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面對社會對城鄉規劃類人才的需要,站在專業發展的角度,對“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的發展提出幾點思考,即明確培養目標,認真科學地構建課程體系,使學生所學不空、切實有用,培養出社會真正需要的人才,推動專業的蓬勃發展。
關鍵詞:專業發展;培養目標;課程建設
中圖分類號:F29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31-0182-02
引言
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是國家教育部1999年分布實施的高校新專業目錄中新設立的專業,旨在培養具有資源、環境與規劃管理能力的綜合性人才。石河子大學于2001年招收第一屆“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本科生,以培養環境科學及規劃設計類人才為目的。借助于近幾年社會對環境類及規劃設計類人才的有一定的需求量,幾年來生源相對充足,專業發展也一度呈現出良好的態勢;但是面對整個社會就業壓力大的事實,該專業的發展前景也開始令人擔憂,或者說已呈現出衰敗的跡象,而且也會時不時聽到該專業的畢業生喪氣地嘆道:幾年學下來,感覺比較空洞,我能找到什么工作呢?社會需要我這專業干什么呢?面對這種感嘆和疑慮,引起筆者長久的思考。站在教育者的角度,筆者認為,解決該專業發展問題的關鍵在于人才培養方向的“定位”。
一、“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發展現狀
“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屬于地理學一級學科下的二級學科,它是個涵蓋面較廣的專業,據統計,全國有160多個高校設有該專業 [1],而各高校對該專業的人才培養模式、培養目標大相徑庭,有的側重于資源環境,有的側重于城鄉規劃、有的以培養房地產管理人才為目標、有的以培養物流管理人才為目標等等。由于大部分高校的“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是在地理學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所以偏重于地理學的人才培養模式及目標的高校偏多,同時各高校也根據社會對人才的需求情況及專業發展基礎設定培養目標,使該專業呈現出在同一專業名稱下培養著不同方面的人才的現狀。對此,要想使該專業有個良好的發展前景就必須準確“定位”,也就是應明確培養目標,認真科學地構建課程體系,專業方向要與社會需求緊密結合,并根據需求做靈活的調整,以便能使學生感覺所學不空、切實有用,消除學生疑慮,培養出社會真正需要的人才,也只有這樣,才能使專業的發展強勁有力,前景光明。
二、明確培養目標,確定人才培養模式
高等學校的根本任務是培養人才,在如今的社會環境下,這個“人才”應該理解為社會需要的可用之人。因此,石河子大學的培養目標就相當明確:培養社會所需之人。隨著污染的加劇和人們環境意識的提高,有效控制和防治環境污染及公共衛生問題,需要大量的專業性人才,已經成為各級政府的共識,特別是在新疆這樣的生態環境脆弱地區,環境管理與污染防治任務相對繁重。針對社會需求,石河子大學“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培養目標應確定為:培養具備環境科學和規劃設計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能在科研機構、企事業單位及行政部門等從事科研、環境保護、環境管理和環境規劃設計等工作的高級專門人才。為了達到這個目標,就需要確定科學合理的人才培養模式。
人才培養模式中有以下幾個要素:專業設置、培養目標、培養規格、培養方案、培養途徑。其中培養方案是人才培養目標與培養規格的具體化、實踐化形式,是實現專業培養目標和培養規格的中心環節,是人才培養的實施藍圖 [2]。我們的培養方案經過幾次大的修改,目前使用的方案相對完善,具體表現:(1)方案中著重加強了本科前兩年階段的基礎教育,并適當增加了專業基礎課學習;如增加了“計量地理學”、“景觀生態學”等課程,將“環境規劃與管理”、“遙感導論”、“地理信息系統導論”等課程調整到大學第二年開課,使學生及早接觸專業知識,為以后的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2)為了培養進一步深造與承擔社會工作等多方面的人才做準備,加強了專業基礎課與專業選修課程;如增開了“環境地理信息系統”、“專題地圖設計”、“全球變化”、“景觀規劃設計”等課程,這些課程突出專業知識教育,同時拓寬知識面。(3)實行“兩段”式培養,即學校教育與社會實踐相結合,也就是在三年學校學習后,讓學生到環境管理、環境保護單位、環境評價企業以及規劃設計部門等實踐半年,給學生提供社會實踐經歷,以提高實踐能力和技能。
本培養方案的特點是以綜合素質培養為基礎,加強專業素質教育,突出人才培養特色,以培養出具有良好科學素質、專業知識全面、實踐動手能力強的管理和設計人才。
三、課程體系建設
要實現專業的培養目標,不是僅僅靠一門或幾門課程所能奏效的,而是靠全部開設課程的協調和補充。課程體系是否合理,直接關系到所培養人才的質量。環境科學涉及自然、技術、社會和管理科學等諸多領域和學科,是一門跨學科和多學科交叉的科學[3]?!百Y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通過學科間的交叉滲透形成了 “綜合性強、研究領域廣、相關學科多” 等專業特點。這即為專業課程設置提高了難度,同時也提供了廣度。
高校各專業的課程體系主要反映在普通課程、專業課程、職業課程、跨學科課程;理論性課程與操作性課程;必修課和選修課程;大、中、小型課程;潛在課程與顯性課程等幾個比例關系中[4]。經過幾年的不斷探索,目前在我們的“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的課程體系建設中,首先,體現了基礎與專業的結合:我們開設專業所需的各類基礎課,如高等數學、英語、計算機、無機化學、自然地理學等。第二,體現了理論與應用的結合:一些課程除理論部分外,還開設實驗或實習課,如環境監測學,該課程中一半的課時是實驗課;再如遙感導論,該課程設有集中上機實習時間;還有野外實習,增加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感官認識等等。第三,體現了課程設置與社會需求發展的結合:面對社會對人才的需求變化,及時調整部分課程,如面對社會對環境規劃設計類人才的新需求,在原有“環境規劃學”、“環境影響評價”等課程的基礎上,增加了“城市規劃原理”、“景觀規劃設計”等課程,使學生更能適應社會的需要。
目前該專業新的課程體系基本實現了基礎課程與專業課程比例適當,理論性課程與操作性課程比例適當,必修課與選修課程比例適當等對專業課程體系建設的要求。
結語
人才培養是為社會服務的,社會有什么需求我們就培養什么樣的人才,社會需求直接表現在對某類專業人才的需求市場上,因此,我們的專業人才培養目標也會通過深入研究人才市場對人才類型的需求做靈活的調整。站在教育工作者角度,如何才能抓住每一個市場需求機會,培養社會所需的人才,推動專業的蓬勃發展,是每位教育者都應思考的問題。
參考文獻:
[1]趙小風,黃賢金,等.中國高等教育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課程體系比較研究[J].高等理科教育,2008,(3):50-53.
[2]曾冬梅,席鴻建,黃國勛.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構建[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02,(5):98-101.
[3]左玉輝.環境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4]李方.一般教學模式與學科教學模式[J].課程·教材·教法,2001,(5):20-26.[責任編輯 吳明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