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信任是社會資本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現代信任理論認為,信任文化對于一個地區的政治穩定、經濟發展、社會和諧和文化進步等方面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但是信任文化的生成是受到許多因素制約的。波蘭著名的社會學家彼得·什托姆普卡在研究信任文化的生成時發現社會網絡對信任文化的生成具有重要影響。通過對廣西實證資料的分析我們發現,社會網絡規模對信任文化的生成影響不大,網絡趨同性對信任文化的生成具有重要影響。
關鍵詞:信任文化;社會網絡;社會網絡規模;網絡趨同性
中圖分類號:C91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31-0241-02
信任是社會資本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肯尼斯·阿羅曾經指出,“實際上,每一起商業交易都內在的含有信任成分,無疑,任何一種交易都有一定的時間跨度。人們似乎有理由認為,經濟落后很大一部分程度是由缺乏相互信任造成的。” [1]現代信任理論研究認為,信任文化對于一個地區的政治穩定、經濟發展、社會和諧和文化進步等方面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但是信任文化的生成受到許多因素的制約,社會網絡對信任文化的生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本研究的主要概念和資料來源
(一)本研究的主要概念
1.信任文化。按照波蘭著名的社會學家彼得·什托姆普卡的定義,信任(trust)就是相信他人未來的可能行動的賭博[2]。信任文化被看做人們支撐他們的信任賭博的基礎之一[2]。筆者在研究中采用的也是這一定義。在研究過程中,筆者將信任文化這一概念操作化為社會誠信評價這一變量。在問卷中設計的問題是:“您對社會誠信狀況的整體評價是什么?”選項有五種,一是很好,二是比較好,三是一般,四是不好,五是很不好。不同的選項代表不同的社會誠信評價,而社會誠信評價比較好的反映了信任文化狀況。
2.社會網絡。“社會網絡”指的是社會行動者及其間的關系的集合。一個社會網絡是由多個點(社會行動者)和各點之間的連線(行動者之間的關系)組成的集合[3]。社會網絡一般通過社會網絡規模和網絡趨同性來測量。社會網絡規模是指構成一個社會網絡的成員的數目,它是反映個人社會網絡狀況的重要指標。網絡趨同性指的是社會網絡的核心人物與其他社會網絡成員在某種社會特征方面的類似性。它通常用與調查對象在某一特征方面同屬一個群體的人數占整個社會網絡成員的百分比來表示。一般認為,社會網絡規模越大,網絡趨同性越低,社會網絡資源越豐富。
(二)資料來源
本研究運用的是廣西的抽樣調查資料。資料來源于李文華教授主持的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課題“廣西不同民族職業流動與就業培訓政策的比較研究”的數據庫。數據庫的樣本容量為1 155份,其中對社會誠信評價進行回答的樣本有1 062份,占數據庫樣本總量的91.9%。其中,男性樣本529份,占樣本總量的49.8%,女性樣本533份,占樣本總量的50.2%。
二、社會網絡對信任文化影響的實證分析
在本研究中,筆者采用的是社會誠信評價這一變量來測量信任文化。首先我們對社會誠信評價進行了統計描述,結果(見表1):
表1 社會誠信評價分布表
從表1可以看出,總共有1 062份樣本回答了這一問題。認為社會誠信狀況很好的樣本有18份,占總樣本的1.7%;認為社會誠信狀況比較好的樣本有185份,占總樣本的17.4%;認為社會誠信狀況一般的樣本有723份,占總樣本的68.1%;認為社會誠信狀況不好的樣本有112份,占總樣本的10.5%;認為社會誠信狀況很不好的樣本有24份,占總樣本的2.3%。從這些樣本的分布我們可以發現,絕大多數樣本對社會誠信狀況的評價是一般,有少部分樣本認為中國的社會誠信狀況比較好或者不好,有極少數樣本認為中國的社會誠信狀況很好或者很不好。表明中國的社會誠信狀況比較合理,也反映了中國的信任文化處于良性的狀態。
