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針對中國事業單位國有資產管理存在的相關問題,提出一系列解決的措施,提高中國事業單位國有資產管理的效率,提升中國事業國有資產管理工作的水平。
關鍵詞:事業單位;國有資產管理;現狀;改革
中圖分類號:F81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31-0114-02
引言
事業單位國有資產是指由事業單位占有、使用的,依法確認為國家所有,能以貨幣計量的各種經濟資源的總稱,即事業單位的國有(公共)財產。事業單位國有資產表現形式主要為流動資產、固定資產、無形資產和對外投資等。隨著中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的不斷發展,公共財政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事業單位國有資產管理改革工作被提到了主要議程,引起了各級領導和各部門的高度重視。本文針對中國事業單位國有資產管理存在的相關問題,提出一些列解決的措施,提高中國事業單位國有資產管理的效率,提升中國事業國有資產管理工作的水平,促進中國事業單位相關部門的運作效率,從最大程度上達到節約國有資源。
一、事業單位國有資產管理方式
按照經營與否將事業單位國有資產分為經營性國有資產和非經營性國有資產。對于經營性國有資產事業單位管理的目標是以實現國有資產的保值增值,提高國有資產的運營效益為主要目標。事業單位代表出資者身份,根據增加資本收益的目標進行管理。對于非經營性國有資產,事業單位基本的管理方式主要有:第一,以實物形態管理為主,推動國有資產的合理流動和資源配置優化。第二,對國有資產進行分類管理。第三,重視資產的登記,報告和使用等基本環節的管理。第四,權利統一,設置專門的部門對國有資產進行管理,可以使國有資產的配置更科學。
二、中國事業單位目前國有資產管理現狀分析
目前,中國事業單位國有資產管理體系處于初級階段,管理不是很嚴謹,效率也不是很高,歸納起來,可以分為以下幾個方面。
1.資產形成上渠道多頭,來源復雜,管理不夠規范。一個部門可用于構建資產的經費,如行政經費,基本建設資金,外事費,事業費等分別來自于幾個機構,分別設立不同的賬戶,并且各機構之間互不通氣:也沒有建立有效的資產預算管理機制和合理的管理程序進行約束。許多單位對于固定資產更新,維修所形成的資產,從其他渠道購入的資產以及調入,捐贈等形成的資產等不及時到賬,甚至不入賬:對于已經報廢和已作處置的資產也不及時的進行調賬,造成賬外資產數量巨大,賬賬不符,賬實不符問題普遍存在,幾次清產核資都為能達到預期效果,前清后亂。
2.資產管理分散,相關部門工作缺乏有效協調。目前,國有資產管理或監督管理部門不少,有國有資產管理部門,財務部門,物資管理部門和房地產管理部門,紀檢審計部門,但是這些部門的職責劃分不夠規范,資產的構建預算掌握在各單位手中,造成資產實際占用權,處置權等全部落在各個占用單位,要進行跨部門,跨單位的資產配置資產基本是不可能,致使部分資產不能進行評估無法入賬,形成產權證外資產。特別是房地產,在事業國有資產中房地產占有比較大的比重,其中,土地的管理問題又顯得格外突出。事業單位的土地管理的步驟之間相對零散,沒有形成模塊,而且全部是純人工操作。由于中國事業單位土地資源眾多工作量也是非常的大,全面實現土地系統化管理也是非常必要的。
3.資產使用責任機制和監督機制缺乏,資產閑置和資源浪費嚴重。資產低效使用這一問題一直都很嚴重,普遍存在重錢輕物、重購輕管的現象;在資產購置上存在隨意性乃至盲目性,趕超消費浪潮,追求高精尖,提前更新,使得大量能使用的設備處于閑置狀態,不及時的對資產進行保養,檢修、維修,致使許多資產無法繼續使用或者超常規,破壞性的使用,造成設備快速老化,影響了資產的使用效果和壽命。
4.國有資產管理法律法規措施建設滯后于資產質量,數量和結構的變化。事業單位國有資產管理手段于市場調節機制之間尚未形成有機的結合,對市場經濟條件下事業單位出現的變化和改革缺乏深層次的研究,整體而言國有資產管理還不夠明確規范。
綜上所述,一方面事業單位國有資產閑置浪費,許多該處置的資產得不到及時處置:另一方面不斷向財政要錢,投資興建或購置資產,造成國有非經營性資產的低效使用,影響國有資產管理效能,影響事業單位的運轉效率。面對這些狀況,必須進一步深化事業性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
三、事業單位國有資產管理改革措施
