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翻譯不確定性的提出為我們認識翻譯的本質提供了新的視角和方法。目前,國內外對其研究主要集中在其產生原因上,即對意義不確定性的研究,成果頗豐;而對翻譯不確定性的表現則鮮有提及,擬從后現代主義語境觀來探討翻譯不確定性的主要表現,主要包括可譯性、翻譯標準多元化、譯者身份及話語權等方面,旨在說明全面地看待翻譯不確定性問題將對持續推進和深度發展翻譯研究大有裨益。
關鍵詞:語境;傳統語境;后現代主義語境;等值翻譯學
中圖分類號:H059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31-0267-02
一、語境、傳統語境與后現代主義語境之間的關系
語境即言語環境,它包括語言因素,也包括非語言因素。上下文、時間、空間、情景、對象、話語前提等與語詞使用有關的都是語境因素。從語境研究的歷史現狀來看,各門不同的學科以及不同的學術流派關于語境的定義及其基本內容并不完全相同。王建平先生從語用學的角度給語境下了定義:“語境是人們在語言交際中理解和運用語言所依賴的各種表現為言辭的上下文或不表現為言辭的主觀因素。”語境這一概念最早由英國人類學家B.Malinowski在1923年提出來的。他區分出兩類語境:一是“情景語境”,一是“文化語境”。也可以說分為 “語言性語境”和“非語言性語境”。傳統語境觀描述的語境就是“傳統語境”,但也正是由于這種包羅萬象的特征使得傳統的語境研究缺乏系統性和可操作性,局限于對語境因素的大量羅列。而且,傳統語境中的概念界定經常不夠清楚,語境因素的分類存在著重復和交叉現象。傳統語境的局限性還在于其相對靜止的特點。語境就是一組固定知識的集合,先于交際存在于人們的思想中,在交際時制約著話語的理解和交際活動的進展。交際雙方的推理只能是被動地按是否遵守或違背交際原則來進行,以適應相應的語境因素。從認知角度看,傳統的語境研究忽視了交際主體的主觀能動性,沒有將交際主體的心理因素和動態的話語處理過程納入研究范疇。其結果就是將語境看成是靜態的和固定的預設。后現代主義是對“現代性”各個領域的批判與解構。去中心化、反人類中心主義、多元化、不確定性、非理性等后現代主義思潮觀念對科學教育改革有一定的合理性和現實意義。后現代主義思潮十分龐雜,是對傳統科學觀,現代社會系統文化在思維方式、價值取向、自然觀等方面的強烈批判與解構的文化思潮。盡管后現代主義學者在理論上有不同的傾向和觀點,但學術界對后現代主義的基本特征形成了一定的共識,即反對個人主義,強調不確定性、創造性、非理性、反思和批判精神,提出去中心化、去一元化思想,倡導多元化方法論等。后現代主義的語境觀在認知時要遵循一定的規則,說話要看場合,要顧及語境。話語的含義在正常的情況下只是字面的意思,但很多時候是有言外之意的。“言外之意”必須通過語境傳遞才能表達說話人要傳遞的真實信息,同時注意語境對語言信息傳遞所產生的影響。語境不僅對語言運用具有制約作用,更具有參與作用,它直接滲透在話語活動的每一個環節、每一個進程之中,參與話語含義的形成和話語策略的構成,融合為話語表達與理解活動的有機組成部分。合理利用語境可以有效地提高話語表達的效果,使話語傳遞真實的信息;巧妙地發揮語境因素,可以做到話語表達簡潔、含蓄和得體。因此語境是一種工具,是一種手段,是一座通向交流、溝通信息的橋梁,正確利用語境,就能把握言語者的真實信息,可以避免誤會乃至錯誤。
二、后現代主義語境觀對翻譯不確定性的主要表現研究
后現代主義的反中心特征首先表現在解構主體性,消解主客體之分。在近代哲學歷史上,主體性問題一直是西方哲學認識論的中心問題。然而自后現代主義哲學產生以來,激起了一股反主體性的潮流。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上,后現代主義反對人類中心主義,反對人類把自身視為自然的主宰而把自然視為人類的附庸和達到目的的手段。在人與人的關系上,后現代主義抨擊“自我中心論”,后現代主義者批評說:“個人主義已成為社會中各種問題的根源。”后現代主義者立足于人類整體利益,主張摒棄個人主義,消除人我對立,認為每個人都處在與他人的關系之中,個人只有在人們的相互關系中才可被理解,主張用交往主體形式取代中心主體形式,通過交流推翻居于中心地位的認識主體,倡導不同觀察者和認識者之間的平等交往關系。后現代主義是對“現代性”的謹慎反思,它將矛頭直接指向“現代性”下的一套整體性、同一性的敘述,對“現代性”下的許多不言自明的真理持懷疑態度。后現代主義的不確定性特征包括反對普遍性、同一性,推崇自由游戲、差異、多元論和不確定性主體。首先,后現代主義注重獨一無二的事物、不可重復的事物,而不注重一般性事物和反復出現的事物,主張用“突現的主體”、“過程的主體”、“創造性的主體”、“散亂的主體”去代替普遍性的現代主體,即主張一種不確定性的主體。其次,它主張方法論的無政府主義和思考方式多元論。后現代主義主張科學研究“怎么都行”,否定科學方法的特殊性、一致性和可靠性。費耶阿本德(Paul Feyerabend) 認為,科學不應該比其他文化方式具有更大的權威,科學沒有固定的和普遍的方法論規則可供遵循,沒有所謂的“科學的方法”,且認為科學應該接納“怎么都行”的多元方法論原則。當今西方社會多元化的發展趨勢使得原有的一元社會秩序開始動搖,世界格局也趨向多元化,以往一元化的封閉體系受到巨大的挑戰,后現代主義所標榜的“反實質化”、“去中心”、“不確定性”、“反整體性”等術語無不體現了社會多元化趨勢的影響。