(一)社會網絡規模對信任文化影響的實證分析
社會網絡主要通過兩個指標來測量:一是社會網絡規模,二是網絡趨同性。首先我們分析社會網絡規模對信任文化的影響。由于社會網絡規模和社會誠信評價都屬于定距變量,因此我們對社會網絡規模和社會誠信評價做相關分析[4]。通過相關分析,其結果(見表2):
表2 社會網絡規模與社會誠信評價相關分析結果表
要分析社會誠信評價是否與社會網絡規模有關,主要參考兩個數據:一個是相關系數,一個是顯著性水平Sig值 [5]。從表2我們可以發現,社會網絡規模與社會誠信評價的相關系數為- 0.047,社會網絡規模與社會誠信評價微弱相關,表明個人的社會網絡規模越大,其對社會誠信的評價越高,但需要通過顯著性水平檢驗。由于其顯著性水平Sig值為0.071,大于α值0.05,由此我們可以得出結論:社會網絡規模與社會誠信評價無關,信任文化的生成不受社會網絡規模的影響。
(二)網絡趨同性對信任文化影響的實證分析
社會網絡還有一個重要的測量指標,那就是網絡趨同性。由于網絡趨同性和社會誠信評價都屬于定距變量,因此我們對網絡趨同性和社會誠信評價做相關分析。通過相關分析,結果(見表3):
表3 網絡趨同性與社會誠信評價相關分析結果表
*Correlation is significant at the 0.05 level (1-tailed)。
從表3我們可以發現,網絡趨同性與社會誠信評價的相關系數為-0.052,網絡趨同性與社會誠信評價微弱相關,表明個人的網絡趨同性越低,其對社會誠信的評價越高,并且其顯著性水平Sig值為0.047,小于α值0.05,由此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社會誠信評價與網絡趨同性有關,信任文化的生成受網絡趨同性的影響。
三、結論
從上面的實證分析,我們可以發現,中國信任文化總體是處于良性狀態,這與一些學者得出的結論可能會有一定的差別。同時我們也發現,社會網絡對信任文化的生成具有一定的影響,特別是社會網絡的網絡趨同性對信任文化的生成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這在一定程度上印證了波蘭著名的社會學家彼得·什托姆普卡的研究。彼得·什托姆普卡在研究中認為社會網絡或關系可以增進信任文化[2]。但是不是社會網絡規模,而是網絡趨同性增進了信任文化的生成。也就是說,不是社會網絡的大小,而是社會網絡的結構影響了信任文化的生成。究其原因,可能是網絡趨同性越低,表明其社會網絡成員的分布越廣泛,同時也體現了個人所扮演角色的多樣性,即地位叢的豐富性。一個人扮演的角色越多,他對每一個具體角色的依賴就越少。羅斯·勞伯—科塞證明這種情形提高了個體的自治性,因為他較少受從每一單個的地位發出的角色要求所束縛。因此,網絡趨同性比較低的人對社會誠信的評價就會比較高,因為他們付出的信任被背叛對其的影響比較小,他們會有更多的角色選擇,這也許是網絡趨同性促進信任文化生成的重要原因。
感謝李文華教授允許我使用他主持的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課題“廣西不同民族職業流動與就業培訓政策的比較研究”(批準號:04XSH003)的數據庫。
參考文獻:
[1]Kenneth J.Arrow,“Gifts and Exchanges”,Philosophy andPublic Affairs 1,1972:357.
[2][波蘭]彼得·什托姆普卡.信任 —— 一種社會學理論[M].程勝利,譯.北京:中華書局出版社,2005:33-173.
[3]劉軍.社會網絡分析導論[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4.
[4]盧淑華.社會統計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380.
[5]阮桂海.數據統計與分析——SPSS應用教程[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141-149.
[責任編輯 王曉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