1.建立國有資產監督體制。國有資產監督體制是國家關于國有資本所有權代表機構和運營機構設置,職責機構設置,職責劃分以及國有資產監督方式,制度、規則和方法等的總稱,它反映了國家作為國有資產所有者,對占有使用國有資本的生產經營單位進行的資本金投入與取得資產收益的經濟活動及其形成的經濟關系,是國有資產監督管理的主要內容。建立國有資產監督體系,正確組織國有資本運營活動,合理處理國家財務監督關系,從而保證國有資本運營監督管理有序,有效地進行。事業單位的國有自產監督管理機制建立步驟可以采用以下基本步驟:第一步,進行資產清查,摸清家底,建立資產動態管理信息系統,建檔入庫,建立制度。第二步,重點加強對行政單位用于經營的資產的監管,實現行政單位與用于經營資產的脫鉤,加強行政單位資產用于經營的收益的監管。第三步,逐步從資產的配置、使用、處置等環節加以規范。
2.運用會計手段改進事業單位國有資產管理。現代事業單位財務管理絕大部分實行的會計集中核算制度,在會計集中核算體制下事業單位固定資產管理存在固定資產賬實不符、固定資產的出租、出借的收入不能有效入賬等問題。因此,首先應把好購置關,做好入庫驗收。單位應將固定資產購置計劃列入當年預算,經有關部門批準后,嚴格按預算進行采購,屬于政府集中采購目錄中的項目要按規定實行政府集中采購。對采購的資產要由管理人員和使用人員共同驗收入庫,對不合格的物品要堅決拒收。其次,要加強會計核算,做好賬簿記錄。核算中心建立固定資產總賬和二級明細賬,單位財務部門建立固定資產三級明細賬,資產管理人員建立實物卡片賬。對固定資產的增減情況及時進行賬務處理。單位財務部門定期將固定資產三級明細賬、實物卡片賬與核算中心的總賬、明細賬核對,做到賬賬相符、賬卡相符;再次,應加強實物管理,定期實地盤點固定資產。單位應在每年年底定期對固定資產進行全面實地盤點,了解固定資產的使用狀態,對盤盈或盤虧的固定資產應提交盤點情況報告,查明原因,及時處理,保證賬實相符。最后,要加強固定資產轉讓、出租、抵押、報廢等的管理。單位處置固定資產時應按規定報相關部門辦理相關手續,有關報批結果及時報核算中心進行賬務處理。對取得的收入,必須納人單位財務按相關規定統一核算和管理。對違規行為按有關規定處罰并追究相關責任人的責任。
3.實現事業單位國有資產的保值增值。中國事業單位國有資產保值增值管理存在一系列問題,如多頭管理,缺少協作;財務核算與資產管理脫節,未真正體現過程控制;三年以上應收賬款比例偏高;經營性資產管理不到位,國有資產收益沒有形成積累等。如何提升國有資產增值保值能力成為關鍵性的問題。第一,加強資產管理制度建設,理順部門間關系。加強制度建設,明確部門分工與職責。對現有的制度進行相應細化,建立國有資產保值增值考核、評價、獎懲專項制度,建立保值增值責任體系,實現保值增值工作責任到人、有章可循。第二,加強財務控制。力保收支平衡保值增值考核,實際上是對財務活動的全面綜合考核,財務監督是國有資產監管的核心加強財務控制,把當年經濟活動與考核目標相結合,是確保保值增值工作的關鍵。第三,加強應收賬款管理,盤活不良資產。加強日常工作,規范管理。對內要完借款、管理制度,對外要做好應收賬款的定期對賬和債權確認工作。最后,應規范經營性資產及其收益的管理。
4.加強事業單位國有資產預算管理。資產預算管理是國有資產管理的重要手段,事業單位實行國有資產預算管理能夠提高國有資產的使用效率,節約資金,避免浪費。加強事業單位國有資產預算管理,首先應建立政府采購制度,把好資產購置關。根據行政事業單位資產配置標準,按行政事業單位的機構職能和人員狀況,采用政府集中采購方式配置資產。任何事業單位國有資產的購置都必須納入預算,防止資產購置的隨意性。其次,應建立資產統一調劑制度。采取激勵與懲罰措施相結合,使資產占用單位及時清理閑置資產。三是要建立和完善資產報廢制度。建立和完善資產報廢制度。
結語
國有資產是事業單位國家經濟建設不可缺少的物質基礎,也是中國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保障,國有資產管理工作是一項系統工程,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上,運用各種手段,并且結合一定的科學理論知識,才能真正從根本上提高中國事業單位國有資產的管理水平,變死管理為活管理,真正實現現代化,科學化,最好地實現國有資產的保值與增值。
參考文獻:
[1]韓朋.會計對國有資產的監督和管理[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06,(6).
[2]許曉濤.規范管理確保國有資產保值增值[J].綠色財會,2006,(8).
[3]李榮融.加強國有資產管理,確保國有資產保值增值[J].經濟研究參考,2007,(24).
[責任編輯 陳麗敏]