翻譯不確定性理論早在20世紀60年代就為威拉德·奧曼·奎因推出,其理論中的一個重要方面是關于意義的判定問題。他認為語言的意義具有很大的相對性,不存在所謂正確的或者錯誤的理解。奎因的觀點也許過于極端,然而無可爭議的是意義的不確定性必將導致翻譯的不確定性,而翻譯的不確定性的表現應該是多方面的,本課題認為有必要進一步論證和分析翻譯的不確定性,并從中得到啟示。課題擬從后現代主義語境角度探討產生翻譯不確定性的主要原因,從可譯性問題、翻譯方法、翻譯標準及譯者身份等幾方面研究翻譯不確定性的具體表現,旨在突出辯證思維在翻譯理論研究和翻譯實踐中的重要意義。后現代主義的思潮為研究翻譯不確定性展開了廣闊的空間。尤其是后現代主義否定封閉的結構,固定的意義和僵硬的秩序,贊同游戲性,非完整性,不確定性,偶然性和混沌性的特征,為深入探究翻譯不確定性的形成原因及其表現方式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關于“翻譯的不確定性”的說法并不是告訴我們翻譯不可為,而是讓我們意識到外部的行為傾向不足以完全確定意義和指稱,人們對這兩者的理解和把握其實帶有很大的主觀意志和臆測成分。而基于這些不確定性,世界上也就不可能存在唯一正確的翻譯,從而打破了那種“存在唯一正確的譯文”的神話,為我們研究和認識翻譯的本質提供了新的視角和方法,這對翻譯研究的持續推進和深度發展無疑大有裨益。后現代思潮是20世紀60年代在大西洋兩岸興起的一場文化運動,其本質是一場以消解和批判為特點的文化運動和社會運動。后現代從各個角度揭示現代化自身存在的種種矛盾和缺陷,對現代化采取反省的態度,翻譯研究也在這一時期進入一個全新的領域。20世紀80年代后期,翻譯研究進入文化轉向時期,文化轉向的表現主要是解構主義、女性主義和后殖民主義等“后現代”翻譯理論的發展。 翻譯不確定性這一矛盾集中點也在這一時期被更多學者關注。首先,解構主義強調語言的不確定性。解構主義理論是在對索緒爾結構主義語言學的批判中建立起來的,圍繞語言文字問題對結構主義語言學進行了批判,要求破除“邏各斯中心主義”,剖析它的不合理之處,其代表人物有德里達、福柯、羅蘭·巴爾特以及保羅;德曼等人。德里達認為,在翻譯的過程中,由于語言的轉換,原作所賴以生存的“文化語境”重新構建,翻譯在一種新的軀體、新的文化中打開了文本的嶄新歷史,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作為原作生命延續的譯作,面對新的讀者,開始了新的閱讀和接受的歷史,語言不確定因素也因此而產生。
三、結束語
奎因提出的著名的翻譯不確定性論,深刻地影響著西方當代哲學和語言學的發展。但是,一直以來國內對于奎因翻譯理論的譯介卻很少。課題組認為,奎因的翻譯不確定性理論即使在21世紀的今天,仍然值得我們進一步深思。深入探究翻譯的不確定性論題,對我們的翻譯研究和翻譯實踐將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尤其是在當今各派翻譯理論層出不窮的情況下,了解翻譯的不確定性對我們堅持翻譯活動中的辯證思維無疑具有重要意義。著力用辯證的眼光審視翻譯不確定性理論自身和它對翻譯研究的影響。由于奎因哲學理論本身的局限性,所以翻譯不確定性論題在內容上也不可避免地存在深層的缺陷,包括它對翻譯中文化、社會和心理因素的忽視以及它對意義確定性的排斥。然而,很重要的一點,它揭示了翻譯活動及研究中存在的辯證性思維方法,這對現實的翻譯研究存在積極的促進意義,包括使翻譯工作者認識到語言既有可譯性又有不可譯性、翻譯方法的可變性和翻譯標準的多元性。從后現代主義語境觀來看待翻譯的不確定性為題,可以為其深層次研究提供堅實的理論支持。
參考文獻:
[1]王雪玲.雅各布森的翻譯理論對奈達翻譯思想的影響性研究[J].高等教育與學術研究,2009,(10).
[2]王雪玲.認知語境與商務英語寫作的關聯性研究[J].商場現代化,2008,(30).
[3]王雪玲.論《到燈塔去》的空間敘事藝術[J].學術交流,2009,(12).
[責任編輯 王曉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