完善收益分配制度,按照合作社法和章程的規定,合理確定盈余返還和剩余盈余返還比例,并將從當年盈余中提取的公積金量化給每個成員,計入成員賬戶。
(四)健全收益分配制度
一般合作社除了留取一定的積累外,合作社的收益分配包括利潤返還、股金分紅、股息支付三部分。社員作為惠顧者應該得到利潤返還,作為投資者應該得到股金分紅和股息。三種收益所占的比重可根據合作社的具體情況而定。參照美國經驗是初創期股金分紅比例高些,這樣可以吸引社員的加入。應堅持按股分紅和按農產品交易量返利相結合的原則。合作社也可以只進行利潤返還或利潤返還加支付股息,但不能不進行分配。另外,合作社利潤要留出一定比例的公積金、公益金、教育基金、風險基金等,在盈余分配時必須首先提取一定的風險基金和發展基金,以便專款專用,以豐補歉,保護專業合作社組織的穩定性。
(五)擴大籌資渠道,增加資金實力
農民專業合作社應適應現代市場經濟的客觀要求,擴大籌資渠道,使籌資渠道和方式呈現多樣化,增加資金實力。
1.通過對農民專業合作社股金籌集機制進行創新,增強其內在融資能力。確保成員對合作社管理的關注及對合作社的繼續投入。農民專業合作社可根據本社規模、經營宗旨、各個成員收入能力等適當調整原來的分配制度,提高入社成員的股金,實行股金額與交售量(額)比例并存相聯系的分配機制。從而提高社員參與經營管理的積極性,盡可能擴大股金來源。
2.發揮品牌信用效應,利用良好的外部融資環境來提高合作社資金籌集能力。《合作社法》的頒布為農民專業合作社健康發展提供了法律依據,使得合作社的發展有法可依。要努力利用政府為合作社創造良好的財稅環境、金融環境、有效貸款擔保機制,積極爭取惠農政策支持,用足用好用活現有政策。勇于開拓金融機制創新,籌集來源于金融機構的資金,借助證券信用,像工商企業發行債券一樣發行合作社債券等。同時制定吸引外部資金投入的靈活機制,引進工商資本投入,參與生產經營管理,享受股金分紅,實現工業反哺農業,以提高合作社資金實力。
總之,財務管理是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核心工作,合作社要健康發展,必須做好財會工作,加強財務管理。合作社向財務報告使用者,提供真實有用的會計信息,不但有利于合作社本身的健康發展,同時也為國家有關部門制定相關的政策法規提供依據,也為各類投資者、各類債權人以及國家宏觀經濟管理部門提供決策的參考。
參考文獻:
[1]魯曉.中國農民專業合作社財務管理探討[J].現代商貿工業,2009,(1).
[2]白兆秀.提升農民專業合作社財務管理水平之思考[J].中國農業會計,2009,(6).
[3]劉紅,程梅.農民專業合作社財務管理亟待加強[J].江蘇農村經濟,2010,(1).[責任編輯 陳麗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